炉火炼真金,日久见真情,一一焦化情结纪实(三)

焦文政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聚会,相聚而欢</span></p><p class="ql-block"> 2022年底,在上海展览馆聚会时约定,一年后再见,而如今,时隔整两年再聚首,情景、情感很不一般。</p><p class="ql-block"> 是的,是疫情阻拦,是人在国外,延迟至今,再聚实属渴盼。</p><p class="ql-block"> 更因为,回想当年在焦炉挥汗,炼就真金般意志与强壮躯体,彼此结下了坚比焦炭、柔比云烟的情感。</p><p class="ql-block"> 现如今再相聚,有叙不尽的友情,道不完的感慨,忆往昔峥嵘倍感温馨滿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图中,受人尊敬的顾大姐为曾经战斗在焦炉第一线、而今是经营有方的大老板表达谢意。</p><p class="ql-block"> 是的,张汉锠曾经是焦炉上的团支部书记,每当遇到焦炉抢险、抢修,他总是冲在前,不畏艰险,挥汗如雨,是无愧为焦炉青年突击队队长的硬汉。</p><p class="ql-block"> 真可谓焦炉炼真金,如今的小张创业成功,成为老板,他忘不了焦炉情结,忘不了过去的老同事、老炉友,每每相约各位聚之畅欢。</p> <p class="ql-block">  座落在华山路上的陶陶居,今天显得格外的明亮、耀眼。</p> <p class="ql-block">  雨后天晴,聚会者同框留影,记下美好时光。</p> <p class="ql-block">  留不住的是时光,抹不去的是记忆。</p><p class="ql-block"> 当年同守焦炉苦干,当下共沐幸福阳光。</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同时记下我回国后与另两位炼焦炉上猛将柯典文、张沛华在周浦聚餐后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我与柯兄同在焦炉共事两年半,又是同住一幢工人宿舍的室友,结下友情超过五十多年,两人无话不说,无事相瞒。</p><p class="ql-block"> 回国后再聚,趣话多多。</p> <p class="ql-block">  张沛华,焦炉一虎将。当年的他,人称“拼命三郎”,他带领4号炉乙班夺旗竖标杆,是市化工系统“红旗班"。日前相聚,我们仨人同饮美酒品佳肴,共叙往事历历在目。</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焦炉,是我们的共同话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 焦炉的重要地位,在焦化人眼里是不言而喻的,初建焦炉从往地下打下密密麻麻的桩头开始,到建成严严实实的孔式巨型炉体及管道,整个工程和工艺无不显现了现代大工业的科学体系。</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1958年6月5日、投产于1959年9月23日的上海焦化厂的历届领导都把焦炉当作宝贝精心守护,人员配置上不仅抽调精兵强将,还格外要求能吃苦耐劳。焦炉上的加煤车、推焦车、拦焦车、熄火车“四大”司机更是责任重大。</p><p class="ql-block"> 图为焦炉推焦操作系统一侧的炉体现场。 </p> <p class="ql-block">  这是当年的一二号焦炉的远景</p> <p class="ql-block">  进焦化、上焦炉,对我而言,或许是命中有缘,正如当年化工局党委副书记渠建新来焦化调研时说我是“四焦”:焦化厂,焦炉车间,焦炉工,焦文政。是呀,从部队复员到焦化,首先让我新奇的是焦炉。在主持厂团委工作期间,会经常跟随厂领导上焦炉。</p><p class="ql-block"> 然而,意想不到的是,在一九七四年九月中旬,在厂团委改选之前,厂党委段书记亲自找我谈话,说是听取我调至二车间党支部的意见,沒过几天,厂党委副书记江森召集二车间党支部成员宣佈了新的党支部成员名单。</p><p class="ql-block"> 新的党支部成员中,张伯兴留任支部书记,我和张焕全任副书记,支委由何仁昌、叶惠钧、赵顺龙、沈顺明、屠立舟、徐桂新等人组成,明确由我主持党支部日常工作。</p><p class="ql-block"> 兼任厂革委会主任的段书记同时调整了二车间的行政领导,宣佈由何仁昌任主任,谭阿金、许阿七、王传吉任副主任,车间八大员也相应作了充实调整。记忆中,刘建岚(张文贤)任技术员、赵银昌任设备员、王银根任安全调度员、曹珊琦任核算员、袁树元任事务员、朱文娟任财务员,等等,吉新华负责工会工作,张汉锠任团支书。</p><p class="ql-block"> 从人员配备和班子搭建角度看上,在当时不谓不强,可见段金平书记是下了决心,要重振旗鼓,要把二车间的"革命和生产"搞上去的。</p><p class="ql-block"> 而我,凭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支撑着我走上了岗位。