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寺钟、诗碑 一一《枫桥夜泊》及寒山寺传说

旺财冬至

<p class="ql-block">  阔别十八年,再见寒山寺,已非原来的寒山寺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7日,同兄长来到寒山寺旅游风景区,忽然看到两项大世界基尼斯之最,高达15.855米诗碑以及重达108吨的佛钟,令我嘡目结舌。</p><p class="ql-block"> 我自认为对寒山寺还是有所了解的,寒山并不是山名,而是一个人名,准确的说,寒山是一位得道高僧。</p> <p class="ql-block">  寒山寺,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古称“妙利普明塔院”。在唐代贞观年间,两位著名僧人寒山和拾得来到这里主持,寺庙因此改名为“寒山寺”。</p><p class="ql-block"> 寒山(618-907年),又称寒山子,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修行人。他擅长诗词文章,写有诗300余首,后人辑为《寒山子诗集》。寒山隐居在浙东天台的翠屏山,因其山深邃且当暑有雪,故自号“寒山子”。他以贫穷落魄的形象出现,常以桦皮为冠,布裘破弊,木履履地,举止有些疯癫,但他的诗作却充满了深刻的哲理和独特,被后人誉为“寒山体” 。</p> <p class="ql-block">  寒山和拾得的故事是一个古老的中国传说,讲述的是一个温柔而忠诚的朋友之间的友情。</p><p class="ql-block"> 我陪兄长在寒山寺第一进院落,大雄宝殿供奉的释迦牟尼金身像后,见到了镶有罗聘所作的寒山、拾得石像,相传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两位菩萨转世。</p> <p class="ql-block">  在第二进院落藏经楼下,我们拜访了寒拾殿,正厅有一副楹联:“座上有寒山拾得,仍是钟声敲佛地;庭中无杂垢嚣氛,何须月影锁禅门”。寒山、拾得二人的塑像就立于殿中。寒山执一荷枝,拾得捧一净瓶。清代雍正皇帝敕封寒山、拾得二僧为和合二仙,是祥和吉庆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寒拾泉”在寒拾殿西北,位于方形石头护栏之中。寒拾泉——据说这是寒山拾得在此“缚峁以居”时挖的井。为纪念寒山拾得,后人称此井为“寒拾泉”。寺僧曾长期饮用这口古井的水,并用井水向过往路人施舍茶水。</p><p class="ql-block"> 在寒拾泉的右侧,“寒拾亭”与“闻钟亭”均位于一长廊中。</p> <p class="ql-block">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因安史之乱而写下的一首羁旅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p><p class="ql-block"> 相传唐代诗人张继诗中所涉及的钟,历经沧桑,在明末流入日本。清末,日本的山田先生四处探寻,欲将此钟归还,但终无下落,便募捐集资,在日本明治38年(1906年)由小林诚等一批工匠精心铸成一对青铜钟,一口留在日本观山寺,一口送来苏州寒山寺。</p> <p class="ql-block">  寒山寺钟楼上现在悬挂的铁钟是清代江苏巡抚陈葵龙重修寒山寺时,为保存古迹,仿旧钟式样铸造的,钟高 1.·2米,直径约1·2米,重约2吨。</p><p class="ql-block"> 每年除夕的夜里,都要把这口钟敲108下。据说一年中有108个烦恼,佛经上有“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所以敲108下钟声,就可除尽所有烦恼。</p> <p class="ql-block">  穿过大雄宝殿,来到寒拾泉,左侧是闻钟亭,右侧则为钟楼。在一大片不太规则的岩山上立着一方石刻:“听钟石”。</p><p class="ql-block"> 在寒山寺第一院落,大雄宝殿一侧碑房内,我们欣赏到了由清末著名学者俞樾书写的《枫桥夜泊》原碑, 见证了寒山寺的历史变迁。</p><p class="ql-block"> 在寒山寺第三进院落:普明塔院碑廊内,我是第一次见到首碑为宋代王珪的《枫桥夜泊》碑,被誉为“寒山寺第一碑”,见证了寒山寺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  自《枫桥夜泊》问世,历代文人墨客为寒山寺刻石刻碑者不乏其人,伴随的却是“枫桥夜泊”诗碑千年诅咒之谜。</p><p class="ql-block"> 传说,唐武宗亦酷爱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诗,在他猝死前的一个月,敕命京城第一石匠吕天方精心刻制了一块《枫桥夜泊》诗碑,遗旨说自己升天之日,要将此石碑一同带走。</p><p class="ql-block"> 唐武宗临终颁布遗旨:《枫桥夜泊》诗碑只有朕可勒石赏析,后人不可与朕齐福,若有乱臣贼子擅刻诗碑,必遭天谴,万劫不复!</p><p class="ql-block"> 据《寒山寺志》载,《枫桥夜泊》面世的第一块诗碑,始刻于北宋,作者为翰林院大学士郇国公王珪。王珪自刻碑后,家中连遭变故,王珪本人也暴亡。听说此碑因屡经战乱,寒山寺多次被焚而不存(现寒山寺碑廊内的宋代王珪《枫桥夜泊》碑不知真伪)。</p><p class="ql-block"> 至明代重修寒山寺时,画家文<span style="font-size:18px;">徵</span>明为寒山寺重写了《枫桥夜泊》诗,刻于石上,诗碑“玉成”不久,文徵明亦身染重疾,在世间受尽病痛折磨,含恨辞世。此后,寒山寺又数遇大火,文<span style="font-size:18px;">徵</span>明手书的诗碑亦漫漶于荒草瓦砾之间,现在嵌于寒山寺碑廊壁间的文<span style="font-size:18px;">徵</span>明所书残碑,仅存“霜、啼、姑、苏”等数字而已。 </p><p class="ql-block"> 清末光绪三十二年,江苏巡抚陈龙重修寒山寺时,有感于沧桑变迁,古碑不存,便请俞樾手书了这第三块《枫桥夜泊》石碑。俞樾作书后数十天,便倏然长逝了。 现苏州寒山寺内的《枫桥夜泊》诗碑即出自俞樾之手。</p><p class="ql-block"> 1937年,南京城被日本鬼子攻破,盘踞在苏州的松井石根欲将寒山寺内的《枫桥夜泊》诗碑运回日本。爱国法师静如与名满江南的苏州石刻大师钱荣初密商,用“调包计”仿刻《枫桥夜泊》诗碑。岂料消息走露,仿碑被送到了南京总统府,钱荣初却不明不白死在寒山寺门前。</p><p class="ql-block"> 1947年一位与唐代张继同名同姓的书法家,应著名画家吴湖帆之约而书古代张继《枫桥夜泊》诗。诗后有跋云;“余夙慕寒山寺胜迹,频年往来吴门,迄末一游。湖帆先生以余名与唐代题《枫桥夜泊》诗者相同,嘱书此诗也。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十二月沧州张继。”</p><p class="ql-block"> 现代张继书古代张继诗,由刻碑名手黄怀觉刻石,立于寒山寺内,一时传为佳话。可惜张继在书写《枫桥夜泊》后的第二天,便与世长辞了;而他书写的这块诗碑,现仍存于寒山寺内。</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寒山寺,确实是有传说故事的古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部分图片选自网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17日于淄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