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美篇昵称:夕阳</p><p class="ql-block"> 美篇号:252359</p><p class="ql-block"> 图片: 由韩信明提供、</p><p class="ql-block"> 部分来自网络图片已注明</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近日天阴,寒冷已至,宅家中无事,便翻阅美篇。无意中在秋浦河的美篇中看到陈德生曾著有《兵出南疆》一书,上面竟有先生小弟的名字。先生三兄弟都当过兵,对越自卫反击战时,两个弟弟都参战了,小弟韩信明还立了功。但他从来没有向我们炫耀过自己的过去,他说与牺牲、伤残战友相比,我是幸运的。他不想过多的回忆,毕竟战争的残酷、惨烈给他留下的心理创伤还没有完全抚平。他低调、谦虚,在心灵深处默默地缅怀战友,铭记历史,而不是将焦点放在个人的荣耀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78年12月,小弟韩信明所在的成都步校二队正在四川省什邡市桂花镇进行战术课目训练,12月13日夜间,在桂花镇仓库驻地突然接到命令,13军的学员提前毕业,于次日匆忙离开学校返回部队。他当时担任112团侦察排长,立刻随部队投入到了这场对越自卫反击的战斗中。</b></p> <p class="ql-block">网图</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公公婆婆知道两个儿子都奔赴了战场,自然心是悬着的。虽然公公婆婆也都是抗战时期参加革命,从战争中走过来的老干部,父亲还经历过大别山黎明前最残酷的斗争。但和平环境下成长的后代,他们在战争面前会怎样呢?说实话,不敢想,想也没用。这时的父母,即有担忧,但更多的是期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情况,家人都特别关注,每天听广播、看报纸。父亲当时是市领导,每天还可以看到上级转发的内部《战况简报》。直到有一天,父亲从《解放军报》刊登的一篇“短兵相接,威震敌胆”的报道里,看到了韩信明的名字,才知道儿子还活着,还在战斗!顷刻,欣喜交加,激动的心、颤抖的手,扬起的报纸,全家人在欢腾,特别是婆婆喜极而泣的面孔……这动人的画面至今还清晰的留在我的脑海里!</b></p> <p class="ql-block">《解放军报》刊登的报道“短兵相接 威震敌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当时,我军对越自卫反击战分东线、西线,老二在东线广西的43军,而老三在西线的云南13军。登上《解放军报》的“短兵相接 威震敌胆”的战前侦察行动,是老三韩信明所在侦察分队在西线其中一次战前侦察的纪实报道。</b></p> <p class="ql-block">这是韩信明从军校毕业证上翻拍的照片,满满的时代感。</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对越自卫反击战转眼已过去45年了,小弟转业回地方工作也已经退休。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先生陆陆续续从弟弟嘴里只掏出一些他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零碎片段……直到前几天,信明才发来一篇文章,详实、客观的讲述了刊登在《解放军报》上的那次战前侦察情况。《解放军报》上的那篇通讯报道,我数了数只有627个字,而看了信明回忆的战斗经历,惊心动魄,又怎能是627个字概括得了的啊!但记者当时“短兵相接 威震敌胆”的八字题目是点睛之笔,我采用了,主题不变,内容扩展,因为我不是在写快讯,我是在讲述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侦察兵孤勇作战的一段真实故事。</b></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拍于向边境开跋途中,是用安阳战友兑钱购买的120相机拍摄的。可惜相机在后勤车队行进中被越军炸毁。</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信明发来了自己对荣登《解放军报》的那次袭击捕俘战斗经历的回忆文章。在那段被历史铭记的岁月里,侦察兵的身影如同暗夜中的利刃,无声地穿梭于敌我之间。他们以非凡的胆识和意志,悄无声息地摸向越军阵地,摸清敌军的防御部署和规律。面对战斗的考验以及突如其来的危险,他们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冷静与果敢,并端掉敌军前沿哨所,挖掉敌人的“眼睛”。