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大如年

顺风顺水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冬至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是我国二十四节气当中第二十二个,也是重要的节日,重要到能够与春节相提并论,有“冬至大如年”的习俗说法。“日月星辰,天地轮回”,冬至是太阳距离南回归线最近的时刻,也是北半球阳气回升的开端。冬至一般是在公历12月21到23日之间,今年是12月21日,恰是甲辰龙年十二月二十一,神奇的出现了阳历阴历“双21”,据考证这样的情况60年才能有一次,很是值得纪念。冬至这天是白天最短夜晚最长,冬至后白天一天长一天,民间释义,“冬至过后,日长三尅”,老百姓又形象的比喻为“婆婆纳鞋底儿,一天长一针儿”。冬至开始进入“数九寒天”,这其中又有“公九”和“母九”之说,“公九冻死牛,母九穿单衣”,公为单数母为双数,所以今年冬天应该是寒冷。在民间仍然流传着数九的节气谚语:“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木芽生,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冬至大如年”体现在吃文化上。绝大部分地区的人们过冬至节要吃饺子,与年三十的饺子一样可荤可素,一家人聚集在一起包饺子煮饺子,吃的时间一般在中午,也有为了突出“团圆”晚上吃饺子的。有的地方象过正月十五元宵节一样吃汤圆,其中的寓意不言而喻。还有的地方吃羊肉汤,为得滋养身体驱寒保暖迎接严冬的到来。在南方地区有喝米酒的习俗,为过节日营造特有的冬至福至的喜乐氛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冬至大如年”体现在休闲娱乐上。在北方地区过冬天有“猫冬”一说。“闹社火唱社戏”是从入九天后开始动作排练的,一直延续到过年会演后才结束,人们尽情地享受着冬闲难得的时光,这可能便是地方戏曲的根据地和发源地。蹲墙根、晒太阳、侃大山是上了年纪人的专利,这成了乡村冬天里老年人的精神寄托。冰雪运动是青少年们光顾的地方,这里有着青春的荫动,体现的是力量速度和欢快。“玩纸牌,说鬼话,斗梭胡”的小牌局一直活跃在各家各户的炕头上,这股力量大多来自于刚刚忙完家务的老太太们,分秒必争,享受一下大自然赐予的冬来闲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冬至大如年”体现在祭祀拜祖上。历朝历代都有官方在冬至到来之际进行系列祭典活动,各地的“父母官”们要亲自出席拜祭仪式,祈福太平安宁,来年五谷丰登,鸿福祥瑞。在民间多地都在冬至这天由族长带队族人们回乡祭祖上坟,表达对祖先的追思纪念,保佑家道兴旺后继有人,秉承的是孔老夫子儒家思想,“祭祖则得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冬至大如年”体现在诗词歌赋上。唐代诗人杜甫写的“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宋朝诗人陆游写的“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唐代诗人白居易留下了“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宋代诗人范成大写下了“十一月中长至夜,三千里外远行人”的诗句。众多的唐诗宋词元曲对冬至或抒情或感怀或赞美,都成为了历史上千百年来纪念冬至节的千古绝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俗语道:“小寒大寒又是一年”。冬至到了,阳春还会远吗?让我们在这阳气逐渐回升的季节里,孕育理想,厚积薄发,阔步向前!</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