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位于浙江省东南部,地处长江三角洲中心区,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商贸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温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温州古为瓯地,又称东瓯,建城历史已有2000余年。温州素有“东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div>白鹿城的名字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温州地区经常出现一只神奇的白鹿,它温顺善良,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这只白鹿不仅象征着吉祥和安宁,还被认为是神仙的使者,能够带来好运和丰收。因此,人们将这座城市命名为白鹿城,以纪念这只神奇的白鹿。</div> 莲池街道自古商贾云集,素有“东瓯名镇”之称。 东瓯江古城墙始建于唐朝,到了明清时期逐渐得到完善。这座古城墙总长42公里,只是瓯江北岸的一小段。但它的历史文化价值却是不可估量的。 何文渊,字巨川,号东园、钝庵,江西建昌府广昌县(今江西省抚州市广昌县旴江镇)人,祖籍江西吉安府永丰县(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他是明朝中期的官员,于永乐十六年(1418年)考中进士,授湖广道监察御史,颇有时名。宣德五年(1430年),升任温州府知府,因治理地方有方,深受百姓赞誉。在正统年间,他担任刑部右侍郎,后因身体原因请求退休。正统十四年(1449年),在大学士陈循的推荐下,何文渊担任吏部左侍郎,景泰初升任吏部尚书,并加封太子太保。然而,因与宦官兴安关系密切且办事阴险,被弹劾退休。明英宗复位后,革去了他的加官。天顺元年(1457年)四月,何文渊自杀,终年七十三岁。<div>文林(1445-1499),字宗儒,祖籍湖广衡山,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他是明朝的政治人物,成化八年(1472年)进士,曾任永嘉县知县、博平县知县,后升任南京太仆寺丞。文林在政治上表现出色,尤其在永嘉县任上,他大规模浚治海坛陡门,使城内河道畅通,舟船往来如梭,百姓夸赞其廉名远扬,朝廷表彰其为“浙令第一”。他在博平县也励精图治,深受当地百姓爱戴。文林博学多识,通晓堪舆卜筮,尤精易数。他的家族背景显赫,与南宋丞相文天祥同族,明初文定随朱元璋征讨有功,后代文林、文徵明等都为苏州人。文林因病告归后,复起为温州知府,因病死于任内,家无余财,士民厚赙葬仪,其子文徵明坚辞不受。文林在历史上的影响深远,他的政治才能和廉洁形象为后人所称道。他的家族背景和仕途经历也为研究明代政治提供了丰富的史料。</div> 温州市的华盖山位于市区东面,因山形如华盖而得名。海拔56.8米,面积9.13公顷。山上有多处历史遗迹,如江山一览亭、大观亭等,这些建筑多为明清时期所建,经过多次修葺,仍可供游客登高望远。<div>华盖山,因山体形态像古代帝王出行时所乘坐的车辇上的伞盖,故得名。华盖山曾经被唐代的道书《洞天福地》列为“天下第十八洞天”,山上留存有许多和道教文化相关的古遗迹,如资福寺、东瓯王庙、炼丹井等。有三生石、五粒松、青牛坞、蒙泉诸胜,大观亭、却金亭、临望亭、玉华亭、双烈亭等历史遗存。</div> 华盖山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山巅曾有华盖楼,后改建为江山一览亭。明嘉靖年间重建,万历年间复建,易名大观亭。解放后经过多次修葺,登亭可眺望全城风光。山上东西两面分别建有华盖亭和夕照亭,山北有临望亭。华盖山的自然景观也非常迷人,山上花木葱茏,松鼠跳跃,百鸟常鸣,风景秀丽迷人。游客对其评价较高,认为它是温州的文化胜地,也是夏日避暑的好地方。 华盖山上的工农兵雕塑,是新中国成立后温州第一座公共雕塑,象征共产党领导下工农兵联合。 永嘉县学旧址景观工程由仿古山门、“儒林擢秀”照壁以及复刻的御制《敬一箴》碑等组成,属于五马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项目的一部分。 温州中山公园北倚华盖山,内纳积谷山,是温州近代历史文化名园。温州中山公园的建设始于1927年,当时温州各界人士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筹款建造。公园历经四年建设,于1930年10月落成34。公园内包含了许多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如中山纪念堂、白鹿雕像、中日友好樱花林、文化走廊、九曲桥、玉带桥、登云桥、冽泉井、摩岩刻石等。 白鹿雕像象征温州白鹿城的传说。 中山纪念堂是公园的核心景点,是为了纪念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而建立的。