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朴大方-须弥塔

临窗听雨

<p class="ql-block">正定开元寺</p><p class="ql-block">开元寺始建于东魏兴和二年(540年),寺内现存主要建筑为三门楼、天王殿、须弥塔、钟楼和法船股遗址。其主股在后,钟楼、须弥塔于股前左右对峙的布局是唐代佛教寺院建筑布局的典型实例,在我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三门楼位于寺院最南端,于唐如意年间(692年)建成,面阅五间,进深两间,单檐歌山顶,为石木混合结构,是开元寺出入必经的路口。整座建筑雄壮豪放,体现了盛唐时期的建筑风格。三门楼的石柱上镌刻有佛经、佛像、供养人像、赞语题名和碑文等,为研究唐代雕刻技艺及开元寺的历史提供了难得的史料。现存为2008年依其旧貌所恢复。</p> <p class="ql-block">须弥塔位于法船殿遗址前西侧,始建于唐贞观十年(636年),高42.5米,是一座砖石结构九级密檐式方塔。正方形塔基,塔身底层砌1米高石陡板,于四角浮雕八躯力士,形神毕肯。第一层正面辟拱券门,门桶上端嵌“须弥峭立”石额。二层以上塔身渐收,并于正面开一方形小窗,顶端塔刹,砖砌刹座,中间雕仰莲,金属刹杆,装四宝珠。形式古朴,稳重端庄,外形与西安大雁塔相似。虽经明代大修,仍保持明显的唐塔风格。2005年9月,对塔进行了加固和局部维修,此次维修在塔刹宝珠内发现金银器、玉器、铜器、玛瑙、丝、绢、经书等各类文物千余件。 </p> <p class="ql-block">“钟楼与须弥塔相对而立,是一座平面呈正方形歌山顶式二层楼阁建筑,面阔进深皆为三间,四周有台明环绕,在结构上保持着早期建筑古朴庄重的风格,是我国现存唯一的一座唐代钟楼。1990年9月19日,在清理钟楼底层“水井”时,发现了地宫。出土雕饰精美的石函一方,被河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定为一级文物。钟楼上悬钟一口,高29米,口径1.56米,造型古朴,亦为唐代遗物。</p><p class="ql-block"> 正定县文物保管所</p> <p class="ql-block"><b>千年巨型赑屃出土安放考证纪实</b></p><p class="ql-block">2000年6月22日下午3:20分左右,在河北省正定县城内府前街西侧,某建筑施工队挖地槽时,在距地面2米深处发现巨型赑屃碑座,消息传出后引起国内文物界、史学界、旅游界专家的极大关注和各界人士的轰动。据有关专家初步鉴定为晚唐至五代时期遗物,其体形之大,尚属全国第一。为了进一步将这一国内罕见的重大文物发现,进行深入的考证和保护。现将市文物局和县文保所联合发掘考古队,在发掘现场所拍摄的图片展示给大家,共各界朋友进一步研究和考证。</p> <p class="ql-block"><b>千年巨型赑屃出土记实</b></p><p class="ql-block">2000年6月22日,正定县城忽然热闹起来,老老少少纷纷赶到县城常山影剧院西面的一处工地,争相观看22日上午在这里发现的罕见巨型赑屃(音“闭希”),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龟。旧时大石碑的石座多雕刻成(赑屃状)碑座。</p><p class="ql-block">发现这个巨型的赑屃碑座的地点位于正定常山影剧院附近的府前街西侧,正定房管所准备在这里开发兴建两栋住宅楼。当挖掘地基时,在地面以下1.5米左右,土中发现了一些不规则的碎石,后来再往下挖,掘土机的掘斗一探下去,竟然冒出了监色的火星。当工人们用铁锨一点一点轻轻挖掘清理时,意料之外的事情出现了,土层下先是露出了一颗大石眼,接着是石嘴、石耳……现场的人们惊呆了,他们立刻停止施工,向县文物保管所进行了汇报。获得消息后,县文物保管所有关专家立刻来到现场进行勘察,待继续挖掘清理后发现,这个刻着嘴、眼的大石头竟然是一块残长约8米多的巨型赑屃碑座。当时赑屃碑座并未清理完,腹部尚在土中埋藏,赑屃呈右侧卧姿态,头部造型颇似龙头,颈部和背上的纹理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正定历史悠久,文物众多。