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蜜”:消失的吐鲁番特产----岑参边塞诗中的西域风物(9)

凝固的火焰

<p class="ql-block">冬季戈壁滩上的骆驼刺</p> <p class="ql-block">夏季戈壁滩上的骆驼刺</p> <p class="ql-block">吐鲁番艾丁湖</p> <p class="ql-block">吐鲁番艾丁湖大墩烽火台</p> <p class="ql-block">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的《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诗中,有一句“武城刺蜜未可餐”,这个叫“刺蜜”的东西,古代也叫“羊刺蜜”“草蜜”,是人们从荒漠戈壁的骆驼刺上收集结晶糖粒。千百年来,“刺密”一直<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吐鲁番盆独特而珍贵地方特产,在古代中国内地还没有普遍掌握制糖技术前,“刺蜜”曾经是丝绸之路上各国使团给中原王朝进贡的重要物品。但是令人遗憾困惑的是,近三十年来由于水土环境发生巨大变化,</span>“刺蜜”这种特产在吐鲁番盆地已经迅速消失,只存在于岑参的边塞诗中了。</p><p class="ql-block"> 岑参《与孤独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诗,是在北庭的轮台城(有说是今乌鲁木齐市达坂城),送别朋友孤独渐时写的一首诗,同时也呈送给好友严武。岑参在诗中既描述了西域戍边艰苦生活,思乡之苦,也描述了将士<span style="font-size:18px;">壮志豪</span>情、民族团结和谐,异域歌舞美食的边塞生活:</p><p class="ql-block">“轮台客舍春草满,颍阳归客肠堪断。</p><p class="ql-block">穷荒绝漠鸟不飞,万碛千山梦犹懒。</p><p class="ql-block">怜君白面一书生,读书千卷未成名。</p><p class="ql-block">五侯贵门脚不到,数亩山田身自耕。</p><p class="ql-block">兴来浪迹无远近,及至辞家忆乡信。</p><p class="ql-block">无事垂鞭信马头,西南几欲穷天尽。</p><p class="ql-block">奉使三年独未归,边头词客旧来稀。</p><p class="ql-block">借问君来得几日,到家不觉换春衣。</p><p class="ql-block">高斋清昼卷罗幕,沙帽接罹慵不着。</p><p class="ql-block">中酒朝眠日色高,弹棋夜半灯花落。</p><p class="ql-block">冰片高堆金错盘,满堂凛凛五月寒。</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37, 35, 8);"><u>洿(wu)林葡萄新吐蔓,武城刺蜜未可餐。</u></i></p><p class="ql-block">中军置酒夜挝鼓,锦筵红烛月未午。</p><p class="ql-block">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p><p class="ql-block">知尔园林压渭滨,夫人堂上泣红裙。</p><p class="ql-block">鱼龙川北盘溪雨,鸟鼠山西洮水云。</p><p class="ql-block">台中严公於我厚,别后新诗满人口。</p><p class="ql-block">自怜弃置天西头,因君为问相思否?”</p><p class="ql-block"> 诗中提到的“武城”,是高昌国时期的一个地名,据考证位于今吐鲁番高昌故城西2.5公里处,现在属于吐鲁番市高昌区火焰山镇一带。</p><p class="ql-block"> 高昌城在2000年前的西汉晚期就成为西域经济政治中心,公元327年前凉张骏在此设置高昌郡推行郡县制。