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中的“战地记者”(二)

刘东红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谨以此文献给全国的电力职工,电力“战地记者”、电力退伍军人、电力“知青”、电力专家的后代,牺牲的电力英雄,他们的父母和家人。</span></p> 百姓故事 <p class="ql-block">  河南电力起源于1888年,到今天已经走过了135年的历程。新中国成立前,河南电力最鼎盛时期的1936年全省装机容量15374千万,占当时全国装机总容量的1.2%。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省发电仅剩9340千瓦。占当时全国装机总容量的0.5%4。新中国成立以后电力工业获得了新生。已由低温、低压的小机组和地区性配电网,逐步发展到高温、高压、超高压、亚临界的大型汽轮发电机组和全省高压超高压电网。</p> <p class="ql-block">  河南电力工业起步,就绕不开三位为河南电力工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电力专家,但是他们命运坎坷。他们三位中间有的被错打成“右派”,有的被错打成“反革命”,受到不公正的“批判”和“改造”,孩子和家人也受到影响。但是他们仍然相信祖国,相信党。平反后更加努力工作,总想把失去的青春年华补回来。他们在工作中兢兢业业,任劳任怨 ,把一生奉献给了我国电力工业。这三位中间就有蒋贻模的父亲琚书麟。</p> <p class="ql-block">  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在开封市鼓楼东街,第一盏由小摩电机发电的电灯首次点亮,这对于全靠油灯、蜡烛照明的开封人来说甚是稀奇,一时轰动汴京,每晚都有观灯者驻足观看。</p> <p class="ql-block">  国网开封供电公司的前身是普临电灯公司,由清末开封实业家魏子青创建,是河南最早的商办照明电厂。1910年9月,魏子青筹集资本在开封城外征地、招收工人,创建了河南省第一家商办电力公司。普临电灯公司初建时,人们不知电为何物,不敢使用。为促销,该公司发布《售灯章程》:三千盏以内所需灯泡、电线,概不收费,并备有大小灯泡供用户挑选;超过三千盏,每灯收取安装费大洋四元四角。</p> <p class="ql-block">  于是,一些规模较大的店铺首先装上了电灯,电灯逐渐在开封的大小商铺点亮。3个月后,用电灯者超过2000户,开封街头还有了路灯数百盏。</p> <p class="ql-block">  1917年,魏子青从美国购进70千瓦发电机两部,聘请英国人任工程师。从这一年起,开始按灯头瓦数大小计算电费,叫做“包灯”,没有电表。这种“包灯”计费方式,一直持续到开封解放后。</p> <p class="ql-block">  1938年6月,日军侵占开封,对普临电灯公司实行军管。工人们衣衫破旧,吃着霉谷子、烂豆子。开封电力发展停滞。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政府接收普临电灯公司,发电的煤要用小车推,白天发电、夜晚停电,该公司经营十分困难。</p> <p class="ql-block">  1948年10月开封解放,解放军代表进驻普临电气公司,并建立了党组织。电力工人们加紧整修供电线路,抢修已停机多日的发电设备,于1949年2月19日恢复市内夜间供电。1950年9月22日,电力工人又将一台1000千瓦发电机组组装投运,恢复全市24小时供电,稳定了开封的经济社会秩序。</p> <p class="ql-block">  魏子青开封人实业家,1914年来郑州办电兴业,创建郑州明远电灯公司,成为第一个民办公共电厂。</p> <p class="ql-block">  穆藕初,江苏人,在美国伊利诺农学院毕业后,看到西方工业的繁荣,产生发展棉纺工业救国的抱负,1918年到郑州考察后,决定办纱厂,1919年开始采购国外发电和纺织设备,1920年5月,第一台发电机成功发电,成为郑州第一座民办自用电厂,有了电后30台织布机也投产。</p> <p class="ql-block">  胡传杰:河南电力报创始人之一,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南电力摄影家协会原主席。他曾获得"第二届河南省摄影金像奖",这也是全省摄影艺术领域最高个人成就奖,他是河南电力系统摄影领军人物。