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外出闯荡的烈士后代</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0年。河北省饶阳县南韩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村里的张九德,一直过着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安稳生活。20岁那年,他妻子生下第二个儿子,张家多了一张吃饭的嘴儿。村里有人来找张九德,想同他一起搭伙做二胡以维持生计。然而,二胡没能留住张九德,不久后的一天夜里,他悄悄地翻墙走了。村里人只知道,那天下半夜,全村的狗叫得很厉害,但是却没有人知道,张九德告别年轻的妻子,吻别年幼的儿子,去了一个不知名的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他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来。妻子独自一人将张其和张英伏两个儿子抚养成人。在一家老小的漫长等待中,张家最终等来了张九德的消息,那是一张1983冀烈字第007052号证书。证书上面记载的是:1942年4月15日,在八路军与日本鬼子的交河遭遇战中,冀中二十三团战士张九德壮烈牺牲,时年22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张家的门头上,开始悬挂“光荣之家”的牌匾。烈士张九德不知道,此时他的后代已经开枝散叶:大儿子张其家生下张缓绪、张缓运和张缓潮三个孙子;老二张英伏家的大孙子张领劝已经19岁,二孙子张劝听16岁,最小的孙女张劝醒也已经13岁了。国家给抗战烈士家属定期发放生活补助,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彰显着老张家那份光荣的补贴待遇,让他们这一大家子有了买油买盐的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光荣之家光荣了6年的时候,烈士张九德的老二家里,二孙子张劝听的妻子马青丝,为张家生下个白白净净的大胖小子。长眠于地下的张九德被后人称作了曾祖父,而他离开家的时候,那个尚在襁褓里的二小子张英伏则升任爷爷了。张英伏觉得,此子给张家带来了喜气,于是给他起名儿叫张喜。家人以及村人,将张家这个帅帅的小子叫“喜子”。这个帅小子长到曾祖父张九德当年离开家的年龄时,不愿躺在曾祖父的功劳簿上当烈属之一,于是,张喜去了石家庄,到舅舅的乐器厂去学做二胡——那是曾祖父未能实现的发家致富的梦想。</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政府授予烈士张九德后人的证书</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地处冀中平原的饶阳县,民间素有制作二胡及其它民族乐器的传统。二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唐代诗人岑参“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的诗句,说明胡琴在唐代已开始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史载,二胡最早发源于我国古代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地区,那时的二胡叫“奚琴”,宋朝学者陈蜴在《乐书》中记载“奚琴本胡乐也……”是为明证。北方既为二胡的发源地,河北饶阳一带,有不少手艺人以制作二胡为生,就不是什么稀奇事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舅舅告诉张喜,在制作二胡的技艺中,蒙皮是一道最为关键的工序:“你用心学蒙皮吧。你多咱(什么时候)学会了蒙皮,你多咱就算出师了。”舅舅对张喜扔下这句话后,背着双手找牌友打牌去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张喜从书本里,从同行的口中得知,在我国,苏州、上海和北京这几个地方,因制作高品质二胡而闻名。通过深入了解,张喜得知,北京二胡以音色醇厚、造型美观而闻名,很多著名的二胡演奏家,都使用北京制作的二胡。张喜入行之初,便就近向北京师傅学习二胡的制作工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位师傅告诉张喜,往二胡琴筒上蒙的蛇皮,以选蟒蛇皮为最佳。谁能想到,将那个爬行动物的皮蒙到琴筒上,居然是二胡重要的发音体,也是振源的关键,它直接影响二胡的音质和音量。北京师傅对张喜耳提面命:把蟒蛇皮切割下来,用铲刀将粘在蛇皮上的肉等杂物都铲掉;然后进入拉伸蟒皮的套皮工序,这时得去掉皮上的油性,用特定的模具让蟒皮成型稳定;之后还要烫皮,以稳定琴皮的形状,不让定型的琴皮再有收缩的可能;直到这时,才可以把蛇皮蒙在琴筒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后来,张喜很快就做到了将蟒皮均匀地蒙在琴筒的六角上,并且必须松紧恰当。蒙皮的难点是琴皮与琴筒的搭配,张喜得根据琴皮的情况处理琴筒,或者是根据木料来选择琴皮。