</p> <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厂内曾经历的工厂管理是“管、卡、压”,还是"无政府主义”的所谓路线之争还在继续,作为当时强调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的管理体制,让我实实在在地吃到了难以承受的压力,真实体验到了1975年到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的完全正确。</p><p class="ql-block"> 虽说上级再三強调不能埋头生产,必须抬头看路,但是,面对包括运焦、发生炉等庞大的操作系统,能够维持现代工业生产,哪能有半点松懈?再说,当年当时的生产管理问题很多,大大小小的生产事故随时都会发生。面对时不时的焦炉抢修、扒焦,面对冒着高温挥大汗、拼命干的员工,作为车间领导,谁能偷懒,临阵脱逃?那时,在半夜里被叫醒,上焦炉处理紧急事件是常有的事。</p><p class="ql-block"> 图中张伯兴书记是我钦佩的老领导,在艰苦的环境中,默默地以他为榜样,学习他吃苦耐劳、忍劳忍怨的好品质、好作风。</p> <p class="ql-block">  我与车间主任何顺昌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奋战在焦炉生产岗位上的情景,加煤车和炉顶工人。</p> <p class="ql-block">  工人踏在滚烫的炉盖上,拉着沉重的炉盖,封住冒着火焰的炉体。</p> <p class="ql-block">  推焦或拦焦一侧的工人迎着火红的焦炭铲平炉框上的残渣。</p> <p class="ql-block">  出炉焦炭由推焦车的长臂铁竿缓缓推出,经拦焦车通道跌入消火车的壮观场景。</p> <p class="ql-block"> 火红的焦炭由消火车送向熄焦塔,经水喷淋熄灭高温后通过输送系统运输出厂。</p> <p class="ql-block">顿时,空中升腾起白蘑菇。</p> <p class="ql-block">  遇上焦炉过火或炉体损伤,员工必须同心协力,扒焦抢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焦炉,让我们结下不解的情缘</span></p><p class="ql-block"> 每年,来自焦化的老同事,来自焦炉的老炉友总会想方设法聚一聚、会一会,握手、拥抱、问侯.....,百感交集,感慨万千,这是焦炉情,这是焦化缘,她让我们年年走到一起来。</p><p class="ql-block"> 有人感慨地说:</p><p class="ql-block"> 焦炉,是我们踏入社会的第一个"大熔炉."她增强了我们的体魄,历练了我们意志,让我们更坚强; </p><p class="ql-block"> 焦炉,是我们战天斗地,挥汗如雨,拼命的地方,曾经让我们吃尽了苦,也更能体验今天的甜; </p><p class="ql-block"> 焦炉,是我们相识,相知,相爱的地方,让我们至今夜思梦想,念念不忘,我们大伙儿在一起亲如兄妹,情深似海.....,</p><p class="ql-block"> 我们有说不完的话,我们有道不完的情.我们的话都从焦炉说起。</p><p class="ql-block"> 听说聚会,都激动不已.这是为什么?是情所在!</p><p class="ql-block"> 图为聚会签到的那一刻。</p> <p class="ql-block">  老焦炉的员工们(一)。</p> <p class="ql-block">老焦炉的员工们(二)。</p> <p class="ql-block">老焦炉的员工们(三)</p> <p class="ql-block">  以下图片记载了历次聚会的场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焦炉,烈火炼真金</span></p><p class="ql-block"> 焦炉,尽管是全厂出名的岗位操作环境最差,劳动强度最大的地方,然而,却是锻炼人、考验人,培养人材的地方。 </p><p class="ql-block"> 焦炉上员工最初来自公用事业局的三轮车工人,以后有一大批"老三届"和七零届毕业生,以及一大批复员军人上岗。俗话说:吃尽苦中苦,方是人上人.事实上果真如此。</p><p class="ql-block"> 在焦炉上干过的,无不更体会人生的艰辛,无不更增添奋斗的动力。在相聚时刻,员工无不感叹焦炉改变人、塑造人的巨大魔力。</p><p class="ql-block"> 回眸过往,焦炉员工入党的不计其数,成为学习的榜样与标兵更是比比皆是。比方,<span style="font-size:18px;"> 那个年代 ,强调妇女半边天,有过多多少少的女职工走上了焦炉的岗位,甚至有人上炉顶开过加煤车,成为巾帼英雄,老三届王铭清就是我心中印象最深的一位。</span></p><p class="ql-block"> 还有许多从焦炉走上社会以后,成为政府官员、专家、学者、记者、大老板的也不在少数。再有八十年代初,国家从焦炉车间抽调了大批焦炉专业技术骨干支援宝钢建设,为国家的振兴发展立下汗马功劳。</p><p class="ql-block"> 曾在焦化“战高温”的《解放日报》首席摄影师郭天中为聚会者分发加印了的当年拍摄的焦炉全景照片,持有者不仅感激万分,更是倍加珍惜当年战斗在焦炉的情份。</p><p class="ql-block"> 每一次相聚,我们都非常珍惜,万分高兴,期盼这一美好时光年年光临,后会有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