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秋瑾墓是近代著名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墓地,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白堤尽头西泠桥畔。墓正面有大理石墓碑,上刻孙中山亲笔题词“巾帼英雄”四字。背面立有吴芝瑛、徐自华所书的墓志铭原石。</p> <p class="ql-block">十迁: 1981年10月,还葬于西湖孤山西北麓,西泠桥南堍。墓顶设汉白玉雕像。(即今墓)</p> <p class="ql-block">西泠桥,位于西霞岭麓到孤山之间的景点,又名西林桥,全年全天开放。</p><p class="ql-block">西泠桥,一座古色古香的环洞石拱桥,西泠桥与长桥、断桥并称为西湖三大情人桥,古时,原为一处风景如画渡口,古人诗画中的所谓“西村唤渡处”、“船向西泠佳处寻”,指的都是这里。</p> <p class="ql-block">“千载芳名留古迹,六朝韵事著西泠”。古老传说苏小小的故事就发生于此处。苏小小是南齐歌妓,钱塘(今杭州)人,家在西村附近,苏小小聪敏美丽,有才华,知自爱。有一次,她乘车出水落石出游,在白堤遇到一个叫阮郁(南齐宰相阮道之子)的青年,骑着马从断桥缓缓而来。两人一见倾心。苏小小就吟了一首诗,“妾乘油壁车,郎跨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诗中的西陵,就是西泠桥,苏小小死后就葬在西泠畔西泠桥侧。由于苏小小与阮郁在西泠桥上的那首定情诗,所以这儿也称作“苏小结同心处”。后人在她的墓上建造了一座慕才亭,人们每过此桥都要到她墓前凭吊一番。墓已毁,仅存朱红栏杆的六角亭。</p> <p class="ql-block">杭州公交1314路还有一个浪漫的名字叫“中意巴士”,编号1314也象征着杭州和维罗纳的浪漫爱情,站牌也是充满爱情气息的粉红色 。</p> <p class="ql-block">杭州公交1314路,特殊昵称为中意巴士, “中意”一词一语双关,既指代中意两国源远流长、寓意两国城市友好,又有着“我喜欢你“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孤山湖滨路</p> <p class="ql-block">俞曲园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俞曲园纪念馆原为晚清朴学大师俞樾故居,俗称俞楼,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北山路80号,是1979年9月1日设立的文物系统国有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俞曲园纪念馆,坐落于杭州市孤山南麓,西泠桥南侧,由晚清学者俞樾的旧居俞楼改建而成,素有“西湖第一楼”美誉。 俞樾(1821-1907),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是晚清成变卓著的朴学大师。1862-1908年(清同治、光绪年间),俞樾受骋出任杭州孤山诂经精舍的学教,讲学时间跨度长达三十余年。众弟子将他讲学的诂经精舍命名为俞楼。1878(光绪四年)弟子们发起筑俞楼,初建两层,筑有围墙,院内假山叠石、亭台楼阁,一应俱全。 新建的俞曲园纪念馆采用青砖墙面、青瓦褐柱、飞檐翘角的仿苦江南建筑。底层丰富的文物、图片、资料,全面展示了俞樾的生平、学术成就和他对西湖山水文化的贡献,特别是一批俞曲园手稿、墨宝、实为难得一见的珍品。 合名臣名士,不我筑楼,不待五百年后,此楼成矣; 傍山北山南,循地选胜,适在六一泉侧,其胜如何。</p> <p class="ql-block">西泠印社,创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由浙派篆刻家丁辅之、王福庵、吴隐、叶为铭等召集同人发起创建,吴昌硕为第一任社长。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国际性的研究印学、书画的民间艺术团体,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誉。</p> <p class="ql-block">莲池东面的墙面上,是丁茂鲁绘、陆抑飞题的大型砖刻《西泠印社全景石刻图》。