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12月1号,我们北京广播学院七四级摄影班的12名同学在北京聚会了,我们70多岁的同学和平均90岁的三位老师聚会,在广院历史上在全国大学历史上大概也是独一无二的,可以载入历史了。</p><p class="ql-block">聚会时,我们班12位同学与三位老师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三位老师都是教过我们专业知识的,当过我们班主任的老师,右边的是施旗老师,95岁,教文学,中间的是矫光礼老师,九十二岁,教电视新闻摄影,左边的是朱羽君老师,88岁,教摄影构图,他们能来参加我们的同学聚会,让大家由衷的表示感谢,感恩,感动。</p><p class="ql-block">我们聚会的录像小视频</p> <p class="ql-block">矫老师和施老师都有学生或孩子陪伴,朱老师的儿子把她送来后就忙去了,我说他可真放心,朱老师说:是我让他走的,我一个人没问题。于是我就做了老师的陪伴,聚会的自始至终,搀扶她老人家,不离身边的为老师服务,尽一名学子的责任,我感到很荣幸。</p> <p class="ql-block">我陪伴老师一起参见每一位同学,陪伴着她老人家和大家聊天,正因如此,我也抢了不少镜头,真是有付出就有回报,有努力就有收获,留下了不少与老师在一起的有意义的瞬间。</p> <p class="ql-block">朱老师令我们多么尊敬啊——</p><p class="ql-block">抗美援朝时前线的女战士,</p><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一位电视摄影记者,</p><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一代电视艺术家,</p><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一位电视学教授、博导,</p><p class="ql-block">中国电视学科的带头人,</p><p class="ql-block">中国传媒大学的殿堂级名师,</p><p class="ql-block">中国电视及教学历史88岁的见证者…</p> <p class="ql-block">以上评价都是我的老同学、凤凰台台长王纪言的概括,这才是全面、高度、精准的评价,只有台长级别的水平才能做到,我一个地方台的记者很难达到如此高度。</p><p class="ql-block">王纪言在聚会时发言</p> <p class="ql-block">在写这篇文章跟朱老师交流的过程中,她把抗美援朝口述历史记录片《铭记》第265集朱羽君:“在战火中经历青春岁月”的文章发给我,我才更进一步的了解了老师的经历。以下是文章摘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朱羽君1937年3月出生,湖南省湘乡县人。1949年,她跟随姐姐一起参军入伍,成为45军文工团的一名团员,那年她才12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朱羽君</span>15岁时参加了抗美援朝,从文工团到文印组,在战火硝烟中经历了难以忘怀的青春岁月。</p><p class="ql-block">12岁时当兵的朱老师</p> <p class="ql-block">停战后,朱羽君回国,考入了工农速成中学。后来,朱羽君又考取北大中文系新闻专业,并于1960年在大学入党。毕业后,她被分配到北京广播学院教书,主要从事新闻摄影、电视画面研究、纪录片研究等课程的教学,也感受到国家科技进步带来的变化。</p><p class="ql-block">年轻时朱老师在长城留影</p> <p class="ql-block">朱羽君是中国新闻传媒最早的一批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她发表的著作有《摄影艺术讲座》、《摄影美学漫笔》、《电视画面研究》、《现代电视纪实》、《生活的重构——新时期电视纪实语言》、《电视采访学》、《生命的对话---电视传播的人本化》等。</p><p class="ql-block">朱老师70年代女摄影师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朱羽君在五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先后荣获全国首届百家电视艺术工作者、新闻教学韬奋园丁一等奖、中国摄影家协会四十周年特殊贡献奖、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颁发影视教育终身成就奖等荣誉符号,她被誉为中国电视界的泰斗。