据正定县文物保管所的有关专家分析,这次发现的巨型赑屃碑座出土位置距离现竖立的唐代风动牌(唐代宗永泰二年,公元766年的“大唐河都王纪功载政牌”) 很近,且此巨型碑座造型与风动碑底部的碑座很相似,因此初步推测很可能为晚唐遗物,但这个碑座比风动碑座至少大一倍以上,实属目前国内罕见。</p><p class="ql-block">发现巨型赑屃碑座的消息引起了省市文物部门的高度重视。石家庄市文物局和正定县文保所联合组成的勘探发掘队开始对其附近土层进行考古勘察。</p><p class="ql-block">经过几天的发掘,挖掘现场有了新发现,执行挖掘任务的掘土机在赑屃腹部东侧、距地面约3米的土层中触到坚硬物质,文物人员立即改用锨、铲进行保护性挖掘。在潮湿的泥土层下,一块残碑露了出来,经测量,显露部分约130厘米左右,经清理,发现残碑碑文上清晰刻有 “·…军节度使安···”、明宗皇帝等字样,从碑文初步推断,此碑为晚唐或五代时期的遗物。接下来又挖出一块残碑断角,分析可能为碑文的结束语。</p><p class="ql-block">随着发掘深度和面积的加大,挖掘现场陆续又有新发现,十块大小不等的残碑断块“破土而出”,令几天来一直冒酷暑连续挖掘的文物工作人员兴奋不已。在赑屃碑座头部东侧挖出一块长210厘米,宽140厘米,厚90厘米的刻有碑文有残碑断块,现场工作人员于是又将开掘点向东移动近3米,结果在距地面4米左右处发现两块雕刻着花纹的巨石,经过现场工作人员去土后,其中一块露出了鱼鳞状花纹,初步清理后确认是碑额断块,长220厘米,宽100厘米,厚度大约为70厘米。这块碑额造型为雕刻精美的龙颈部和身子的一部分,鳞纹线条流畅,龙须惟妙惟肖。另一雕刻花纹的断块为巨碑的底部,其中一个断面是碑榫部位,从测量结果看,碑榫凸出部分宽度与赑屃碑座宽度一致。这一断块较大,碑文上有“……功臣…… “……振雄名生灵如戴……” 等字样,碑文的行书字迹工整有续、字体饱满苍劲,虽然目前尚不能知晓书写者是谁,但能够认定这是我国古碑文中的上品。在场的石家庄市文物局张献中副局长激动的说:“这个赑屃碑座、巨碑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研究三大价值,不仅年代久远、雕刻精美不提,单就碑座,巨碑的长度、重量而言,在唐代或五代时期,它们是怎么运到正定来的?这很值得人们继续进行研究。</p> <p class="ql-block"><b>千年赑屃隆重迁居开元寺</b></p><p class="ql-block">2000年8月12日20时许,噼噼啪啪的鞭炮中,在数千名百姓的注视下,巨型赑屃头戴花束,颈匹红绸,像个骄傲的新嫁娘,稳稳端坐在大型平板载重车上,开始向保护地开元寺进发,这次河北文物保护史上最为复杂的出土吊装、迁移工程终于闯过了最难的一道关。</p><p class="ql-block">由于赑屃发现地为正定居民聚居区,且附近空地面积小,7月底,正定县党政领导会同省、市、县文物专家学者经过10多次专题会议考察论证之后,终于确定将赑屃迁至800米处的开元寺进行异地保护,使之与开元寺已有的须弥塔、钟楼、石柱三门楼等唐代建筑形成开元寺六景。同时,县里将搜集整理正定出土的古碑、古雕刻,在开元寺建成一个古碑刻博物馆,为正定历史文化名城增添新的文物旅游景观。</p><p class="ql-block">赑屃身长8米多,高2米多,预计重量超过100吨,体量之大实属国内罕见,如何吊装、运输。正定文保所从曲阳请来吊装专家石生文实地勘察,确定了周密的保护性吊装预来,并且邀请了国内知名的起重工程师宁高德现场指挥赑屃吊装。宁工程师曾指挥过100吨至600吨不等的巨型设备吊装,这次虽然不是重量最大的,但由于其具有极珍贵的文物历史价值,加之场地狭小的局限,对于宁工程师而言,也是最为严峻一次挑战。</p><p class="ql-block">8月11日,赑屃的吊装工程开始了。下午5时,一辆120吨级的吊车进入事先开掘好的空地待命。为了确保赑屃在出土过程中尽量减少破损,由石家庄市第八运输公司组织的吊装队伍率先进入现场,在赑屃周围开挖出宽阔的坑道,并在距离其腹部,背部近两米宽处用枕木搭建起两道保护墙。保证吊装成功,对品员的捆绑是技术难度最大的一项工作,吊装人员采用了捆绑——起吊——空中翻转的方案。