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派和学院派绘画共同展览,你更喜欢哪一种风格?

spring

<p class="ql-block">2024年9月8日在华盛顿的美国国家美术馆展出了一个特展《巴黎1874年:印象派时刻》Paris 1874: The Impressionist Moment。</p><p class="ql-block">这个特展将1874年巴黎的两个画展中很多珍贵的原画作品都集中在此展示。画展将于2025年1月19日结束。</p><p class="ql-block">1874年,巴黎有两个画展值得关注。一个是巴黎政府资助的沙龙画展(Salon 1874),另一个是一群当时不知名的艺术家自己举办的无名(匿名)画展(Société Anonyme)。</p><p class="ql-block">50万观众前往参观了沙龙画展,而只有3500多人参观了无名画展。</p><p class="ql-block">让-莱昂·热罗姆(法语:Jean-Léon Gérôme)的作品《灰衣主教》(*L'Éminence grise*)在1874年巴黎权威的沙龙画展上获得最高奖荣誉勋章,让他名声显赫,他代表着学院派。</p><p class="ql-block">当年34岁的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不为人知,他在无名画展中展出的画作《印象·日出》(Impression, Sunrise)遭到冷遇,他代表的是印像派。</p><p class="ql-block">现在,莫奈的名字如日中天,印象派风摩世界,而热罗姆的名字鲜为人知,学院派不再火热。</p><p class="ql-block">回顾历史,感概万千。</p> <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中旬,我去参观了美国国家美术馆的特展《巴黎1874年,印象派时刻》,排队近一个小时。</p><p class="ql-block">等待期间,工作人员建议大家扫码加入他们的网站,游览有关信息,下面是我读到信息。</p><p class="ql-block"><b>1874年:印象派的诞生之年</b></p><p class="ql-block">在2024年,我们庆祝被认为是第一场印象派展览的150周年纪念。像克劳德·莫奈、阿尔弗雷德·西斯莱和贝尔特·莫里索这样的艺术家早已在尝试那些定义这一风格的创新。然而,直到1874年4月15日,“画家、雕塑家、版画家等艺术家匿名协会”举办了第一次展览,这一切才真正拉开帷幕。这个由30位艺术家组成的多样化团体试图摆脱一个压制实验精神并限制他们销售的艺术机构的束缚。那么,印象派画家是如何走向这一决定性时刻的?</p><p class="ql-block"><b>可怕的一年 </b></p><p class="ql-block">在“艺术家匿名协会”展览举办的三年前,法国在1871年的普法战争中遭遇了屈辱的失败。 </p><p class="ql-block">在法国投降后,巴黎的国民自卫队和工人阶级的革命者夺取了城市的控制权。他们成立了短暂存在的巴黎公社——一个独立的社会主义政府。两个月后,当法国军队试图重新控制巴黎时,一场残酷的内战爆发。这场战争导致约15,000到20,000名公社成员被杀,部分“光之城”化为灰烬。</p><p class="ql-block">在重建过程中,巴黎人寻找文化娱乐来振兴城市,而艺术成了答案。</p><p class="ql-block"><b>巴黎沙龙对传统的捍卫</b></p><p class="ql-block">巴黎沙龙在这场对话中占据中心地位。作为法国最重要的文化活动,沙龙的年度展览吸引了来自各阶层的50万观众。 </p><p class="ql-block">在沙龙中获得评审团的赞扬可以成就一位艺术家的职业生涯,同时帮助他们获得富有赞助人的高额佣金。然而,评审团倾向于保守派,对风格上的创新兴趣不大。他们更偏爱描绘圣经、神话和历史故事的宏大画作。确实,1874年沙龙的荣誉勋章颁给了让-莱昂·热罗姆的《灰衣主教》。热罗姆精心设计了这幅画的构图——从楼梯的建筑到人物的排列及其姿态都经过缜密规划。凭借其历史叙事和精细的细节描绘,这幅画完美体现了沙龙所偏爱的艺术类型。</p><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沙龙拒绝展出其他艺术家的投稿。