公元443年沮渠无讳、沮渠安周在此建立高昌大凉国。公元460年柔然处罗可汗率军攻灭北凉,杀死沮渠安周,以高昌为国号,立阚伯周为高昌王。从此高昌国变成了独立的王国,以吐鲁番盆地为中心,建立了以汉人为主体居民的高昌国,历阚、张、马、麴诸氏,期间几乎所有的高昌王都受到割据的中原王朝册封,与中原的关系极为密切,所实行的行政管理组织完全校仿中原体系,地名也是汉文。公元640年唐朝攻灭高昌,改为西州,一些高昌时期的地名仍然沿用了很长时间,参岑写的边塞诗中提到的地名大致也是沿用了高昌国时期的地名习惯称呼。</p><p class="ql-block"> 近些年来,吐鲁番学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弄清了高昌国时期的一些行政建置。根据文献和出土文书记载,高昌国不同时期设置过24个县,武城县就是其中之一,不过高昌国由于是在原有高昌郡行政机构升级的,武城县可能是由乡升级而来。唐灭高昌国后设西州,下设5县,其中就有高昌县,这时武城县就变成了高昌县的一个乡了,虽然当地人还习惯使用武城的地名称呼,但因为唐灭高昌后,武城县不存在了,唐王朝官方正式文字中就没有武城这个地名了。岑参在市里提到武城地名,显然是入乡随俗,真实记录下了当地人们对武城地名的称呼。到了元明清时期这里也叫哈剌和卓、火州。</p><p class="ql-block"> “刺蜜”。据《元和郡县志》记载:“(西州)泽间有草,名为羊刺,其上生蜜,食之与蜂蜜不异,名曰刺蜜。”骆驼刺是戈壁荒漠中常见的一种野生植被,枝干生有很多针刺,骆驼喜食,属半灌木草本植物。吐鲁番盆地的骆驼刺与众不同,到了秋季,针叶上会结晶许多细小糖粒,在古代被称为“羊刺蜜”“刺蜜”“草蜜”。</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刺蜜”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功能,可作为中药主治腹痛泄泻、肠炎痢疾、体虚头晕症状。唐代的医学家陈藏器著的《本草拾遗》中记载:“刺蜜,生交河沙中。草头有刺,上有毛,毛中生蜜。一名草蜜。”明朝医学家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中也对吐鲁番盆地出产的“刺蜜”药理功效进行了记载。</span>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另外,一些</span>史料对吐鲁番盆地出产的“刺蜜”也多有记载。 </p><p class="ql-block"> 如唐初李延寿《北史.高昌》:记载“国有八城,皆有华人。地多石碛,气候温暖,厥土良沃,谷麦一岁再熟,宜蚕, 多五果,又饶漆。有草名羊刺,其上生蜜,而味甚佳。引水溉田。”</p><p class="ql-block"> 《新唐书·地理志》西州条下记载:“土贡丝、叠布、毡、刺蜜、蒲萄五物。”</p><p class="ql-block"> 最有意思的是《太平广记》中收录唐代张说写的传奇《梁四公记》佚文,<span style="font-size:18px;">讲述了一个高昌国使臣给梁武帝在进贡刺蜜等朝贡物品时,以次充好,弄虚作假,被一个叫杰公的智者识破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 “高昌国遣使贡盐二颗,颗如大斗,状白似玉。干蒲桃、刺蜜、冻酒、白麦面。王公士庶皆不之识。帝以其自万里绝域而来献,数年方达。文字言语,与梁国略同。经三日,朝廷无祗对者,帝命杰公迓之。谓其使曰,<i style="color:rgb(237, 35, 8);"><u>刺蜜是盐城所生,非南平城者.......南平城羊刺无叶,其蜜色明白而味甘,盐城羊刺叶大,其蜜色青而味薄。</u></i>……使者具陈实情……<span style="font-size:18px;">其年风灾,蒲桃刺蜜不熟,故驳杂。”