</p> <p class="ql-block">释文:(上书)涛声听东浙,印学话西泠。落款:戊辰重阳雅集,孤山为西泠印社成立八十周年添置印石,碑刻用志纪念。云山苏叟陆抑非书眉,时年八十有一。钤印:抑非书画、非翁年八十后作。</p><p class="ql-block"> (右书)西泠印社。西泠印社是我国硏究金石篆刻的著名学术团体,由篆刻家丁仁、王禔、叶铭、吴隐创办于清光绪卅年(一九〇四年),艺术大师吴昌硕为首任社长。印社以硏究印学、保存金石闻名于世,是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印社保存浙江最早的东汉《三老讳字忌日碑》。社内还有不少石刻和摩崖题记,都具有重要历史和艺术的价值。印社风光秀丽,亭阁参差,建筑都依自然山势,独具匠心,有柏堂、竹阁、仰贤亭、四照阁、观乐楼、华严经塔等,景色幽雅,是西湖园林精华所在。</p><p class="ql-block"> (左书)西泠印社图。落款:一九八八年十月丁茂鲁画。钤印:丁氏、茂鲁。(左下钤印)西泠印社。</p> <p class="ql-block">百年以来,印社在社员的苦心经营下,已形成规模。在孤山西端尽头营造出一个精巧雅致的园林景观,印社北枕孤山,南望湖中三岛,为湖山绝胜处。更融人文意趣山水园林于一体,“占湖山之胜,撷金石之华”可谓人杰地灵。</p> <p class="ql-block">沙孟海书西泠印社八十五周年碑记</p><p class="ql-block">释文:西泠印社八十五周年碑记</p><p class="ql-block">印学晚起,印学立社更是本世纪之事。西泠首出,人才多、业绩彰、延誉海内外,迄今八十五周年矣。一九○四年,丁辅之、王福庵、叶品三、吴石潜先生度地西湖孤山,初奠社址,推先师安吉吴先生为社长。吴先生硕学绝艺,负一时清望,声气所逮,朋侪日进,标“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八字为宗旨,春秋社集,赏奇析疑,砥砺艺业,开风气之先。历年出版印谱印说,品目繁多,阐幽表微,功在士林。余姚新出土《汉三老忌日碑》将流出域外,同人醵金赎回,筑龛保藏,尤表表伟举。吴先生既殁,马叔平先生继任。马先生远客京师,韩登安先生以总干事处理日常社务。社员人数据《社志稿》卷二所列,经福庵先生核定者,中国六十九人,日本二人。此前一阶段事也。新中国建立后,中央、地方咸置文物管理机构,保存金石,既有专司。政府重视印学研究,有令改组本社,成立理事会,广延名流,请张阆声先生为社长,核拨经费,发展业务。创作实践方面,继承优良传统,发挥个人专长,猛利和平,各有阵地,百花齐放,竞艳争妍,若干作者,足以方驾前贤。理论硏究方面,诸如玺印制度、文字审释、时代考证、篆刻体系、技法探讨、实物鉴定及有关资料整理,或为前人未曾措意,或虽措意而未遑致力,近年问世新著,逐步纳入科学性、系统性之轨辙,形成印学硏究新风尚。宣传普及方面,定期编刊《西泠艺丛》、《西泠艺报》,经常出版习篆治印图书,随时筹办作品藏品展览,曾一度到日本展出,深受彼国欢迎。印学导源于中国,浸假而传入日本、朝鲜、东南亚诸国,近年则欧美人士亦多涉猎及此,东来访问者,本社时有接纳,国家兴强,艺风远暨,亦适然耳。后一阶段新老社员著籍者,中国百八十四人,日本四人,才贤英多,济济跄跄,各在不同角度潜心作述,为斯道纵深发展作出努力,瞻望前程,灿若霞举。孟海艺能无似,十载尸位,愧无建树,兹值纪念良辰,群推为文勒碑,垂示未业,不揣鄙陋最录,荦荦大端,著之于篇。吴先生尝言:社何敢长?孟海抑又等而下之,重以老耋,愿得瓜代,从诸君子之后,充一录事足矣。一九八八年九月孟海撰书篆额年八十九。</p> <p class="ql-block">杭州西泠印社柏堂后石径口有石坊一座,石坊高3.30米,宽2.19米,为印社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有“藉导游人登山之兴”之功能。额枋上隶书“西泠印社” 为安徽桐城张祖翼手书,两旁石柱上刻丁仁撰句、叶铭书写的篆字楹联:“石藏东汉名三老,社结西泠纪廿年。”</p> <p class="ql-block">是为纪念西泠印社成立二十周年而立。</p><p class="ql-block">石藏东汉名三老,社结西泠纪廿年”这是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丁仁为印社书写的楹联。而在香港著名学者金耀基笔下,这副楹联同样自成一格、气韵生动、摇曳多姿。为期十天的“西泠翰墨缘——金耀基书法作品展”11月18日下午在杭州西湖孤山之上的西泠印社开幕,向观众展示这位著名学者除了学术书写、散文书写之外的毛笔书写。