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大寨赶大寨》曾经风摩一时。“学习大寨呀赶大寨,大寨红旗迎风摆,她是咱公社的好榜样啊,自力更生改变那穷和白!坚决学习大寨人,敢把那山山水水另呀嘛另安排!干起来,干起来,大寨的红花遍地开……遍地开!”大寨红花遍地开,这是一首响遍祖国大江南北的歌曲,我们这一代人耳熟能详。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伟人一句语录,“农业学大寨”,全国轰轰烈烈,山摇地动。从高山到平原,从市效到沟田,开展了热火朝天的农业革命,开山造田,垒宴屯田,后来在平原上也造出了高产田。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大寨”,成了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带头人陈永贵因苦干巧干出了经验,以一介布衣跻身于庙堂之上,成为领导中国人民的国务院副总理。</p><p class="ql-block">八闲兄弟在那个火红年代都还是儿童少年。学校停课闹革命,学工学农学解放军。生长在农村的我们耳听领袖教导,目视农业学大寨革命行动,对大寨二字耳熟能详。用当时的话讲就是“烙印在脑海里,融化在血液中”。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有了飞速发展,大寨虽然不再有号召力,更不具备榜样作用,但它曾经的辉煌和魔性却依然留在一代人心中。我们游览晋阳大地,当然绕不开大寨这个曾红极一时的小山村。</p><p class="ql-block">走出西柏坡,大家在路边一家餐馆简单吃过中饭,就上路了。西柏坡离大寨不过一百三十多公里路程,不到两个小时就到达了目的地。大寨离昔阳县城不远,房屋成排,道路宽畅,完全没有山区农村贫困落后模样。我们首先来到村中央的一条小街上,这条街昔日繁华喧嚣,曾走过一百多位外国贵宾,走过周思来,江青,叶剑英等党和国家当时的要人。陈永贵的家就在街中的一边。这是一个与左邻右舍相连的小院,当时大门上锁,我们只在门口照了像而未能入内详看。大门口两侧有一幅对联对陈永贵作了精辟评价:“一生耕耘锄月创神农新路,半世从政为官清廉哲贤”。</p><p class="ql-block">如今村道两旁的房屋大多改成了饭馆,商店,大寨人在社会的发展中不落人后,以新的姿态继续宏扬着老书记留下的大寨精神。陈永贵的接班人,当年的铁姑娘队队长郭风连后来虽然曾受到冲击,但她在新的历史时期仍然保持着良好精神状态。她1991年重回大寨担任支部书记后,提出了大寨学全国的新思路,适应新的形势,创办羊毛衫厂等大寨品牌企业。九十年代末统一规划大寨新村,把六十年代建起的窑洞开发为旅游观光项目,吸引了不少游客前往参观。</p><p class="ql-block">大寨村当年战天斗地最负盛名的要数虎头山和狼洼掌了。来到大寨一定要看看这两个地方。我们驱车离开老村,走过一段路,来到了虎头山游园。进门后把车停在一个广场里,广场右边是大寨村史纪念馆。走上虎头山,它已变成为一座森林公园,过去的荒山峻岭已无踪影。森林里边有两条呈人字型的路,由石头垒砌而成,路平而坡缓,两条路最后汇在一处。走在前面的新民回来告诉我们:“往里走有一个纪念馆,是纪念郭沫若的地方,立有郭沫若纪念碑。”当年郭沫若留下“把骨灰撒在大寨肥田”的遗嘱,以山为墓,把自己葬在了虎头山。我们走近郭纪念碑旁,见到正面写的是“郭沫若同志永垂不朽”,背面刻的是郭诗《颂大寨》“全国学大寨,大寨学全国。 人是千里人,乐以天下乐。 狼窝变良田,凶岁夺大熟。 红旗毛泽东,红遍天一角”。一个写过《凤凰涅槃》,写过《蔡文姬》《屈原》,写过《甲申三百年祭》的大文豪,也写出了这样一首颂诗,不由不让人扼腕叹息。</p><p class="ql-block">在纪念碑不远的地方,就是陈永贵墓。陈永贵1986年病逝,病重之时眼含热泪对妻子宋玉林说“我原来打算再活四年。 然而,在生死面前,所有的“雄心壮志”都变成了南柯一梦”。陈永贵死后,大寨人曾希望搭灵棚悼念而未被上级批准。到了1993年,大寨人为纪念他,在虎头山上仿南京中山陵建了墓,从下到上有228个台阶。碑正面题“陈永贵之墓”,背面是他生平简介。碑后为圆型墓丘,内安放陈永贵骨灰。瑞奇数了数认真说,“从台阶起始点到墓塚共4层台地,5组台阶。其中一组为8个,两组分别为72个和38个,这228级台阶数应该是有含义的”。我们在村史馆问了讲解员,得到的答复是:一组8个台阶象征他在中央工作8年,两组72台阶,象征他72岁而终,两组38个台阶,家征他党龄38年。228个台阶概括了陈永贵在世的一生。</p><p class="ql-block">郭沫若与陈永贵,一个是大文豪,靠笔杆摇旗呐喊而上位,一个是老农民,靠撅头修理地球而出名;一个跻身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一个官至国务院副总理,路有异而站点同。一个人死后认他乡为故乡抛撒骨灰,一个人死后魂归故里入土为安,殊途而同归。现在两人相依为伴,共同守护着这块曾经热火朝天的土地。今天的虎头山上青松翠柏,青烟缭绕,紧紧环围着二人的长眠之处。虎头山何其有幸,一个曾经虎狼出没的荒山野岭,成了游人休闲观光的胜地。虎头山何其有运,曾经被狂风暴雨摧残的不毛之地,成了两个历史名人的归处。</p><p class="ql-block">我们下虎头山进狼窝参观了水毁重建的梯田,大家为工程的艰巨和浩大感动。最后一站来到大寨村的展览馆,馆内陈列着当年大寨人战天斗地的劳动工具。照片墙上详细记录介绍了从六十代到目前大寨的历史变迁。天佑细看后一脸茫然地说:“在领导关怀图片中,我们没有发现去过大寨次数最多的江青照片”。广民似有所思,认真指着照片说"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尊重历史事实是一个民族的责任和美德,展馆介绍抹去一些内容虽然情有可原,但却是一件让人遗憾的事情”。</p><p class="ql-block">八闲六弟兄站在虎头山上,目视山前的村庄,村民新居已经有年,七十年代的大礼堂庄重成古。团结沟渡槽若隐若现,狼洼掌梯田层叠依旧。它们和六十年代的老村窑洞一起担起了旅游兴村的重任。当年的大寨虽然是全国学习的榜样,村民们却是脸朝黄土背朝天,起早贪黑与天斗与天斗,事倍功半,吃的是玉米面黑窝头黑,日子并不好过,这不能不让人深思。大寨今天紧跟时代步伐,改变了以农业为根本的生产生活,走上了一条以市场经济为主的道路。大寨还是那个大寨,多数村民成为富裕的小康人家。是改革开放改变了大寨人的命运,让他们过上了好日子。</p><p class="ql-block">愿大寨红花开的更鲜艳更灿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