</p><p class="ql-block">朱老师在做报告</p> <p class="ql-block">看了这个纪录片,我更敬仰和崇拜朱老师了,我的父母也是搞机要工作的,共同的经历,让我对朱老师有一种亲切感,纪录片中,她被称为英雄,从战火中走出的战士,保卫祖国立功受奖,值得人民的尊敬。</p><p class="ql-block">文章截图</p> <p class="ql-block">聚会时,我兴奋的和三位导师合影留念,我写了一本书《穿越记忆河——我的记者人生》中有一章《广院永远的记忆》,记述了三位导师对我们的启迪,教育,培养的故事,50年后,我又荣幸的和三位导师相聚留念。</p> <p class="ql-block">聚会时,朱老师发言侃侃而谈,她说:我从六零年开始教学,从普通教师到博士生导师,我这一生就干了一件事——当教师,我是认真的教书,关心爱护每一个同学,如今每逢过年过节都会收到同学的贺信祝福,看着和见证你们的成长,<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很开心,很高兴。(大意)</span></p> <p class="ql-block">朱老师的发言思路清晰,感情真挚,博得大家一阵又一阵的掌声。我坐在老师身边细细的聆听着,老师的讲话像涓涓流水,倘入我心田,<span style="font-size:18px;">那场面振奋人心,永远难忘。</span></p> <p class="ql-block">吃饭我还是挨着朱老师为她服务,朱老师积极响应王纪言让大家入群的号召,她说自己有微信,让我帮她加入。太厉害了,88岁的老人上微信与大家交流很时尚。</p><p class="ql-block">聚会时,我在帮助朱老师进我们的班级群,我是群主,义不容辞</p> <p class="ql-block">聚会结束后,我和朱老师开始了微信联系,我写的美篇她都给积极的评价,像普通微友一样和我交流,感觉很亲切,以下是关于我游览北大写的美篇,她给的回复:</p> <p class="ql-block">晓天,见到你参观北大,和知青战友会面的报导,感到特别亲切,因为北大也是我的母校,我和老洪都是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的,在北大学习两年,后因全国院系调整,新闻专业合并到人大,在人大毕业,两校都认我们为校友,北大100周年书画纪念册时,老洪的书法还收在其中啦。(未完)</p><p class="ql-block">我在北大正门留影</p> <p class="ql-block">你所拍的照片的地点我都熟悉,我们新闻专业的会所就在未名湖畔,湖边的体育馆,是当时我们练体操的地方,我参加了当时学校的体操队,取得劳卫制二级……所以看你的报导,让我怀念,倍感亲切!</p><p class="ql-block">(未完)</p><p class="ql-block">我和知青战友北大某学院党委书记宋振清(左)在她的家中,是她主动热情邀请我们来的</p> <p class="ql-block">𣇈天,你的笔耕勤奋,你的聚会美篇,写得快而且谦虚地征求意见,博釆众长,文章给聚会留下历史篇章。 而这篇北大游记,更见功力,写友谊。写见闻,写历史文化,是一篇不错的报告文学呀,𣇈天不愧为广院培养的好记者,74级都是好样的! (完)</p><p class="ql-block">参观北大校园,宋振清( 右二)与我们三位同学合影,带红围脖的是我</p> <p class="ql-block">@朱 老师,谢谢您对我美篇的点评, 这是最真诚,最深刻,最动情的回帖。北大一直是我心目中的圣地,那里的学者教授都是我仰慕的对象,也是中国最顶尖的大学,所以有这样的知青朋友,这么盛情的邀请我们,陪我们参观北大校园,我觉得很开心,也很有收获。(未完)</p><p class="ql-block">我在北大校园未名湖留影</p> <p class="ql-block">原来朱老师夫妻都是北大学者,洪老师的书法还收入了北大100周年校庆画册,真为您们高兴,您们跨越北大,人大两所中国最知名的大学,真是太荣幸了,我也为有这样的老师而感到骄傲。我写的师生聚会五十周年,不少电视界人士,因为认识您而关注了我的文章,点赞112个,绝对是我美篇中的高分了。(未完)</p><p class="ql-block">聚会时,同学们分别和朱老师拍照,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谢谢老师对我的夸奖,也许是做新闻记者的惯性,每次活动写作都会尽量达到及时快捷,真实准确的特性,如今记性越来越不好,如果当时不做记录,过后许多细节都想不起来了,所以,50周年我们师生难得的聚会值得留下永久的纪念。