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诸葛亮、司马懿,你更欣赏谁?

洋洋

<p class="ql-block">作者:赵洪洋</p> <p class="ql-block">  《三国演义》描述的武艺超群的武将不少,英雄故事引人入胜。推出的能人志士,济济一堂,谋算智取,诡计多端更是耐人寻味,绝妙之处令人称绝。</p><p class="ql-block"> 而这其中斗智斗勇,绞尽脑汁,彼此算计,在同一时期争斗激烈者,当属周瑜、诸葛亮和司马懿。</p> <p class="ql-block">英俊潇洒,文武双全的周郎</p> <p class="ql-block">  周瑜,少年得志,文武双全,英俊潇洒,这一响当当的名字,令当时的少男少女艳羡不已。也就是天下闻名的二乔女之一能与其婚配。著名的赤壁大战的主角是周瑜,而现在大多将此功归于诸葛亮的借东风是不客观的。赤壁大战,周瑜以少胜多,以弱胜強,靠的是他的杀伐决断,他在大战前针对其主孙权对是否应战犹豫不决,举棋不定时,广泛听取文武百官的不同意见,认真聆听诸葛亮的精辟分析和中肯建议,最终说服孙权应战,功不可没。而打赢赤壁之战靠的是他的周瑜打黄盖的苦肉计,靠的是他为大业不惜朋友情,使用离间计,骗好友蒋干为他传递假情报,使敌方熟悉水军的主将被曹操误杀,为之后决定胜负的火烧连环船扫清了障碍。赤壁大战之后,看着玉树临风,威风凛凛的周瑜伫立船头,怎不让人赞叹:自古英雄出少年,一将功成万骨枯!</p> <p class="ql-block">赤壁大战。火烧连环船。</p> <p class="ql-block"> 但令人惋惜的是,周瑜在赤壁大战中结识了诸葛亮,他深知自己在智谋算计、天文地理上不及诸葛亮,心生妒意,不顾联合刘备共御曹操的大局,要杀诸葛亮,结果杀诸葛亮不成,倒被诸葛亮设计,“三气周瑜”而死。死前还不自省,对天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怪罪于天的悲叹。若是周瑜能像鲁肃一样,虚心向诸葛亮学习请教,与其结为好友,不仅能提高自身能力,而且之后的吴蜀联盟就会更加强大,也不会发生吴蜀大战,使双方实力严重消耗。如果如此,逐鹿中原,鹿死谁手,就另当别论了。所以即使周瑜文武全才,玉树临风,我也不喜欢心胸狭隘,妒才嫉能的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三气周瑜,气得吐血。</p> <p class="ql-block">  诸葛亮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典型的智慧和机智的代表人物。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来形容他的军事才能最为恰当,在初出茅庐时,他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更可贵的是,他绝非纸上谈兵,以实际筹谋和强大执行力逐步实现了他三足鼎立,联吴抗魏,最终图谋中原的宏图大计。若不是刘备为报私仇不顾大局,夷陵惨败,使诸葛亮的半生心血功败垂成,也许诸葛亮真能成就鸿图伟业。他博学多才,心思缜密、有很多奇思妙想,创新发明。如人造木牛流马、威力巨大的箭弩阵等等。他还善于利用人的心理,不动刀枪而屈人之兵。如三气周瑜致其嫉愤而死,战场上嘲骂王朗使其坠马而亡,陇上装神弄鬼抢割魏地成熟小麦以充军粮,空城计更是险中脱身,充分利用了对手的心理弱点及危机时刻,迫不得已,不按常规出牌,以灵活多变的战术展示了诸葛亮随机应变,出神入化的军事才能。诸葛亮广受后人称颂的另一理由是他品德高尚,为政清廉,忠君爱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陇上装神,吓退魏军。</p> <p class="ql-block">  但战术上的优势难抵战略上的失误,选择心高气傲的关羽担任荆州守将就是一过。荆州守将要面对曹操的孙权两大劲敌,联吴抗魏是蜀国国策,镇守荆州除了要能文能武外,就是要团结东吴,而连曹操都不放在眼里的关羽,哪里看得起东吴诸将,致使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头落东吴。使诸葛亮统一大计首遭挫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p> <p class="ql-block">  刘备举大兵攻打东吴,这是与诸葛亮联吴抗魏国策大相径庭的错误决定,在这一原则问题上,诸葛亮却顾虑重重,虽力谏阻止,却没有冒死阻止,其实,若诸葛亮真的能冒死阻止,刘备未必会一意孤行,也绝不可能杀三顾茅庐好不容易请出山的诸葛亮。蜀吴交战,注定了蜀吴最终不敌魏国的结局。在夷陵之战后,蜀国元气大伤,新主刘禅继位,在这种时刻,诸葛亮却犯了严重的战略错误,他本应韬光养晦,休养生息,稳定内部,积蓄力量以利再战。但他却执意要在国力不许的情况下,不听谋臣的劝告,连年征战,民不聊生,怨声载道,致使国库空虚,人丁耗费,人才短缺。“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就是对当时蜀国将才奇缺的写照。其次,内政不稳也为诸葛亮的讨伐中原埋下祸患。