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访古,大象石刻·白水寺·凤凰亭·长春寺·摩崖石刻

宁肃

这是周四的活动,五点起床,做饭吃饭,物品装包,六点出发。高德显示到集合地点约一小时,咱富裕半小时没问题。不料,到六里桥北里出站错误,这个懊悔!好不容易从长途站绕出来,但眼睁睁看着那贴着“燕山东岭”的901公交大巴开走了,于是“懊悔+1”。还好,后面又有一辆“燕山东岭”901,赶紧蹿上。可这车走走停停,遂问后坐的年轻女士,才知这是901慢车。不用说,“懊悔+2”。在“北潞园”下车,打车至燕山东风街站,这才心情放松,也才有工夫问自己,“今天什么情况?出错站、上错车,这是老驴该干的事儿吗?”<br><br><b>1 羊耳峪,大象石石刻</b><br> 9点15分,活动正式开始。第一站,象石苑。这是房山区东风街道羊耳峪的社区公园,挂牌“卓尔不群文化科普教育基地”。公园名之所以为“象石苑”,是因为里面有一大一小的两块花岗石,据说像大象。我们跑这么远,并非为观象石,主要是看石刻。巨石为自然,石刻乃文化,于是巨石成了“文化科普”的教材。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 羊耳峪象石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 羊耳峪“文化教育科普基地”标牌</h3> 《房山县志》载,“羊耳峪大象石,县西北十二里,一名红羊峪,有大石高两丈余,形似象,故名象石。”讲实话,我绕着两块石头转来看去,并无大象之感。有队友讲,要把两块连起来想象,小的象鼻子,大的象身子。可我使劲儿想,小的四不像,倒感觉那大的像艘潜水艇或者超级大鸡蛋。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 羊耳峪“大象石”</h3> 大的那块堪称巨石,大致椭球体。有两组数据,一为“长12米,宽5米,高约6米”,二为“长约10米,直径约4米,高约6米”。先不说哪组更准确,在我看来,西南略尖、东北显扁,即使用三维度的三个不同半径来表述也并不科学。而且,其着地面较小,看久了仿佛摇摇欲动,有点“风动石”的感觉,也有点“天外飞石”的想象。总之,仅其形态就很有物理与数学意义。您不叫“文化科普教育基地”嘛,何不给出更贴切更量化的解释呢?也许不给解释更好,谜才有魅力和吸引力,包括这石上的刻字。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 羊耳峪大象石刻字“卓尔不群”</h3> 此教育基地冠以“卓尔不群”,自然因巨石西北面的那阴刻、楷体、红色的四个大字。单论书法,其结构严整、笔划偏瘦、形态峭拔、繁简映衬。尤其是笔划繁琐的“尔”字,象形“冂”、“㸚”,突出窗格花纹意向,又有极简的“不”字一旁衬托,这书法的美韵便不彰自显了。还有那个“群”字,换作了上下结构,“羊”字还少书一笔,也小有创意与妙趣,令人欣喜。再加上有欧体、魏碑乃至隶书的特点纷呈,这四字自身就有些超出寻常、与众不同之处。<br>  不过,“卓尔不群”并非某个人的自视清高之举,而是后人对前人石刻的标榜。据《房山县志》,“石上有唐贞观元年刻石,其文云‘古石异样,其名曰象。问我生时,天地未判。’民国十三年村人白文珊、赵普泉等,恐其日久湮灭,复题‘卓尔不群’四字刻于石,以纪圣石。前有廟,即象石菴。”更不过的是,后人的“卓尔不群”远大过、显于“圣石”上前人的题字,不免喧宾夺主、后来居上了。<br>  现在的“卓尔不群”俨然主角,资料称“字径高48厘米,宽32厘米”,相当突出。其右侧“民国十二年”也曾描红,似卫兵侍立,也很惹眼;上另横镌“白琨题”,也能看清。不清晰的是左侧那些字体偏小、字迹漶漫的字们。县志说是“唐贞观元年”,后有专家指为“贞元乙亥”,并进一步“仲春二月二”。至于县志上的“民国十三年”,起码年号有误。而“村人白文珊、赵普泉等”与“白琨题”是甚关系,恐都是谜。看来,志书也不能一味地信奉。“天地未判”的东西,原汁原味地留着最好。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 羊耳峪大象石前认字</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 认真探讨</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 羊耳峪大象石石刻痕迹</h3> 这里还有个传说,北宋时期杨家将在此征战,穆桂英领兵破阵期间于大象石旁产子杨文广,以至于原名“红羊峪”改为“养儿峪”。此类传说颇多,甚至作为历史文化挖掘成果而发扬光大。真假咱不管,听听就罢了。时间有限,抓紧前往第二站。<br><br><b>2 白水寺,石佛与石塔</b><br> 第二站为白水寺,也在羊耳峪,说是在西南边的山上,咱循规蹈矩开步走。可是,一问再问,一走再走,上山下山,不免耽误时间。期间,也有收获,什么双泉河、西虎岭、歇山岗,什么铁轨、桥梁、大烟囱,什么杨六郎大战的古战场,什么《穆桂英掛帅》的虎云亭,都小有领略,不敢久停。