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初冬,无意中刷到一条关于敦煌艺术展览的视频,展览地点就在上海的中华艺术宫。一直梦想着亲眼看看敦煌的莫高窟,但由于种种原因还未能成行。幸运的是,上海举办了一场名为《何以敦煌》的展览,这让我们有机会近距离感受这份千年文化遗产的魅力。因为展览即将结束,所以我们抓紧时间在网上订票并预约好参观时间,12月13号一早和老伴乘地铁前往中华艺术宫。</p> <p class="ql-block">《何以敦煌》敦煌艺术大展,聚焦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的文化、艺术、历史,以"文物+复刻经典洞窟+壁画彩塑"为形式,从敦煌研究院调集大批极具代表性、极具稀缺性的珍贵文物及历代专家临本等,包括禁止出境文物以及多件首次赴沪展出文物,并复刻莫高窟经典石窟群,实现观众身临其境的“在上海看敦煌”。</p> <p class="ql-block">没想到观众并不是很多,这使得我们可以更加从容地欣赏每一件展品。</p> <p class="ql-block">展览分为四部分:一、丝路·敦煌—千年古道 丝路明珠;二、石窟·净土—灿烂佛宫 万象人间;三、遇见·藏经洞—石破天惊 敦煌遗书;四、坚守·传承—薪火相传 莫高精神</p> <p class="ql-block">敦煌市博物馆收藏的唐代《胡人俑》</p> <p class="ql-block">敦煌研究院收藏的九世纪的《大日如来佛彩绘鎏金铜首像》</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从石窟的开凿、工匠的分工、彩塑的制作、壁画的种类、绘画的步骤以及所用的颜料都作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详细介绍。</span></p> <p class="ql-block">这次大展的亮点之一就是展示了六座莫高窟经典洞窟的复制窟!</p> <p class="ql-block">1、具有"精美塑像馆"美誉的盛唐第45窟。</p> <p class="ql-block">45窟的藻井</p> <p class="ql-block">45窟南壁的壁画《观音经变》的局部,观音菩萨像</p> <p class="ql-block">45窟北壁的壁画《观无量寿经变》的局部</p> <p class="ql-block">2、"融汇多元的万神殿"的西魏第285窟,<span style="font-size:18px;">具有"中华万神殿"之称,也是莫高窟众多石窟中存有最早记年的石窟。此窟现在莫高窟已不对外开放。</span></p> <p class="ql-block">充满中国神话元素的藻井</p> <p class="ql-block">3、"描绘入微的千手千眼观音"元代第3窟</p> <p class="ql-block">4、被敦煌研究院第一任院长常书鸿先生称为"最美飞天"的盛唐第320窟(特窟)</p> <p class="ql-block">窟顶藻井画云头牡丹井心,周围以方胜纹、半团花、菱形纹、团花、鳞纹、垂角铃幔帷边饰以朱、青、绿敷色叠韵,色彩浓艳厚重,保存犹新,四披千佛。</p> <p class="ql-block">南壁绘有释迦牟尼树下说法图,两侧是千佛,中间是最美的飞天形象,四身飞天相互追逐,姿态优美,构图巧妙,画工运笔豪放圆润,着色凝重,气势宏大。</p> <p class="ql-block">北壁绘制了《观无量寿经变》,描绘了西方净土的美妙景象,色彩以青、绿、黑为主,色调清淡,形式与阿弥陀经变相类似。</p> <p class="ql-block">写有供养人姓名的供养人画像</p> <p class="ql-block">5、《最美的涅槃佛》中唐第158窟(特窟)</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158窟 (塑像4/5比例复制)</p><p class="ql-block">该窟位于莫高窟南端,为吐蕃统治时期所凿,是莫高窟著名的涅槃窟之一。所谓涅槃窟,是将涅槃像作为洞窟的主体,所以涅槃窟的平面都作长方形。此窟平面横长方形,宽18.10米,深7.20米,高6.80米,靠正壁有1.43米高的通长大台,大台上又有较矮小形如睡榻的小台,佛像即卧其上。