为112团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斗,提供了越军的准确情报与坐标,在越南的密林深处书写了一段传奇篇章。</b></p> <p class="ql-block">112团团长陈满兴</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那年,韩信明随部队经过长途跋涉,到达了中越边境河口坝洒地区,为查明对面越军敌情、地形和道路交通情况,团首长决定由团作训股长包开礼带队,成立侦察小分队,小分队由昆明军区情报部侦察参谋聂典能、韩信明和侦察排部分骨干共计十人组成。侦察兵当时是团长手中的一张王牌,陈团长对团司令部作训股长包开礼说:司令部已经初步拿出了攻打坝洒的作战方案,我看了以后,总觉得对于敌情还是心中底数不清,明天晚上,你与侦察排长韩信明、侦察参谋张朝兵、侦察班长王庆华及其罗承明、牛气方、聂典能等组成一个侦察班。潜伏到我团主攻方向敌人阵地一昼夜,抓他个俘虏回来,搞到一些“干货”敌情,以便我们好下战斗决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之后侦察小分队迅速对红河右岸越军防御前沿,反复进行了抵近观察,选定了登陆点、渗透路线、潜伏地点,并完成了武器、弹药、给养等准备工作,做好了出击准备!</b></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1979年2月7号袭击越军哨所后的第二天拍摄的,着便装与携带武器均与侦察时一样!具体人员左起不分前后排,余志军、王庆华、罗成明、包开礼、牛其芳、韩信明、张兆记、曲钢军。</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79年2月7日零时30分,阴天,偏僻的山岳丛林地形加上没有星光,没有微光,更显得天空黑暗,视线极度不良,此时信明把自己的手臂伸直、五指伸开已难看清,一米之外前面身影的走向也难辨别,真正体会到了伸手不见五指的形容是那样的贴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 <p class="ql-block">网图</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根据上级命令,侦察小分队开始渡河,特务连工兵排二班长裴天林带领四名工兵驾驶两艘橡皮舟,将侦察小分队准确的送达到红河对岸越南境内一个陡崖地段,攀上陡崖后,沿着高地上的交通壕搜索前进。他们穿越了坝洒至温角诺的公路,进入植被茂密的山区,到了敌人的侧后方。他们加快行进速度,为了在天亮之前到达384高地北侧的潜伏位置。潜伏区山高林密,茅草丛生,长得有一人多高,天亮之后视线良好,敌人防御后方的情况一目了然,还能听到越军出早操口令的声音,通过望远镜隐约看到船头地区房屋附近有越军在列队出操,人员约八十人,路边还停着两辆吉普车。中午看到了敌人集合列队开饭的情景和课余时间打排球的情况,经过一天的观察,初步判断船头地区有越军一个连的兵力,在船头西北方向约一公里处是典道西北侧无名高地。高地的正面是红河,反斜面公路一侧有一临时搭建的草棚,根据人员进出情况判断约有一个班的兵力,行动随意,戒备不严。</b></p> <p class="ql-block">侦察小分队回来以后的军装照,和上面那张穿便衣照片人员顺序一样。可惜左边两个战友已看不清楚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个哨棚距离船头越军约有一公里,同时又处于船头和温角诺之间的结合部,为了进一步摸清哨棚的情况,小分队于晚上七时二十分离开潜伏区,向哨所运动。晚八点二十分进至距敌哨所只有一条公路之隔的无名高地壕沟内抵近观察,发现哨所附近有堑壕与高地的防御工事相连接,哨所内传来说话声和唱歌声,借助哨所门口内昏暗的油灯光线,看到有一条狗在门口晃来晃去,公路上有路人经过时,引起了狗的狂吠。这条狗的出现引起了他们的警觉,这里已不便于隐蔽与接近,大家经过讨论,集思广益,最后形成了利用天刚刚进入夜幕,敌人戒备不严,佯装越军、迅速接近敌人,完成袭击捕俘行动。包股长迅速下达命令,聂参谋带领第一组,韩信明带第二组共计七人执行捕俘任务,包股长带两人担任掩护任务,并随时准备阻击增援之敌,立即行动!一组、二组人员跃出堑壕,成一路纵队从敌军营的方向沿公路向哨所疾步走去。接近哨所时,走在最前面的胡文才和王庆华看到哨所门口站着一个人,在向来人观望。为了迷惑敌人,王庆华哼着难以辨别的小调,加快向敌人走去,当胡文才和王庆华距离敌人约四到五米时,这个敌人突然警觉,惊恐的喊了一声,好像是在问什么人,王庆华也听不懂,就应付着咳嗽了两声,同时一个健步上去,用匕首刺入敌人的胸部,接着又一个反刺,给腹部补了一刀,敌人当即翻倒在地,干净利落,连续两刀,这是侦察兵匕首训练中不可分割的一个完整的连贯动作,也是平时刻苦训练的结果!