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冬日太阳不高,落山就早;老家四面是山,光照时间更短;前排楼房把房后的小杂院也建起了三层,把阳光又遮挡了一两个小时。这样,两点多钟一楼已经没阳光了。三楼的阳光正好。拿一杯茶,一个盛满热水的保温杯上三楼,想看一看书了。</p><p class="ql-block"> 挑了一本薄的。是印度人的。印度有“西方三圣”,甘地,泰戈尔,室利阿罗颇多。大多数人知道前二者,却很少有人知道后者。这本书就是室利阿罗颇多的。说起这本书的成书很有意思,它不是室利阿罗颇多三十巨册中的一本,原来没有这么一本书,是其弟子从他的著作中摘抄的,录在日记本的页顶上,非卖品的日记本,只备从学者每日研玩一条。这有点儿像中国的《论语》。《论语》不是孔子写的,是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体文集。据译者徐梵澄先生在序言中说,他在室利阿罗颇多学院里留居二十八年,曾得到这日记本,便将其从英文译成了华文。因为这小册子里面分三百六十多条,备阅读一年,所以译者给它取名叫《周天集》。“周天”二字用得好。</p><p class="ql-block"> 译者很有文化功底。</p><p class="ql-block"> 译者徐梵澄早年追随鲁迅,是鲁迅最宠爱的弟子,徐梵澄不仅通晓国学,并精通梵、拉丁、古希腊等九种语言,在中西哲学、宗教、文艺、诗歌每一领域都做过深入研究,是位集中、印、西学于一身的哲人、学术大师、翻译家。留德期间,受鲁迅的嘱托翻译尼采的著作,被称作国内翻译尼采贡献最突出的翻译家,更是国内翻译印度古典、经典的集大成者。</p><p class="ql-block"> 徐梵澄由翻译尼采到介绍室利阿罗频多,又从研究翻译印度古代文明的宝典回归于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他的精神轨迹延续了鲁迅的“立人”、“改造国民性”的文化理想。</p><p class="ql-block"> 《周天集》的《译者序》的开头一段是:</p><p class="ql-block"> “世界文明进步,大体得归功于古巴比伦。分圆周为三百六十度,是古巴比伦人的创制。至今数学上仍沿用。每年分三百六十五日而有余分,自此也奠定了历法的基础。古玛雅之历法最精,但是否曾普及全世界呢,要待考证。”</p><p class="ql-block"> 很有见识。</p><p class="ql-block"> 关于室利阿罗颇多其人和他的著作,“近年来其起书稍出,研究的人多起来了。而议论亦颇不定”。“最大一事在大师平生颇招物议者,是其在革命运动中退出了”。译者对此也有独到的见解。</p><p class="ql-block"> “室利阿罗频多,自幼在英国受教育,长大。二十一岁时回国,开始研究本土文化,渐渐参加独立运动。到三十四岁已为名教授而被推为大学校长;到三十六岁已为秘密结社之魁首,主持暴动暗杀等事。同年其秘密结社败露被捕,入狱一年,诉讼获释。获释后仍继续其爱国运动,但得讯又将被逮捕了。于是间关抵达南印度之一海滨埠头,名“捧地舍里”,当时为法国属地,英国势力之所不及,时正三十八岁。从此隐居著述,凡四十年,以至示寂,未离该地。——其平生史事简括如此。”</p><p class="ql-block"> 在这之前,我还不知道英国统治印度的时候,印度也有独立运动。读这篇《译者序》后才知道。也才知道历来的革命者,有终生革命者,有后来退出了,还有后来走向了革命的对立面。</p><p class="ql-block"> 室利阿罗颇多是退出了,但又好像没有远离。对于利室阿罗颇多,从爱国运动者角度看,他自然是逃脱,苟且偷生了。但译者用大段的文字给以另外的解释,也有说服力。他还举了泰戈尔地例子,一个传说的小故事。“诸革命党人想招致这位诗人入党了,其时诗人已负重名。有一次几人和他一同在路上步行,遇到一处泥泞,泰戈尔提起了雪白腰围长布的边缘,迟回谨慎绕转一些路,方才走过。同行者观人入微,对他有了解,觉得此士不能参加革命行动,只好让他去作诗。”</p><p class="ql-block"> 对于当事者,当时是什么样的心路历程,旁人是不完全知道的。铁丁觉得,阿罗颇多很像是弘一法师。青壮年时激昂,后转为沉静。如果当初没有那么大的转变,结果会是怎样的呢?这没法假设。</p><p class="ql-block"> 书的最前面有一句译者摘录的古希腊诗人平达的诗:“𡂿,我的灵魂并不追求永恒的生命,而是要穷尽可能的领域。”也有提示意义。</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