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妃园景区位于喀什市区东侧,始建于1640年,景区从2014年开始打造提升,改造后占地面积从70亩增加到300余亩,讲述了香妃从出生到去世,从喀什到北京,从香香公主到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传奇故事。 我2008年曾来过香妃墓,那时只有阿帕霍加墓一个建筑,如今已是一个大花园。(2008年时拍的照片) 传说,埋葬在这里的霍加后裔中,有乾隆皇帝的爱妃“香妃”,香妃死后由其嫂苏德香将其尸体护送回喀什,并葬于阿帕霍加墓内,这里也就叫作香妃墓。 缘自天山的这块巨石,形如婷婷少女横卧于榻,风姿绰约。前端、中间顶端距地面高度,以及长度与香妃出生、去世及在世年代吻合,故取名为“香妃石”。 “ ”快乐香妃园、爱情打卡地”,在这里会让你深入了解香妃的爱情故事,零距离感受独特的地域风情,亲身体验维吾尔族的民俗民风。<br> 香妃浮雕墙上面共有16幅图案,生动描绘了香妃身世、守士有功、进京领赏、入宫封妃、与乾隆皇帝在宫中的爱情生活以及去世后。<div> 香妃香妃本名买木热·艾孜姆,传说自幼体有异香,被称为“伊帕尔罕”(香姑娘),是阿帕霍加的重侄孙女。<br> 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军征讨准噶尔部叛乱至伊犁,释放被准噶尔部囚禁的大和卓波罗呢都与小和卓霍集占兄弟(他们是阿帕霍加的弟弟,和卓是伊斯兰教对有威望人物的尊称)。他们回到南疆后,非但不念清廷解救之情,反而于二十二年(1757年)五月发动叛乱。遭乾隆派军讨伐。清军打到了叶尔羌地区时,和卓氏五叔额色尹、兄长图尔都、堂兄玛木特便率众配合清军作战,并在攻克喀什噶尔战役中立功。<br> 大小和卓叛乱被平定后不久,额色尹、玛木特和图尔都奉召入京并加封,乾隆还在正大光明殿设宴款待他们。同时,乾隆帝还渝令定边将军兆惠将伊等家口送京。于是,和卓氏与她的一些亲属,于1760年二月来到京师。不久,和卓氏选入宫中,26岁被封为“和贵人”,三年后升为嫔,35岁又升为妃。她是乾隆皇帝后妃中最具传奇色彩的一位。受到乾隆宠幸,乾隆出巡、谒陵、去避暑山庄、木兰秋弥也经常让其偕同前往。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四月十九日,香妃病逝,终年五十五岁。同年九月二十五日葬入遵化裕陵妃园寝地宫。<br></div> 香妃·爱情树。这是两棵自然相拥在一起的树,白杨树高大笔直,就像乾隆皇帝一样威风凛凛;榆树柔和谦逊,就像香妃的品格一样和顺色容。<br> 人们喜欢在树下留影,预示与另一半像爱情树一样携手前行;也象征着我们各个民族,心连着心,根连着根,团结和谐,源远流长。 陶缸长廊<br> 香妃园内的宝月楼是现在仿照乾隆1758在北京建造的宝月楼而建造的一座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二层(或说三层)木结构楼房。<br> 宝月楼融合了传统和现代的元素,呈现出古朴而又时尚的异域风情。其墙体上装饰着独特的花纹,不仅美观,可能代表着吉祥或讲述着某个古老的传说。 门窗形状和雕刻也特别精致,如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整体结构讲究,还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合。<br> 中南海的南门叫新华门,但当初它是一座二层的楼,名“宝月楼”,相传是为香妃所建(实为乾隆为了赏景而兴建)。乾隆皇帝在《御制宝月楼记》中讲述了建造宝月楼的缘起:因南海的南岸是背靠着皇城的狭长地带,从瀛台上望去过于空旷,缺乏景观,所以要在那里建造一座楼宇。<div> 乾隆说,此楼建成后是临水赏月的佳处,颇有月中广寒宫的意境,并命名为宝月楼。登上宝月楼,可以北眺三海、南观街市、东看紫禁、西望远山,乾隆还为宝月楼题写了匾额“仰观俯察”。<br> 一年之后,乾隆在宝月楼的斜对面兴建了专供回族人居住的“回回营”(旧址在今东安福胡同)。而乾隆二十五年香妃和家人进京后,一开始就是被安置在这个回回营里居住。香妃在宫中一直思念她的家乡——新疆。乾隆为了安慰她的思乡之情,又在楼对面建了回回营和清真寺等回人生活的街市(今北京西城区的东安福胡同一带),使得香妃登楼就可见到家乡景色。宝月楼是座面阔七间,重檐琉璃瓦卷的棚歇山顶的古典式两层木结构的楼房。当时,宝月楼距“三海”的南墙还有一段距离。据《三海见闻录》及《燕都丛考》等书记载,乾隆曾下令:“令西域回部移住长安街,并建礼拜祠与楼相对。”当时这里住有百余户回民,并建了一座“普宁清真寺”。这样可使容妃经常登临宝月楼,眺望对面她亲属居住的回回营和礼拜寺,以慰乡思,故宝月楼又有“望乡楼” 之称。<br></div> 今天的新华门<br> 宝月楼不仅是游客参观的景点,更是一个展示香妃文化和西域文化的重要场所。<br> 楼内有长廊布满壁画,偏殿展示了香妃的书房以及衣帽间的各种清代服饰。