他们首先用日本进口的钢轨托架垫上枕木固定赑屃腹部,通过在赑屃身下土层钻洞,将其身体上所有可能受力的位置都用材质软但有韧劲、长短不等的木条包裹,外面用钢筋、角钢支架、巨型螺丝等固定。随后他们确定了四个吊装着力点,分别位于赑屃左颈部、后背部、左前腿部、左后腿部。这些工作一直进行到8月12日凌晨。12日早6时许,另外三辆分别为75、50、35吨级的吊车开进现场,等待吊装。</p><p class="ql-block">尽管正定方面此前一再禁止市民到现场围观,但热情的正定百姓12日7时之后还是陆续从四面八方赶来,墙头上、周围居民的房顶上、土堆上···…</p><p class="ql-block">现场附近所有可能站人的地方都是人头损动,大家争相一睹千年赑屃一朝出土盛况。</p><p class="ql-block">12日7时30分,现场的吊装人员和文保专家、正定县有关领导进入了赑屃起吊前的最后准备,每一步、每一个细节,都需要轻手轻脚,以防出现不测,对赑屃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所以赑屃的整个吊装工程进展相当缓慢。</p><p class="ql-block">10时30分,直径8厘米的6条钢绳终于穿过包裹赑屃四个着力点的巨型螺环,从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伸来的吊臂分别下了吊钩。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原所长高级工程师孟凡兴和省文物局考古专家组组长石永士两位专家来到 贔屃跟前,通过细致的检查后,他们认为赑屃吊装的四个着力点和底部的一些受力点还需要加垫胶皮以减少吊装过程中对赑屃表面的摩擦。吊装人员立即调来十多个胶皮桶,裁下桶壁对着力点进行加垫。</p> <p class="ql-block">14时15分, 赑屃搬迁现场总指挥,正定县副县长肖建科发出了起吊命令。宁高德和他领导的吊装人员进入了最为紧张的状态,吊装采用南侧两个吊钩与北侧两个吊钩交替起吊的方式,在指挥员的哨声中,由仓丰大件运输公司郝瑞国、国防工业建筑公司成文英、石家庄炼油厂马国强、石家庄二建公司梁军,四位有着二十来年驾驶经验的“老吊手”控制的吊车启动了各自的吊臂。</p><p class="ql-block">14时17分,在两三千名百姓的注视下,赑屃微微一动,而后徐徐上升。四部大吊车将沉睡千年的巨型赑屃缓缓吊起 。</p><p class="ql-block">14时25分,千年赑屃吊离4米多深的发掘坑。</p><p class="ql-block">14时32分,赑屃终于由发现时的右侧卧姿翻转为正卧姿,人们惊喜地看到赑屃右侧的两条腿、腹部、背盖、嘴角、下颌等部位,有着精美的花纹。此时一直指挥吊车的宁高德告诉大家赑屃重量达到了107吨。</p><p class="ql-block">14时35分,大型掘土机开始向坑道内填土,两小时之后,坑道被填平。</p><p class="ql-block">17时50分,150吨级的平板线重车驶入现场,吊装人员迅速平整平板上的枕木。</p><p class="ql-block">19时15分,赑屃安全降落到载重平板车上,文保人员测量了赑屃的各顶数据,它身长约8.40米,宽约3.20米、高约2.50米。吊装人员用从未有过的礼仪对待特殊的起吊对象,他们为它戴上了漂亮的花束,披上了红绸带。</p><p class="ql-block">19时30分,为赑屃迁移送行的鞭炮声响了起来。长达近21小时,动用了1200多根枕木、6辆大型吊装运输车辆,近百位工程技术、施工人员参加吊装,80多位干警、保安参加安全保卫,前后数千观众到现场观看……地下一梦越千年,正定赑屃终于排场地向着它新的“安居地”开拔。</p><p class="ql-block">载重车一米一米缓慢的向前移动,到达800米外的开元寺已经是深夜23时,13日凌晨1时30分左右,赑屃被吊放在事先建好的9.3米长,4.5米宽的青石基座的北侧空地上。</p><p class="ql-block">13日上午,吊装人员对赑屃进行二次就位,下午13时左右,赑屃终于放稳在青石基座上,至此正定赑屃迁移取得成功。</p> <p class="ql-block"><b>正定巨碑刻立年代及被毁原因考证</b></p><p class="ql-block">随着正定巨型赑屃和它周围的残碑断片公之于众,它们的刻立年代和被毁原因变得扑朔迷离起来。