</p> <p class="ql-block">“三老”在汉代是一个特殊的官职,主要负责掌教化,即宣扬德教,引导民众弃恶从善。汉代的三老制度始于西汉初年,刘邦设置了乡三老,并规定从一县的多位乡三老中选择一名成为县三老。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更高级别的三老职位,如郡三老和国三老。</p> <p class="ql-block">柏堂是杭州西泠印社第一建筑群中的主要建筑,位于竹阁东、莲池北。</p> <p class="ql-block">屏风上方悬有“柏堂”匾额,为清代文学家俞越手书。逾越(1821-1907),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擅长古文字学,著述颇丰,为一代朴学大师。</p> <p class="ql-block">屏风旁边有一许奏云撰琴斋书对联“大好河山归管领,无边风月任平章”。许奏云即许炳璈,清末民初岭南诗人、书法家,浙江巡抚许应鑅子,许广平叔叔,钦加五品衔,曾任江苏知县。琴斋即简经纶(1888~1950),字琴斋,号琴石,广东番禺(今属广州)人,书法篆刻家。</p> <p class="ql-block">大型人物画屏风,画中人物为印社四创始人和前后五任社长,以西泠印社孤山社址为背景,人称“西泠先贤图”,为印社社员吴永良所画。吴永良(1937—)浙江鄞县人, 1962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人物画科。擅长水墨写意人物画和指头画,为当今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画家,在意笔线描人物画教学和创作上具率先独创之学术成就。</p> <p class="ql-block">历任社长:吴昌硕、马衡、张宗祥、沙孟海、赵朴初、启功。饶宗颐。</p> <p class="ql-block">莲池位于杭州孤山西泠印社内,入印社月洞门,在门左侧、柏堂前面,有一方形水池,现名“莲池”,原名“小莲池”或小方壶,开挖于何时不详。</p> <p class="ql-block">中山公园,位于杭州市西湖孤山,中山公园门前的一对汉白玉狮子,是明代的遗物,左边的是雄狮,右边的是雌狮。1927年(民国16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命名。公园建在清朝御花园原址上,建有中山纪念林和中山纪念亭。园内布局十分巧妙,将天然(孤山景色)和人工(亭台幽径)结合一体。</p><p class="ql-block">中山公园,融自然美景与人文底蕴于一体,纪念孙中山先生,展现古今园林艺术之精髓,是杭州不可多得的文化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杭州中山公园入口处的对联是:“山外皆山,峦岫绕成清净界;画中有画,笙歌谱就太平图。”</p> <p class="ql-block">公园大门内正对的石壁上刻有两个笔力雄健的彤红大字,相传是宋人手迹。石壁两旁各立石亭一座,这是杭州市民为感激南洋华侨资助灾民而建的,亭台石坊上刻有善与人同的题额。</p> <p class="ql-block">孤山公园在南宋宋理宗时,就曾是行宫。到了康熙年间,也在此地建了行宫御花园。乾隆时期,在行宫里修了一座皇家藏书楼,文澜阁,存放四库全书。</p><p class="ql-block">文澜阁完工是在1782年,为了纪念这普大喜奔的大好事,顺便在孤山公园门口建了一座牌坊,牌坊上题字“光华复旦”。</p> <p class="ql-block">杭州西湖孤山公园门口,有座小牌坊,写着“光华复旦”四个字,字很少,却出过尴尬的事件。</p> <p class="ql-block">1964年,西湖大力整治,孤山上秋瑾徐锡麟等一大批革命党坟墓全部移走了,西湖边的牌坊纪念碑也都拆除了。改革开放后,秋瑾武松苏小小等坟墓又回来了,拆掉的牌坊也开始重修了。2005年,孤山公园门口牌坊也重新修好了。不过,牌坊上的字写成了复旦光华。</p><p class="ql-block">光华复旦,复旦光华,这四个字,猛一看,意思有点莫名其妙。</p> <p class="ql-block">先秦也就是秦始皇统一之前,有一首诗歌,叫《卿云歌》,据说,当年传说中的舜帝把位置禅让给大禹的时候,下面的大臣们狂欢了,边跳舞边唱歌,唱的就是《卿云歌》。