莫奈、保罗·塞尚、爱德华·马奈和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都曾感受到这种被拒绝的痛苦。</p><p class="ql-block">由于对沙龙的保守品味和几乎垄断的赞助体系感到沮丧,埃德加·德加写了一封措辞严厉的信给评审团。他要求道:“你们最好改变自己的做法,从而履行自己的职责。”</p><p class="ql-block"><b>一场突破性的展览 </b></p><p class="ql-block">在屡次被拒后,这些艺术家决定采取一种不同的策略,努力让自己的作品被认真对待。31位艺术家成立了一个注册组织《匿名协会》。</p><p class="ql-block">他们是一个多样化的团体。一些艺术家,如西斯莱、莫里索和卡米耶·毕沙罗,已经在创作可以被认定为“印象派”风格的作品。他们用富有表现力的松散笔触和明亮柔和的色彩作画。而另一些艺术家,如德加和塞尚,虽然使用较为暗淡的色调,但专注于描绘日常生活。他们的共同点是对沙龙所维持的现状的反抗。他们都将自己视为独立艺术家。</p><p class="ql-block">1874年1月17日,匿名协会宣布将于几个月后的4月15日举办一场“无评审、无奖项的开放展览”。摄影师纳达尔提供了他的工作室,位于卡普辛大道35号,作为展览场地。这里周围环绕着豪华咖啡馆,是吸引富裕客户的理想位置。</p><p class="ql-block">在短短四个月内,组织者收集了200件作品供展览使用。报纸的报道增加了人们对展览的期待。</p><p class="ql-block"><b>一场失败的展览,却留下了不朽的遗产 </b></p><p class="ql-block">从传统标准来看,首场印象派展览是失败的。展览持续一个月,但参观人数寥寥,仅有3,500人,多数是朋友、评论家和收藏家。同时,1874年的巴黎沙龙却吸引了50万名观众。 </p><p class="ql-block">这场展览在商业上并不成功,售出的画作寥寥无几。在评论界也未获好评。一篇由评论家路易·勒鲁瓦撰写的恶名昭彰的评论,将这些作品批评为未完成品。谈到雷诺阿的《舞女》时,他写道:“真是遗憾……这位画家对色彩有一定的理解,但他的素描却不够好;他画的舞女腿像她裙摆的纱一样软绵无力。”勒鲁瓦将“印象”一词作为对这种风格的贬义描述提出。</p><p class="ql-block">尽管《匿名协会》解散了,这群艺术家却继续创作。通过随后举办的七场独立展览,他们逐渐被称为印象派。如今,他们的画作成为西方艺术中最知名、最受喜爱的作品之一。 </p> <p class="ql-block">我终于进入了展厅,看到第一展室里只展出了四幅作品,在正面墻壁上,代表印象派的莫奈绘画《印象.日出》和代表学院派的热罗姆绘画《灰衣主教》肩并肩地展览着,像是在问参观者:</p><p class="ql-block"><b>"你更喜欢哪一幅?"</b></p><p class="ql-block">整个特展主要是纪念印象画派的诞生,所以在展方的信息里只详细介绍了印象派绘画的艺术,没有介绍学院派绘画的艺术。下面是他们的介绍:</p><p class="ql-block"><b>什么是印象派?4个你需要了解的关键点</b></p><p class="ql-block">印象派是当今世界上最具辨识度的艺术流派之一,但在其诞生之初却是革命性的。印象派起源于1874年的法国,最初受到评论家的排斥,但后来被接纳为一种民族象征。 </p><p class="ql-block">19世纪中叶,法国经历了快速的技术与社会变革。印象派画家们聚集在咖啡馆里讨论这些社会转型,寻找艺术解放的机会。他们不仅改变了绘画的题材和技法,还共同探讨如何、何时以及在哪里展示他们的艺术作品。以下是关于印象派的一些重要信息,以及识别印象派艺术作品的关键特征。</p><p class="ql-block"><b>1. “印象派”一词源自对莫奈作品的一篇贬损性评论 </b></p><p class="ql-block">1874年,莫奈的作品《印象·日出》出现在一个由艺术家协会举办的首场展览中。这些艺术家称自己为**“画家、雕塑家和版画家匿名协会”等**(La Société anonyme des artistes peintres, sculpteurs et graveurs, etc.)。</p><p class="ql-block"><b>记者兼艺术评论家路易·勒鲁瓦的刻薄评论 </b></p><p class="ql-block">路易·勒鲁瓦发表了一篇名为《印象派的展览》的尖刻评论。