这尊涅槃像为石胎泥塑像,身长15.80米。窟顶为横长方形,四披断面为凹曲线,在建筑意匠上涅槃式窟是象征佛寺中的殿堂。</p> <p class="ql-block">6、藏经洞—— "打开中世纪世界历史的钥匙"晚唐第17窟</p> <p class="ql-block">《洪辩告身碑》为唐代碑刻,是洪辩高僧圆寂后,其弟子及族人所立,碑高149厘米,宽66厘米。碑文分三段,上段刻唐宣宗大中五年(851)敕河西都僧统洪辩及沙州释门义学都法师悟真告身;中段刻唐宣宗敕封诏书;下段刻唐宣宗所赐信物名牒。据斯坦因、伯希和记录,此碑原嵌在藏经洞西壁,后王圆箓将其移出立于第16窟甬道,1965年敦煌文物研究所清查洞窟时又将其恢复原位。</p> <p class="ql-block">这次大展的亮点之二就是六件价值珍贵的"藏经洞遗书"原件及其复制品,即藏经洞遗书中的6个世界之最或中国之最:1.现知最早的纸质抄本历日《太平真君十一年、十二年历日》;2.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围棋论著《棋经一卷》;3.我国最早的由国家颁布具有药典性质的药学著作《新修本草》;4.中国最早的水利法典《开元水部式》;</p> <p class="ql-block">5.世界上现存最早标有明确纪年的雕版印刷品《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唐代(复制品),原件现存英国国家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6.世界上现存古代星图中年代最早、星数最多的《全天星图》唐代(复制品),原件现存英国国家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尚书释文—唐代(复制品),原件现存法国国家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大般涅槃经卷第八如来性品第四之五》北朝,此为原件,现存敦煌研究院</p><p class="ql-block">此卷乌丝栏纤细规整,墨色浓黑而有光泽,书法保持了较多的隶书气息,为隶书向楷书过渡,字体结构也如隶书扁平状,书写工整,由于书写的速度快,横画起笔显露尖锋,收笔停顿,撇画收笔往往上翘,显得意态开张,灵动潇洒,每字都</p><p class="ql-block">给人以美的享受,当出于写经高手之笔,是北朝时期敦煌写经中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三国志·步骘传—— 东晋(317-420年) 此为原件,现存敦煌研究院</p><p class="ql-block">此件是西晋陈寿撰《三国志·步骘传》,仅存三国志·步骘传 《步骘传》的后半部和评语的前半部。存25行,440字,纸质较厚,曾遭遇水浸,有霉点。以淡墨线为界栏。残卷无纪年,考证为东晋时期抄本,是留存至今为数不多的早期写本之一。书法笔调丰劲挺秀,不失晋隶神韵。通过研究写卷的书体及其中“诣”、“封”等俗体字,可探析秦汉隶书经魏晋南北朝流传至隋唐时期的字形变化。</p> <p class="ql-block">《佛说十王经》五代(复制品)原件现存法国国家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这次大展的亮点之三就是六件在上海首次展出的展品:1、入选国家宝藏的《归义军衙府酒破历》三段齐聚上海首展;2、国家文物保护项目《藏经洞》数字回归成果最大规模全球首展;</p> <p class="ql-block">3、敦煌研究院馆藏文物中体积最大的《北凉石塔》</p><p class="ql-block">清雍正年间发现于敦煌党河淤泥中,为北凉时期造石塔。残高96厘米,底径48厘米,顶部残缺,绕周雕八个龛,内浮雕七坐佛及一交脚弥勒菩萨,现尚存五龛较完整,龛际之间刻供养人。塔身圆柱上分刻汉文《增壹阿含经·结禁品》和婆罗迷文《缘起经》,残存11行。残石上半为佛像,像下存有婆罗谜字一段,汉文两段。