刘禅贪图享乐,宠信宦官,以致朝风不正,诸葛亮未肃清朝政,清除小人,在前方大胜,可乘胜追击之时,却因内部作祟,给司马懿可乘之机,用了诸葛亮常用的反间计,不得不收兵,坐失良机。在用人上,诸葛亮继用关羽镇守荆州失误后,在街亭关键之战又错用了擅长纸上谈兵的马谡,马谡其人,连刘备都叮嘱诸葛亮不可重用此人,司马懿更是了解马谡嘴上说说可以,实际带兵打仗没有实战经验。结果,街亭失守,差点让蜀军全军覆没。诸葛亮何等聪明睿智之人,但对身边亲近之人却未能全面了解就付之重任。最后挥泪斩马谡,痛失心腹,心痛不已。</p> <p class="ql-block">诸葛亮挥泪斩马谡</p> <p class="ql-block">  在蜀国国力不支的情况下,诸葛亮为报刘备知遇之恩和自己统一中原的抱负,想用一己之力力挽狂澜,确实做到了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大势已定,六出祁山均无功而返,而诸葛亮已是操劳过度,灯油耗尽,中年而亡。一曲挽歌: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空怀壮志,陨落五丈原</p> <p class="ql-block">  司马懿,熟读兵书,久经阵仗,也深谙朝中之道。他治军严谨,心胸坦荡。对蜀国朝政文武官员知之甚深。特别有自知之明,他坦言,论计谋不如诸葛亮,论兵将物资资源,诸葛亮则不如自己,所以他对付诸葛亮的办法就是固守不出,待诸葛亮粮草不济时,寻机出击,以不变应万变。这种防守反击的策略令诸葛亮愁眉不展。诸葛亮给司马懿送女人装,意指他像女人一样胆小,卧巢不出,这种羞辱司马懿的激将法,使司马懿的部下大为恼怒,纷纷请战。司马懿却泰然处之,你不是要羞辱我吗,那好,我觉得你羞辱我的程度还不够,我再帮你一下,我自己穿上女人装,让众将欣赏一下,还啧啧称赞诸葛亮对自己很体贴,衣服做得很合身,你不是要激我气我吗?我偏不生气,反而很高兴,高兴之余,还要关心地向使者了解诸葛亮的起居饮食,在得知诸葛亮日夜操劳,事事亲为时,司马懿让使者给诸葛亮带话,为帅者,如经常如此,命不久矣。使者回营,将司马懿穿女人服及带给诸葛亮的话说了,诸葛亮听了,黯然神伤,叹道,知我者,司马懿也!可见,诸葛亮本想用女服刺激司马懿发怒,使其出城开战的计谋,在心理強大的司马懿面前毫无作用,反让司马懿一句貌似关心的话触到内心痛处,你不服司马懿还真不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穿上女人装的司马懿</p> <p class="ql-block">  司马懿与诸葛亮在对阵上,虽然输多赢少,但在几次关键战役中却能打诸葛亮一个措手不及。如街亭之战,险些让诸葛亮全军覆没。千里奔袭斩孟达,更显示了司马懿在特殊情况下不落俗套。不按常规出牌,杀伐决断。而这正是诸葛亮所不具备的。诸葛亮在大殿上申斥奸臣,事后又乞求刘禅皇帝原谅,朝庭重臣拖延军粮,诸葛亮在处置上也是顾虑重重,可见诸葛亮虽然睿智也有愚忠。在招降孟达共同北伐的时间算计上,他断定司马懿知道孟达反叛后会像自己一样先上报朝庭,等朝庭下旨后再出兵,这样,在司马懿出兵前,他就和孟达共同起事了。哪知司马懿不像诸葛亮这样循规蹈矩,他在得知孟达反叛后,立即秘密起兵,千里奔袭斩杀孟达,为平定叛乱争取到了时间。这也大大出乎诸葛亮之意外,使其北伐大计大打折扣,痛失良机,也使诸葛亮惊叹司马懿用兵之神速!司马懿像诸葛亮一样是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为后人留下了做能人做大事的至理名言: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受人之辱。不动于色。施人之恩,不记于心。察人之过。不扬于众。觉人之诈,不愤于言。愚者,剑拔弩张。智者,不露锋芒。谋大事者,藏于心,行于事。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见祸于未生。</p> <p class="ql-block">  总体感觉,诸葛亮因智慧超群,交给别人的事总不放心,因此,事必躬亲,劳心劳力,心力交瘁,加之新皇无德无能,贪图享乐。朝庭又诸事不顺,诸葛亮心中自然郁闷。从武侯出师表中可见,其忠心可嘉,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言表。在对待子女问题上,诸葛亮没有像司马懿一样将儿子带在身边言传身教,虽儿子武艺不差,但理政和计谋未得诸葛亮真传,绵竹之战,不以智而以匹夫之勇力战,致使城丢人亡。司马懿出身贵族之家,广交社会贤达,除自身努力外,尚有众人提携,位居权臣。中原地大物博,人才济济,粮草充足,底气十足,加之他善于用人,胸襟宽阔,长于权谋,举重若轻,言词凿凿,行之灼灼,从无委屈求全的感觉,加之培养出两位优秀的儿子,文武全才,也常在其左右献计献策,理政用人和计谋都不在司马懿之下,父子齐心,相互扶持和照应。这一点,诸葛亮远不能及。</p> <p class="ql-block">司马懿携儿子上阵父子兵</p> <p class="ql-block">  周瑜、诸葛亮、司马懿都为时代的英雄,你喜欢谁?我可能猜得出,但我更喜欢内心豁达的司马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