在文章中,两个虚构的怀疑观众对展出的作品感到困惑。其中一人评论莫奈的画作:“还在胚胎状态的壁纸都比那幅海景画更完整。” </p><p class="ql-block">勒鲁瓦以贬义的态度使用了“印象派”一词,但这一称呼却成为贝尔特·莫里索、奥古斯特·雷诺阿、阿尔弗雷德·西斯莱、卡米耶·毕沙罗等艺术家的集结号。 </p><p class="ql-block"><b>2. 印象派使用粗厚而松散的笔触和对比色 </b></p><p class="ql-block">当印象派画家首次开始展览时,法国美术学院(Académie des Beaux-Arts)仍是艺术品味的权威机构。它通过巴黎的年度展览沙龙施加影响。学院派画家偏爱精确的素描、精心设计的构图和光滑的画面表面。 </p><p class="ql-block">但印象派画家与这一传统决裂。他们不隐藏自己的笔触,而是用短促的笔触和未经调和的颜色斑点创作。他们并不掩盖画作本身是由颜料构成的事实,也不追求现实的幻象效果。 </p><p class="ql-block">(为了进行对比,更清楚地说明上述观点,文章在此引入了下面二幅作品。)</p> <p class="ql-block">这幅是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画的《莫瓦捷西夫人像》这是学院派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这幅是玛丽·卡萨特的作品《剧院包厢》(局部),这是印象派的作品。</p><p class="ql-block">将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的《莫伊泰西耶夫人肖像》与玛丽·卡萨特的《剧院包厢》进行对比,即可看出这种(笔触和对比色的)区别。</p><p class="ql-block">安格尔是典型的学院派大师。他将莫伊泰西耶夫人身上的黑色蕾丝和闪亮的珠宝描绘得细致入微。而卡萨特则通过明亮的色彩,仅仅暗示了歌剧观众裙子上的缎面质感,而非细致的线条和垂褶。</p><p class="ql-block"><b>3. 印象派画家在自然环境中作画,注重光线</b></p><p class="ql-block">印象派画家将画布和画架搬到户外,这种**“户外作画”**的方式得益于当时的技术创新。油画颜料管的出现使油画颜料变得便于携带,而铁路系统则让画家们能够迅速从巴黎前往乡村。</p><p class="ql-block">当然,艺术家们早已在户外仔细观察自然。但他们通常会将这些观察记录在素描和研究中,以便之后在工作室中参考。这使得他们可以将不同的元素结合在一起,创作理想化的场景。通过在户外创作完整的画作,印象派画家迅速捕捉到了风景带来的最初感受。没有时间去仔细刻画物体和结构,画家们还必须适应变化的光线和天气条件。</p><p class="ql-block">莫奈曾建议年轻画家:</p><p class="ql-block">“当你出去作画时,尽量忘记眼前的物体——一棵树、一栋房子、一片田野,或者其他什么。仅仅想着,这里有一小块蓝色,那里是一片粉色的长方形,哪里有一条黄色的条纹,照着它们看起来的样子去画,精确的颜色和形状,直到它呈现出你自己对眼前景象的单纯印象。”</p><p class="ql-block"><b> 4. 印象派将现代生活置于艺术的中心</b></p><p class="ql-block">美术学院遵循着严格的题材层次结构。在最高层次,艺术应当表现道德叙事:历史、圣经或神话故事。</p><p class="ql-block">但印象派画家则转向了不同的主题。他们试图捕捉自己所处的当下时刻——一个充满巨大变革的时代。巴黎刚刚从普法战争和短暂但残酷的内战中恢复过来,城市重生为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它成为了中产阶级休闲活动的背景,诸如划船、赛马、芭蕾舞和歌剧等。新的铁路系统也成为了享受乡村自然风光的通道。印象派画家的肖像画并非描绘华丽的姿势,而是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瞬间。他们或在休息,或陷入沉思。画中的人物穿着新兴的成衣,而非奢华的时装。他们不是富裕的赞助人,而是朋友、亲戚或劳动者。对于习惯了描绘重要人物和戏剧性事件的宏大画作的观众来说,这些作品显得格外现代。