</b></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参加2月7日袭击战后由军区文化部战地记者拍摄的。</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王庆华刺杀敌人的同时,班长胡文才随即闪进哨所门内,用越语大喊“不许动”。坐在床边上的一个敌人伸手来夺抢,胡文才一个侧身闪躲,随即扣动扳机,一枪将敌人击毙。顿时屋里陷入混乱之中,敌人有往外跑的,有操抢还击的,有往床底下钻的,大约有五六个敌人。一名敌人向外跑到门口,撞上门口的罗成明将其一枪撂倒。突然罗成明看到床下的敌人在持枪反击,眼疾手快一个点射击毙了敌人,点射引起了一团火光,随即牛其方、聂典能、相继向敌人开火,混战中屋内油灯被打灭,顿时陷入一片漆黑。激战中王庆华感觉到腰间有瞬间冷风,一颗子弹击中他腰间冲锋枪的钢托,钢托被打断,他毫发无损。在胡文才打响第一抢的时刻,韩信明和余志军已跟进至哨所门外。突然响起的枪声,让事先的捕俘计划被打乱。枪声就是命令,韩信明和余志军随即向左前方跃进一大步,向哨棚一侧开枪扫射!短暂的交火之后,他们迅速跳入门口的交通壕内,观察哨所的动静。当罗成明将要走出门口时,听见胡文才在喊:“罗成明,我受伤了”,罗成明马上喊门外的王庆华和牛其方两人过来,立即将胡文才拖进交通壕内,这时包开礼股长从后面跑过来,得知有人负伤,立即下达了撤退命令。</b></p> <p class="ql-block">各级首长与偷袭敌人班哨的侦察小分队合影。中间左起刘玉明(团参谋长)、周光荣(团政治部主任)、毛峰(昆明军区文化部长、电影《英雄儿女》编剧)、李晓成(团政委)、韩润山、李文昌。前排左起牛其方、聂典能(昆明军区情报部侦察参谋)、王庆华、包开礼(团司令部作训股长)、罗承明。后排左起:曲钢军、余志军、王世明、韩信明、张兆记,胡文才因负伤未参加合影。(昆明军区战地记者拍摄)</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侦察小分队接到撤退命令后迅速撤离,部分人员撤向哨所对面的出发位置,韩信明等四人抬着负伤的胡文才撤离。在此危机时刻,负伤的胡文才还强忍伤痛,头脑清晰的问韩信明“抓到俘虏没有?”此时此刻时间就是生命,根本顾不上回答他。但这句话让韩信明记忆深刻,也让写这个故事的我为之动容。一个身负重伤的战士,生死之间,方显英雄本色!这句话充分展示出我们的侦察兵心无旁骛、忘我战斗的精神,以及他们的顽强作风和战斗意志!他们在狭窄的堑壕内行动缓慢的向后撤退,大约走了50米左右,包股长又从侧面上来,命令韩信明和王庆华就地担任掩护,其余人员马上把胡文才抬出堑壕快速的向后撤去。韩信明和王庆华即刻占领有利地形,面向越军哨所方向警戒,时间大约在十分钟后,两人迅速向后撤了约50米左右,在一土坎处向敌哨所方向警戒,并打开了手榴弹拉火盖,准备阻击敌人。这时他俩看到在刚刚撤离的位置附近越军的增援部队已经赶到,以急促的火力向周围扫射,枪口喷出的阵阵火焰,划破了宁静的夜空。韩信明据此判断越军没有弄清他们的撤退方向,随后便和王庆华再次以跃进方式撤向一百米处的一个小高地,占领有利地形,向敌哨所方向警戒观察,确定没有敌人追来才喘了口气。好险!若是反应、动作稍慢,敌人援军上来,他们或许就牺牲在那里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此时战友们抬着胡文才已脱离现场,抵达边界河边。韩信明和王庆华随即凭着来时的记忆和大致方向迅速脱离战场,撤向登陆点。侦察兵丢不掉,是侦察兵的基本功。他们顺利的到达登录点与包股长一行会合。在稍事休整时,韩信明才发现,他在哨所枪战中拧开的手榴弹弹盖,由于战斗激烈后又忙着撤离,竟没顾上拧上去。不禁心中一惊,这万一被荆棘挂着拉环,岂不就在腰间爆炸?好悬!先期撤向出发地的另外几个战友与在出发地待命的战友会合后,也安全抵达界河登录点。这时已是零时三十分,对岸我方工兵和掩护救援人员迅速用橡皮舟把他们接回!</b></p> <p class="ql-block">胡文才因脊椎受伤,导致下肢瘫痪。这是当年一起出生入死的侦察排战友们去看望胡文才。(中间胡文才,右韩信明)得知胡文才在政府的关怀下柴薪无忧,婚后一个孩子已工作,战友们都为之感到欣慰!</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韩信明以亲历者和见证者的切肤体验,重点讲述的这次战前侦察经历,语言朴素,人物鲜活,是当时小分队侦察过程的实景再现。在文章最后他还分析了这次侦察行动的经验与教训(略)。他说战友们用生命和献血换来的宝贵经验,应该成为今后战斗的启示和参考,正是在不断的思考总结中,我们学会了成长。