</p> <p class="ql-block">4、见证敦煌文化包容互鉴的莫高窟《六字真言碑》</p><p class="ql-block">元代 敦煌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长81厘米 宽58厘米 厚5厘米</p><p class="ql-block">元顺帝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五月十五日僧守朗立。碑的内容由三部分构成:一、四臂观音像;二、六种文字的六字真言;三、与此功德活动有关的人员题名。碑身的上额自右而左阴刻“莫高窟”三字,碑身中央刻四臂观音像,观音像上方刻有二层不同文字,每层各六字,其中上层为梵文、下层为藏文;观音像之左方自上而下刻有二种文字,内为西夏文、外为汉文;观音像右方内八思巴文、外蒙文。此6种语言中,汉文字为“唵、嘛、呢、叭、咪、吽"六个字,其余五种文字也皆与汉文同义,即六字真言。汉文六字真言的外侧刻有功德主速来蛮西宁王及妃子屈术、太子等题名。另一侧,蒙文六字真言右方有立碑纪年、立碑僧守朗等人题名。观音像下部刻有沙州路及河渠司提领、大使、百户、僧人、长老等题名。此外,碑身最外缘两侧,左右分别刻有二比丘尼名及石匠名。此碑共刻有82 人名字,均译成汉字写成,其中有蒙古、汉、党项、回鹘等族人。</p> <p class="ql-block">5、证实记录莫高窟开凿时间的《圣历碑》暨李君莫高窟佛龛碑</p><p class="ql-block">唐·武周圣历元年(公元698年)沙门寥廓立于莫高窟第332窟。1921年被沙俄白军折断,敦煌研究院现存该碑下半残石,边沿多毁,两面镌字,碑阴字全毁。</p><p class="ql-block">碑主李义,字克让,武周时任左玉钤卫效谷府校尉,即《唐陇西李府君修功德碑》及《唐宗子陇西李氏再修功德记》碑主之先祖。碑文记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乐僔始建洞窟,继者有法良、东阳王、建平公等,武周圣历时已建龛千余。莫高窟第156窟《莫高窟记》叙乐僔、法良造窟事即依据此碑。</p> <p class="ql-block">6、<span style="font-size:18px;">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span>《北魏太和十一年刺绣佛画》</p><p class="ql-block">北魏 敦煌研究院藏。长49.4厘米宽29.5厘米</p><p class="ql-block">这件刺绣说法图属寺院供奉物,残损严重,从保存部分可以辨认出一身着红色袈裟结跏跌坐在莲座上佛的下部。佛左侧残存侍立的菩萨下半身,立于莲花之上。佛与菩萨之间,填充以忍冬等植物纹样。刺绣最下方为供养人和发愿文,发愿文居中,供养人分列左右。左侧立一供养比丘尼和四身女供养人,右侧应为供养比丘和男供养人,但残损严重,只能辨认出其中二人。发愿文置矩形框内,高约11厘米,宽约16厘米,从右至左14行共150余字。发愿文中有“囗囗十一年四月八日直懃广阳王慧安造”等字样,据考证,文中的广阳王为第二代广阳王元嘉,法名慧安,他于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在洛阳制作了此件刺绣,并通过僧人带到敦煌供奉。</p><p class="ql-block">刺绣花边原本可能位于刺绣说法图的某侧,图案由串成的龟背纹和圆环套叠而成,圆环被相邻的两个六边形分成四段,用不同色彩的丝线绣出。圆环内部也被划分为四个区域,相对的两个较大区域填镜像对称的忍冬纹、两个小区域内各填一片卷叶。</p> <p class="ql-block">人誉"东方维娜斯"的菩萨坐像</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205窟初唐</p><p class="ql-block">高134厘米宽74厘米厚62厘米</p><p class="ql-block">菩萨于莲台上作游戏坐式,由于位置在洞窟中央的须弥坛上,是一身造型比例准确,姿态自然,并且有生命力的青春健美的形象。虽按照当时对胁侍菩萨的审美要求塑造仪容,却毫无矫揉造作之气。面部及双肩、足部虽已残毁,但那微倾的头部、挺直的腰身、丰满而富有弹性的肌肤,贴身的长裙,以及垂挂于莲座四周的裙据,不但体现出菩萨安祥自信的神韵,而且表达出菩萨的肉体和丝绸服饰不同的质感和实感,为唐代时期的圆雕精品。