</p> <p class="ql-block">  “中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郑州电厂成立大会全体职工合影纪念</p> <p class="ql-block">  照片中间就是蒋兄的父亲琚书麟,旁边是胡传杰的大伯。</p> <p class="ql-block">胡传杰老师和蒋贻模老师是“发小”,二家是世交,解放前夕蒋贻模一家从北京来到郑州,胡传杰的父亲和大伯带着全家从南京来到郑州。</p> <p class="ql-block">  新乡火电厂我并不陌生,在厂网分开之前,我多次到过这里采访。印象深刻的是老机组爆破拆除,我们在旁边屋顶对着老厂房拍摄,从广播倒计时:10、9…3、2、1开始前我就按下摄像机按钮,轰鸣的爆破声,升起的烟雾…记忆犹新。</p> <p class="ql-block">  蒋兄的祖籍北京,家在北京民族文化宫旁边居住。父亲琚书麟早年毕业于北大电机系,是解放初期“郑州明源公司”代经理,生产副厂长。母亲当年毕业于“北京高师”。</p> <p class="ql-block">  解放初期郭林是书记(后任省电业局长),蒋兄的父亲是厂长。后来被错打成“反革命”被判刑,母亲为了孩子少受影响,蒋兄和弟弟妹妹改母亲蒋铁华姓蒋。父亲平反后回到郑州363电厂,后来享受副厅待遇。</p> <p class="ql-block">  蒋兄回忆说:父亲琚书麟具有真才实学,虽毕业于电机系,但土木、建筑专业也非常精通。父亲服刑期间受人尊敬,被多地(莲江口、肇源、北安…等)借调设计施工。减刑满期后,以上等地以及黑龙江省电业局欲意安排他,后又因“文革”而搁置了。蒋兄父亲平反后在河南省电力工业局科技处工作(借调),离休后享受副厅待遇。</p> <p class="ql-block">  父亲提前刑满返乡时领导恋恋不舍地挽留他说:“老琚,你回去干啥,在这里多好…”父亲说:“你们对我太好了,如果不是被冤枉的话,我真的不回去了”。</p> <p class="ql-block">  蒋兄回忆母亲时自豪的说:我的母亲年轻时特别漂亮,德才兼备,标准的贤妻良母。她毕业于北京高师,她们学院为使学生毕业后好找工作,还开设了烹调、缝纫、音乐…妈妈的数学最好。</p> <p class="ql-block">  母亲平时对我们兄弟姐妹要求非常严格,如果谁犯了错,她却从不吵你,更别说打骂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教育效果却异常深刻。母亲时常告诫我们要:清白做人、与人为善、宽容正直。因此,我们姊妹四人没有辜负老人家意愿,爱岗敬业,热爱党,热爱祖国。</p> <p class="ql-block">  蒋兄说:姐姐原是北京市棉花胡同幼儿园院长,与郎平同时被授为北京市劳模。获特级教师职称,后调到西城区幼教中心主任(相当于教授级待遇)。</p> <p class="ql-block">  母亲高级师范毕业,她教学有方,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次晚上去职工夜校找妈妈拿钥匙,当时看到教室内外面连走廊里都坐满了人,我过不去。一位食堂炊事员伯伯对我说:你妈代数课讲的太好了,连我们做饭的都能听明白,你先去玩一会儿,等一会儿再来,不然会影响我们大家听课。</p> <p class="ql-block">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每年都是先进工作者的母亲1958年却被打成了“右派”,我们一家被赶到农村劳动改造。在农村苦是真苦,时间长了,农民觉得妈妈并不像阶级敌人,她待人和霭可亲,并用自己的缝纫手艺为大家裁剪缝衣。因此,1961年妈妈返厂时,生产队长派两驾马车,亲自把我们家送回到了郑州363电厂。</p> <p class="ql-block">  我妈妈爱好比较广泛,兰球、排球、手风琴、钢琴、摩托车…等。耳闻目睹也使我们兄弟姐妹受益匪浅。</p> <p class="ql-block">  母亲回厂后被安排在子弟学校教课,后被调教导处(仍然代课)。我从来没有见过妈妈吵训学生,却也不知为什么,全校学生无论大小班级,对妈妈都特别尊敬。我记忆最深的一次是全校师生在操场开大会,校领导在台上讲话,台下乱轰轰的。突然,不知是谁说了一声:“蒋老师来了”,全场竟然奇迹般地马上鸦雀无声,这时我看到妈妈正向操场慢慢的走來…。至今记忆犹新。</p> <p class="ql-block">  妹妹海佩是郑热发电所汽机分場书记兼主任,是省局劳模和三八红旗手;弟弟贻平在修造厂每年都是先进工作者。这些全是母亲言传身教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  母亲从事教育有三十年教龄,桃李满天下,每过年过节总有学生前来探望,母亲脸色露出笑容,也是她最幸福的时刻。