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作者简介】张瑞民,洛宁县陈吴乡月山原村人。军营锤炼25年,地方打磨21年,从部队基层的班长到政府部门的司长,先后在十个省市分别工作生活两年以上。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对真善美的追求,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和源泉。工作之余,他将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以墨留痕,笔耕不辍,常有文字见诸各类媒体。</b></p> <p class="ql-block">张瑞民早年戎装照</p> <p class="ql-block"> 《爹》这本书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与深刻回忆为基石,构建起一座充满情感与岁月痕迹的父子情之塔。从引子开始,便将读者带入到特定的时空之中,1933年爹在豫西小山村的诞生,到1998年爹的离去,时间跨度勾勒出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父亲形象的轮廓。 </p> <p class="ql-block"> 在内容上,作者通过“说不完的衣食住行”“离不开的山水田园”“道不尽的亲情世事”“忘不了的言传身教”等章节的铺陈,多维度地展现了父亲的一生。在衣食住行的描述里,窑洞、宅院、拉煤、推磨等元素,生动地描绘出那个时代普通农民家庭的生活场景,我们仿佛能看到父亲为了家庭生计而辛勤劳作的身影,在艰苦的环境中努力维持着家庭的运转。山水田园章节则让我们感受到父亲与土地的紧密联系,担山、种烟、果园等活动,体现出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眷恋,那是一种深深扎根于乡土的情怀。亲情世事部分,展现了家族中的各种人际关系以及父亲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无论是与伯父、姑姑的亲情纽带,还是对待子女们的关怀,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温情的家庭世界。而言传身教章节更是点睛之笔,父亲作为作者人生的第一任老师,他的家教、读书理念、操心忙碌等,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作者,也让读者领悟到父爱的深沉不仅仅在于物质的供给,更在于精神的引领与传承。 </p> <p class="ql-block"> 从情感表达来看,字里行间,满溢着作者对父亲的愧疚与思念。作者痛责自己,在父亲生前,因麻痹大意和漫不经心,让无数尽孝的良机悄然溜走。回首往昔,对父亲年轻时期的经历以及离家后的生活,自己竟所知寥寥,这成了心中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父亲含辛茹苦,将子女养育成人,而自己却未能好好反哺,这份对父亲的歉意,刺痛着作者的心,也让他对未来父子是否还有缘分重续,充满了期盼。这种情感浓烈而炽热,如同一把重锤,直击读者内心最柔软之处,也促使我们每个人深刻反思与父母的关系。书中还饱含着作者对父亲深深的崇敬,尽管父亲只是一介普通农民,却有着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高贵品质,宛如一座巍峨的高山,成为作者心中永远的崇拜对象,令人敬仰。</p> <p class="ql-block">图为张瑞民接受记者采访</p> <p class="ql-block"> 从写作风格而言,文字随意而真实,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却有着质朴的力量。作者像是在与读者促膝长谈,将记忆中的点点滴滴娓娓道来,那些关于父亲的故事,无论是大事件还是小细节,都被一一记录,使得父亲的形象逐渐丰满立体。这种真实感让读者极易产生共鸣,仿佛置身于那个豫西小山村,见证着这一家人的悲欢离合。</p> <p class="ql-block"> 在价值体现方面,《爹》这本书不只是作者对父亲的缅怀,它更是那个时代农村农民生活的生动写照。从个体情感与经历切入,字里行间满溢的作者对父亲的愧疚、思念与崇敬,折射出广泛的社会意义与人文关怀。它能让读者深切体会到父母养育的不易,增进对农村农民的尊重理解,成为连接家庭情感与社会认知的桥梁。如后记所说,若读者阅读后在对父母、农村农民的理解尊重上稍有改变,便实现了其重要价值。总体而言,此书既记录了普通农民一生,又深刻表达父子情深,使读者于阅读中感受亲情温暖,引发对家庭、农村和农民生活的深度思考,其触动人心之处,能激发读者对父母、农村、农民的理解尊重并留下深刻印象,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深入思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