纪念堂内陈列着孙中山先生的生平事迹和相关文物,让人们了解他的伟大贡献。 濠河泛月:有东护城河、中山桥等,将形成公园路东入口文化景观区。东护城河,古时也叫“东城濠”,北濒瓯江,东边护城河长576丈,南边利用温瑞塘河,长500丈。是温州现在留存下来依然保持得较为完整的护城河体系,目前是一条断头河。 中山桥建于1930年前后,中山公园兴建之初,为方便行人来往,在华盖山南麓护城河上架建一座石拱桥连接公园路。 温州东山书院位于浙江温州市区东南部的积谷山麓,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书院之一,也是一个旅游小景点。东山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朝梁武帝时期(502-557年),当时的名称为“东山草堂”,是一个以讲学、研究学问为主要目的的私人学府。在唐代,东山书院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成为了一个有着广泛影响力的官方书院,并逐渐成为了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重要代表之一。<br> 东山书院的历史经历了多次重建和迁移。明朝嘉靖十二年(1533年),书院遭受台风袭击被毁,三十一年后知府龚秉德重新修建了书院。然而,清朝雍正十年(1732年),书院再次遭受大火,历史遗迹荡然无存。直到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年),书院得到了进一步的修复和扩建,并被重新命名为“东山书院”。 温州中山公园的晚晴阁是纪念弘一法师(李叔同)的地方。晚晴阁位于中山公园东山书院左侧,弘一法师曾有言:“吾以永嘉为第二故乡,庆福寺为第二常住”。他在温州常住12年,闭关读经,习静研律,撰写了《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创作了《护生画集》和《清凉歌》等作品,在温州多处留下踪迹,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晚晴阁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依山而建,未来将作为相关的文化展厅使用。通过晚晴阁,游客仿佛可以与弘一法师进行一场时空对话,这里没有梵音,却让人心静如水,没有晨钟暮鼓,却让人观照身心。 温州儒英咸集是温州历史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地点,位于公园路东街口附近,立有一块“儒英咸集”牌坊。这个牌坊象征着温州古城三十六坊中的“儒英坊”的昔日风采。在古代,县学作为永嘉县的最高学府,汇聚了大量的儒家英才,因此得名“儒英坊”。儒英坊的得名与古时永嘉县学设在此地有关。永嘉县学又称永嘉县儒学,始建于宋元祐三年(1088年)。县学在明清两朝进行了多次修建和扩建,形成了大规模的建筑群,包括大成殿、崇圣祠、大成门、名宦祠、乡贤祠、棂星门、泮池、文昌阁、明伦堂、仪门、博文约礼斋、教育署等。 一郡巨丽门台是一座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古建筑。该门台不仅是一个地理标志,更是温州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温州一郡巨丽门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当时温州古城被划分为三十六坊,其中五个坊位于公园路一带,包括一郡巨丽门台所在的坊。这座门台见证了温州古城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一郡巨丽门台整体为木质结构,外观为浅棕色,栏杆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包括龙、风、螭、龟、鹿等瑞兽。其建筑风格独特,具有浓厚的民国色彩。门台上还刻有“自言官长如灵运,能使江山似永嘉”的对联,这是宋代文豪苏东坡的诗句,描绘了谢灵运的风流才华和名垂青史的成就。 兴文习礼门台 温州南曲清音是一个融合了南曲文化和清音艺术的场所。南曲清音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艺术氛围的地方,人们可以在这里欣赏到南曲的经典剧目,感受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戏曲魅力,同时清音的演奏也为这里增添了一种别样的艺术气息。南戏是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12~14世纪)在中国南方地区最早兴起的汉族戏曲剧种,是中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南戏有多种异名,如戏文、温州杂剧、永嘉杂剧等,明清间亦称为传奇。南曲清音的设立旨在加强中华戏曲寻根溯源,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3。 