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2024年10月16日,我们沿着一条乡村公路驶进,有一个地方始终承载着无尽的温暖与眷恋,他就是于都岭背镇东北部,依山傍水,风光独特,我们的老家 —— 谢屋村。</h1> <h1> 走进谢屋村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雕像——老红军谢宝金,1934年10月18日傍晚随中革军委参加长征,他凭着顽强的革命意志和坚定的革命信仰,将当时中革军委唯一一台68公斤重手摇式发电机背到了延安,毛主席称赞他是“长征模范”。</h1> <h1> 我们远远地就看到大舅、小姨、小舅及全家人那熟悉的身影,他们站在那儿,眼神中满是期待与欢喜,我们兄妹迫不及待地下车,朝他们奔去,那熟悉的面容,亲切的乡音,每一个眼神交汇都是回忆的唤醒,每一句话语都是情感的传递,那一刻,感到都是浓浓的亲情与温暖。</h1> <h1> 我们大家一起去看望88岁的大姨时,她正坐在那有些年头的靠背椅上,岁月在她脸上刻下了深深的沟壑,却依旧难掩她往昔的端庄。见到我们的那一刻,大姨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喜悦的泪水夺眶而出,那泪水,承载了太多对我们的思念与牵挂,怎么也止不住。</h1> <h1> 我们忙围在她身旁,紧紧握住她那温暖的手,大姨微微颤抖着嘴唇,想要说些什么,却又被激动的情绪哽住了喉咙,只是看着我们,泪水不停地滑落,而我们也在这无声的泪水中,深切感受到了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与眷恋。</h1> <h1> 这时,屋内散发出独特的芬芳,带着茶叶的清新、芝麻的醇厚、花生的果香,这就是客家的擂茶。喝上一口,温暖又质朴,从舌尖一直暖到心底,吃着小甜点和水果,沉醉在这独特的美味里,擂茶真好喝,自古赣南流传着“无擂茶不成客”的谚语,擂茶是当地的一道待客佳肴,成为客家人联结亲朋好友的纽带。</h1> <h1> 大姨亲自动手做擂茶的情景,再次浮现于眼前。那是初次回老家,大姨将茶叶、芝麻、花生豆等食材一一放入擂钵。她神情专注,手持擂棍,有节奏地擂动起来,那“咚咚” 的声响,芝麻的香、花生的醇、茶叶的清,渐渐交融,仿佛是亲情的独特韵律,在空气中悠悠回荡,擂棍每一次起落,那细腻的擂茶,凝聚了大姨对我们无尽的爱与关怀,让我们难以忘怀。</h1> <h1> 我们沿着熟悉的路,欣赏着村子里的变化,房屋大多保留着传统的建筑风格,古朴的青砖灰瓦,漫步其间,微风轻拂着古老的屋檐,500多年历史的明代建筑——步蟾坊,客家“厅屋组合式”民居典型——“九井十八厅”,大榕树715年,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变迁。</h1> <h1> 谢屋村,旧称象山谢氏、水头谢氏,近代改称谢屋,系“谢姓屋场”的简称。象山谢氏,源出南宋时的谢师稷。据《八闽通志》记载,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年—1189年)谢安裔孙谢师稷出任提点福建刑狱,德政广布,累官至集英殿学士、知平江府(今江苏苏州),致仕后卜福建邵武,开枝散叶。</h1> <h1> 南宋末年,谢师稷后裔中的一枝在兴国县竹坝定居。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年),宋室皇庭诏令天下兵马勤王,时任赣州知府的文天祥,应诏后广征热血男儿,计划率义勇北伐。谢屋开基始祖谢孟清甫(一说为谢孟清,待考)获讯较晚,待其从兴国竹坝赶至开都象山时,文天祥已率军顺赣水远去。扼叹之余,乃以象山为家,开启象山谢氏长达748年的建村史、家庭史。</h1> <h5><font color="#167efb">谢氏宗祠</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存正公祠</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大夫第</font></h5> <h1> “步蟾坊”是一座在赣南乃至全国来说都可谓是弥足珍贵的、全用木头架构而成的牌坊——步蟾坊。在古代实行科举制度的时候,中举是件非常了不起的大事。一步登上蟾宫折桂,乡人往往与有荣焉。自明代永乐年间开始,建造牌坊之风盛行,贞烈、孝悌都是足以建坊表彰族里的大事,科举高中自然也被列入其中。这座步蟾坊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修建起来的。</h1> <h1> 步蟾的学子名叫谢宁,他于明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中举,又在之后的会试中得了第一名,任广东东都指挥司,后又封承德郎,升五品奉议大夫。</h1> <h1> “福神庙”,专祀谢屋村的本地家神康公,庙内塑有鎏金“金身”康公像,是谢屋村族人宗教祭祀活动的重要场所。据族谱记载,福神庙建于明代,与旁边的明代步蟾坊属同一时期,至今已有约600年历史。在清代道光年间、民国期间和1996年间,由本地名望族人领头,对福神庙进行过三次大型的重修。</h1> <h1> “鹏摶北海”门楼, 与步赡坊仅几步之遥。这个门额上“鹏摶北海”四个字,乃是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被世人称为于都县境内“书法第一人”的已故书法名家映斗先生所书。映斗先生不仅是谢氏孟清宗族支系一流的文化学者,也是当时于都县学术界一流的教书育人的文化人,更是赣南十八县境内一流的书画家。</h1> <h1> “东山世家”祠堂,始建于明朝成化己丑(公元1469)年,距今己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主要供奉乡贤谢文亮一脉族人。谢文亮,号耕雲,生于明朝洪武壬子(公元1372)年,是孟清甫第四世孙。祠堂由前圈、前栋、川堂、后堂以及后花壇组成,规模高大宏伟。它的外形雕檐画栋,内饰精巧夺目,前栋的歇山顶上画有八仙图,大门顶上以及川堂的屏风上均画有山水花草虫鸟,栩栩如生。川堂正中屏风上有一皇帝敕封的匾,上书“宝敕堂”三字,代表了谢氏家族的历史和荣誉。</h1> <h1> “东山流出归东海,尚助胥湖响沸天。” 、“昔日圣恩从此降,褒封曾贲象山隈。”明代的吴汇《高冈象势》、陈宜《潭口龙渊》、曾暹《社涧滩声》、潘洪《九山雨意》、彭时《文笔参天》、刘清《金鱼捍水》、饶秉鉴《南铺商帆》、盛颙《西郊官路》等文人墨客,留下了绝美的诗篇,谢屋村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画卷,满溢着诗意与乡愁,带着千年的文化气息,让人陶醉不已。</h1> <h1> 前边这座古建筑,就是我们村非常有名的“九井十八厅”。这栋古建筑坐东朝西,左右宽45米,前后进深也是45米,呈正方形,占地面积1800余平方米,前有一门楼,左右以及后边各有一小门,有房间23间,因空间布局有九个天井和十八个厅堂而闻名,由清代乡贤谢素存先生起手建造。</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inherit;"> 谢屋故乡踏归程,</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inherit;"> 亲眷重逢笑语盈。</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inherit;"> </span><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0px;">步蟾坊立明时韵,</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0px;"> 九井厅幽客梦萦。</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0px;"> 老榕七百载风雨,</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0px;"> 岁月深凝此画屏。</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0px;"> 擂茶暖心寻旧忆,</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0px;"> 乡愁满溢伴歌行。</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诗作者从多个角度、以细腻的笔触抒发了对家乡的深切怀念与热爱,以及对家乡的文化、亲情、景物等多方面的眷恋。</span></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感谢欣赏</font></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