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出处】</b>第一卷 周纪一 三家分晋</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原文】</b>明日,智伯以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谗人欲为赵氏游说,使主疑于二家而懈于攻赵氏也。不然,夫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而欲为危难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端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悛。疵请使于齐。</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大意】</b>第二天,智伯把疵所说的话告诉了韩康子、魏桓子。这二人说:“这是那个进谗言的人想要为赵氏游说,好让主公您对我们两家产生怀疑,从而松懈对赵氏的进攻。不然的话,我们两家难道不希望尽快分得赵氏的田地,反而要去做那些危险又难以成功的事吗!”这二人出去后,疵进来问智伯:“主公您为什么把我的话告诉那两个人呢?”智伯说:“你是怎么知道这件事的?”疵回答说:“我看到他们看我的眼神很端正,而且匆忙快步离开,我就知道他们已经知道我掌握了他们的实情的缘故啊。”然而智伯还是不醒悟、不知悔改。于是疵请求出使到齐国去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悟读】</b>李敖曾直言,<b>世上最不明智之举,莫过于固执地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不停地与他人论理</b>。古话也有说,<b>学会说话只需三年,学会沉默却需要一生的时间</b>。</p><p class="ql-block"> 曾记得刚开始走上管理岗位,年少气盛,自以为对管理略知一二,时常以下属的姿态指手画脚。最终,不仅工作表现平平,还落得个众叛亲离,与同事之间的关系极度紧张。</p><p class="ql-block"> 多年后的今天,我终于领悟了一个道理:<b>当身份和立场不同时,保持沉默是金;认知不在同一水平时,辩论无益;三观相悖时,多说无用</b>。人生最惬意的时刻,莫过于与志同道合的朋友畅谈,而面对话不投机之人,一笑置之即可。</p><p class="ql-block"> 然而,我们常常会犯类似的错误,譬如历史上的郗疵。</p><p class="ql-block"> 郗疵原是智氏家族的臣子,理应为智家效力。当时智伯意气风发,企图借助自身实力,联合韩、魏两家攻打赵氏。双方僵持不下,赵氏的根据地晋阳城岌岌可危,眼看即将失守。此时智伯却得意忘形。</p><p class="ql-block"> 郗疵观察到韩、魏两家有异动,出于忠诚,他向智伯警示可能发生的叛变。智伯不仅未采纳,反而将此事告知韩、魏两家,表面上是为了验证郗疵的话,实际上是极其不明智的做法,既失去了忠诚的臣子,也让对方更加警觉。</p><p class="ql-block">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刘邦与项羽之间。曹无伤暗中向项羽告密,项羽却在宴席上泄密,最终曹无伤被杀,刘邦逃脱。无论是郗疵还是曹无伤,都是在错误的主公手下,即便忠心耿耿,也难逃悲剧命运。</p> <p class="ql-block"> 郗疵向智伯分析韩、魏的意图,认为他们会反叛。然而智伯更倾向于相信韩、魏的解释,认为郗疵是在为赵家游说。</p><p class="ql-block"> 为何智伯宁信外人而不信家臣?原因有三:</p><p class="ql-block"> 郗疵是前任智氏族长的旧臣,思想保守;智伯年轻气盛,性格果敢,二人在理念上存在分歧。</p><p class="ql-block"> 智伯自上任以来,从未遇过挫折,养成了目空一切的态度。</p><p class="ql-block"> 之前向韩、魏索地时,对方未敢反抗,这使智伯误以为他们不会反击。</p><p class="ql-block"> 郗疵与智伯在经历和观念上的巨大差异,导致他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完全不同。在这样的情况下,郗疵的分析再透彻,也难以打动智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庄子有云:<b>“井蛙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语冰。”</b>正如郗疵与智伯,因经历不同而观念各异。智伯未采纳郗疵的意见,坚持与韩、魏合作,不仅显示出他的轻信,也暴露了他的无风险意识。</p><p class="ql-block"> 郗疵明知问题所在,若继续劝谏,只有两种结果:要么被智伯厌烦而杀,要么一同灭亡。对于刚愎自用之人,改变其观念极其困难,与其共事只会自毁前程。</p><p class="ql-block"> 在一个组织中,领导风格决定了团队文化。若领导者偏好阿谀奉承,下属也会趋炎附势。而那些实干之人,可能因不善逢迎而被排挤。</p><p class="ql-block"> 因此,离开不合适的领导和组织,寻找志同道合的人,才是明智之举。毕竟,<b>人生最舒适的状态,莫过于与志趣相投的朋友畅谈,而对于话不投机之人,一笑置之,不必强行说教。</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