</span></p><p class="ql-block"> 这个故事说的是南北朝时期,高昌国使臣给梁武帝进贡了质量不好的葡萄干、刺蜜等高昌特产,想蒙混过关。这些西域高昌特产梁武帝的朝中大臣都没有见过,检查了三天也看不出好坏,于是梁武帝让杰公来辨识优劣。杰公仔细检查后指出这次进贡来的贡品大多质量有问题,其中上贡的刺蜜,是用高昌盐城地方出产的刺蜜,来冒充高昌南平城出产的刺蜜。因为同属高昌国,其南平城出产的刺蜜没有掺杂草叶子,而且糖粒色泽明亮洁白,味道甘甜。而盐城出产的刺蜜掺杂的草叶大,颜色发暗,甜味淡薄,明显不如南平城出产的刺蜜质量高。面对熟知高昌国物产的杰公,高昌进贡使者只好如实交代,原来他们在进贡的刺蜜中参杂使假了。</p><p class="ql-block"> 这个唐代人写的故事,说明至少在1500年前南北朝时期,吐鲁番盆地出产的“刺蜜”已经是丝绸之路西域使臣进贡中原王朝的名贵特产了。而且那个时候人们对吐鲁番物乡已经有品牌意识,原产地保护意识了,已经知道虽然高昌国(吐鲁番)各地都产“刺蜜”,但南平城出产的“刺蜜”品质最好。</p><p class="ql-block"> 既然南平城出产的“刺蜜”品质最好,为什么岑参诗中写到“刺蜜”时,不说“南平刺蜜未可餐”,却说“武城刺蜜未可餐”呢?</p><p class="ql-block"> 原来“刺蜜”是一种地域性很强的特色农产品,只有独特的水土环境才能出产独特的农产品,就如茅台镇酿造出来的酱香酒品质最好,吐鲁番出产的葡萄、哈密瓜最甜,这种独特产品品质与产出地的自然环境密切关联现象至今在吐鲁番盆地还特别突,现在吐鲁番盆地的葡萄、哈密瓜都取得了原产地保护专用标志。</p><p class="ql-block"> 我们推测“刺蜜”的品质跟吐鲁番盆地水土自然环境关联密切。北部天山融化雪水流入下游吐鲁番盆地的戈壁砂砾浅层,有的溢出地表后的形成绿洲,虽然这里地表干热,但地下水位高,使得干旱的戈壁沙漠生长出了大量荒漠植被骆驼刺草。有的地方因为环境条件适宜,每年秋季骆驼刺草上结晶的刺糖就风味独特,有的地方水土条件不适宜,骆驼刺上结晶的刺糖就会风味差、产量少,甚至不结晶糖粒。</p><p class="ql-block"> 南平城位于今吐鲁番市高昌区西郊的恰特卡勒乡公相村,盐城位于今高昌区南部艾丁湖牙木什村,两者相距二十公里小的水土环境难免会产生差异。天山雪融水在一定时期内也会随着气候变化,冬季雪山积雪多少而有所变化,进而改变盆地下游戈壁荒漠地下水的的补给状况,改变地表骆驼刺生长的小环境,最终也就会影响到刺蜜结晶的品质。</p><p class="ql-block"> 所以我们推测在大约公元1500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吐鲁番盆地品质最好的刺蜜产地在南平城(今吐鲁番市高昌区西郊的恰特卡勒乡公相村)一带。而到了大约公元1200年前岑参生活的时期,估计是由于水土自然环境变化,吐鲁番盆地品质最好的刺蜜出产地变成了武城(今高昌故城遗址西2.5公里)一带了。</p><p class="ql-block"> 其实自古以来,吐鲁番盆地的火焰山南部地区的戈壁沙漠中的骆驼刺都盛产“刺蜜”,千百年来吐鲁番盆地包括鄯善县的迪坎、鲁克沁、吐浴沟等地居民一直保持着收集、交易、食用“刺蜜”(刺糖)的传统习惯。岑参在《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中还有一句诗“满堂凛凛五月寒”,正好解释了“武城刺蜜未可餐”的原因。因为五月还不是吐鲁番刺糖结晶的季节,一般要等到每年秋季九、十月份后,吐鲁番盆地荒漠戈壁野生的骆驼刺上才会结晶糖粒,当地人将骆驼刺成垛收割晾干后,用棍子敲打,将结晶的糖粒抖落收集起来,用容器化成糖水,过滤干净后即可饮用,甜蜜甘醇。所以五月是吃不到“刺蜜”的。但“刺蜜”作为珍稀美食的大名是人尽皆知的,给岑参留下了深刻印象。</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 因为只有在吐鲁番盆地极端干热的气候环境、水土条件下生长的骆驼刺才能结晶糖粒,所以这种“刺蜜”千百年来主要出产地就在吐鲁番盆地。