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校园欺凌,向校园暴力说“不”! —— 银川市兴庆区第四小学预防校园欺凌知识宣传

雅智四小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校园欺凌指一种带有攻击性的行为,会对他人的身体、心理造成困扰,并且在一段时间内重复进行。欺凌者可能毫无理由地就对受害者进行伤害。</p> 认识校园欺凌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欺凌者与受害者之间存在权力不对等例如欺凌者会利用自己身体更强壮、或是掌握对方的把柄、或是自己受欢迎的程度等,去控制或伤害对方。欺凌会重复发生它不仅出现一次,有可能会再次出现。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学生也会通过网络对同学进行攻击,如在受害者的社交网络里留下恶毒的话,发送带有侮辱意味的照片等等。由于欺凌者可以在网上匿名,而且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消除伤害变得更难。</p> 校园欺凌的特点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欺凌是以多种形式存在如:暴力欺凌(肉体上的欺凌行为)、言语欺凌(辱骂、嘲弄、恶意中伤)、社交欺凌(团体排挤、人际关系对立)、网络欺凌(以手机简讯、电子邮件等媒介散播谣言、中伤等攻击行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 欺凌是一种有意图的攻击性行为,通常会发生在力量(生理力量、社交力量等)不对称的学生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 较常被接受欺凌的定义是:一个学生长时间并重复地暴露于一个或多个学生主导的负面行为之下。</p> <p class="ql-block">1.特立独行的人,喜欢表现自己,性格张扬。这类人通常不会在乎其他人的感受,一味的表现自己,从而引起校园中为巩固自己势力,或因这类人的性格而感到讨厌的群体的欺负。</p><p class="ql-block">2.性格内向,通常是被孤立的一方这类人常被较为强势的学生欺负,打压。因为这类人通常没有可以为他们撑腰的集体,而且性格怯弱,一般情况下会因害怕而隐忍,接受被欺凌。</p><p class="ql-block">3.逆欺凌这类人遭受欺凌主要是因为他们曾经是欺凌的施行方,对方为了寻仇,讨回公道而实行的报复 。</p> 校园欺凌的危害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实施者的影响他们在成年后更容易出现行为问题。如酒精、物质滥用等等。也更容易出现犯罪行为。或是成家后对配偶和子女进行家暴。对受害者影响欺凌对受害者的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都会产生负面影响。调查发现,被欺凌的学生比起同伴,更可能表现出头痛和胃痛的症状,免疫能力也更弱。也更容易有高焦虑水平、社交障碍以及抑郁。由于被欺凌带来的不安全感,使得受害者在学校很难集中注意力,并且部分受害者会因为感到不安全而旷课甚至辍学,影响学习成就。</p> 欺凌同学所付出的“代价”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欺凌成本=直接成本+附加成本+风险成本直接成本=本人5-15日的拘留+500元-2000元的罚款+至少2000以上的医疗费+刑事责任(几年的不见天日的牢狱生涯/少管所生涯)附加成本=心情沮丧+名誉受损+家人朋友的担心+他人的鄙视+自己内心恐惧+学习生活受损+未来就业生活有隐性的损失风险成本=受害人轻伤/重伤/致残/死亡+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3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死刑+父母亲属需支付的高额赔偿金</p> 如何远离校园欺凌?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应对暴力,临危不乱遭受语言暴力时的自救:应对语言暴力,通常可以采取以下方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是淡然处之。二是自我反省。三是无畏回应。四是肯定自己。五是调整心理。六是法律维权。遭受行为暴力时的自救 :如果被攻击者殴打,我们该怎么办?</p><p class="ql-block">一是找机会逃跑。二是大声呼救。三是借助一些小动作给自己寻找逃跑的机会。四是求饶。求饶不是懦弱的表现,是减少伤害的策略。五是如果以上退路被攻击者截断,那么应双手抱头,尽力保护头部,尤其是太阳穴和后脑。 在人身和财产双重危险时,应以人身安全为重,舍财保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预防校园欺凌,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用爱和关怀守护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让校园成为孩子们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地方。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让我们携手共筑安全校园,守护青春无欺凌,让每一个孩子的笑容都如花儿般绽放。</p> <p class="ql-block">撰稿人:郭雪银</p><p class="ql-block">审 核:杨利锋 叶长青</p><p class="ql-block">签 发:何翠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