省内外众多文史专家纷纷到现场调研,并搜集整理了大量相关史料。石家庄市科院副研究员、河北地方史专家梁勇经过详细考证,在“出土千年赑屃新闻发布会”上公开提出了他的“僭伪称帝”(谋反企图自立为王)说。</p><p class="ql-block">周围出土残碑的文字中有“明宗皇帝” “X</p><p class="ql-block">(成)德军节度使” “胜州刺史”等称呼和“上在此北京日”字样。北宋时期欧阳修出任河北西路都转运使期间曾在真定府(今正定县政府大院)对面隋龙藏寺旧址(今发掘赑屃地点北侧50米左右处,已损毁)发现了隋龙藏寺碑,并在他的《集古录目》中有明确记载,但学识渊博的金石学家欧阳修却从未对如此巨大的员员及其巨碑进行记载。依据上述两个情况,梁勇认为,此碑所立时间应该是五代时期后唐明宗皇帝登基之后,在欧阳修到真定之前就已被毁并深埋地下。</p><p class="ql-block">从发现的巨碑残部看,文字镌刻的刀锋规整清晰、碑首龙鳞的刀刻痕迹崭新,省市县文物专家们一致认为该碑是刻立不久就被砸毁而后掩埋的,梁先生继而分析,如此大的巨碑,惟有心怀僭伪之志的藩镇节度使才会为之,而速刻速毁的原因,又必是僭伪称帝之举未能成功。梁先生在查阅了五代时期历代成德军节度使的相关史料后得出,能够与“明宗皇帝”“胜州刺史”相关,并且敢建造此巨碑的镇州军政要员中,惟有安重荣。据新旧《五代史》本传记载:安重荣,朔州(今山西朔县)人,小名铁胡,其父曾任胜州刺史,他曾承袭其职。在后唐明宗时安重荣为振武巡边指挥使。后唐清泰三年(936年),石敬塘在契丹主耶律德光支持下,建立后晋,当上了契丹的儿皇帝,安重荣率领巡边的千余骑前来投奔,在石敬瑭称帝的第二年——天福二年(937年)正月,被授为成德军节度使,镇深诸州观察处置使。残碑文字中留有的“x(成)德军节度使、镇深等州观察处·…”字样与史书记载吻合,</p> <p class="ql-block">安重荣控制镇州(今正定)六年,亲眼目睹后梁、后唐、后晋帝王都是由潘镇节度使起家,因此常说“天子宁有种邪!兵强马壮者为之”(《旧五代史,安重荣传》)。于是拥兵自重,心怀异志,企图自立为帝。另外,梁先生还在史料中发现,安重荣控制镇州后,对契丹王朝深恶痛绝,经常不遵后晋石敬塘的旨意,大骂途经镇州的契丹使者。碑文中有“伪庭失德、群盗挺起”“岂让夷!吾金如粟,而马……”字样,明显表露出兵强马壮、不畏蛮夷的态度。梁先生说,这种反抗契丹的情绪,在五代时期的成德军节度使中,惟有安重荣最为突出。他认为,安重荣极有可能为自己建造超过历代帝王神道碑和功德碑的巨型碑以显示自己的勃勃野心。</p><p class="ql-block">至于巨碑刻立不久被毁的原因,梁先生认为与安重荣谋反被诛有关。安重荣曾串通山南东道节度安从进谋划一起反晋,并在镇州横征暴敛。天福六年(941年),他还汇集镇州境内数万饥民拥兵南下谋反,石敬瑭急派天平军节度使杜童威率兵征讨,经过激战,安重荣在宗城(今广宗附近)大败,仅带领十余骑兵逃回镇州。天福七年(942年)正月,安重荣的镇州牙将投降杜重威,并引导其军队从西城墙水碾的水道门入城,杀死守城将士、百姓两万多人,生擒安重荣,就地斩首。</p><p class="ql-block">目前发现的巨碑残块残留的文字中,凡是涉及到碑主人的名字、官职等处均被砸断。梁先生提出一种可能就是杜重威为了讨好后晋主子和契丹主子,将安重荣的功德巨碑砸毁并掩埋地下。更为重要的是,历朝历代,只有因僭伪之举被诛的人物,其碑刻才可能遭此毁灭。因此梁先生更加断定,此碑为安重荣所立的可能性最大。</p><p class="ql-block">梁勇还认为,此碑为研究五代时期正定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成德军节度使与中原王朝和契丹王朝的关系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和文字资料。</p><p class="ql-block">梁先生表示,将与国家和省内专家学者一道继续研究探讨赑屃和巨碑的历史背景,尽早全面揭开赑屃巨碑之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