其中有两句: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意思是说,美好的德行就像日月一样,一天一天永远流传。</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曾经两次把这句话写进国歌里。著名的复旦大学,取名字也是来自于此。</p> <p class="ql-block">所以,光华复旦与复旦光华,看起来简简单单换了个位置,其实错得有点离谱。</p><p class="ql-block">美国保洁公司有个创始人,叫甘博,他给杭州之江大学捐过不少钱。甘博的儿子小甘博,在1917年和1919年,两次来杭州旅行。小甘博喜爱摄影,他拍了几张牌坊的黑白照片。</p><p class="ql-block">后来,有人从小甘博的照片里,发现了光华复旦四个字,终于把牌坊上的字改了过来。</p> <p class="ql-block">门楼</p><p class="ql-block">民国十八年,即1929年,西湖博览会在杭州开幕,当时文澜阁被作为农业馆使用。博览会结束后成立了西湖博物馆,选择文澜阁、王阳明祠、罗汉堂、太乙分青室为馆址,并在头门建造门楼,正中嵌"西湖博物馆"匾额。</p><p class="ql-block">穿过门楼,便来到垂花门。垂花门又称宫门,建于乾隆时期,现存建筑为光绪七年(1881)遗存。垂花门两侧厢房也称耳房,现作为观众休息服务区。</p> <p class="ql-block">1314中意巴士</p> <p class="ql-block">“西湖醋鱼何处美,独数杭州楼外楼。”杭州人有种习俗,凡有宾客,必到楼外楼品尝杭菜风味。外地游人玩西湖,不上楼外楼,似乎没有真正领略杭州的美味佳肴。</p><p class="ql-block">一楼风月当酣饮,十里湖山豁醉眸。这副楹联说的就是杭州西湖著名菜馆楼外楼。</p><p class="ql-block">楼外楼,创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是一家具有166年悠久历史的老店,她坐落于风景优美的孤山之麓,像一颗明珠镶嵌在山光水色之中,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楼外楼,名厨云集,佳肴迭出,西湖醋鱼、宋嫂鱼羹、蜜汁火方等风味独具一格,成为中外旅客所倾慕品尝的名菜。新中国成立前,俞曲园、吴昌硕、孙中山、宋庆龄、鲁迅、竺可桢、马寅初、马一浮等名人都曾多次光临。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陈毅、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和文化名人丰子恺、潘天寿、吴湖帆、江寒汀、赵朴初、唐云等也多次临楼品尝名菜佳肴、题诗作画。周总理九次莅临楼外楼,已传为美谈佳话。楼外楼还接待过西哈努克亲王等国家元首和众多国外贵宾,在国际上享有声誉。</p> <p class="ql-block">楼外楼2楼阳台俯视西湖</p> <p class="ql-block">俯瞰西泠印社</p> <p class="ql-block">阳台全貌</p> <p class="ql-block">杭州素烧鹅</p> <p class="ql-block">西湖酥鱼</p> <p class="ql-block">糖醋排骨</p> <p class="ql-block">上汤波菜</p> <p class="ql-block">虾爆鳝背</p> <p class="ql-block">西湖醋鱼</p> <p class="ql-block">坐船上三潭印月小瀛洲。</p> <p class="ql-block">三潭印月岛与湖心亭、阮公墩鼎足而立合称“湖中三岛”,犹如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蓬莱三岛,故又称小瀛洲。俯瞰整个小瀛洲犹如一个硕大的“田”字。小瀛洲上有开网亭、亭亭亭、九狮石、闲放台、迎翠轩、我心相印亭等园林建筑点缀其间。绿树掩映、花木扶疏。湖岸垂柳拂波,水面亭榭倒影;园林富于空间层次变化,造成“湖中湖”、“岛中岛”、“园中园”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中秋之夜,园中的工人会乘船到达三个塔,并在每个塔中心点上一支蜡烛,圆形的洞放出了蜡烛的光芒,远看像月亮一样,而每个石塔有五个洞,而三个石塔总共可映印出十五个月亮,加上倒影三十个,加上还有天上一个,倒影一个,最后一个嘛,是游人的心中月。