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编号:39435005</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美篇昵称:小飞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文字:小飞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图片:“火塘”图片来自高中同学摄影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家乡陕西安康市地处秦岭以南,正好紧贴着中国南北分界线秦岭——淮河线的南边,属于南方,所以冬天没有集中供暖,在漫长的冬天只好各家自己解决取暖的难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山清水秀的安康地处秦巴山区,电暖器、空调等都是上世纪80年达后期才开始出现的,所以我小时候常见的取暖方式有烧柴的火塘、烧木炭的火盆、烧石炭的炉子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石炭是我老家特有的一种燃料,硬度比煤强,要用锤子砸成核桃大小才能使用,燃烧不完全。烧过的石炭被称作乏碳,外层会变成红褐色,砸掉乏碳的外层里面还会有未完全燃烧的黑色石炭可以继续使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石炭炉子有两种,一种是可以移动的圆柱形小铁炉子,另一种就是地炉子。地炉子是从地面向下挖的,由一个直径大约20厘米左右的圆形炉膛和一个长方形的炉坑组成,炉坑上有和地面平齐的木盖板。炉坑是用来装烧过的乏碳的,隔段时间就需要把乏碳从炉坑里人工清理出来,很辛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地炉子集做饭、取暖功能于一体,适合冬天用。地炉子的最大好处是炉子周围的地面是热的,冬天围炉取暖,脚放在地面很暖和。晚上把棉鞋放在炉子周边,第二天早上棉鞋又暖又干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地炉子的炉火可以调节,做饭的时候可以调成大火。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晚餐能吃到面条就是很幸福的事情。记忆中一家五口人围炉而坐,等着凉水烧开,看着父亲做的手擀面条下锅,最后变成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酸菜面。冬日一家人围地炉子吃饭是我童年中美好记忆之一,父亲做的手擀面是我终身难忘的味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地炉子上放上一个架子,烤红薯、烤饼、烤馒头片、烤柑子是小孩子们最喜欢的事情。上世纪70年代初期,我早上去上学有馍馍片或饼做早餐是多么幸福的事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父母特别心疼子女,在一切都要凭票供应的年代,肉和食用油供应的很少,为了让我们吃得好一点,每年腊月,周围的农民家有杀猪的,父母会想办法多买一些猪肉和猪板油,猪肉可以制成腊肉,猪板油可以炼制成猪油,用来补充家里的肉和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炼制猪油时在地炉子上支起铁锅慢慢熬制,切成小块的白色猪板油在咕噜咕噜冒着热气的锅里慢慢变小,最后变成金黄色的油渣,炼制猪油时满屋都是猪油的味道,好香啊。又香又脆的猪油渣无论是用来炒米饭或包饺子都是那时难得的美味,偶尔我还会直接吃一点刚刚出锅的猪油渣。黄亮亮的猪油会倒进罐子里储存,记忆中我家有一个很大的有盖子和提手的天蓝色陶瓷桶,专门用来储存猪油,那桶猪油可以用到来年夏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偶尔会买到羊油,那就更好了,无所不能的父亲会炼制羊油,然后给我们做有芝麻核桃仁的五香油茶,直到现在我都认为我父亲做的油茶是世界上最好喝的油茶,童年冬日里热气腾腾的美味油茶,到现在想起来还是暖暖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母亲做的炸元宵是一绝,我最喜欢看母亲炸元宵,我是甜食控,元宵是我最爱的食物之一,但元宵在我的童年是奢侈品,吃元宵甚至比吃肉还要困难。每次眼巴巴地看着母亲把元宵一个个轻轻放进锅里(因为油不够多)慢慢翻滚,看着白色的元宵慢慢膨胀变大,变成黄灿灿的炸元宵真的是很开心,而炸元宵外脆内糯中心香甜的口感,终身难以忘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最开心的是春节前夕,父母会给我们做各种好吃的,其中有一天是做油炸食品:炸面角(炸麻叶)、炸蚕豆、炸柿饼糕……围着地炉子看各种食材在油锅里翻滚,变成好吃的零食,真的是非常快乐的事情。我那时已经可以帮着做面角了:两片薄薄的长方形面片叠起来,中间小心地划一条线,然后从切口翻转一下,这样放入油锅里一炸就会变成一个黄澄澄的漂亮的蝴蝶结,又好看又好吃,是我童年最喜欢的食物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时光飞逝,童年的有很多事情都记不清了,只有父母做的那些的冬日美食,永远留在心中,永远温暖着我。</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