温州五马街是中国著名的商业街,位于温州市鹿城区,始建于东晋时期,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五马街东起解放街与公园路相接,西至蝉街与府前街相交,全长约400米,宽12米,街道两侧有十四条小巷。五马街的名字来源于一个民间传说,相传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曾在此地骑五马巡视,因此得名“五马街”。 五马街不仅是温州的传统商业中心,还集休闲、娱乐、购物和饮食于一体。街道两侧保留了许多明清时期的建筑,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五马街在节假日和特殊活动时会举行各种文化活动和表演,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游玩。近年来,温州市政府对五马街进行了保护和改造,恢复了古建筑风貌,提升了街区品质,使其既保留了历史风貌,又充满了现代气息。<br> 五马街在1984年被温州市政府定为步行街,成为浙南商品的集散地。1999年,五马街被命名为浙江省国家级“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进一步提升了其在商业和旅游方面的影响力。 温州王木亭位于温州蝉街,是温八中大门口东侧的一座亭台,旨在纪念南宋状元王十朋和木待问。王木亭的重建工作在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工程中完成,以传承和展示温州的历史文化。王木亭的重建不仅是对两位历史人物的纪念,更是对温州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展示。亭台的建设体现了温州对本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使得游客和市民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温州的历史底蕴12。 甘泉坊,原名八角井,位于温州市鹿城区,是北宋时期温州知州杨蟠规划的三十六坊之一。甘泉坊东起五马街,西至松台山脚,因井水清甜可口而得名。甘泉坊的标志性景点是一口八角井,井栏由八方青石围筑而成,外壁镌刻有“白鹿衔花”等花纹和图案,井水清甜可口,久旱不涸,因此被称为“甘泉井”。此外,甘泉坊还与净光禅寺、宿觉大师等历史遗迹相关联,增添了其历史文化价值。甘泉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当时称为“甘泉坊”,明弘治《温州府志》记载其因“甘泉井”而得名。在清代,甘泉坊曾被称为“禅街”,后因方言谐音改为“蝉街”。甘泉坊不仅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还承载着温州人的记忆和情感。温州人有一首绕口令描述了八角井的景象,反映了当地人对这一地标的熟悉和喜爱1 净光塔是位于温州市鹿城区松台山的一座古塔,始建于唐代,经过多次重建和损毁,现存的净光塔是仿唐风格的重建建筑。净光塔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唐代建筑风格,采用地下一层、地上七层的六边形钢筋砼框支结构,塔高65.46米,展现了典型的唐代楼阁式木塔的风韵。净光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最初是为了镇压三溪之水而建,后来成为一城之表。唐宪宗元和年间,由于郡守认为永嘉大师圆寂百年后遗体如生,因此建造了“真身塔”。唐僖宗时期,这座塔被赐名为“净光塔”,并在松台山后建起了“净光禅寺”。净光塔不仅是温州文化的重要象征,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塔内地宫中供奉着永嘉大师的一舍利,七层塔中还藏有一转经轮,内藏整部乾隆大藏经,这些珍贵的文物展示了温州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 <p class="ql-block">永嘉大师(公元665——713年),永嘉(今温州)人,是六祖惠能的法嗣,禅宗称之为“第三十四代真觉禅师”,法名玄觉,号明道。其代表作品为《永嘉证道歌》。按照《高僧传》记载,永嘉大师生于唐朝,唐高宗麟德二年,也就是公元665年,诞生在温州永嘉。当时的永嘉就是温州市鹿城区安仁坊。有关永嘉大师的生平,史料记载不是很详细,能够找到的资料也只是他一生轮廓的基本勾勒,一些细节几乎没有记载。所幸的是,他的两部著作完整保留下来了。所以史料上虽然没有其他细节,但从两部著作里,我们可以看出永嘉大师的非同凡响。从现有资料看,当时杨亿为他写的这个小传记,还有皇帝赐他无相大师的这个谥号。《高僧传》里面有那么多大德,接受皇帝谥号的并不多,也就是说,只有他的名望和地位得到朝廷上下的认可才会承受得起。所以当时朝野上下,他是一位非常受尊崇的大德,影响也是非常深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