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五,六十年代,电影是人们最主要的娱乐活动。电影歌曲不仅仅在电影院里能听到,在广播电台中也经常播放,甚至在像静安寺庙会的高音喇叭中也会传岀这些熟悉的歌声,听了多了,大家都会唱,即便是现在,同年龄的朋友多多少少都能哼上几段,这几乎是一个时代的标志。</p><p class="ql-block"> 之前曾经说过,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物质生活的匮乏,倒是放松了精神文化上的禁锢。在那段时间内,不仅能看到三,四十年代的外国电影,如《红菱艳》等,而且在影院内也会放映中国三,四十年代的老电影。在广播电台中也经常会播放这些老歌,这些我父母亲这一代的歌曲,我也很熟悉,大多也能唱。这篇文章就从这里开始。</p><p class="ql-block"> 《夜半歌声》是由三十年代老演员金山,胡萍等主演的,里面影头蛮怕人。但说实在,这部中国初创时期的电影在几十年前可能还蛮会感动人,但是我当年看的时候,毕竟年代不同了,觉得其中话剧腔十足,情节有点胡编乱造,完全是一派小资情调,但是其中这首歌曲,无论是歌词与曲子(田汉词冼星海曲)写得十分感人。直到理在仍然十分喜欢,不看歌谱也能唱出其大部分。三十年代中国出了两位有天才音乐家,冼星海与聂耳。聂耳因为他的《义勇军进行曲》成了国歌,似乎更有名,但我觉得冼星海更出色,写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电影中的《夜半歌声》原声不知谁唱的,估计是当时歌唱家陈家伦演唱的,但是查了chat GPT,机器人说是演员金山自己唱的(机器人常常会瞎讲。)。在下面视频中我选的是男高音歌唱家沈湘唱的,一方面他唱得很好,录音也可以,而且视频上有歌词。沈湘也是上篇中讲到的俄裔老师苏石林的学生,而且他还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国文学专业。因为在抗战时曾担任过美军的翻译,所以解放后,一直倒霉,直到运动结束才又正式恢复他的歌唱生涯。(在60年代,我并不知道有这么一位歌唱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夜半歌声》</p> <p class="ql-block"> 下面的视频是三十年代电影《十字街头》的歌曲《在春天里》,俗称为《郎里个,郎里个,郎里个郎》。电影情节完全忘记了,估计也像意大利普契尼的歌剧《波希米亚人》中描写一批社会下层的知识青年生活的故事。这首歌当时很流行,很多人都会哼。有意思的是,现在还能找到赵丹原声唱的电影片断。直接由演员歌唱,而不是配音,其实这是一个很好的传统,有一种特有的亲切感,对演员也是一种挑战。在30年代大多电影都如此,可惜这个传统早已没有了。电影中赵丹当年显得那么年轻,充满了活力,演得好,唱的也好!</p> <p class="ql-block">《在春天里》关露词,贺绿汀曲</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电影《马路天使》,我估计是小学时候看的,瞎看看,年龄太小看不大懂,只记得赵丹吹喇叭时唾沫星子乱飞,还装斗鸡眼,蛮滑稽的。当时无线电里经常会放里面的歌曲,其中就有周璇唱的《四季歌》。我记得当年有这样一件轶事。周璇因为在婚姻方面受骗受到刺激,在香港犯了精神病,在50年代回到中国,经过治疗之后好了,为了体现当时新社会的优越、广播电台专门做了一次节目,邀请周璇重新演唱《四季歌》。当时这似乎是件大事,我们家里好几个人一起围在无线电旁边,听她复出后的歌声。究竟当时唱得如何,我巳没有一点印象。反正,下面视频中这两首歌都非常有名,家𣈥户晓。在看这些过去的电影片断,演得真不错,也都是周璇,赵丹本人的原唱,多么纯真可亲!</p> <p class="ql-block">《马路天使》插曲《四季歌》和《郎啊,咱们是一条心》田汉词,贺绿汀曲。</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49年之后的电影歌曲,我按照电影首映的时间顺序来排列。</p> <p class="ql-block"> 电影《上甘岭》是1956年首映的,当年我八岁,大概蛮喜欢看这部炮火连天的打仗电影。现在想想,打出了一个现在的北朝鲜,真不知该说什么。但是不管怎样,其中那首插曲《一条大河》是一首很好的歌曲,很体现当时的那种爱国主义以及人们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心情,曲调也相当优美。乔羽词刘炽曲,刘炽当年在延安是冼星海的得意门生,他作了不少很好的歌曲。演唱的郭兰英,今后如果再写中国民族歌手时,可能还会提到她。