七拐八绕后,总算找到了白水寺,“阿弥陀佛!”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8 前往白水寺路上</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9 山梁上的宣传牌</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0 经过虎云亭</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1 远眺厂区</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2 见甚都疑石刻</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3 白水寺路标</h3> 顺路标,先找到的白水寺石佛文保碑。这碑很有年代感,都立了四十年了。碑的西边有座正脊、筒瓦的小门楼,嵌着“白水兴隆寺”的金色匾牌。之所以称“白水兴隆寺”,据说因为“寺前有白水山溪淌过”。匾牌上居C位的“兴”字为电脑隶书,左右四字则作美术处理,笔划如溪水流淌一般。门口两侧挂行书楹联“进出诸君多好运”、“往来皆是有福人”。其笔力十足,不失佳作。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4 白水寺石佛文保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5 步入佛门</h3> 步入寺院,已经10点35分。环顾四周,发现此为侧门,而真正的山门于南墙正中。与山门正对的是白水寺大殿,坐北朝南,为花岗石构筑的仿亭阁式无梁建筑。现外观二层,资料称“石檐飞翘,檐角饰石雕朝凤。石檐之上,阁体向内递缩,承托着精美的石制阁顶,顶上的石檐与下部石檐相映成势。”驻足观瞻,一层未见出檐,既不见上下石檐相映,也与“重檐庑殿顶”不符。一层有一门二窗,位于南立面。其中,窗口以铁板封堵,窗券为五块石组合;门券为七块石,匾额挂妙音居士敬赠的匾牌,新魏体“白水寺”三字镀金,两侧挂木楹联“释迦化身三千界”、“大圆镜智广无边”。二层居中只开一窗,与一层的门口形成轴线;窗券也为五块石,窗口未封堵。其顶为庑殿顶,角梁石前伸,形成龙头状端头,然资料称“朝凤”;角梁之间的石檐,中间夹弧线圆浑的“半混”,颇具质感。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6 白水寺石阁</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7 白水寺石阁匾额及楹联</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8 白水寺石阁角梁端头雕兽</h3> 进门观摩,内为无梁殿。阁内上部为穹隆顶藻井,中央雕龙头。藻井之下,三尊石佛,中央释迦牟尼,左为阿难,右为伽叶,均由花岗石雕刻。其中,释迦牟尼像高5.8米,面部丰润,两耳垂肩;二侍略前,且稍内倾。正如墙上的说明牌所说,“石佛线条清晰,衣纹流畅,造型古朴。”正因寺内的三座石佛,白水寺俗称“大佛寺”。据说,明清两代都将白水寺冠以“白水异浆”而入“房山八景”,说明当年白水寺的风水与风景上佳。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9 白水寺三石佛</h3> 说明牌还说,“白水寺始建年代不详”,白水寺石佛为“北京地区现存最大的元明时期石佛像。”相关研究表明,白水寺原为小型土木建筑寺庙,曾于明景泰、成化年间重修。资料有述,白水寺“在嘉靖年间的山火中化为灰烬,仅留其中的三尊石佛。”为防止再遭山火,万历四年的重修中采用花岗石营造无梁殿,将石佛容纳其中。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0 白水寺石佛说明牌</h3> 这白水寺与杨家将也扯上了关系,说是杨六郎兵败,曾躲进白水寺而逃过一劫。待他率军打败辽兵后,将这白水寺重修。只是不知,“是先有白水寺,还是先有杨六郎呢?”<br>  相关研究认为,白水寺“石佛的年代不会晚于明景泰年间”,但专家持两种观点。一种认为,“白水寺石佛具有较为典型的金代造像特征,石佛面部造型与山西华严寺金代石佛非常相似,而石佛所踏莲花座上雕刻的忍冬纹则与大房山金陵御路上雕刻的相同。”另一种认为,白水寺“石佛的造型粗犷高大,是典型的元代艺术。”无论金代还是元代,其文物价值显而易见。虽然,原白水寺的弥勒殿、禅堂、山门、钟楼等建筑早已无存,但无梁殿和三尊石佛仍完好无损。所以,“1984年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br>  正当我们在寺内观瞻之际,部分队友已在院外探路,要去寻那“穆桂英拴马桩”。无奈坡麓太陡,加之砂砾打滑,会合后的大部队只好下撤,过白水寺石桥,看能否迂回上山。