直到上世纪1980年代以前,吐鲁番盆地仍然出产“刺密”,当地人叫刺糖,民间巴扎商店仍然常年有刺糖商品交易。但是随着工业、城市经济迅猛发展,水土开发加剧,地下水位迅速下低,吐鲁番的荒漠野生骆驼刺植被大量减少,骆驼刺草上结晶糖粒的自然现象也基本消失。</span>现在40岁以下的吐鲁番人基本没有尝过骆驼刺“刺蜜”是什么味道了,只能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岑参诗中去品味曾经辉煌的吐鲁番盆地特产“刺蜜”了。</span></p><p class="ql-block">附:唐代张说《梁四公记》</p><p class="ql-block">高昌国遣使贡盐二颗,颗如大斗,状白似玉。干蒲桃、刺蜜、冻酒、白麦面。王公士庶皆不之识。帝以其自万里绝域而来献,数年方达。文字言语,与梁国略同。经三日,朝廷无祗对者,帝命杰公迓之。谓其使曰:“盐一颗是南烧羊山月望收之者,一是北烧羊山非月望收之者。蒲桃七是洿林,三是无半。冻酒非八风谷所冻者,又以高宁酒和之。刺蜜是盐城所生,非南平城者。白麦面是宕昌者,非昌垒真物。”使者具陈实情,面为经年色败,至宕昌贸易填之。其年风灾,蒲桃刺蜜不熟,故驳杂。盐及冻酒,奉王急命,故非时尔。因又向紫盐医珀,云自中路,遭北凉所夺,不敢言之。帝问杰公群物之异,对曰:“南烧羊山盐文理粗,北烧羊山盐文理密。月望收之者,明彻如冰,以毡橐煮之可验。蒲桃洿林者皮薄味美,无半者皮厚味苦。酒是八风谷冻成者,终年不坏,今臭其气酸,洿林酒滑而色浅,故云然。南平城羊刺无叶,其蜜色明白而味甘,盐城羊刺叶大,其蜜色青而味薄。昌垒白麦面烹之将熟,洁白如新,今面如泥且烂。由是知蜜麦之伪耳。交河之间平碛中,掘深数尺,有末盐,如红如紫,色鲜味甘,食之止痛。更深一丈,下有瑿珀,黑逾纯漆,或大如车轮,末而服之,攻妇人小肠症瘕诸疾。彼国珍异,必当致贡,是以知之。</p><p class="ql-block">附:《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食货典》第三百二卷《刺蜜》</p><p class="ql-block"> “陈藏器曰:交河沙中有草,头上有毛,毛中生蜜。胡人名为给勃罗。李时珍曰:按李延寿《北史》云:高昌有草名羊刺,其上生蜜。味甚甘美。又《梁四公子记》云:高昌贡刺蜜杰公,云南平城羊刺无叶,其蜜色白而味甘。盐城羊刺叶大,其蜜色青而味薄也。高昌即交河,在西番,今为火州。又段成式《酉阳杂俎》云:北天竺国有蜜草,蔓生大叶,秋冬不死,因受霜露遂成蜜也。又《明一统志》云:西番撒马儿,罕地有小草丛生,叶细如蓝,秋露凝其上,味甘如蜜,可熬为饧,土人呼为达,即古宾盖甘露也。按此二说,皆草蜜也,但不知其草即羊刺否也。又有齐树,亦出蜜,云可入药,而不得其详,今附于左。”</p><p class="ql-block">附:李延寿《北史.高昌国》</p><p class="ql-block"> 高昌者,车师前王之故地,汉之前部地也。东西二百里,南北五百里,四面多 大山。或云:昔汉武遣兵西讨,师旅顿弊,其中尤困者因住焉。地势高敞,人庶昌盛,因名高昌。亦云:其地有汉时高昌垒,故以为国号。东去长安四千九百里。汉 西域长史及戊巳校尉并居于此。晋以其地为高昌郡。张轨、吕光、沮渠蒙逊据河西, 皆置太守以统之。敦煌十三日行。</p><p class="ql-block"> 国有八城,皆有华人。地多石碛,气候温暖,厥土良沃,谷麦一岁再熟,宜蚕, 多五果,又饶漆。有草名羊刺,其上生蜜。而味甚佳。引水溉田。出赤盐,其味甚 美,复有白盐,其形如玉,高昌人取以为枕,贡之中国。多蒲桃酒。俗事天神,兼 信佛法。国中羊、马,牧在隐僻处以避寇,非贵人不知其处。北有赤石山,山北七 十里有贪汗山,夏有积雪。此山北,铁勒界也。</p><p class="ql-block">  太武时有阚爽者,自为高昌太守。太延中,遣散骑侍郎王恩生等使高昌,为蠕 蠕所执。真君中,爽为沮渠无讳所袭,夺据之。无讳死,弟安周代立。和平元年, 为蠕蠕所并。蠕蠕以阚伯周为高昌王,其称王自此始也。</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