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作协六君子和他们的“京味作家作品”丛书

沂蒙山人 远

<p class="ql-block"> 京味作家作品丛书</p><p class="ql-block"> 周士元</p><p class="ql-block"> 我的手头有一套丛书,是上世纪80年代北京市作家协会的有名的作家的个人选集,分别是林斤澜的《草台竹地》,从维熙的《驿路折花》,邓友梅的《京城内外》,刘绍棠的《蒲柳人家》,浩然的《嫁不出去的傻丫头》和刘心武的《立体交叉桥》。</p><p class="ql-block"> 这套书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198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他们都是当时北京作家协会的创作中坚。最初这套书我只有如上前面那四本,上世纪80年代,北京市作家协会有好几位鼎鼎大名的作家,比如刘绍棠、邓友梅、从维熙、林斤澜、张洁、王蒙等等,至于为什么只出版了如上那四本,我一直以为是可能是隶属的关系,或者说是因为前边那四位作家是北京市作家协会驻会的吧?</p><p class="ql-block"> 刘绍棠从小学时代就开始写作,是当时的“神童”作家,一辈子600多万字全部都是写的农村生活,哪怕是他就住在中南海的旁边;从维熙的长篇小说《北国草》与“茅盾文学奖”失之交臂是“茅盾文学奖”的一大损失,他的《大墙下的红玉兰》《远去的白帆》是伤痕文学的开山之作;邓友梅的上世纪末的一系列小说如《那五》《烟壶》等以无人能企及的语言手法,把京味小说提高了一个大的台阶,和《追赶队伍的女兵们》《别了,濑户内海》等等构成了他文学创作的一个特色,那就是“京城内外”;林斤澜是被称为“短篇圣手”的小说家,与汪曾祺并称为“文坛双璧”,当年他的《头像》也曾经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最为人称道的是晚年的《十年十癔》《矮凳桥风情》……</p><p class="ql-block"> 他们中相对名气最大也是年龄最大的是浩然,当年文革时期的“八亿人民八部戏一个作家”中的一个作家就是浩然,他的《金光大道》《艳阳天》等都是那个时候出版的,后来改革开放后就有些沉寂了。不过虽然浩然的著作在文革时期走红,可是实事求是地说,浩然的作品还是非常接地气的,这在“文革”后他的作品又频频出版就是一个佐证,更让人欣慰的是2019年9月他的《艳阳天》还入选了新中国70周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之列,这说明了这部作品的长久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 特别让人敬佩的是,虽然浩然在文革时期虽然深受有关方面重视,可是他一直坚持自己做人的原则,没有利用自己的条件打压过任何一个人,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而他做到了。人如其名,浩然先生也印证了如他名字的浩然正气。</p><p class="ql-block"> 只是不可否认的是因为文革时期的走红,浩然的处境曾经很尴尬,1986年秋,浩然从北京市搬家到了河北省三河县定居,在深入生活准备新作品的同时,致力于培养文学新人。1997年5月,在北京市作家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浩然当选为北京作协主席,2003年9月后任北京作协名誉主席,2008年2月去世。他的《艳阳天》人选新中国70周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系列是对新中国那段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有特殊争议的浩然先生的最大的肯定和深切的缅怀。</p><p class="ql-block"> 刘心武是一个改革开放以来最有名气的作家,他的短篇小说《班主任》是伤痕文学的开山之作,后来他以《钟鼓楼》获得茅盾文学奖,是这套书的全部六位作家中,唯一的获得过代表我们中国当代文学最高水平的茅盾文学奖的作家。</p><p class="ql-block"> 这套书我最初只有《蒲柳人家》,让我的一个亲戚拿去了,后来又从网上买了一本。《草台竹地》是88年出版的,只是奇怪的是网上的都是一版一印2520册,这本书实际印量也是2520册,而我这本却是1020册,曾经咨询过书友说我的绝对不是盗版,应该是错印,是开机印刷后又更改印量的,定价都不一样。难怪花了我120块钱,现在孔网上还有几本,品相都一般,价格也相对便宜了。</p><p class="ql-block"> 而浩然的《嫁不出去的傻丫头》和刘心武的《立体交叉桥》得来有点意外了,以前曾经我一直想这套书是不是只有刘绍棠、从维熙、邓友梅和林斤澜四种,也曾经从网上搜过,没有一点收获;前几天阅读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朝阳门内大街166号》,看见里边有一张图片,才知道还有这两种,只是那图片是黑白的,也实在是模糊,看不出是什么来,只知道其中一本作家名字是两个字,书名是八个字;另一本作家名字是三个字,书名是五个字。为此我专门去孔网发了一个求购帖子,没有回应,但有书友说这套书应该是京味小说系列。