好一番折腾,总之上到山顶。其实,传说中的“穆桂英拴马桩”是尊经幢式的四级密檐石塔,就在高压电塔脚下,隐于一片青翠的松柏之中。其通高约3米多,通体为一整块花岗岩雕制而成,颇具质感。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1 白水桥</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2 白水桥及河畔碑亭</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3 白水河桥南侧石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4 白水寺石塔</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5 白水寺石塔密檐</h3> 下山期间,发现石塔东北侧不足50米就是我们一小时前绕行的山梁。这么近,竟让石塔从眼皮底下溜走,于是“懊悔+3”。之后,于白水寺森林公园简单午餐,紧接着“懊悔+4”发生了,“忘带午餐主食”。笨人只好躲到距人群最远、距厕所最近的长椅上,独自悄悄啃黄瓜、嚼饼干……<br><br><b>3 凤凰亭,有凤来仪碑</b><br> 午餐后的队伍集体下山,找最近的公交车到第三站的凤凰亭。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6 西虎岭绿化纪念碑</h3> 动作很快,来到亭前,不过12点12分。凤凰亭是座重檐攒尖顶的石砌碑亭,位于房山区迎风街道凤凰亭公园。此亭方形亭身、圆亭顶,寓意“天圆地方”;始建于清雍正九年(1731),距今293年。整座亭台为石建筑,高约8米、宽4.2米,不含一砖一木。其亭身四周各开石券门,门券上浮雕精美,如浮云飘带。亭身之上束腰,再上雕混、枭相连的石檐,然后是石檐椽、石飞椽、石瓦当,四角前出石角梁,端头雕兽有的已断头;亭顶二层檐也为全石材雕琢,只是圆形,最顶尖的塔刹为石雕宝瓶。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7 凤凰亭</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8 凤凰亭亭顶</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9 凤凰亭角梁端头</h3> 亭内正中有藻井,逐级内收,正中、顶尖的镇头石上饰蟠龙,故称其“蟠龙藻井”。藻井下置一通汉白玉石碑,有资料说“碑身高3.5米、宽0.9米、厚0.3米”,正面阳书“圣德光昭西山仪凤碑铭”,碑文为清雍正帝侍卫大臣内务府总管常明所书。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0 凤凰亭石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1 凤凰亭碑座雕花</h3> 碑文为:“自昔至治之世朝庭清明,百职修举,和气冲盈,黎民徧德,天用锡以嘉祥四灵之征,诸福之物莫不毕至,其积之也厚,则其盛之也神,自然之符也。钦惟皇上仁孝广渊基命宥密体圣祖仁皇帝之心,以为出入起居、发号施令,无一事不契乎无心,无一念不同乎民隐执大中之短以凝无绩,秉至公之道以衡群材。鸿施溥被而人乐熙暤之风,至化旁敷而世跻仁寿之福,上天降嘉瑞骈臻御极以来,日月五星合璧联珠河清数千里,嘉禾瑞兰庆云灵芝垒见频仍。我圣祖曰此皇考六十余年深仁厚泽之所留贻也。或谦让不居不以宣示史馆曰肤所爱者丰年为宝耳,自尧舜以来载籍所传敬天勤民未有如我皇上诚且笃者也,唯里惠无满假之念,故上天笃眷估之心。帝德有日跻之敬,故万彚献亨嘉之象。雍正八年正月二十日,房山县西山之上朝阳方升有彩凤翔然来仪,高数尺,尾长丈余,五色缤纷,众鸟拱卫,丑时官吏至……有凤来翔,凤翼之霭,我皇己仁万物,并育授玺衔图德辉旁烛雅诗有咏:凤鸣朝阳蔼蔼多士邦之光我皇衷益处懋修谦多德,大不居道惟悠久化泽覃敷瀛内外受天之佑万有千载。”并附“雍正九年岁次辛亥仲春之吉委署领侍卫内大臣兼理奉宸苑乡事务内务府总管散佚大臣臣常明稽首顿首恭记。”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2 凤凰亭碑文(局部)</h3> 不说奉承之气,只就文笔与书法,谁人不佩服。相传,雍正八年(1730)正月,房山出现了百鸟朝凤奇观,“有凤来仪”是谓祥兆,朝廷遂立碑纪念,如是“有凤来仪碑”。明白了,这次与杨家将没关系,有关系的是凤凰。据说,北京地区清代以来文献记载的“有凤来仪”仅此一处。虽仅为区级文保,但这笔文化遗产相当宝贵。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3 凤凰亭文保牌</h3> <b>4 长春寺,银杏树见证</b><br> 匆匆告别凤凰亭,赶往第四站的长春寺。长春寺在向阳街道岗山社区,也就是岗山村,原来的歇息岗村,这又是个有传说的地方。