</p><p class="ql-block">一百多年后,这些画作依然给我们带来轻松愉悦的感觉。印象派永远改变了西方艺术的发展轨迹,也改变了我们看待画作的方式。</p> <p class="ql-block">读完展览提供的信息资料,现在让我们一起欣赏印象派领袖人物莫奈最著名的画作《印象·日出》,这幅画被认为是“印象派”这一名称的灵感来源。</p> <p class="ql-block">莫奈的《印象·日出》具有典型的印象派风格,并通过大胆的技法和独特的视觉语言展现了创新的艺术理念。</p><p class="ql-block">《印象·日出》以勒阿弗尔港为主体,分为前景、中景和背景三个层次。画面整体呈现简洁而平衡的布局,给人一种宁静的氛围。</p><p class="ql-block">莫奈在作品中采用了柔和的色调和强烈的对比。莫奈通过大胆的用色强调光线和氛围,传达了黎明时刻的微妙变化。</p><p class="ql-block">这幅画最鲜明的特点是快速而松散的笔触。莫奈通过短而断续的笔触表现了水面的波纹与光线的闪动,创造出一种动态的视觉效果。他以粗犷的笔法和色块堆叠,直接捕捉瞬间的光影和情感,这种技法成为印象派的重要标志。</p><p class="ql-block">《印象·日出》的核心主题是光与气氛的瞬间捕捉,而非具体的场景再现。莫奈用朦胧的画风刻画了港口清晨的迷雾与升起的太阳,传递了自然的诗意之美。</p><p class="ql-block">总体来说,《印象·日出》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创新的艺术理念,标志着印象派的诞生,也奠定了现代艺术的基础。这幅画以其轻盈的笔触和充满活力的光色描绘,为观众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p> <p class="ql-block">我们再欣赏一下热罗姆的作品《灰衣主教》这幅画经过严格的评审,在1874年巴黎权威的沙龙画展上获得最高奖荣誉勋章。这幅画代表的是学院派绘画。</p> <p class="ql-block">让·莱昂·热罗姆的《灰衣主教》是一幅典型的历史题材画作,展现了热罗姆在历史细节的准确性、构图的严谨性以及精湛技法上的深厚功力。</p><p class="ql-block">热罗姆以对称的方式安排了画面的主要元素,展示了场景的庄严与权威感。画面的主体人物——穿着灰色僧袍的父约瑟夫(即“灰衣主教”)被置于右侧,而左侧则是一群身着华丽服饰的贵族和教士,他们恭敬地朝父约瑟夫鞠躬行礼。这种布局强化了主教与权贵之间的权力对比,突出了他隐秘但强大的政治影响力。 </p><p class="ql-block">画面中的大理石台阶通过精确的透视呈现出极强的纵深感,引导观众的目光追随人物的移动方向,同时也象征了阶级的分层与权力的上升。</p><p class="ql-block">热罗姆在色彩的运用上表现出精细的控制。他用沉稳的灰色、深棕色和暗红色为主调,营造出历史场景的厚重感。父约瑟夫的灰色僧袍与周围人物的华丽服饰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他的形象,也象征了宗教简朴与世俗奢华之间的张力。 </p><p class="ql-block">光线从左上方倾泻而下,重点照亮台阶和灰衣主教,形成了聚焦效果,仿佛在暗示他隐秘却不容忽视的权力。</p><p class="ql-block">热罗姆以一丝不苟的细节描绘展现了他的卓越技艺。每一层台阶的纹理、每件服饰的质感以及贵族们恭敬的神态都经过精心刻画,使画面呈现出逼真的视觉效果。这种高度写实的风格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尤其是人物的姿态和表情,各自微妙但精准地反映了他们对主教的敬畏和尊崇。</p><p class="ql-block">让·莱昂·热罗姆的《灰衣主教》是一幅充满象征意义和视觉张力的历史画作。通过严谨的构图、精致的细节以及光影的巧妙运用,热罗姆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宗教与权力交织的历史场景,同时以其写实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主题表达,引发观众对宗教、权力和人性的思考。</p> <p class="ql-block">第一展厅里的另外两幅画中,一幅是印象派绘画,另一幅是学院派绘画,它们分别挂在左右两边的墙上,遥遥相望。