这些设施布置旨在让游客体验到香妃在宫廷内的生活<br> 香妃的药浴池<br> 同时,宝月楼内部还仿照了大清盛世时金碧辉煌的皇家家居装饰,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乾隆皇帝和香妃在京城的快乐、幸福生活。<br> 宝月楼的楼上还有长廊和观景平台。在长廊上居高临下观赏香妃园全景,可以看到风格独特的园林景观和阿帕霍加墓整个陵园。 阿帕霍加墓(俗称和卓坟) 是阿帕霍加家族墓地,家族第一代是伊斯兰著名传教士玉素甫霍加。他死后,长子阿帕霍加继承其事业,名望甚至超过了他父亲。<br><div> 阿帕霍加一度夺得了叶尔羌王朝的世袭政权,在其权利巅峰时期统治了喀什噶尔、叶尔羌(今莎车)、和田、阿克苏、库车、吐鲁番六座城市,接受了“世界的主宰”的称号,成为十七世纪的白山派伊斯兰教的首领,他死后改为阿帕霍加墓。这里是阿帕霍加家族五代72人的陵墓群,香妃墓只是其中之一。传说香妃死后由其嫂苏德香护送回喀什,并葬于阿帕霍加墓内(也有传说香妃的兄长用了三年半时间,从北京带回的遗物,葬在陵殿的东北角,所以香妃墓内存放的是香妃的衣冠)。 <br> 由于香妃的名望和与阿帕霍加家族的血缘关系,香妃的故事更加传奇和引人入胜。这座陵墓后来也被称为“香妃墓”,但香妃的称号更多是基于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的演绎。<br></div> 楼上更是布置了香妃在宫廷内的生活场景,旨在让游客体验、了解香妃的生活,了解园的历史背景和西域文化在大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历史价值。 下楼继续参观<br> 宝月楼对面是闻香亭<br> 闻香亭造型独特,形似皇冠,雅容华贵。传说香妃常常在这里跳舞,跳舞时百花盛开,蝴蝶闻香纷至沓来,因此称之为“闻香亭”。<br> 翩翩起舞的香妃<br> 乾隆与香妃塑像<br> 石榴籽塔。柱子塔上面雕刻的石榴象征着民族大团结,各民族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因此这座塔被称之为石榴籽塔。 香遇门<br> 镜池<br> 镜池的名称来源于其清澈如镜的水面,能够清晰地映出周围的景色,尤其是香妃墓的倒影,使得整个景象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池水清澈见底,四周环境幽静,为游客提供了一个宁静的休息和观赏的好地方。 镜池的设计不仅美观,还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它象征着清澈与纯净,反映了香妃园的宁静与和谐。<br> 墓地,始建于1670年,是新疆现存的规模最大的穹顶式建筑,构筑十分精美,其外墙和层顶全部采用绿色琉璃砖贴面,显得格外富丽堂皇、庄严肃穆。 建筑内有58座陵墓(照片自网上下载)<br> 流传最广的香妃画像<br> 据于善浦回忆,这幅“香妃旗装像”画像出自英文版的《郎世宁画集》,清宫画家郎世宁的手笔,这幅身着红色旗装的“香妃旗装像”,为宋美龄所收藏。<br> 陵墓外面的墓葬<br> 讲经堂是景区最早的建筑,由内外两部分组成的,冬季在内殿讲经,夏季在外殿讲经。室中央安放有一块椭圆形,长约30公分显青白色点状花纹的“圣石”。<br> 加满清真寺始建于1873年,是一所平面三合院式建筑,清真寺由内殿、外殿、庭院三部分组成。建筑风格是走廊式的室外敞开式建筑物。 外殿有62根木柱,木柱顶端装饰有彩绘莲花、祥云与金色光环图案,其图案和彩绘花纹无一相同。 内殿有21个拱顶,起到传音和分散压力的作用,回音效果特别好。<br> 清真寺院里的圆冠榆,到2024年已有128年树龄 高低礼拜寺始建于1873年,由两部分组成,面积不大,但建筑风格独特华丽,寺内木柱精雕细刻,天棚藻井式彩绘图案组合多变,色彩搭配和谐统一。 门楼,始建于1812年,门楼精美华丽,两侧有高大的砖砌圆柱和门墙,表面镶着蓝底白花琉璃砖,光洁可见、雄伟壮观,是一处凝聚着维吾尔族人民智慧和技艺的名胜古迹。<br> 离开墓园,来到休闲娱乐的区域。喀什老巴扎塑像,展示了喀什繁荣的风貌。<br> 斗鸡场<br> 爱情塔<br>左边的塔寓意着香妃,香妃享年54岁,塔上每一轮便为一岁,其特点柔滑温润,尽显香妃温柔可亲的性格。右边的塔更为高大,寓意享年89岁的乾隆皇帝。尖形的塔象征着乾隆皇帝的威风凛凛。这两座塔相互守望,既代表了乾隆和香妃的美好爱情,也象征着各民族的团结。<br> 琳琅满目,各式各样的精美香妃文创产品成为了人们喜爱的旅游纪念品。<br> 荟萃了新疆各式花帽的花帽墙<br> 喀什的非遗展示区<br> 忆 . 香妃<br>液池南岸嫌其远,构以层楼居路中。州载画图朝夕似,新正吟泳昔日同。<br> 这是乾隆在80高龄,香妃去世一年时写的一首怀念香妃的诗!表达了乾隆帝对香妃的宠爱,以及死后对她的怀念之情。<br> 伊斯兰风格的香妃小广场<br> 在香妃园一小时多的游览,了解香妃的爱情故事和那段时期新疆的历史,零距离感受独特的地域风情,亲身体验维吾尔族群众的民俗民风。 近三百年来,骚人墨客演义出一个“香妃”的故事,并在民间流传至今,有些虽无法考证,但体现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