</p> <p class="ql-block">  蒋兄是河南电力报最早的特约记者,从1985年-1996年连续11年获优秀记者,他在《中国电力报》《河南电力报》《河南日报》《河南体育报》《新乡日报》《时代摄影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600多篇文章和摄影作品。他是“高级摄影师”,电力体制改革前成立了“河南电力摄影家协会,他被选为副主席。</p> <p class="ql-block">  新闻作品有《起重班长》获河南省第五届新闻摄影奖,《又立新功》获全国中铝杯新闻摄影奖。艺术作品《东进序曲》人柯尼卡彩色艺术作品展;《天梯》获五市联展“金眼奖”暨省九届摄影艺术展奖;《心潮》获省七届摄影艺术展奖;《光明行》获华中电力第三届影展二等奖;《开拓者》获全国乐凯艺术摄影大赛郑州区二等奖;《银线穿山行》获省电力一届影展一等奖。</p> <p class="ql-block">  河南电力公司基层的新闻中心,摄影和摄像一般都是1个人承担。蒋兄又开始学习摄像和电视编辑。他们拍摄的电视专题片《军民鱼水情融融》获第二届国家电力公司优秀专题片奖,第一届省电力系统优秀专题片奖;《民以食为天》获第二届省电力系统优秀专题片奖。</p> <p class="ql-block">  他的论文《拉着家常话食堂》人选《辉煌篇章》(获二等奖),《中国改革开放的理论与实践》(获一等奖)《中国当代社科研究文库》《中国新世纪理论经典文库》《走向新世纪》</p> <p class="ql-block">  蒋兄的母亲:蒋铁华在学校教音乐,他受母亲影响比较大,从小就非常喜爱音乐,吹拉弹唱样样精通。因为有音乐的功底,你能从他的部分作品中感受到音乐的韵律。</p> <p class="ql-block">  蒋兄穿着燕尾服舞台上指挥大合唱非常“帅气”,新乡火电厂的大合唱在新乡名列前茅,比赛中经常获奖。</p> <p class="ql-block">  蒋兄说:摄影和音乐是我对艺术一生的追求,我有个旅行箱,打开能带来快乐!解除烦恼。也是我一生的“财富”和“幸福”。我退休后组建了单位“葫芦丝”和“巴乌”演奏队。他还指挥单位大合唱,在庆祝建国七十周年“国家电投河南公司首届退休职工大合唱比赛”中荣获第一名。</p> <p class="ql-block">  喜爱摄影的大多数都喜爱广泛多才多艺,而且还有个性。</p> <p class="ql-block">  疫情三年前,我们来新乡火电厂聚会过一次,在蒋兄单位活动室,蒋兄带领葫芦丝和巴乌给我们演奏。1971年我从农村招工到开封火电厂,因为会拉手风琴,开封市职工业余文工团组建,我和电厂子弟学校音乐高老师被抽调到文工团。我在文工团担任独唱和女子小合唱伴奏,拉过二年多手风琴。好久没拉手风琴了,我和他们合奏,歌声、琴声、欢笑声交织在一起。“电力一家亲”再一次温暖着我们大家的心。</p> <p class="ql-block">  这次聚会我和蒋兄我们俩合奏了《花儿与少年》《情深意长》,我好久都没拉手风琴了,当琴声响起,仿佛又回到青春岁月,琴声在剧场回荡。</p> <p class="ql-block">  蒋兄房间墙壁上挂着的新疆乐器艾捷克,让我想起在新疆建设兵团放马的经历。文革开始爸妈被打成“走资派”和“臭老九”被批斗,扣发工资,每月只发35元生活费。我招飞体检全部合格,政审被刷下来。我们不能参加红卫星,只能组织参加“红外围”组织。我们成立了“八一红卫兵”队,我带大家串联到北京,毛主席第四次、第五次接见红卫兵,红卫兵手拿“红宝书”我从天安门前走过接受检阅,毛主席万岁万岁!万万岁!嗓子都喊哑了。检阅后我们队解散,我和同学小虎直接从北京串联到新疆,我就想扎根边疆。</p> <p class="ql-block">  新疆建设兵团当时安排串联学生到连队接受锻炼。我被分到石河子农八师23团二场六连,放马、放羊、还参加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在新疆大半年,还在新疆过了一个春节。23团现在是143团,连队当时是开封一军集体转业到新疆的部队,大部分都是河南人。对我特别好。</p> <p class="ql-block">  老班长语重心长给我说:等稳定了就回去多读几年书,对你人生有好处。人要懂得感恩,36年后到新疆参加全国电力系统电视宣传会议,我提前一天到租车到连队看“老班长”,遗憾没找到,我和老司务长照了一张合影,也算圆了我魂牵梦绕思念新疆和兵团战友的梦。</p> <p class="ql-block">  我和蒋兄老师不但是摄影朋友,我们还是音乐“知音”,许多年前他微信传给我一首乐器独奏,让我听一听到底是什么乐器。我听完告诉他是艾捷克乐器,这种乐器声音介于二胡和板胡之间,老式木门关门吱纽声。