他没有一处在夸赞自己,而只想将参战侦察兵“把生死置之度外,为祖国而战”的这段历史留下来,启示、激励后人。我们也都当过兵,也有过不同的军旅经历,但战场上战士们是在一种时时处于警惕、机智、果敢并随时准备流血牺牲的环境下,精神高度集中于生与死的较量,这绝对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搏击。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看到过记者彭彬对《兵出南疆》作者陈德生的采访。陈德生对记者说:“为收集这些发光的真实史料,我用了两年时间,采访了近300名参战亲历者和见证者,写了20多万字的采访手记。特别感谢得到像张心阳、何玉水、王雪冰、韩信明等一大批参战战友的鼎力支持!一次,我跟一位侦察排长聊上了,这位排长一次就讲了3个小时,连续4次才完成一个采访。”这个侦察排长就是韩信明。陈德生在《兵出南疆》这本书中,还把“侦察分队战前侦察”设为一个专题,真实记录了侦察分队出生入死,深入敌后,令敌人闻风丧胆的事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秋浦河在美篇中也称赞“侦察排在自卫还击作战中战功显赫。” 信明说他们部队1月中旬就进入了云南河口县坝洒地区中越边境。1月30日晚上,侦察兵向甘蔗园留守知青借来便装,化装成老百姓,借来的衣服不够,有的只换了一件褂子,裤子还是绿军裤。甘蔗园知识青年住的房子,与越南坝洒只隔一条大约150米宽的红河。当时操纵冲锋舟护送侦察班过河的特务连工兵二班长裴天林说,这情境就象《渡江侦察记》电影一样。那是他们第一次越境与敌人正面接触,出发前团长陈满兴亲自端酒为他们壮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侦察小分队先后三次潜入越军坝洒阵地,三进三出,与敌人短兵相接,侦察到大量敌军情报,灭掉敌人班哨,荣立了集体二等功。胡文才荣立一等功,韩信明也立功受奖。他们团打的坝洒之战曾被中央军委誉为“自卫还击作战第一胜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信明说,“在这军功章的背后,还有一件事令我至今难以忘怀。1978年底,部队在云南屏边地区完成了军委的战略展开以后,转入了紧张的临战训练,期间对外联络包括家书往来已使用信箱编号,家里面还能了解到部队的动向和边境地区的形势。父亲知道部队的训练、作战与时空关系的重要性,特嘱咐大哥给我邮寄了一块国产牌的手表,这不仅仅是父亲给儿子掌握时间用的一块手表,更是大后方千千万万的亲人对前线作战部队鼓舞、支持的缩影!是无数军人家庭默默付出和奉献的沧海一粟!”心中有阳光照耀,背后有江山长城!我们的军队所向披靡,我们的战士向前,向前,向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陈德生在《兵出南疆》中写道:“光阴荏苒,战争的硝烟散去,对越自卫反击战已成历史。战争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踏进有所经历的,单纯从历史资料角度来讲,自卫反击保卫边疆作战至今已经45年了,似乎遍地都是回忆,那么再过45年亲历者和见证者已纷纷逝去或垂垂老矣,如果当今再不及时整理保存,就再也就无法弥补了。”我也这么对弟弟讲过,你应该好好回忆整理,我们有责任把那段经历写出来,不然的话,以后连你的女儿都不知道,她的爸爸曾经打过仗,她的爸爸是侦察英雄。你要让女儿这一代人了解那场战争,懂得和平的珍贵,长大后也像你一样,在人民需要之时,会义无反顾的保家卫国!</b></p> <p class="ql-block">网图</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曾与家人认真回忆,特别是与信明弟弟核准事实,反复斟酌……直至最后由信明审核,又提出意见,多次修改后定稿。这是我们共同的努力,弟弟说:“《短兵相接 威震敌胆》这一美篇,再现了那难忘的时代,在祖国危难之际,我和我的战友们义无反顾的用生命和鲜血维护祖国的尊严,展现了我侦察分队以霹雳雷霆之势聚歼哨棚之敌的情形,充分展示了我们为了军威国威而战的英勇无畏精神!标题醒目夺眼,讲述和评论互相映衬,角度恰当,层次分明,细节感动。特别是在45年后,我看到妈妈从军报上得知我还活着的消息而留下热泪的动人场景,使我更加深切的感受到了人间最珍贵、最伟大的母爱!”我们共同把红色故事讲好,共同把战斗精神传承,意义重大。信明和他的战友们,可以自豪的对儿女们说,读读我们的青春吧!那是血与火的燃烧,是忠与力的奋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