</p><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我在孔网按张洁、王蒙及韩少功、古立高、郑万隆、史铁生、赵大年、陈立德、刘心武等等,把那个年代的北京市作协的有名的作家都搜了一个遍。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我还是从孔网上找到了,原来是浩然的《嫁不出去的傻丫头》和刘心武的《立体交叉桥》,没有犹豫,有点迫不及待地下单各买了一本。</p><p class="ql-block"> 那么,问题又来了,1985年出版了现在已知的刘绍棠、邓友梅、浩然和从维熙的,88年有林斤澜,那么,86年不可能只有刘心武的,还有87年等等,如此,这套书应该还有,那就是说是不小的规模。</p><p class="ql-block"> 再来看一下这套丛书的印量,以出版先后为序,刘绍棠的《蒲柳人家》和从维熙的《驿路折花》都是1985年8月一版一印印量分别是40000册和25500册;邓友梅的《京城内外》是1985年10月一版一印,印量23000册,浩然的《嫁不出去的傻丫头》是1985年12月一版一印,印量是15500册;刘心武的《立体交叉桥》是1986年9月一版一印,印量10600册;林斤 澜的《草台竹地》是1988年10月一版一印,印量仅1020册。</p> 最后的《草台竹地》印量是已知此丛书第一种刘绍棠《蒲柳人家》的四十分之一,是倒数第二种刘心武《立体交叉桥》的十分之一不到。由此也可以看出从那个时候起严肃、纯文学的市场是越来越窄了。<br> ……<p class="ql-block"> 以前我曾经写过一篇《趣说书话》,是因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中国作家选集丛书》而写的,我把刘绍棠、从维熙、邓友梅和林斤澜放在一起写了,究其实就是因为对他们的这套书印象太深刻了。而浩然我是把他和马烽、峻青放一块写的;刘心武我是把他和叶薇林一块写的。</p><p class="ql-block"> 如此,这个组合应该做如下更改了:</p><p class="ql-block"> 这里有在文革时期全国八亿人民八部样板戏一个作家的,也是文革后唯一的作品重版的文革时期作家,年轻时以《喜鹊登枝》登入文坛,在《艳阳天》下的《金光大道》上,一直视《苍生》为自己文学创作的《乐土》《活泉》的曾经的北京市作协主席,《嫁不出去的傻丫头》《“浩然”卷》;这里有在《立体交叉桥》上用《五一九长镜头》 窥探着《四牌楼》《栖凤楼》上的《飘窗》,一边呼唤着《醒来吧,弟弟》,一边梦想着事事《如意》的,生活在曾经让我在2012年专门去北京,“钟楼”“鼓楼”寻踪的《钟鼓楼》下,更让我在2018年“读书日”那天,推开一切事务专程去山东理工大学听他讲课的,敢于公开表明《我爱每一片绿叶》,后期致力于《金瓶梅》研究,续写了《红楼梦》,特别是写出改革开放“伤痕文学”的发轫之作的《班主任》《“刘心武”卷》。</p><p class="ql-block"> 这里有当年被称为“北京作协四大才子”的《在悬崖上》目送《我们的军长》远去,在2013年我专门因他去探访过的北京《(话说)陶然亭》公园里,在高君宇石评梅烈士墓前,和遗少《那五》把玩着《烟壶》,诉说当年《追赶队伍的女兵们》的故事的,专写《京城内外》的《“邓友梅”卷》;有在《七月雨》中以《曙光升起的早晨》登上文坛,在漫天飞舞的《裸雪》中寻找着《遗落在海滩的脚印》,注视着《远去的白帆》摘一支《大墙下的红玉兰》,在《雪落黄河静无声》中张着《走向混沌》的《风泪眼》,走一路摘一路《驿路折花》的《洁白的睡莲花》《北国草》《“从维熙”卷》;有和汪曾祺并称“文坛双璧”的晚年写出《十年十憶》《矮凳桥风情》的,用《竹》子当《头像》,习惯于写《草台竹地》的《“林斤澜”卷》;有在《运河的浆声》中,和《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峨眉》,一块点燃《狼烟》《地火》,在《豆棚瓜架雨如丝》中,在《黄花闺女池塘》边听《敬柳亭说书》的,让我找到他在北京毗邻中南海的故居的,一辈子六百多万字只写农村的文坛唯一的《蒲柳人家》《“刘绍棠”卷》……</p><p class="ql-block"> 我想,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这套书,以后也许还会发现新的品种的。</p><p class="ql-block"> 我曾经想过,作为国家级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应该把他以前出版的一些影响大的丛书、套书再版,比如《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和这套到目前我知道的这六种“京味作家作品”系列,因为当时只有平装本,虽然都买到了,也着实让人感觉遗憾。</p><p class="ql-block">  好多年前曾经见到过一篇文章,说因为网络的冲击,以后的图书出版有可能向定制出版转型的趋势,就是读者需要什么书,可以在书店里自己制作,选择好了图书直接在书店里就印刷、装订出来了,有这个设备,这个过程不要多少时间,非常便捷。而我想最好还能由读者自己选择书籍的装帧设计,比如平装本可以制作成精装版。不过如上这些我喜欢的京味作家作品丛书,我可不会改变了他们的装帧设计,因为我太喜欢了。</p><p class="ql-block">  2020.4.22,2024.12.1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