<br> 相传,穆桂英在养儿峪生下杨文广后,领兵一路厮杀,直杀得辽兵落花流水,自己也累得精疲力尽,不得不到一小山岗上歇息,并得到这里的村民慰问。后来,当地人为纪念穆桂英,便将她当年歇息的山岗叫做“歇息岗”。据说,上世纪六十年代,“歇息岗”村才改名“岗山”村。<div> 12点40分,来到歇息岗,我们不为歇息为访古。资料上说此处有座长青寺,是曾经的明代建筑。来到大门前,并非寺院传统的门楼制式,而是北方庭院的现代金属制品。据说,这里最早也是一座佛教寺院,明天启六年(1626)和清同治年间都重修过。整修后,曾改为“娘娘庙”,解放后还作过敬老院,目前挂牌“长春寺传统文化讲习所”。同时,大门东侧还挂房山区文保牌,据说是1986年公布的第二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div>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4 长春寺大门</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5 长春寺文保牌</h3> 资料说,“寺院坐北朝南,三进院落,各院均有东西配殿。”进来观看,乍见一进院,且只有东配殿,现为工作用房。其主殿面阔五间,硬山卷棚顶,筒瓦箍头脊。有特点的是山墙上的挑檐石,前出墀头与混砖组成简捷的盘头,但缺戗檐砖是个小遗憾。此殿虽新修缮,但这挑檐石应为原件。同为原件的,还有大殿的石级踏步,也相当古旧,彰显着岁月。从门缝窥见,梁架黑黢黢的,也应旧物。资料有说“饰苏式彩画”,现内外均不得见,是大遗憾。最大的看点在殿顶,筒瓦只占两坡顶的上半部,而下半部铺石板。这种瓦、石结合的铺顶方式,在太行山区的民房上有见,但在寺庙大殿看到还觉新鲜,不知是原制还是后改?再看山墙,似棋盘软心做法,莫非当年寺庙建筑艰难,不得不在某些方面降低标准。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6 长春寺主殿</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7 长春寺主殿挑檐石</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8 长春寺主殿前踏步</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9 长春寺主殿旧梁</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0 长春寺主殿石板顶</h3> 问工作人员,知大殿南侧那栋面阔三间同为硬山、两坡、卷棚顶的是原来的前殿。资料说此前殿“基本是明天启六年(1626)重修后的原貌”,“彻上明造,七檁前后带廊,绘有苏式彩绘”的大式做法。现在外观,并无后廊;进屋看梁架,七檁五架加前后抱头梁,方知后廊封护在内,只现前廊外露。另,彩绘遗痕依稀,实在难见纹理,不知是自然脱落了,还是修缮整理过。那三抹的隔扇窗、五抹的隔扇门也都漆过,看着真鲜艳,但失去了年代感。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1 长春寺前殿山墙</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2 长春寺前殿铃铛排山</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3 长春寺前殿博缝头</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4 长春寺前殿梁架</h3> 还有后殿呢?资料说,“后殿及东西配殿已改为现代红砖房,东部有一块倒地汉白玉石碑,为‘清同治五年(1866)十月吉日立’,碑文记述了村民集资修缮此寺的经过及捐资人姓名。”看情况,后殿可能已被围墙隔出,东西配殿也已无存。既然“改为现代红砖房”,看不看两可,但那通功德碑还有心一观。可是,踅摸一圈儿,只找到了些堆置的老构件及旧料。工作人员说,不知道后殿及石碑的事儿,后院只有银杏树。还说,这里平时不开放,为方便市民观赏红叶才开门几天。得!别难为人家了,还是看银杏树吧。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5 长春寺功德碑,源于网络</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6 长春寺院内旧料</h3> 果然,一株老树参天,枝繁叶荗,遮掩了小半个殿顶。据说这棵老银杏有着700来年的树龄,为一级保护古树。现树叶通体变黄,正值美韵充沛时节,但周边有铁栅栏围护,太伤景观。简单拍几张,也算来过。下面转场,第五站是摩崖石刻。