</p><p class="ql-block"> 写到这里想到一件怪事,从网上转录如下:</p><p class="ql-block"> “昨日,中国钢琴家郎朗回应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称他并不知道《我的祖国》是电影《上甘岭》的主题歌,而且他对将这件事情政治化看待的做法非常伤心失望。</p><p class="ql-block"> 在1月19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宴请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的国宴上,郎朗应邀演奏。此前由于白宫害怕出现纰漏,因此对于国宴的菜单、曲目等等全部采取保密措施。在演出后,郎朗在博客中称:“而后我又独自演奏了我们中国人心目中‘最美的歌’之一的《我的祖国》。</p><p class="ql-block"> 在中美领导人共同出席的国宴上演奏抗美援朝电影歌曲,引起了美国媒体对其背后原因的猜测。当地时间24日,美国公共电台以“郎朗的演奏是想挤兑美国吗”为题,发布了对郎朗的采访。郎朗在采访中表示,他知道这首歌曲,是因为优美的旋律,“而我对这首歌的背景一无所知”。郎朗还表示,通过这首歌曲并不是表达民族主义,“这是我最不可能做的事情”。“首先,我在美国度过青少年时期,我在柯蒂斯音乐学院学习。中国美国都是我的家。”郎朗表示,“我从来都不知道这个电影,而且这个电影是在1956年上映的,那时候我的妈妈也才两岁大。”“我的意思是,这是55年前的事情,而当我长大了,我只知道这是一首非常美的歌曲。”郎朗补充道,“而且这是一首非常传统的中国歌曲。”“就好像在华人世界,大家都知道这个旋律。”郎朗表示,“这就是事实。”</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白宫声称:没有侮辱美国。随着事件升级,美国白宫也为郎朗澄清。据美国广播公司报道,白宫发言人维特表示:“任何对于这可能是对美国的一种侮辱的暗示,都是完全错误的。”“就像郎朗说的那样,他经常演奏这首歌曲,因为这是他最喜欢的中国旋律之一,而且在中国这个旋律是家喻户晓的美妙歌曲。”“在国宴时,郎朗只是在演奏歌曲,在演奏时没有歌词,也没有引用任何同这首歌有关的政治主题,” 维特表示,“他只是说了这首歌的名字,并表示这首歌在中国很有名气。”</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电影《上甘岭》插曲《一条大河》(这个视频是后来加工的,当年是黑白电影)</p> <p class="ql-block"> 1957年有三部电影,《芦笙恋歌》,《护士日记》与《柳堡的故事》,这些电影的制作都是在57年反右之前,当时的政治空气还是比较轻松活跃,这些歌曲中也带有一种清新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 《芦笙恋歌》这部电影给我印象蛮深。不知道我是哪一年观看的。小时候看电影,感兴趣的只有两种,一种是美术片(包括动画与木偶片),一种是打仗电影,《芦笙恋歌》好像是第一次例外,我蛮喜欢看的。它讲的是新旧中国的变化。当然,这部电影有很多警险的景头,深山老林的野人(旧社会逼他变成“野人”)像猿猴一样在树上飞来飞去,飞箭“呼呼”地出没在树丛中,蛮有刺激性。还有就是它的音乐,我也很喜欢。</p><p class="ql-block"> 此电影的作曲家是雷振邦(1916-1997),北京人,曾在日本留学过。当时他在长春制片厂作曲。有意思的是,在这篇文章中有多部电影都是他作曲的,其中有《五朶金花》,《刘三姐》,《冰山上的来客》,真是令人欽佩!</p> <p class="ql-block">电影《芦笙恋歌》中的《婚誓》</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电影《护士日记》中的主题歌《小燕子》。这部电影是王丹凤主演,并且自己演唱的这首歌曲,现在真不能想像,这样一首那么简单曲调的歌曲能唱遍大江南北,我估计当时在城市里无论那个社会阶层的人都会哼。</p><p class="ql-block"> 这部片子是1957年首映的,反映了大家当年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憧憬,再加上王丹凤那种清纯的歌喉与她本人形象的美丽都可能对这首歌的传播有很大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电影《护士日记》插曲《小燕子》</p> <p class="ql-block"> 《柳堡的故事》也是1957年的电影,这部电影可能也只有我们一代人还记得,其中的歌曲《九九那个艳阳》也相当流行。我在写此文中发现一个蛮有趣的现象。在49年之前,我们汉族电影中还常有一些情歌,譬如上面所举的《马路天使》。但之后,好像情歌是少数民族的专利。