(未完)</p><p class="ql-block">我在北大正门留影</p> <p class="ql-block">朱老师很羡慕您,88岁高龄了还能外出参加聚会,思维敏捷,谈笑风生,在微信上和大家畅快的交流,您是越活越年轻,永远跟上时代的步伐,向您学习,祝您健康长寿!(完)</p><p class="ql-block">聚会时,我和朱老师经常交流,感谢同学的抓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聚会后,朱老师听说我写书了,想要一本,我及时给她寄过去了。她在微信中给我留言:</span></p><p class="ql-block">𣇈天,三天除了家中琐事,都在看,才看到110页,整个看完可能还得一星期,哈'眼睛不允许我每天看多一点!</p><p class="ql-block">朱老师,我的书又臭又长,字还小,您千万别着急看,或者不用认真看,一目十行大致了解一下就行,千万别把眼睛看坏了,那可得不偿失,一定注意身体健康,多保重!</p><p class="ql-block">我书的封面</p> <p class="ql-block">没几天,我收到了朱老师的微信:</p><p class="ql-block">@黄𣇈天 𣇈天,这次74级聚会,我最大的收获是又见到了你,知道你写了书,并得到了你的书,而且花了五天的时间,戴着深度的老花镜逐字逐句地阅读了你的书,使我惊喜地发现了一个我从前喜欢的黄晓天,变成了一个值得我敬佩和学习的黄晓天。(未完)</p><p class="ql-block">聚会现场,朱老师和大家握手交流,我在左边搀扶着她老人家</p> <p class="ql-block">五十年前我们相聚在一起教和学,你毕业后的五十年,由于我的不善人际交流,我几乎不知道你的音讯,读你书的五天,让我驶进了你记忆的长河,知道五十年你的努力,你的奋斗,你对电视事业的执着,勇于实践的创新精神,你在电视事业上有了令人惊叹的成就。(未完)</p><p class="ql-block">1975年,大学期间,我在北京广播学院门口留影</p> <p class="ql-block">就在合上你的书,正想提笔写我心中的感受吋,便在朋友圈中看到你发的帖,“香飘心灵—-來自朋友的赞美和鼓励”的长篇报道, 于是又从头看到尾,发现长篇的综合报道中所有的赞美之词,都在我心中飘动过,那是真挚的感动和由衷的赞美,我相信那都像我一样发自内心的。(未完)</p><p class="ql-block">一九九四年,广院建院四十周年校庆,我们班女同学与朱老师合影(左二)穿格衣服的是我</p> <p class="ql-block">听听:“晓天的执着,毅力和追求,让我看到了一个女摄影记者的职业素质,” “朴实,善良,干练,勤奋,向上” “愿尝试,爱折腾,善创新,敢作为,相信终身努力便是天才,”。“理智并清醒地选择自已的生活目标” “坚守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 “有实力,懂业务,有责任心,有正义感,为人民说话。为社会呼吁为真理报导” (未完)</p><p class="ql-block">90年代,我在现场采访报道</p> <p class="ql-block">“她那一本本分类明白的相册、日记,更是印下了她一串串坚实的脚印,珍藏了她一个个闪光的灵感,见证了她一次次卓越的创意,倾注了她一滴滴快乐的心血”。“她的博客和日记,可以作为年青人应对一系列人生命题的教科书”……(未完)</p><p class="ql-block">书中下乡在兵团时期的我的两本日记照片</p> <p class="ql-block">他们写得真好,感情很真挚,也完全代表了我的感受,所以也就不再费力写我的感想了,我不再重复了!晓天,我真心地说,如果我今天不是88岁(过年就89岁)而是18岁,我一定会向你学习许多东西。</p><p class="ql-block">(未完)</p><p class="ql-block">九十年代冬季,我在哈尔滨拍摄纪录片时,扛着摄影机留影</p> <p class="ql-block">比如写日记我也有这个习惯,但我的日记缺少你那种记者的素质,你是将你的经历的时间,地点,人名,情节甚至对话,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未完)</p><p class="ql-block">我当年的日记,朱老师看过照片后说:太棒了,工整的字迹显示书的原始内容,更具时空的立体效果,很有魅力!</p> <p class="ql-block">又比如,我六七十年代也扛过摄影机,拍新闻、拍专题,但到80年代的大录相机和电瓶等,我便望而生畏了等等,况且你的交友能力和亲和力更是值得学习的,可惜人生再无少。