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拔剑南天起

尼大大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将军拔剑南天起</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谒郑成功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鼓浪屿日光岩下,面向东南方向的海边有一块硕大浑圆的巨石,巨石上立着一位戎装贯甲的将军雕像。将军顶天立地,身披战袍,腰佩宝剑,双目炯炯,直视祖国的宝岛台湾。雕像脚下,台湾海峡风急波涌,白浪滔天,势如烈马惊奔,气壮山河。将军凝神不语,仿佛在回忆当年率部跨海,驱逐敌酋,百舸争渡,鸣镝齐飞的壮观场面,又似在深情地遥望日月潭的清清碧波,倾听阿里山的滚滚松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这位将军就是明末清初欲以孤身一剑重整破碎河山的民族英雄郑成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郑成功是福建南安人,本名叫郑森,字大木。公元1644年,席卷了大半个中国的李自成农民起义被满汉地主阶级联合绞杀,清军入关,建立起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明帝国的残渣余孽逃往岭南,相继拼凑起几个小朝廷,史称"南明"。1645年闰6月,明朝大臣黄道周伙同郑森的父亲郑芝龙拥立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即位,改年号为"隆武"。郑芝龙当时手握数十万军队,权倾朝野,被封为"平国公"。郑森时年21岁,有一天,他随父亲去朝见隆武皇蒂。皇帝一见,很喜欢这位英姿飒爽的年轻将军,当即赐姓朱,改名成功。因此,以后人们又称他为"国姓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次年,郑芝龙经不住清军的威逼利诱,叛明降清。郑成功严辞斥父"背君忘国",表示"忠孝不能两全",赋诗道:"只有天在上,而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大义凛然地与父亲断绝了亲情。永历皇帝即位,封他为"延平郡王"。从此,郑成功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反清复明斗争。南明政权垮台后,他不改夙志,只身奋战在闽东沿海。他以厦门、金门为根据地,不断出击福建、浙江、广东各地,兵锋所及,给清王朝的统治造成极大的威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659年,郑成功联合另一抗清将领张煌言,大举北上,所部水师攻入长江,连克瓜州、镇江等地,一度包围南京,周围四府、三州、二十四县群起归附,一时东南半壁江山有望旧时冠裳。北京的满清朝廷为之震动。但就在这关键时刻,郑成功轻信了清军两江总督郎廷佐的诈降计谋,为赶来增援的清军大队所败,被迫退回厦门。这次功败垂成,使郑成功的军力受到极大损失,此后,他再也无力进行大规模的北伐。南明王朝"光复中原"的梦想也随之而破灭了。然而,郑成功毕竟不是郑芝龙。清王朝先后几次遣人招降,均为他所严拒。而在他的心中,推翻满清统治,重建大明江山的宏愿始终没有放弃,一直陪伴他走完了生命的全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这一天天气不太好,风很大,时有淅淅沥沥的小雨飘洒而下。行人们都撑起了花花绿绿的雨伞。而将军的雕像下前来瞻仰的人流却络绎不绝。这座雕像是1985年落成的,在他身后,是郑成功纪念园。纪念园名叫"皓月园",取意自郑成功的诗"思君寝不寝,皓月透素帷"。纪念园的工作人员介绍说,一年四季,前来参观的人数以十万计,甚至有些海外侨胞到鼓浪屿来,就是为了与将军的英姿合个影。肃立在这位一代名将面前,我们多想与他一叙衷肠。他的善恶分明的骨气,他的忠君报国的热血,他那"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的胆略,他那"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雄心,无不代表了我们这个饱经沧桑的民族的"民族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皓月园里,有一组大型青铜浮雕,正面是郑成功与他的部将们叱咤风云的骁勇雄姿,背面是郑成功编练的劲旅"藤牌军"。两位来自台湾的老人正在浮雕前深情地留影。闲谈中,他们自我介绍称,这"藤牌军"与他们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因为他们的先人就是当年随郑将军一道渡海赴台的"藤牌军"将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南京包围战失败后,郑成功退回厦门休整练兵。为了建立巩固的抗清根据地,他决定经略台湾岛。1661年4月,郑成功亲率25000名将卒,分乘数百艘战舰,挥师东渡,直赴台湾。当时,台湾为荷兰侵略者所占据。其头目揆一听说郑成功要收复台湾,惊惶不安,便派代表前来厦门收买他。随荷兰代表一道前来的翻译何廷斌是个有民族气节的人,一见面,他使偷偷地把荷兰侵略者的军事机密如实地告诉了郑成功,并给了他一张详细的台湾地图。郑成功义正辞严地斥退了荷兰代表,明确宣告:台湾是中国的神圣领土,不容许任何外人窃据。荷兰人若不能主动撤走,就只能面临失败的下场。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不可动摇,临行前,郑成功命令拆除军灶,掀翻锅鼎,掷宝剑于沙滩,沉玉印于大海,然后,击鼓扬帆,离开金门,浩荡东来。大军冒着风浪,渡过台湾海峡,直达澎湖群岛。在当地群众的支持下,从水势险恶的鹿耳门海湾隐蔽登陆,对荷兰守军发起突然袭击。揆一顽抗,派出洋枪队反扑,为郑成功击败;荷兰军队的"赫克托号"战列舰也为郑成功击沉。经过几个月的围困,孤守赤嵌城的揆一不得已,打着白旗来到郑成功的大寨,签署了投降书,然后,灰溜溜地离开了台湾。从此,被异族侵占达38年的祖国这座宝岛,又回到了母亲的怀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这是1662年2月。郑成功赶走荷兰人后,在台湾设府置县,委官管理,又从大陆招徕移民赴台垦荒,实行屯田。为了发展经济,他还委派了大批汉族"农师"帮助当地的高山族群众掌握先进的农耕技术,摆脱刀耕火种的落后生产方式。与此同时,他大力兴办学校,推动海外贸易,鼓励民族和睦,惩治贪官污吏,使台湾岛在不长时间就现出了勃勃生机。然而,郑成功最大的夙愿是打回大陆,彻底推翻清王朝。可惜的是,这一年夏天,积劳成疾的郑成功不幸病逝于台湾,年仅39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台湾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的版图,早在公元三世纪,三国时的吴国将领卫温和诸葛直等就曾率领一万多人去过台湾,并把它纳入吴国的管辖。郑成功收复台湾,捍卫了祖国领土的统一,这个历史功绩堪称彪炳千秋。他的民族气节也为后人、包括他的敌手所赞赏。清王朝统一台湾后,康熙皇帝曾亲自谕示群臣道:"朱成功系明朝遗臣,非朕之乱臣贼子。"不仅批准将郑成功的遗体运回家乡南安安葬,并派官员在福建和台湾两地为他建立祠宇。这充分说明,郑成功作为反抗西方殖民侵略者的民族英雄和开发台湾岛的先驱者,为中华大家族的每一个有识之士所敬重、所推崇。台湾人民更是把他当作神灵一样来祭祀。两岸华夏子孙都在世世代代追念他的丰功伟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海峡风又起。将军的战袍仿佛在风中飞舞,漫天的乱云奔涌而过,衬出将军单刀劈出新天地的巨人英姿,令每一个参观者心中油然而生一股豪情。……</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995年2月)</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