</p> <p class="ql-block">观音木雕像</p><p class="ql-block">敦煌莫高窟千像塔出土北宋 敦煌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高124厘米 宽36厘米厚28厘米</p><p class="ql-block">由于开凿敦煌石窟的崖体为沙砾岩,不适于雕刻,故石窟中的佛、菩萨像等,均采用泥塑彩绘的方法,也鲜有其他材质的雕像。在敦煌藏经洞出土文物中,有几尊木雕佛像,都遭劫掠。这尊木雕观音菩萨像,虽头部和手臂等残损,但其他部分相对完整。是一段杨木整体雕出的观音像,头部大部分被火烧损,仅存正面局部,赤裸上身,项饰璎珞,交叉的长璎珞于胸前穿环交结后长垂腿部,复卷身后,斜披的络腋与长裙腰带在腹前挽成大花结,从残存手臂情况分析应是八臂十一面观音菩萨像。</p><p class="ql-block">在敦煌壁画中有许多八臂十一面观音的造像,但塑像则极其稀少,这尊历经劫难幸存下来的木雕像,尤为珍贵。</p> <p class="ql-block">菩萨立像</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194窟盛唐高143厘米</p><p class="ql-block">这身彩塑位于主室正龛龛内南侧。头挽双鬟髻,曲眉丰颊,朱唇绿须,身着圆领无袖上衣,披巾回绕,长裙覆脚,圆润的双臂和轻盈的体态表现地恰到好处。衣饰色彩清淡,纹样繁复,有织锦刺绣的华丽和质感。</p> <p class="ql-block">胡人牵驼砖</p><p class="ql-block">敦煌佛爷庙唐墓出土 </p><p class="ql-block">唐代敦煌研究院藏 纵35.5厘米 横34厘米 厚6厘米</p><p class="ql-block">砖上骆驼背负重驮,四肢健捷,昂首阔步,甩尾前进。牵驼人头戴中亚塞种人的尖顶帽,高鼻深目,身穿圆领窄抽服,右手紧握缰绳,左手杵短杖,表现了牵驼人与骆驼长途跋涉的精神面貌。砖面构图均匀、紧凑、造型比例适度,神态生动真实,刀法熟练,从内容到形式均属敦煌文物代表作品中之上乘。不仅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它真实地再现了当年运载丝绸等货物的骆驼商队,不畏艰险,日夜兼程,在叮铛的驼铃中行进的情景,看到它不禁使人想起唐代诗人张籍《凉州词》中“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的生动诗句,它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国际间中友好往来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432窟的中心塔柱,此中心柱四面凿龛,正面开一大型圆券龛,内塑释迦佛倚坐像,佛像身后饰火焰纹背光,两侧画供养菩萨及飞天。龛楣外沿饰连续忍冬纹,其状如火焰,楣中饰缠枝忍冬和莲花,莲花中画化生童子。龛柱浮塑缠柱莲花,龛樑两侧装饰彩塑翼龙,龛楣上方遍贴影塑天人,龛外左、右各有一尊胁侍菩萨。塔柱左、右、后三面各开上下龛,塑禅定佛像,上层均为一佛四菩萨,下层为一佛二菩萨,后面壁下层龛内塑释迦苦修像。</p> <p class="ql-block">菩萨及飞天</p><p class="ql-block"> 莫高窟第263窟 北魏欧阳琳临摹</p><p class="ql-block"> 这幅色彩如新的复原摹品,从造型上可以看出描手、画脚、开脸、点睛等方面的时代特色以及中国线描的造型功能和传统风采,也可以看出印度凹凸晕染法在流传过程中的变化。它是从西夏壁画下层剥出的,颜色线条基本完好,经过观察研究和整理,科学地恢复了它的本来面貌,体现了原作的时代特色和优美风格,通过它可以体会出明显的西域风格,是北魏时期中西艺术互相交融的范例。