(未完)</p><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我的摄影工作照</p> <p class="ql-block">所以我读了你平实记彔你人生轨迹的书,真是很感动,很高兴我在你就读的广播学院工作,而且我教的是摄影专业,你是广院值得骄傲的学生!你让我们为有你这样的学生而骄傲!(完)</p><p class="ql-block">90年代,我做记者主持人,在外景做评论</p> <p class="ql-block">朱老师,谢谢您的长篇回复,导师的赞美不同寻常,让我激动,让我感动,让我兴奋,让我骄傲,让我满足。没想到400多页的书,您戴着深度眼睛助字助句的五天就看完了,我都做不到,老师也够认真,够执着了。(未完)</p><p class="ql-block">我书的封面(中)封底(左)和封面折页(右)</p> <p class="ql-block">我的“香飘心灵”的美篇,也是一篇长文,估计很少有人从头看到尾,一目十行看完就不错了,没想到您又是看的那么投入,还摘取了其中一些评论,怎能不让我动情?!说实在的,这篇文章发表总让我有“借别人嘴夸自己的担心和嫌疑”,没想到您评价还挺高。(未完)</p><p class="ql-block">2000年,我的摄影工作照</p> <p class="ql-block">您最后说:你是广院值得骄傲的学生,这是对我最高的奖赏,也是导师给我最高的荣誉,虽然感觉有差距,但是会永远铭记在心。朱老师,当年您教我们专业知识,教我们如何做一名真正的好记者?是您的精心培养才有了我今后在电视新闻路上的追求和努力奋斗方向。(未完)</p><p class="ql-block">90年代,我的摄影工作照</p> <p class="ql-block">我感谢广院对我的教诲,感谢老师对我的栽培,让我脚踏实地的在专业的道路上前行,让我敢于追求新闻的真实、准确、及时、迅速的报道社会大众关心的话题,替人民说话,为党宣传。(未完)</p><p class="ql-block">90年代,我的摄影工作照</p> <p class="ql-block">我所追求的全能记者之路,尝试了实践了,所以不枉此生。当然作为地方台记者,我的影响面并不大,追求的全能记者之路也有很多坎坷,并不完善,也不适合电视体制,权当个人的一种尝试而已。(未完)</p><p class="ql-block">90年代,我在演播室主持节目</p> <p class="ql-block">朱老师,您才是我的榜样,您能参加我们班的聚会,同学们别提多高兴了,当年您是我们眼中至高无上的导师,是央视最早的女摄影记者,是您手把手将我们领入电视摄影的行业,摄影构图是我最爱上的课程,这种专业和艺术的知识给我们无数的想象和陶醉,从课堂到实践,让我们从一张白纸到写满了摄影知识和对事业的追求。(未完)</p><p class="ql-block">1994年,广院40周年校庆,我们班女同学与朱老师(中)合影留念,我在右</p> <p class="ql-block">您的一丝不苟,您的专业能量,您的育人胸怀,使我们终身受益。如今88岁的您仍在不断学习,和年轻人一样上微信玩手机,紧跟时代的步伐,乐观享受人生,我现在在努力奔八,奔九还不敢奢望,有您的坐标,我一定努力。(完)</p><p class="ql-block">朱老师笑容可掬的坐在那</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回帖摘:</p><p class="ql-block">八十八岁的导师用一个星期的时间来读一个学生的书,可见导師对这个学生的青睐和重视,使我们这些老朋友不但了解你的现状,还了解了你的过去,了解到“你是广院值得骄傲的学生,你让我们为有你这样的学生感到骄傲!”就足够了。</p><p class="ql-block">我们也为有你这样的朋友感到骄傲。为黑龙江省有这样完美的摄影女记者感到自豪!尊敬的朱老师对妳的评价不妄,我敢作证!谢谢有你!</p><p class="ql-block">刘苓君(高级编辑)</p><p class="ql-block">刘老师的微信头像</p> <p class="ql-block">晓天,看到了你的文字功夫,堪比中文系毕业的学生。</p><p class="ql-block">何永泉(新华社高级记者)</p><p class="ql-block">谢谢夸奖,有那么好吗? (我)</p><p class="ql-block">你的文风干净利索简洁。(何永泉)</p><p class="ql-block">何老师的微信头像</p> <p class="ql-block">师生对话特长,特动人。