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孝顺是厚养薄葬 生前尽孝与死后追思

云雀(唐清云)

<p class="ql-block">  厚养薄葬,是我们应该大力提倡的社会风尚,也是对老人最好的孝敬,不仅晚辈们要倡导这一社会风尚,老年人也要提高认识,不要让过去的陋习影响了自己的幸福生活,一定要活出一个快乐健康的晚年。</p><p class="ql-block"> 厚养薄葬说了好多年了,厚养正在逐渐实现,薄葬还需要不断努力,共同推进。不难发现,无论城乡,尤其是农村,一个老人过世,请和尚,喊道士,搭台唱戏,鼓乐喧天,断则三五日,长则六七日,人来人往,川流不息。而且邻里之间相互攀比,老人也私底里较劲。于是比规模,比酒席档次,比子女花钱多少。该攀比的生前孝顺,陪伴服侍,倒反而忽略了。以至于一些老人活着的时候拼命节省,恨不得连医院都能不去就不去,非得留下一笔钱,嘱咐子女一定要做好自己的身后事。 结果弄成了薄养厚葬,既违反人伦,也违背公序良俗,是应该抵制并革除的陋习。</p><p class="ql-block"> 对老人生前的尽心奉养,远胜老人死后的哭爹喊娘。有人曾说,死后三年的端茶供饭,也抵不上生前的一周团圆。假如,我们把死后的功夫全花在老人生前的尽孝上,就会多许多欣慰,少很多遗憾。</p><p class="ql-block"> 至于死后,确实应该一切从简。即使是一些悼念仪式,也不应铺张浪费,讲究风光排场。最好的排场,是生前的厚养。活得有尊严,死得无遗憾,是最好的风光。“村里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以寄托我们的哀思。”如果老人有心愿,举行一些悼念仪式,是可以的。但不应给活人增负担。</p><p class="ql-block"> 厚养薄葬,关键是观念的转变,千百年来留下的习俗一时间改变也很难,只有不断努力,人人用力,我们才能树立起符合现代道德观、价值观的生死观。</p><p class="ql-block"> 对于厚养薄葬,老人要豁达,子女要通达。只有厚养薄葬,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里孝顺的真正含义。</p> <p class="ql-block">  在孝道的天平上,生前尽孝应被置于更为关键的位置。“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此句深刻道出了生前未能及时行孝的遗憾。</p><p class="ql-block"> 父母在世时,他们的情感需求、生活保障以及精神慰藉皆依赖子女。日常的陪伴,如一同进餐、闲话家常,能给予老人真切的幸福感;在父母生病时的悉心照料,能让他们在脆弱时有依靠。这些实实在在的行动构建起亲子间深厚的情感纽带,是孝道的核心体现。</p><p class="ql-block"> 相比之下,死后之孝,如盛大的葬礼、豪华的墓地等,虽可表达追思,但更多是做给他人看的形式,对于逝者而言已无实质感知。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强调了生前尽孝时“敬”的重要性。生前尽孝是有温度、有回应的情感互动,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恩回馈,死后孝则只是一种补充式的纪念。故在有限的生命历程里,应将更多的孝道践行于父母生前时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