经过一段时间对蒙皮技艺的钻研,张喜蒙皮倒也中规中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但是,当时厂里生产的二胡卖得并不理想。张喜觉得,一定是某个细节尚待完善。这时,在中国弦乐界享有盛名的曹德维先生,到石家庄来举办音乐会。张喜找到门上去,诚挚邀请这位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教授、弦乐教研室主任、研究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二胡学会副会长的泰斗级人物,到厂里去看一看他们出品的二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曹德维先生虽然名气很大,但是他架子不大。他喜欢勤勉好学的年轻人,于是当即二话不说,跟着张喜去了他们的厂。曹先生拿起张喜做的二胡,运弓拉了一曲《江河水》。然后,这位二胡演奏家站起身来,温和地对张喜说:“苏州吕伟康先生的二胡做得很好,你不妨去向他学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苏州是中国著名的二胡制作地之一,苏派二胡选用上等材料制作,并以工艺精湛,手工精细,音色优美而著称。在苏州,吕伟康被称作“二胡王”,是二胡制作大师级的存在。但凡优秀的演奏家,对乐器的要求非常严苛。与其让演奏家来鉴别二胡音准、音色的优与劣,不如自己成为演奏家,这样获取的感知将会更直接,更准确。于是,吕伟康在他40多岁的时候,居然开始学拉二胡。并且,他居然还成为优秀的二胡演奏家,吕伟康的代表作《秦淮魂》,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那天,二胡演奏家曹德维对张喜这番点拨,顿时让张喜茅塞顿开。他决定南下苏州,登门拜访吕伟康老先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但是,吕伟康的具体住址在苏州什么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曹德维不知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没人向吕老先生举荐,自己贸贸然前去,吕伟康会不会将他拒之门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张喜不知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这两个“不知道”面前,张喜没有却步。他深信,事在人为。</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1, 100, 250);">张喜专心研究南方二胡的蒙皮技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张喜的意外之喜</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10年初春的一天下午,张喜乘火车前往苏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车上,张喜首先拟定行动方案:到苏州后,先请当地为他们厂做二胡配件的朋友帮忙找人。同在这个行当里,朋友不会不知道吕伟康。由这个当地人打听老先生的住址,比他这个外地人要方便得多。至于吕伟康是否愿意向自己传授技艺,除了看张喜的诚心诚意能否打动老先生之外,还得看缘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火车停靠苏州站,张喜发现苏州在下雨。一阵紧似一阵的冷风,夹着一场不大也不小的冷雨,不由分说地向习惯在干冷气候下生活的张喜袭来,他不由得将脖子缩进棉衣领子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苏州朋友的陪同下,张喜马不停蹄,立刻前往寻找吕老先生。苏州古城内吴趋坊五爱巷,在这条小巷深处,张喜他们好不容易才找到了84岁的吕伟康的家。那时,已是黄昏时分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站在吕家大门前,张喜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敲门。开门的是一位鹤发童颜的长者。他沉稳地问来人:“你们找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张喜恭敬地答道:“我们想拜访吕老先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就是吕伟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张喜好一阵激动!进屋后,他连忙对吕伟康双手作揖,说:“吕老先生,久仰您的大名。我专程从河北来向您请教做二胡的技术,恳请赐教。您若不愿意传授技艺,我会天天到您门前等候,一直等到您答应为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此时,吕伟康看到,眼前这个年轻人的头发早已淋得精湿,雨水顺着发梢往下直流,浑身上下更是没一根干纱。在这么恶劣的天气里登门求教,吕伟康不禁心有所动。作为业界老行尊,吕伟康深知二胡制作的工作强度很大,非常辛苦,收入却相对偏低。不少行中技师已经转行,大量人才流失。