</p> <p class="ql-block">上:伎乐飞天 莫高窟第329窟初唐 李其琼临摹</p><p class="ql-block">下:飞天 莫高窟第329窟初唐 李其琼临摹</p> <p class="ql-block">上:伎乐飞天 莫高窟第329窟 初唐 史苇湘临摹</p><p class="ql-block">下:托莲飞天 莫高窟第329窟 初唐史苇湘临摹</p> <p class="ql-block">飞天 莫高窟第427窟 隋代 高山临摹</p> <p class="ql-block">五台山图</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61窟 五代 李振甫临摹</p><p class="ql-block">五台山位于今山西省五台县境内,相传为文殊菩萨道场(佛陀或菩萨居停和说法的场所)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佛经说:“东北方有国名大震那,其国中有山号五顶,文殊师利游行居住于此,为众生说法”,古代印度称中国为大震那,而五顶之山,正吻合五台山有五台(顶)的地貌。五台山在北魏时即被一些僧人和佛教徒认为是文殊菩萨的居所。</p><p class="ql-block">五台山的文殊信仰萌发于南北朝,至唐代大盛,其后文殊信仰东传至朝鲜和日本,西南传播至西藏,尼泊尔、印度和斯里兰卡,五台山也成为中国及邻近国家和地区文殊信仰的源头。</p><p class="ql-block">五台山被指为文殊菩萨道场之初,并无五台山图。唐代初年,高僧会颐奉皇命在五台山巡礼,画出五台山小帐,才有五台山图出现。莫高窟现存最早的五台山图绘制于中唐,最初多为屏风画,其后不断改变绘画形式,并结合名目繁多的五台山圣迹故事,发展出内容丰富,类似经变的五台山图。</p><p class="ql-block">61 窟的五台山图,面积45.9 平方米,是莫高窟同题材中规模最大的一幅作品。画面上部为菩萨、罗汉与天龙的化现景象;中部描绘五台山的山峰及大 通往五台山的道路与沿途的地理风貌,充满日常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都督夫人礼佛图 莫高窟第130窟 盛唐段文杰临摹</p><p class="ql-block">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前后,有朝议大夫使持节都督晋昌郡诸军事守晋昌郡太守兼墨离军使乐庭壞,驻节晋昌郡(即瓜州),故在此窟的甬道北壁、南壁绘都督及其夫人王氏供养像。南壁都督夫人雍容华贵,身量超过真人,榜题为“都督夫人太原王氏”,身后画两女,题“女十一娘”、题“女十三娘",后面是九名侍女。都督夫人身后的画中人物身量递减,显示出一派等级森严的气氛。都督夫人身着织花石榴红裙,肩披多层轻绡薄縠帔帛,绿色锦带长垂胸前,云髻高耸,发上簪花,并有钗梳插饰发间,身后两女或着绿裙,或穿黄裙,一梳高髻,一戴凤冠,朱白衫上,分别披有多层丝绢帔帛,身后九名侍婢均着男装,各依年龄,绾结出不同发式,或捧花,或执壶,或持扇,或擎布施的奁筴,侍立于夫人小姐身后,形成一幅以人物为主题的贵族妇女礼佛图,图中钗光鬓影、绮丽纷陈,为保存至今最为宏丽的一幅绮罗人物像。人物背景上又树以垂柳,植以萱草,花树之间绘以蜂蝶,仿佛嗡嗡有声,在画面上构想出一片阳春三月、艳阳和煦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嫁娶图</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445窟盛唐 李其琼临摹</p><p class="ql-block">在敦煌壁画弥勒下生经变中,有反映其中弥勒世界”女子年五百岁尔乃行嫁”的情节,即其中的婚嫁图场面。具体情节如这幅壁画所描绘的那样,在一大宅院建筑外面的一侧搭一帐篷,内设宴席,一长桌上堆放各种食品,男女分坐。其外又以屏风围成婚礼的会场,场内当中可见一人独舞,并有乐队伴奏。新郎新娘身著盛装,在男女嫔相的簇拥下,面对宾客,在乐舞中礼拜。整个婚礼场面十分热闹,在屏风外又有一男子在探头偷看,很富于生活气息。这幅婚嫁图也是敦煌石窟壁画中较为完美的一幅,实为表现当时的婚礼场面。</p> <p class="ql-block">狩猎图</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249窟西魏·华亮临摹</p><p class="ql-block">这是敦煌壁画中最生动的狩猎图之一。狩猎的题材往往与山林动物画结合在一起,用以表现人间的生活。</p><p class="ql-block">猎鹿:在广阔的原野上,惊栗的鹿群奋蹄奔跑,猎人投枪高举,驱马穷追,弱鹿奔命,猎人剽悍,瞬间情景尽收于简练流畅的笔墨之中,极富动感。