88岁朱老师,高龄,但思路清晰,落笔有条理,真不简单,选副字给她老人家[强]宋金山(天津知名作家)</p><p class="ql-block">宋金山的微信头像</p> <p class="ql-block">88岁,米寿。108岁,茶寿。意为何止,贵在相期。<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是我战友从五台山盖的印,有意义,</span>送给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师。</p><p class="ql-block">宋金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朱老师是教过我的,我最敬佩的老师。我看了她对你自传体的书的评价和对你从事电视新闻工作所取得的骄人成绩的赞许。我觉得实至名归。人生是短暂的,但在短暂的人生中你能有这样的成果。你不负此生!高克明(深圳高级记者)</p><p class="ql-block">80年代,我的摄影工作照</p> <p class="ql-block">老师看到自己学生出书,满眼的喜欢,88岁的年纪写出这些感悟真让人佩服,强将手下无弱兵啊!朱老师人生经历就是一本教科书,让人钦佩。从参军到影视行业的领军人物每一步都很精彩,穿着军装的朱老师英姿飒爽。有这些不平凡经历的大学教授少之又少,在九十岁高龄还能用微信和同学们交流更是凤毛麟角。为朱老师点赞!</p><p class="ql-block">徐威(高级会计师)</p><p class="ql-block">我和徐威在同学照相馆里拍的艺术照</p> <p class="ql-block">朱宇君老师是北京广播学院乃至中国电视届最德高望重的大先生,她能给您如此高的评价,绝不是说说而已。还是您做到了那个境界!</p><p class="ql-block">郑鸣(哈尔滨市电视台高级记者)</p><p class="ql-block">90年代,我的现场采访工作照</p> <p class="ql-block">两位师生的对话,两位电视完人的对话,更是两位忠于人民的党的媒体人的同心对话!</p><p class="ql-block">徐世明(原省委对外办主任)</p><p class="ql-block">90年代,我在演播室主持节目的工作照</p> <p class="ql-block">你们师生的对话,使我感动!</p><p class="ql-block">你与老师的真情交流,老师对“后浪推前浪”的真实感受,都表明广院那块绿茵溢发出的纯净与温暖。</p><p class="ql-block">羡慕你们! 刘伯英(央视著名演员)</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刘伯英的微信头像</span></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王纪言的“照片故事”节选</p><p class="ql-block">朱老师的长篇微信——</p><p class="ql-block">写的多么用心,多么温暖啊!</p><p class="ql-block">又是哪位哲人说过:</p><p class="ql-block">“我的老师,您是如此地美好,</p><p class="ql-block">您用您的热情点燃了我的心灵。”</p><p class="ql-block">(未完)</p><p class="ql-block">王纪言的微信头像</p> <p class="ql-block">黄晓天同学被点燃了…</p><p class="ql-block">我们74电视摄影同学都被点燃了…</p><p class="ql-block">“如果我今天…18岁…”</p><p class="ql-block">亲爱的朱老师——</p><p class="ql-block">您还像五十年前那样,</p><p class="ql-block">“把优美动听的故事‘讲给’我们听,</p><p class="ql-block">让我们能进入美好的梦境…”</p><p class="ql-block">(未完)</p><p class="ql-block">聚会时我和王纪言在交流</p> <p class="ql-block">老骥伏枥,志向依然要高远!</p><p class="ql-block">亲爱的朱老师——</p><p class="ql-block">您有那么多骄傲和幸福的回忆,</p><p class="ql-block">但您却把它们都收躲在心底…</p><p class="ql-block">“很高兴——</p><p class="ql-block">我在你就读的广播学院工作!”