在这篇文章中所列的比较好听的情歌绝大部分是少数民族的。汉族的,有歌唱祖国,歌唱未来,歌唱革命,就是不大唱爱情的。【难怪运动之后,邓丽君的歌曲一下子风靡全国,人们终于发现汉族人也会歌唱爱情的。】这首歌可能是唯一的例外,而且这个爱情还是附带着鼓励爱人去参军打鬼子。但不管怎样,还是蛮好听,蛮有朝气的,可能正因为“好听”,它在运动时也被批评为“修正主义”。</p> <p class="ql-block">电影《柳堡的故事》中插曲《九九那个艳阳》</p> <p class="ql-block"> 1959年首映的《五朶金花》也是当年很火的一部电影,其中的歌曲《蝴蝶泉上》也风靡一时。内容是这位年轻男子订情之后一年来找金花,路上遇到了五个不同的金花,通过一幕幕喜剧来反映云南少数民族翻身后的劳动与新生活。好像这部是彩色电影。歌曲很好听,故事情节也相当有趣,当时看这样的电影至少可以让人暂时忘却一点那时肚子空空的感觉。镜头中美丽的女演员是白族杨丽坤,她坎坷的一生可能大家都知道,文革时遭迫害患精神病,但是她那短暂的演出生涯,在我们一代的心中留下了一个美好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 电影《刘三姐》是1960年首映的,与《五朵金花》一样也是描写南方少数民族的,很轻松,也很好听。记得当时无线电里经常放,我当年常常一面做功课,一面收听广播电台,所以,不用学,听多了,自然也会唱。下面这段视频《山歌好比春江水》属于主题歌,其实真正有趣的是刘三姐与三位秀才对歌的那段,现在网上也有,但是太长了,我没有录。</p> <p class="ql-block"> 讲到电影歌曲不能不提到电影《洪湖赤卫队》中的歌曲。它首映是1961年。我在《回忆录:音乐与我》系列的第一篇就曾讲到过,再重复一下。大约是1962年的春天,从静安寺的红星眼镜店里岀来,带上我生平第一付近视眼镜,登时觉得外面世界一下子明亮了许多,当时天气也好,阳光明媚,正好赶上静安寺庙会,各种集市,人来人往,高音喇叭播放的就是《洪湖赤卫队》电影里的音乐,这一印象深深地刻在我的记忆中,63年时间过去了!</p><p class="ql-block"> 尽管这部电影算是十分革命的了,可是在运动中仍然被打成大毒草,理由是为贺龙歌功颂德。说实在,内容相当程式化,但就音乐来说,谱写得真不错,蛮感人的。因为第一篇我曾经录过《洪湖水浪打浪》,这一篇录的是《娘的眼泪如水淌》,这两首歌曲是这部电影的精华。</p> <p class="ql-block">电影《洪湖赤卫队》插曲《娘的眼泪如水淌》</p> <p class="ql-block"> 64年是“运动”的前奏,是“折腾”的开始。所以下面三部电影都是63年的作品,其中的歌曲还能被我记住,以后就没有了。事实上,之后影片公司还出了几部蛮好的电影,如《阿诗玛》,《早春二月》,《舞台姐妹》等等,但是在放映之前就给“抢斃”了。</p> <p class="ql-block"> 电影《红日》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反正在运动中也是“大毒草”。在我记忆中好像批判中有两点,是美化国民党将领张灵甫,二是有个镜头,好像是个解放军排长(姓石的)打了胜仗,一时高兴喝了酒,骑马狂奔,说是丑化解放军。但不管怎样,其中的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很好听,下面视频中歌唱的是女歌唱家任桂珍,声音很甜!</p> <p class="ql-block">电影《红日》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p> <p class="ql-block"> 电影《怒潮》,我已完全记不清它的内容。反正也是“大毒草”,据说为彭德怀歌功颂德。现在看下面这段视频,一个手拿梭标的壮汉为一个穿长袍的书生送行。就形象来看壮汉倒有点像彭德怀,但是,这里的领导人是那个书生,将彭德怀与这个书生联系在一起,是不是有点奇怪。但不管怎样,这首歌创作得还是蛮好,并且用“君”一字,显得文縐縐的,曲调悠长婉转,蛮好听的。</p> <p class="ql-block">电影《怒潮》插曲《告别》</p> <p class="ql-block"> 《冰山上的来客》也是1963年首映的电影。在我的印象中这是一部很好的电影,至少那时我巳经是初中高年级,或者高中时观看的,已经蛮懂事了,所以其剧情与音乐都能够感动我。作曲家雷振邦确实将这些音乐写得很好,我现在还记得电影中的一幕,当入们发现在雪山上几位解放军战士被冻死,像冰雕一样挺立在山头,这时的背景音乐,好像是合唱加音乐,一下子迸发出来,非常震撼人心,可惜没法在网上找到这段感人的音乐。音乐的魅力常常会在电影中展示。</p> <p class="ql-block"> 悠悠岁月,六十多年过去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