</p><p class="ql-block">射虎:起伏连绵的群山中,一只猛虎越山跃谷,扑向猎骑,猎人逼于山林峡谷,回旋无地,勒骑回身拉弓引箭,生死相搏,悬于毫发。</p><p class="ql-block">受惊的野牛:受惊的野牛一边奔跑,一边回头张望,画家准确捕捉到了牛在受惊逃窜时的瞬间动态,并与画面的中心构成了呼应的关系。野牛没有敷彩,仅以概括洗练的土红线条勾勒出形态,是一幅精彩的白描动物画小品。</p> <p class="ql-block">水月观音 榆林窟第2窟西夏史苇湘临摹</p><p class="ql-block">水月观音头戴菩萨冠,胸披璎珞,左手抚膝,右手微举于胸前,双脚相并。菩萨头部微仰,凝视左前方的一轮残月,整个人物被罩在光环之内,光环的背后是山峦,前方为水,左侧有一柳枝净瓶,左前方画善财童子乘云飞来礼拜,右前方有唐僧及弟子礼拜图。此系《西游记》中唐三藏与其弟子孙悟空的早期民间形象。整个画面以石绿、墨绿为主体色彩,线条流畅,人物情态逼真,为西夏时期水月观音像的代表作,位于西壁门南侧。</p> <p class="ql-block">此系上图水月观音中的唐三藏与其弟子孙悟空的早期民间形象。比吴承恩的《西游记》还早300多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炽盛光佛</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61窟 西夏 李月伯、霍秀峰、田虎临摹 </p><p class="ql-block">炽盛光佛依据《佛说无比大威德金轮佛顶炽盛光消灾吉祥陀罗尼经》绘制。炽盛光佛即金轮佛顶尊,从佛身毛孔能放射出炽盛光明,主消禳灾难。唐代起其造像就广为流传。画面中的炽盛光佛,乘装饰华贵的高轮牛车(已残),车尾斜竖两面龙纹旌旗,右手食指顶金轮,七曜星神四周簇拥,二十八宿列于云中,黄道十二宫悬浮虚空。佛及其诸神眷属,都以祥云承托,云彩之外全为蔚蓝色天空,表示炽盛光佛在天空巡游,随时随地消灾祛难,降福人间。全图场面及规模宏大壮观,构图严谨,造型庄重端丽,敷彩比较浓丽厚重,颇有唐画灿烂富丽的遗风。</p> <p class="ql-block">观无量寿经变</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172窟盛唐 史苇湘、李其琼、万庚育、欧阳琳、关友惠、冯仲年临摹</p><p class="ql-block">这幅大型净土变通壁巨制。天宫建筑雕梁画栋,寰楼玉宇,金碧辉煌,中间主尊佛说法会,菩萨天人两侧听法,个个虔诚礼敬,人物造像均细腴丰润,形象而又生动。在上面各种乐器不鼓自鸣,飞天扬手散花,飘逸飞动,在天宫建筑下画有净水池,池中绿波荡漾,水鸟游乐其中,莲花童子形象可爱。整幅画面结构繁杂,色彩富丽,是盛唐艺术的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莲花伎乐藻井</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401窟 隋代 欧阳琳、霍熙亮临摹</p><p class="ql-block">藻井大方井内绘绿心八瓣大莲花,红色叠染,现已变成黑、赤、暗红三色,以石绿为底色,四角各画一身伎乐天,四边分画瑞禽神兽。外围边饰少而宽,画联珠圆环一周,环内画展翅欲飞的天鹅,环外以红为底色,画茶黄色植物纹样。下垂鳞纹一排,各画菊花一朵。最外层画修长的垂角纹,蓝绿相间,饰联珠植物花纹。四角画莲台,各有化生童子交脚合掌倚坐。在已变成黑红色的帷幔衬托下,类似锦绣。在敦煌历代的藻井中,这种奇异的构图仅此一例。</p> <p class="ql-block">整个展览让我们感受到了敦煌艺术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感谢那些致力于保存文化遗产的人们的辛勤工作,让我们有机会近距离感受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虽然乘地铁来回花费了3个小时,但这次参观绝对值得。希望未来还有机会再次走进敦煌,亲身感受那些古老洞窟的神秘与美丽。</p><p class="ql-block">2024年12月17日于上海浦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