</p><p class="ql-block">这是挂在左边墙上的卡米耶·卡巴约-拉萨尔 的绘画《1874年沙龙》,这是学院派绘画。</p><p class="ql-block">这个画展在朋友中引起热议。</p><p class="ql-block">我的朋友陆铁强和网友鹿鱼都写过几百篇与艺术相关的美篇,拥有上千的粉丝。他们也为这个画展写了美篇,我把他们的美篇附在这里供有感兴趣的读者阅读。</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7x8v4w5?first_share_uid=56383537&share_depth=1&first_share_to=copy_link" target="_blank">网页链接</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8rqigjm?first_share_uid=56383537&share_depth=1&first_share_to=copy_link" target="_blank">网页链接</a></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我还有一位画家朋友韩金晨,他不写美篇,他把自己关于学院派绘画的见解写在微信里,他有不同的见解,我希望听到不同的声音,所以摘录他的见解在下面。 </p><p class="ql-block"><b>"客观地,公正地评价学院派</b></p><p class="ql-block"> 关于“学院派”(Academism)许多人被灌输了这样的偏见: 一群资深的艺术家把持着学院和权威的艺术部门,他们默守陈规,排斥革新。甚至有些所谓的“艺术理论家”给学院派冠以“反动”。关于这些不画画不雕塑,却妄评他人的艺术作品的理论家们我将另作评论。这里只谈绘画领域的学院派。</p><p class="ql-block"> 艺术领域里的“学院派” 是指一种作风---上述的偏见也是关于作风, 而不是指一种画风。 事实上学院派的艺术家们的画风大多属于现实主义(Realism)或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ism)。</p><p class="ql-block"><b> 学院派艺术家们坚持的是传统的审美观:</b></p><p class="ql-block">直到后印象派之前,从一个画派演进到另一个画派都没有改变传统的审美观。传统的审美观是基于人类的感知而自然地建立起来的,不受名利因素的影响。不同的画派有不同的强调, 如现实主义强调“真”; 有的,如古典主义强调“善”; 如浪漫主义强调“美”, 但没有一个画派否定传统的审美观。绘画里的“美”,(以及其他艺术门类里的“美”)应当反映出“秩序”和“质量”, 而不是杂乱, 狂野,潦草, 轻薄。学院派坚持传统的审美观是完全正确的。</p><p class="ql-block">观察学院派艺术家的作品, 它们恰恰体现了秩序和质量。"</p><p class="ql-block"> 韩先生在这里附上了热罗姆的绘画《灰衣主教》并且评论说:</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作品在构思,构图, 绘画技术各个方面都是完美无缺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为了说明问题,韩先生附上了上面两幅画,他讲:"一位反对学院派, 鼓吹现代艺术的评论家比较这两幅“暴风雨”, 指摘学院派画家 Cot 的画僵死,人物姿态做作,只有技巧但没有深度。他 称赞表现派画家Kokoshka 的画有深度—--表现了“爱的奇迹”。</p><p class="ql-block">在我看来, 这种不会画画的评论家是在故弄玄虚,以便有事情做 。 你怎样比较这两幅画的艺术质量?如果要你选一幅挂在客厅墙上, 你会选哪一幅?"</p><p class="ql-block">韩先生继续说:</p><p class="ql-block"><b> "*学院派艺术家怎样对待创新:</b></p><p class="ql-block">大家都承认学院派对于创新没有敌意。只是由于习惯了传统的严谨的画风,认为新出现的不同的画风是离经叛道。这个看法对学院派似乎有所谅解。</p><p class="ql-block">实际上学院派对待创新是比较宽松的。