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忆童馨],爷爷的火笼

南方虹

<p class="ql-block">美篇名:南方虹</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00002803</p><p class="ql-block">照 片:网络(致谢)</p> <p class="ql-block">  又是三九寒冬季,人们启用空调、电暖器、水暖袋等防寒设备。每当看到这些,就会想起爷爷的火笼。</p><p class="ql-block"> 火笼,是一种江南早年独有的取暖工具。早在南北朝时期,诗人萧正德著有《咏竹火笼诗》:“桢干屈曲尽,兰麝氛氲消。欲知怀炭日,正是履霜朝。”描写了火笼内烟雾缭绕、香气四溢的景象,人们依靠火笼带来温暖与舒适生活的向往。</p><p class="ql-block"> 火笼内部用一个陶泥或瓦泥烧制而成的钵盆状容器,外部用竹篾丝编织成灯笼形状,有些还在上面雕刻着花纹图案。使用时添加炭火,有烤火和烘干衣物的作用,故名。</p> <p class="ql-block">  爷爷的火笼,有一套他的使用方法,经常用未化的柴炭或茶壳埋在钵盆中央。上面再盖上一层正在燃烧未尽的火灰,让它慢慢的燃焖发热,这样能保留几个小时的温度。每隔一会,又用火筷从外向内轻轻撬动几下,用力不能太大,让里面柴炭向上拱起而燃闷在柴火灰下面,这样既保暖又不会冒烟还耐烤。</p><p class="ql-block"> 我们放学后或扯猪草等从外面回来,爷爷就会把遮盖围裙的火笼给我们烤,温度不高,但把围裙盖着,热气氤氲全在里面,真的很舒服,手放在里面全身都是暖暖的。</p> <p class="ql-block">  记得爷爷83岁那年的一个周末,午饭后他向往常一样午间小憩把火笼放在脚下,原本是烤热下就拿出来。</p><p class="ql-block"> 这天,不知是岁数大了还是晚上没睡好,躺下就睡着了。突然只听他在房间大喊一声:“快来人呀!”家里人都赶紧跑到房间,只见满房的烟雾,躺在睡椅上的爷爷手忙脚乱拿着手帕往脚上扑打。</p><p class="ql-block"> 大家见状,泼水的泼水,开窗的开窗,扶他起来把裤子脱了下来。爷爷懊恼的诉说,忘了把火笼拿出来就睡着了,可能是脚蹬倒了火笼起的火。</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爸爸安慰他:“不要唠叨了,休息会,我来看下”。只见左小腿一大片烧红了,中间皮都没有了。</p><p class="ql-block"> 爸爸用生理盐水清洗后进行了包扎,后来送到区医院,又转到市医院。因年龄大要进行补皮,否则会长不好,在右侧大腿内侧取皮补到左侧小腿的患处,一折腾住了二十多天的医院。都是我白天黑夜的照顾爷爷。</p><p class="ql-block"> 也是这次,医务人员和蔼可亲的服务态度和精湛的医疗技术,加上从小耳闻目染受父亲薰陶,使我走上了从医之路。</p> <p class="ql-block">  回家后,爸爸让我负责爷爷的陪护,就是那时爷爷教会了我火笼取暖,也经常会讲些激励人生的故事。叮嘱好好学习,只有苦读书,才会有出息,才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p><p class="ql-block"> 遵循爷爷的教导,高中毕业后我跟着父亲学中医,每天5点起床背诵方剂歌诀,看中医书籍,慢慢的也成了一名基层的医务工作者。</p><p class="ql-block"> 两年后爷爷走了,留下的只有满满的回忆伴我幸福的成长;留下了珍贵愉悦的火笼取暖的浓浓儿孙情;留下更是厚重的江南传统文化,雕花的火笼!</p><p class="ql-block">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分享冬天里儿时记忆,对日常生活美好事物的欣赏与赞美!让人回味无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