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7 长春寺主殿后银杏树(1)</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8 长春寺主殿后银杏树(2)</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9 长春寺主殿后银杏树(3)</h3> <b>5 摩崖石刻,一佛二菩萨</b><br> 从长春寺步行到同为迎风街道的燕山公园北齐石刻不过1.5公里,大家都愿意步行。期间也兜兜转转,总算是进了公园。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0 燕山石化小景</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1 燕山公园大门</h3> 看景区介绍,这个公园有燕龙亭、游乐场、四季园,还有长廊、石雕、石刻等等。石雕里的虎、狮、象,我们只偶遇了大象,一大一小,这可真像。石刻都是些现代作品,却对我们的目标没介绍,因此几番询问才找到。看时间,13点45分。原来,我们的目标在迎风寺,几乎穿越了整个公园。石基红墙下,有市、区两级文保碑,1995年公布为第四批房山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公布为第九批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2 燕山公园大象石雕</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3 北齐清河三年摩崖造像文保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4 燕山公园摩崖造像文保牌</h3> 寺院小,门楼也小,但“帽子”高级,筒瓦、滴水与脊件全部黄色琉璃。更高级的是里面的石刻,有金属架、琉璃瓦的玻璃亭子罩着。四角亭顶上的宝瓶可谓金色灿烂,最为耀眼。一处石刻,待遇如此之高,是因为历史悠久。据说,这里有北京最早的摩崖石刻,即“北齐河清三年摩崖石刻”。所谓“北齐”,指北朝时的北齐王朝,也称“后齐”;“河清”,是北齐武成帝高湛的年号,为“黄河水清,天下太平”之意;“北齐河清三年”,指公元564年。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5 迎风寺山门</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6 燕山公园石像亭</h3> 亭内就是北齐河清三年摩崖石刻,资料中“石高1.8米,宽1.6米。造像为一佛二菩萨,佛造像高1米,菩萨高0.6米。”“佛像双足赤裸立于须弥座上,两侧协侍菩萨皆双手合十。主像及协侍菩萨体态匀称,衣纹贴体,具有南北朝时期多见的笈多风格。”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7 燕山公园摩崖造像</h3> 另,主尊佛像头部的右侧有题刻纵列,第一列为“河清三年”,第二行是“石厂村”。另有字迹下接,但风化严重,漫漶难辨。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8 燕山公园摩崖造像题款</h3> 可以看出,石刻在整块花岗岩石上,其东南侧另有些岩石及雕件分布。其中一通石碑,讲述了一则“神奇的佛石”故事,大意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当地兴建高层佳宅时挖出一尊近两米高的佛像石。施工方想弄走,但锤砸不动、炸药一点就熄火。后来改用大型推土机,不仅佛石依然未动,推土机还坏了链条。再改用吊车,但轮胎爆了、钢丝绳断了,关键是还伤人了,连施工队长都莫名病倒住院了。后来,这事儿惊动相当级别领导,请来佛教协会的高僧,判定石佛为一位得道高僧隐世清修圆寂的化身神。经高僧念经供香,佛石才上得吊车。本打算供放于公园中心,但车到此突然熄火,于是就地供放佛石。这让我想起羊耳峪大象石上那道深深的锯痕,当年是否也想破坏而未遂,那又该是一个怎样生动的故事呢?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9 迎风寺内天然巨石</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0 迎风寺内功德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1 迎风寺内石经</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2 迎风寺内石刻故事</h3> 一日访古,早早结束。车上,队友问“你在哪转地铁?”答“宣武或前门都行。”随后又多一句,“可不敢在六里桥北里转了”。听罢,队友哈哈大笑,“我也是,缘分啊!”于是,所有的负面情绪都扔进了房山的雾霭里,随风飘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