在那一群年轻画家得到“印象主义”称号之前, 沙龙画展接受过他们的一些作品, 例如:1865 年沙龙画展接受了Monet的 “草地上的午餐”, 1866年沙龙画展接受了Monet 的 “Camille”, 1874年沙龙画展---也就是现在展览的那次沙龙画展---接受了Manet的 “铁路”和Cassatt 的“Ida 肖像”。让我插一句, 观众看到Manet 的“铁路”还以为是在1874年“无名艺术协会”展出的, 其实是在沙龙画展展出的。 Manet标价5000法郎, 没有卖出。如果你看看沙龙画展里的作品都是怎样的标准, Cassatt的“Ida 肖像”被接受入沙龙是很宽宏大量的了。可以说学院派并没有排斥健康的创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这是挂在第一展厅右边墙上的作品,是莫奈 的绘画《卡普辛大道》,这是印象派绘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下面我转发部分韩金晨先生对印象主义绘画的见解。</p><p class="ql-block"><b>​"进一步认识印象主义绘画</b></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 19 世纪70年代</b></p><p class="ql-block"> 这个组群(指印象派)画家聚集在巴黎郊区Argenteuil 进行创作。Monet成为这个组群的领袖 。这是这个组群的黄金时期....</p><p class="ql-block"><b> 19世纪80年代</b></p><p class="ql-block"> 80年代印象主义画家们创新的锐气过了高峰期....</p><p class="ql-block"> 1886 画商Ruel把印象主义绘画带到美国,在纽约举办大型画展。印象主义绘画在美国逐渐受到欢迎....</p><p class="ql-block"><b> 印象主义的诞生是创新, 而不是革命</b></p><p class="ql-block"> 在艺术史上, 直到后印象主义之前,新画派的出现都是创新而不是革命,因为它们没有否定传统的审美标准----追求和谐, 秩序,和质量。印象主义的出现是一次比较大的创新, 但同样不是革命, 因为它同样没有否定传统的审美标准。它的创新主要在两个方面: 一是绘画题材从传统的宗教和历史转为风景和现实生活( 这一点在它之前的现实主义已经走出第一步); 二是表现手法比传统绘画更加概括, 笔触更加放.....</p><p class="ql-block"> 另一件事可以说明印象主义没有改变传统的审美标准, 那就是沙龙画展接受了一些印象主义画家的作品, 包括Monet,Manet, Pissarro, Cassatt…..要知道沙龙画展的评审是很严格的,他们绝不会接受艺术上的“造反派”。</p><p class="ql-block"> 以Seurat为首的新印象主义同样没有否定传统的审美观, 这就是为什么他们自己命名为新印象主义。只有Post Impressionism 和以后的诸流派才是搞革命, 因为他们否定传统的审美标准。</p><p class="ql-block">​某些艺术评论家说印象主义是革命,学院派是反动派,这无非是让这些不画画的评论家们有文章好做。他们没有任何有力的论证。</p><p class="ql-block"><b> 印象主义绘画为什么受到广大群众喜爱</b></p><p class="ql-block">​艺术领域的变化趋势是: 题材从宗教和历史走向现实生活,手法从繁走向简。一种分析认为这是由于两个原因:一是科技的发展使生活节奏加快; 二是中产阶级(而不是少数精神贵族)的口味逐渐成为社会上为主的口味。 这个分析很有道理。印象主义正是产生于这样的社会背景。</p><p class="ql-block"> 宗教题材和历史题材都带有说教的因素。现代的人更喜欢轻松地欣赏现实生活, 欣赏美丽的风景,喜欢看鲜艳的光和色, 喜欢看粗放的笔触。这就是为什么现代的人喜爱印象主义绘画。</p><p class="ql-block"> 在早期,人们不能接受印象主义绘画是因为他们习惯与传统的绘画题材和手法, 也因为有些印象主义绘画实在缺乏艺术质量。 但那只是暂时的。</p><p class="ql-block"><b>客观地,公正地看待印象主义绘画</b></p><p class="ql-block"> 印象主义绘画虽然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但这并不意味着印象主义绘画高于其他画派的作品。