他问我你怎么知道是艾捷克乐器?我说我在新疆生活过,一带一路“天山情韵“演出和新疆乐器展,四场演出我看了三场,参观了三次乐器展。我又给在新疆师范大学读钢琴研究生的熟人微信联系,她又咨询老师后告诉我:就是艾捷克乐器。</p> <p class="ql-block">  我喜爱音乐,经常隔三差五写一些音乐点评。写前我翻阅词曲作者的简介和代表作,歌手简介和代表作,配器中的主要乐器,前奏、间奏…等。反复欣赏十几遍或几十遍。这对于提高欣赏水平大有好处,我和蒋兄经常在微信中交流,相互学习。2018年王琪演唱的《站着等你三千年》我写了留言:自己写歌词谱曲演唱的歌手不多,这是一首爱情悲剧的歌曲,演唱动情,歌手排名并不重要,好歌永流传。我留言后面三千多人同意我的观点。</p> <p class="ql-block">  在河南省摄影家协会组办的高级摄影讲习班上我与吴明耀秘书长留影。吴老师后来担任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主席。吴老师是河南省摄影家协会的创建者、奠基者,是新时期河南省摄影艺术发展与繁荣的组织者、开拓者。中国摄影家协会第四、第五届理事,1989年获得中国摄影家协会“金烛奖”。吴老师2001年7月31日离开我们,享年70岁。吴老师对河南电力摄影队伍的帮助、支持和关心,河南电力不会忘记,河南电力摄影朋友永远把你记在心里。</p> <p class="ql-block">  我和新乡市摄影协会主席牛子祥巧遇徐肖冰、侯波。</p> <p class="ql-block">  才旦卓玛,1937年6月出生于西藏日喀则,中国女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p> <p class="ql-block">  1956年11月至1957年8月在西藏日喀则文工团当学员。1958年底到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学习,从师著名声乐教育家王品素教授。2008年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歌舞晚会上,与索朗旺姆合唱了《再唱山歌给党听》。</p> <p class="ql-block">  才旦卓玛,著名藏族女高音 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1937年6月出生于西藏日喀则,1964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历任西藏自治区歌舞团演员、团长,西藏自治区文化局副局长,西藏政协副主席、西藏文联主席等职。现为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少数民族声乐 学会副会长。 </p> <p class="ql-block">  我和周舒明、刘宗国代表河南电力职工探望《唱支山歌给党听》中国著名歌唱家才旦卓玛。</p> <p class="ql-block">  才旦卓玛是新中国藏族第一代歌唱家。她的歌被录制成了唱片、磁带。她多次举办个人演唱音乐会,多次受到过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她还是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在这些荣誉面前,才旦卓玛有清醒的认识。今天,她仍扎根在西藏,为广大牧民演唱。</p> <p class="ql-block">  河南电力影协国庆期间组织到额济纳采风。</p> <p class="ql-block">  河南电力摄影家协会到新疆采风,游牧民家中“美女”敬酒,酒量不高的胡老师高兴的和同志们畅饮。</p> <p class="ql-block">  岁月匆匆,我们都老了,翻开相册,一张照片,一段回忆,一段故事,一段甜蜜。</p> <p class="ql-block">  电视背后的故事,照片背后的故事,反映了一个时代社会的变革,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记录、保存这些音像资料和真实的故事非常珍贵,但是现在档案管理当中收集、整理和保存并不重视音像资料。不收集社会变革中人世间悲欢离合的真实故事。我们“战地记者”是记录者,也是见证者,他们无愧于这个时代,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祖国不会忘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