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

岸芷汀兰

<p class="ql-block">  我的外婆叫张秉一,没有读过书。在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一个叫大旺场的乡下。父亲是农民,农闲时就去染布贴补家用。外婆到六岁,家里没有办法养活那么多人,就将她送给家境比较好的,在大旺场镇上凌家做童养媳。如今这个词,可能很少有人知道了。当时外婆个子很小,但是,还必须学着做饭,灶台高了,她只能搭着板凳学做饭。童养媳是没有好日子过的,只有做不完的事情。以至于外婆都感觉活不下去自杀过一次。</p><p class="ql-block"> 这下可是惹下大祸了,凌家找到张家,将母亲的外公请来,穷人家是说不起话的,只有一个劲地道歉:“今后从房梁上解下,水里捞出,我们都不会怪罪你们!”然后,又对外婆说:“你要听话,家里实在是养不活你们这么多孩子,才让你来凌家当童养媳,也是没有办法,在凌家你起码有饭吃。熬上几年,你男人长大了,你就有好日子过了!”这话还真应验了。</p> <p class="ql-block">  外公是家里老大,长大后,掌管了家里的生意,她们成了婚,这日子还真是越过越好了。</p><p class="ql-block"> 我母亲与外婆感情很好,又是独女,并且聪明好学,外公外婆都宠着她。最后她硬是靠自己读书,走出了大山参加了工作。</p><p class="ql-block"> 外婆是1957年6月到我父母工作地南京来的,当时母亲怀着我,接外婆来,就是为了带我。11月份我出生了,就在我出生的第三天晚上,母亲不知放一个金属制品响了一声,正好我也随着响声动了一下。母亲便对外婆说:“这一响把他吓了一跳!”外婆赶紧过来观察我,并对母亲说:“三天的孩子是不可能知道害怕的,你这孩子是病了在抽搐!赶紧送医院!”母亲一听便慌了,父亲出差还没回来,她只好穿上大衣抱着我出门。又是深夜,街上已经没有车了。母亲叫了一个三轮车,抱着我向儿童医院奔去。一检查,确诊为急性脑膜炎,医院立即下了病危通知书!脱光了我所有的衣服,换上了医院的病服。并告诉母亲:“这是传染病,你们不能来探望!”只给了母亲一个电话号码,你每天可以来电话,就让母亲回家。</p><p class="ql-block"> 母亲回家整个人都傻了,急性脑膜炎当时的死亡率是百分之九十,何况是一个才三天的婴儿。第二天父亲才到家,全家人都沉浸在悲痛之中!只能打电话给医院,询问我的情况。</p><p class="ql-block"> 难熬的40天过去了,这天,医院通知我父母去接我。父亲这才第一次看到我。母亲说:“这孩子真的命大,今天是他的新生日,我们去给他拍照留念。母亲说,你当时瘦得像只小猫,为了我显得胖一点,母亲用一个小手帕围在我的下巴上,照了我人生中第一张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的命是外婆救过来的。</p><p class="ql-block"> 外婆虽然没文化,但是,生活经验极其丰富,似乎任何事情她都可以搞定。</p><p class="ql-block">多少年来,我一直奇怪。母亲一个文化人,怎么就没有工作?后来才知道,1957年,她为了帮单位职工说话,大鸣大放时写了一篇大字报,被打成了右派(极右),开除了公职。</p><p class="ql-block"> 1959年初,我们家随父亲工作调动要去湖北了。临走前母亲带着我和外婆去了中山陵。外婆非常感叹地说:“这要是回大旺场说,我张姑娘到了南京中山陵,我怕没人会相信!”</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我们家到湖北,定居在黄石市铁山,我虽然当时没有死,但是却留下了脑膜炎后遗症,经常性地头昏。到了上学的年龄,外婆就观察我。因为当初得过脑膜炎的孩子,大多是傻瓜。但是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三年级之前没考过99分,全部为满分。</p><p class="ql-block">‍ 母亲那时每个月都会给外婆两元钱,让她自己去买喜欢的东西,外婆为了学文化,每个星期都给我一毛钱,让我教他认字,两年之后她竟然可以写信了!</p><p class="ql-block">‍ 1970年父亲还关在“牛棚”里,我们全家被赶到了农村,那时外婆已八十高龄了,妹妹才三岁。母亲从小就没干过农活,现在生活一切都要从头学。我记得外婆有一句口语:“不怕得!”好像没有她不能干的事。</p><p class="ql-block">‍ 记得妹妹才刚刚1岁,家里经济有些紧张,母亲决定停止妹妹的牛奶。父亲非常心疼地说:“她才1岁就要停止她的牛奶!”外婆说:“不怕得!去买点黄豆回来,每天都用“对窝”(外婆捡的一个铁的容器)给妹妹“中”(捣)豆浆,妹妹就喝着豆浆长大了。</p><p class="ql-block">‍ 外婆是清朝时期的人,缠过脚,所以走路不方便,但是,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八十多岁的她还去自留地里种菜,每当此时她就会叫上我,用一个小桶帮她提水浇菜。</p><p class="ql-block">‍ 有一年该上学了,要交五块钱的学杂费,但是父亲的工资还没寄来,只见外婆从她口袋里掏出了五块钱,母亲这才知道,她每个月给外婆的两块钱零花钱,她几乎全部存下来了。这件事情也促动了我的心灵:一个家一定要有计划,要有一定的存款,关键时刻才能解决问题!</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深夜我醒来,听见外婆对母亲说:“农农(我的小名)这娃娃善良也孝顺,你把他盘大了今后就有靠了!哎!我要是能吃到农农找的钱,买点东西吃死也闭眼了!”我记住了这句话,在我中学毕业后当农民,第一次上工地做工程,干了一个月,得到五块钱的标工钱。舍不得乘车去县城,于是我就走了一整天,(大概有近百里路程)傍晚到了县城,买了外婆、母亲和妹妹喜欢吃的东西,只留了三毛钱准备乘火车回家。可是到了火车站,却发现商店里俱然有云片糕,这可是外婆喜欢的食物,于是就将这三毛钱买了两封糕,然后沿着铁路往家走,到家的时候早就满天星星了(大概有十点钟)。我拿出买的东西全都给了外婆:“您不是说要吃我找的钱买的东西吗?这就是我找的钱买的!”外婆手捧着那些东西却泪流满面:“我那里是想吃你这么苦的钱?我是想你能参加工作呀!”</p><p class="ql-block">‍ 外婆一直患有高血压,1974年中风在床上躺了半年离我而去。享年八十三岁,而1975年底我便参加了工作,母亲曾遗憾地说:“如果外婆能多活一年,她就真享受到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