每个画派(后印象主义和20世纪其他画派除外 )都有它的强点和弱点。这里暂不谈其他画派,只来比较在Paris 1874……展览上介绍的两个画派:新古典主义(反映在沙龙画展的作品里)和印象主义。第一展室并排陈列的的两幅画就是很鲜明的例证:</p><p class="ql-block"> Monet 的“日出印象”创出了新的绘画技法, 而且给一群新生画家带来了“印象主义”的称谓, 可以说功不可没。但认真比较一下Gerome 的 “Gray Eminence”(热罗姆的灰衣主教)--典型的学院派新古典主义作品, 从构思, 构图,人物造型, 色彩, 空间处理…., 从各个方面评价,都是完美无缺的。可不可以说画家的功底比早期印象主义画家更高深呢?你可以思考这个问题....</p><p class="ql-block">我对印象主义没有偏见, 而且我很喜欢印象主义的绘画, 就像喜欢任何其他理性的绘画一样。但任何一个画派都有很成功的作品, 也有不成功的作品。在评价作品时要像“皇帝的新衣”里的小孩子那样说真心话。</p><p class="ql-block"> 最后我想冒昧地做一个比方, 我把印象主义绘画比作 Johann Strauss, Jr.的 圆舞曲,把新古典主义绘画比作Brahms的交响乐----恰恰他们都发生在同一时代。圆舞曲比交响乐更给大多数听众带来愉快。但交响乐比圆舞曲更高深。它们可以是好朋友,就如轻音乐作曲家Strauss, Jr.和古典主义作曲家Brahms 是互相尊重的好朋友一样。"</p> <p class="ql-block">这是朱尔.埃米尔.圣丹画的《洗衣妇》(局部)。这是学院派的画。</p><p class="ql-block">我很喜欢这张画。我喜欢学院派的绘画,没有理论依据,只是个人爱好。</p><p class="ql-block">但是这并不是我最想说的事情,我最想讲的是:</p><p class="ql-block"><b>要求大家都有统一的艺术爱好即不可能,也不合理</b></p><p class="ql-block">我们每一位都是宇宙间独一无二的自己,大家各有所好是非常自然的事情,这是客观事实,我们只能认清这个事实,让自己适应这种现状,绝不可能统一所有人的爱好。</p><p class="ql-block">经常发生的事情是,一群人在一起谈论某个问题,张三和李四意见不同,每位都据理力争,非要争出个对错,非要吵到对方认错,承认自己是正确的,最后都气得五孔冒烟,没这个必要。不如轻松一笑,尊重对方的意见,允许大家各自保留自己的观点,少生气,更快乐。</p><p class="ql-block">想想世界的美好之一就在于人们形形色色,各有风采,各有千秋。要是世界上的人都变得观点,爱好,性格等等全都一模一样,全都统一,那还有意思吗?</p> <p class="ql-block">这张是奥古斯特.雷诺阿的《舞蹈女子》,是印象派作品,我也喜欢。</p><p class="ql-block">我希望100个人看到我的这篇美篇有120种看法。</p><p class="ql-block">因有人可能开始有一种看法,后来又变了,一个人前后可以有不同的想法。</p><p class="ql-block">举我自己的一个例子:</p><p class="ql-block">一九八几年的一个夏天,我參加了一场朋友聚会,走进来一位女士,我一下子就被她的无袖上衣吸引住了,那件上衣是黑白两色,宽横条相间的设计,让我觉得特别高雅、清心、简洁、大方、美丽。我盯着那件上衣愣在原地,突然觉得自己很没有礼貌,赶快移开目光,但是后来忍不住,不时地愉看几眼。</p><p class="ql-block">后来我在不同场合又看到其他人穿着同样的上衣,再后来就看到同时有很多人都穿着类似的衣服。终于有一天,我走在大街上,有了一种感觉,怎么现在满街斑马。</p><p class="ql-block">这说明统一多么可怕,再漂亮的上衣也美不起来了。还说明人的想法是可以变的,真没必要当初吵得那么凶,几十年后自己的想法也变了。</p><p class="ql-block">事实上,分歧处处有,一致很难得。每天面对亲人,朋友,同学,同事,邻居,难免看法不同,万事一笑,不争不吵,自己轻松,别人也快乐。</p><p class="ql-block">最好不要指望别人都同意自己的观点。我的希望是:</p><p class="ql-block"><b>世界群星璀璨</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