三十三个月亮这一奇异景致,只有在月朗天清的中秋之夜才能观赏到。</p> <p class="ql-block">由于三潭印月的美丽景色,我国将它的形象放在了钱币上。最先是七十年代末的外汇兑换券1元,正面就是翠绿色的三潭印月图案;然后第五套人民币的一元纸币的背面风景也采用了几乎一样的图案——水中的三座石塔。因此,三潭印月的名气大增。</p> <p class="ql-block">小瀛洲与湖心亭,阮公墩合称为湖上三岛,而三潭印月是西湖三岛中最大的一个岛,面积七公顷。四周围是环形堤埂,岛中有湖,水面划为“田”字形,建有一座九转三回、三十个弯的九曲桥。岛上建筑精致,四时花卉扶疏,有“水上仙子”美称。</p> <p class="ql-block">坐船至少年宫码头至断桥</p> <p class="ql-block">船上</p> <p class="ql-block">断桥残雪</p><p class="ql-block">断桥残雪是西湖上著名的景色,以冬雪时远观桥面若隐若现于湖面而称著。每当瑞雪初霁,站在宝石山上向南眺望,西湖银装素裹,白堤横亘雪柳霜桃。断桥的石桥拱面无遮无拦,在阳光下冰雪消融,露出了斑驳的桥栏,而桥的两端还在皑皑白雪的覆盖下。依稀可辩的石桥身似隐似现,而涵洞中的白雪奕奕生光,桥面灰褐形成反差,远望去似断非断,故称断桥。</p> <p class="ql-block">断桥在宋代时名为宝佑桥,元代时又被称为段家桥。这一名称的由来在历史上流传着多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来自于元代段姓夫妇建桥的传说,段家桥因“段”与“断”同音,后来演化成断桥了。但段家桥的说法其实在正史也早有记载,2005年5月6日,快报头版刊登过一则新闻《断桥就是段家桥》;第二种说法来自于白蛇传传说,相传许仙和白娘子情断的故事发生在这里,故而得名断桥;第三种说法在明代《西湖游览志》中有记载,断桥与白堤相连,从孤山而来的白堤到此中断,所以称为断桥;第四种说法则是由于杭州温度较高,冬日雪过天晴,当桥的阴面还白雪皑皑时,桥的阳面雪已化,从远处看来,桥像从中间断了一般,因此得名断桥。</p><p class="ql-block">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御笔亲题西湖十景中的“断桥残雪”后,“段家桥”便更名为“断家桥”,就是后来的断桥。</p> <p class="ql-block">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断桥东北侧建了御碑亭,亭中置御题“断桥残雪”石碑。</p> <p class="ql-block">西湖十景,皆立有清代御碑,目前都已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但是,这十块碑的式样却不尽相同。“断桥残雪”、“平湖秋月”、“雷峰夕照”、“南屏晚钟”、“双峰插云”、“三潭印月”、“柳浪闻莺”、“花港观鱼”八块碑,都是正反两面刻该处景名。而“曲院风荷”、“苏堤春晓”两碑,正面是景名,背面则是题诗。</p> <p class="ql-block">事实上,“断桥残雪”等八块碑都已不是原物,皆毁于文革,现碑都是当代重立。</p> <p class="ql-block">集贤亭位于杭州西湖一公园“晚节流香”石碑对面,在历史颇有名气,该景点为清代西湖十八景之一“亭湾骑射”。古时此处原有黑亭(集贤亭),经清代浙江总督李卫重建射亭,名聚贤亭。</p> <p class="ql-block">亭湾骑射</p><p class="ql-block">史载,出涌金门,沿湖而北,稍折而西,水流弯曲,旧有黑亭子,故称亭子湾。沿湖数百步,平沙浅草,可容骑射。清雍正四年(1726年),李卫迁任浙江总督,于亭子湾重建较射亭,在此检阅驻防营八旗子弟肆武。当是时,铁骑屯云,弓刀竟响,而鱼鸟不惊,花柳争放,为清西湖十八景之一:亭湾骑射。后城墙、亭子俱毁,民国期间,此处辟为民众体育场、民众教育馆;建国后又辟建为湖滨一公园部分。2002年杭州市园林文物局重建此亭。</p><p class="ql-block">李卫(1686--1738年),字又玠,江苏铜山人,任浙江总督期间曾修浚西湖,挖淤泥浅葑滩三千余亩,筑沙堤六十三丈;又修桥建廊,栽花种树,为今日的西湖美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感谢您的欣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