现有制作水平较高的技师已经为数不多,且大多年事已高,退休回家养老了。二胡制作的技艺传承,已经面临后继无人的重大危机。眼下,吕伟康看到张喜对二胡制作如此痴迷,这般执着,心里先就有了极大的好感。听完张喜求教的那番肺腑之言,他当时没说行,也没说不行。只见他打开衣柜,拿出自己的衣服递给了张喜:“你赶紧把湿衣服换下来再说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张喜之所以这么着急忙慌地赶来,是想请吕伟康一起出去吃晚饭。吕伟康摆了摆手,拒绝了。他让张喜先就近找个小旅馆住下,并对张喜说:“我老了,已经不收徒弟了。但是,我很乐意把知道的技术告诉你。这样吧,今晚你把遇到的问题写下来,明天你再来,我给你一一做解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张喜一时惊呆了:这真是出乎意料的大惊喜啊!在旅馆,张喜不顾舟车劳顿,把问题密密麻麻地写在了一张纸上。第二天,吕伟康耐心细致地向张喜答疑解惑,张喜原先的困惑立时豁然开朗。临离开吕伟康的家,张喜说:“我回去就按您的指点去做,以后遇到不懂的问题,我还能再来向您请教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吕伟康不假思索:“想要做出好二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你以后想什么时候来,你来就是了。下次再来的时候,把你做的二胡带来,好让我看看你存在的是什么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张喜一时感动得不知道说什么才好,他只有连连道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此,张喜每个月都带着自己做的二胡去一次苏州,请吕伟康予以指点。甚至,他把蛇皮以及蒙皮的工具一并带去,让吕伟康在一旁看着他蒙皮。吕伟康把苏式二胡蒙皮的关键技艺,对张喜和盘托出。这样面对面,手把手的教学,让张喜的蒙皮水平突飞猛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接触的时间多了,张喜得知吕老先生患有喉疾,每逢天气变化时,老人就会咳嗽不已。此后,张喜每次来苏州,总要把河北盛产的优质鸭梨背来,并且下厨为吕老先生熬制冰糖鸭梨水,让老人家趁热服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老人传授过二胡技艺后,张喜就坐在他身边,陪他聊天,陪他看电视。吕伟康与张喜这对忘年交,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个成语,续写了新的注脚。</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康喜二胡脱颖而出</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胡演奏家以及众多弦乐爱好者们突然发现,张喜在制作二胡时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将北方的制琴技术,和南方的蒙皮方法相结合,出自他手下的二胡,既有北方胡琴音量大、张力大的特点,又有南方胡琴甜美、细腻的韵味。张喜向吕伟康学艺当年,在2010年度全国四种民族乐器质量调查活动中,张喜制作的旧料老红木二胡,同时荣获声学品质金奖和优质工艺金奖,小叶紫檀二胡获得了声学品质银奖和优质工艺银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得悉张喜所取得的成就,吕伟康十分欣慰,他终于将张喜这个可造之材收作关门弟子。在吕家,按照拜师程序,张喜向二胡界的祖师爷及行业保护神行礼;然后读拜师帖,听师傅训示;再然后,张喜跪在地上,向师傅吕伟康连磕三个响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吕伟康十分重视和喜爱张喜这个徒弟,一代二胡宗师将他毕生孜孜不倦进行改进和提升的制琴技艺,毫无保留地传给了张喜。老先生还提出,取自己与徒弟名字的最后一个字合成康喜,作为张喜手作二胡的品牌名称。随后,吕伟康拿出纸和笔,亲笔题写“康喜”二字,以示张喜制作的二胡得自于他的真传。他嘱咐张喜:“技艺传承要繁盛,要日益发扬光大。”此外,吕伟康老先生还把自己的二胡半成品,工具以及许多原材料送给了张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师傅情深,令张喜感动至极。回到石家庄,张喜立刻将公司名称更名为河北康喜乐器制造有限公司,将“康喜”注册为公司的产品商标。康喜二胡,开始在中国弦乐界崭露头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14年3月16日,制琴生涯长达65年的吕伟康,因病与世长辞,享年89岁。在吕伟康的外地弟子中,张喜唯一获邀到苏州参加一代制琴大师的葬礼。眼含热泪端详师傅的遗容,张喜在心里对师傅说:我一定让康喜二胡笃行致远, 我一定将您的二胡技艺发扬光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海,中国著名的二胡生产地之一。海派二胡以其音色纯净、工艺精细而受到赞誉。海派二胡制作工艺,融合了传统与现代技术,制作出来的二胡既有传统的韵味,又符合现代演奏的需求。张喜来到上海,拜访海派制琴大师王根兴,向他学习海派二胡的制作技艺。