</p><p class="ql-block">一句话已让学生们潸然泪下…</p><p class="ql-block">(未完)</p><p class="ql-block">聚会时,三位老师合影</p> <p class="ql-block">12月1日师生聚会时,</p><p class="ql-block">我记录了短视频留作纪念。</p><p class="ql-block">轮椅上95岁的施旗老师,</p><p class="ql-block">有女儿推车照顾不便帮手。</p><p class="ql-block">轮椅上91岁的矫广礼老师,</p><p class="ql-block">一进门同学邓佩軍就抢上了,</p><p class="ql-block">从助理手中接过轮椅推了起来,</p><p class="ql-block">“人生能有几次为老师推车啊!”</p><p class="ql-block">(未完)</p><p class="ql-block">同学聚会时,王纪言一直在拍摄视频,为大家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资料</p> <p class="ql-block">88岁的朱羽君老师虽已步履蹒跚,</p><p class="ql-block">但那迈出的一步步饱满着生命力!</p><p class="ql-block">在旁边搀扶朱老师的就是黄晓天,</p><p class="ql-block">黄晓天同学多么尽责多么开心啊!</p><p class="ql-block">师生情谊的岁月因“搀扶”而綿长… </p><p class="ql-block">王纪言(全文完)</p><p class="ql-block">聚会时,我搀扶着朱老师</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回帖摘:</p><p class="ql-block">王纪言的这篇写的真好,既有对朱羽君老师假如回到“18岁”那大段关于你的文字的高度评价,又有对你全能记者和全记者生涯的高度认同。</p><p class="ql-block">人这一生啊,读书的时候,遇到好老师,就不会走偏,您真幸福啊!</p><p class="ql-block">王纪言可以说是中国电世界最具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大人物,是他调我去凤凰工作的。凤凰工作三年,长了不少见识,非常感谢他。</p><p class="ql-block">郑鸣(哈尔滨市台高级记者)</p><p class="ql-block">王纪言和班长额尔德尼都是内蒙学院,自然也是最好的同学</p> <p class="ql-block">读《我的照片故事》</p><p class="ql-block">12.1(50年同学聚会),朱羽君老师在聚会时说,这是一次充滿诗意的聚会。十七天过去了,这诗一般的聚会,又一次被王纪言同学点起新的火燃。一个新的命题(岁月在搀扶中绵长),当你读完,更准确说应是看完,你才能体会到,诗在何处?</p><p class="ql-block">五十年的师生之情,它是产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五十年的风风雨,筑就了这样一个特别的师生之情,九十岁的老师,七十岁的学生,二0二四年十二月一日,这一天老师在学生的诸拥中,有搀有扶聚集到一起,师长们句句关爱温暖着弟子门的心,学生一次次躬身施礼按扶着老师们。这诗意般的埸景,一阵一阵的激情,把这简简单单的一搀一扶化为最美的诗篇,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邓佩君(七四班同学)</p><p class="ql-block">邓佩君微信头像</p> <p class="ql-block">结束语:</p><p class="ql-block">老师哺育赛过金,</p><p class="ql-block">教导同学用全心。</p><p class="ql-block">感谢今生遇恩师,</p><p class="ql-block">师生情谊诉不尽。</p><p class="ql-block">师情没有距离,从来不曾忘记,</p><p class="ql-block">50年后再相聚,感恩激动珍惜,</p><p class="ql-block">虽然时光流逝,却在心中永记。</p><p class="ql-block">1974年12月,摄影班毕业合影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