通过消化和吸收中国京派、苏派及海派这三大流派的二胡制作技艺,从而形成了康喜二胡独特的琴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张喜进入他的开挂人生:河北康喜乐器制造有限公司拥有28名专业技艺人组成的技术骨干团队;公司初具规模,在10亩的土地上,宿、办综合楼拔地而起,生产车间,成品库房,原材料库房等井然有序;康喜牌二胡、中胡、高胡、板胡年产量8000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目前,康喜乐器已被 30 个国家级和省部级专业民族乐团、高等院校民族乐团所采用。其中广东民族乐团、台湾台南艺术大学弓弦乐团、台湾台中原韵丝竹乐团等 6个乐团整团采用康喜二胡、中胡和高胡。近年来,康喜牌二胡及制琴师多次荣获国家级重要奖项和极高荣誉,张喜以此告慰恩师吕伟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16年,由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胡琴专业委员会、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主办的“金胡琴”奖的赛事中,获金奖第一名的《山梁梁上的歌》,其录音以及现场演奏均使用张喜制作的康喜牌印度小叶紫檀二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19年,中国音乐家协会二胡学会举办“2019中国名师专业二胡品鉴会”,在“百把二胡制作比赛”中,张喜制作的康喜牌印度小叶紫檀二胡获金奖第一名,同时荣获“极品”称号;旧料老红木二胡荣获“珍品”称号;印度小叶紫檀二胡荣获“精品”称号。张喜被授予“中国二胡制作名师”、“演奏家关注并喜爱的制琴名师”两项荣誉称号,并获颁荣誉证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4年12月11日,经石家庄市音乐家协会民族弓弦乐委员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推选,张喜担任石家庄市首届民族弓弦乐委员会副会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秉承恩师吕伟康“技艺传承要繁盛,要日益发扬光大”的教诲,张喜努力为二胡的宣传和普及,交流与提高,为大力弘扬民族传统乐器技艺尽心尽力:受河北省艺术学院邀请,张喜到学院大课堂向师生讲授二胡制作与养护课程;受台湾原韵丝竹乐团、中国文化大学、国立清华大学邀请,张喜赴台讲授二胡制作课程,并就二胡发声原理进行专业学术演讲和交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4年岁末,一个月白风清之夜,张喜抚摸着刚刚制作完成的一把二胡,他抬眼望向窗外。此时,天际间似乎有悠扬的二胡声传来。那如诉如泣的琴声,如同岁月的河流缓缓流淌。张喜觉得,人间的琴声承载着他的故事,他的情感,他的梦想,他的人生而飘向苍穹,留下了长久的回响。此情此景,张喜的曾祖父、抗战烈士张九德当含笑于天堂。</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最近,张喜(右二)当选石家庄音协弓弦乐委员会副会长</b></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本文受访者提供</p><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二胡曲《赛马》</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刘丹,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国作家协会会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曾在电台,电视台,报社,出版社,杂志社供职。历任记者,编辑,电视专题撰稿人,电视剧制片人;后供职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长篇通讯《来自特区的报告》获评好新闻一等奖;《大寨在历史的座标上》、《中州:惊天大血案开审》、《一名曾经惊动中央军委的文艺女兵》在全国引起反响,被数十种报刊杂志转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已出版中短篇小说集《无名镇风情》(珠海出版社)。其中的短篇《没种和有种的男人》在《芙蓉》杂志发表后,中国作协主办的《作品与争鸣》以15个印刷页的篇幅,于头条位置予以刊发原作及争鸣文章。该小说还被收入《性爱道德小说选》等多种选本。中篇小说《孤魂》,在《北京文学》2008年第4期的头条位置刊发;《北京文学》还刊发了她的另一中篇《玫瑰门》。著有纪实文学集《第三者:玫瑰色的幽灵》(湖南文艺出版社),长篇报告文学《大海作证》(花城出版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长篇小说《孤魂》、《情人订单》、《原配会所》、《定案证据》正在写作中;长篇纪实文学《终极考验》即将出版。</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