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先到旧厂房去转一下。</p> <p class="ql-block">旧日影像:专家们在检修电机心脏部件旧照片</p><p class="ql-block">国外汽轮机工程专家(左)</p><p class="ql-block">电机房职工梁师傅(中)</p><p class="ql-block">高压锅炉高级工程师周福魁(右)</p><p class="ql-block">电机房是红旗糖厂的"心脏"所在,是保证糖厂压榨量的最重要的一道防线。本栋楼在规划建设初期就考虑到扩增问题,因此建设有三处水泥架空层,糖厂提升日榨量后,就无需再建设楼体了。</p><p class="ql-block">44、45号楼四台电机同时运转时的发电量,除了满足糖厂生产、全员生活用电外,还能为市政大电网输送多余用电,供周边农场村子的居民生活用电。</p> <p class="ql-block">彩虹桥位于糖糖小镇藤山二路北侧,占地面积约2067平方米,场地内有2座高5.5米景观桥,桥身为红色,桥面为七彩彩虹图案,登桥顶可观三板村,桥底设置雨水花园,是海绵城市示范点,也是一处拍照打卡的好去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序言</p><p class="ql-block">1970-2004</p><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八十年代,整个珠海西部地区都是一望无际的蔗林。这里水网密布,雨量充沛,拥有甘蔗生长的良好土壤,诞生了红旗、白蕉、五山、乾务、平沙5家糖厂。</p><p class="ql-block">"全国最甜县",撑起广东糖业一片天。而年产值曾达1.2多亿元的红旗糖厂更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p><p class="ql-block">1970年9月,糖厂从顺德伦教搬迁而来,经过多年发展,生产的珠花牌一级白砂糖享誉国内外。大霖牌一级人造板多供出口,更衍生出制酒厂、造纤维板厂、塑料编织综合厂等产业。是过去珠海市红旗管辖区的经济支柱企业。</p><p class="ql-block">辉煌故事传千代,甜蜜事业照今人</p><p class="ql-block">谨以此馆记红旗糖厂先辈的辛勤耕耘,望甘味常润众之心田</p> <p class="ql-block">围海造田</p><p class="ql-block">红旗镇历史可追溯至古代香山岛。香山岛在春秋战国时期为百越海屿之地,秦时属南海郡地,汉代属南海郡之番禺县地,晋属东官郡地,隋属宝安县地,唐代为东莞县地,设为香山镇。南宋绍兴二十二年,东莞县令改镇为县设香山县,隶属广州。1925年,当时香山县改称中山县,红旗镇属于广州府香山县的潮居乡。1959年,朱德委员长在广东省长陈郁陪同下视察白藤堵海防咸工程。同年12月,东西两堤全长5725米的白藤大堤全面合拢,堤内形成了30平方千米的串湖,因近白藤山,故称白藤湖。</p> <p class="ql-block">珠江三角洲入海口,水猛流急,潮起潮落,裹携大量泥沙沉淀淤积,经千百年时光流逝、历史变迁,地势升高成滩涂,历经了"鱼游""鹤立""脊露"和"草铺"四个成田阶段,逐步进入沙田利用阶段,先民很早就在此开始了围垦填海造田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白藤、灯笼沙基地建设是与冬季同步开始的,寒流不断袭击,气温常常降到三、四度,东北风达到五、六级,穿着棉衣坐在房子里还冷得受不了。可是,在大堤上施工的战士们,上穿破棉衣下穿短裤叉,站在齐腰深的海水中作业,一天三餐都站在水中吃,嘴唇冻黑,身体冻僵,有一个连队几天内就有五十多人有不同程度的冻伤。</p> <p class="ql-block">立下愚公移山志,定叫沧海变良田</p><p class="ql-block">战士们满怀革命豪情,高唱军歌,向大海边的万亩荒滩进军</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125师373团战士宣传队</p> <p class="ql-block">原广州部队驻白藤围垦基地指挥部</p> <p class="ql-block">在大堤上施工的战士们上穿破棉衣下穿短裤叉站在齐腰深的海水中作业</p> <p class="ql-block">红旗镇八一大围大堤南段</p> <p class="ql-block">清同治十二年《香山县志》中"海防"部分记载:"横州、白藤、大淋、小淋、三板洲皆狐绝无寄泊处"。</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珠海围海造田,向海而兴。图为1938年地图,三板、白藤等沙坦正处在脊露、草铺的发育阶段。</p> <p class="ql-block">1964年磨刀门至鸡啼门滩涂淤积围垦示意图。八一大堤的建成对抵御台风暴潮、保护耕地起到决定性作用。(资料来源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理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最早向沧海要田的"开荒牛"是广州警备区642部队。1962年指战员们在灯笼沙围垦造田,于1964年军建大围(现湖东社区)围垦完工,总面积7100亩。唐家部队围垦军建大围近邻的东七围,面积1650亩。1963年9月广州军区42军指战员们进驻白藤基地,进行了大规模滩涂围垦工程,经过两年的艰苦奋斗,在磨刀门与鸡啼门之间,将白藤山和大林山两个海岛连接起来,筑起一条8.5公里长的弧形拦海大堤与11公里长的防洪副堤。1965年八一大围全面完工,造田2万余亩,于1966年投入生产。1969年秋冬,部队先后撤离白藤、灯笼沙生产基地,围垦土地移交给佛山专区接管。</p> <p class="ql-block">1969年冬,军垦部队撤离白藤、灯笼沙基地,将八一大围的全部及灯笼沙基地的大部分土地移交佛山专区。11月22日,佛山专区革委会发出282号283号文件,决定成立国营红旗农场。分别从南海、番禺、顺德、中山、新会等县吸收了四千余名青年进场,并从佛山专区及下属各县抽调两百多名国家干部充实农场各级领导力量。由李振卿、许云山、方君直、张存和、叶福荣组成场革命领导小组,李振卿任组长,总场部设在白藤山下,成立五个大队。</p><p class="ql-block">1970年9月,成立场革命委员会,李振卿任党委书记兼革委会主任。1972年4月,黄继接任,同年,农场将大队改为分场,平沙农场的大林分场于7月划归红旗农场。</p> <p class="ql-block">建厂:1970年10月底,伦教糖厂的设备开始搬迁到红旗农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建制:初设生产股、农务股、人保股、行政股、供销股、财务股、计劳股及工会等管理机构。全厂分为压榨、制炼、锅炉、保养四个车间。</p><p class="ql-block">成立第一届领导班子:设立三级管理,建立了压榨、制炼、制酒、动力、保养五个车间的管理体制。</p><p class="ql-block">解决生产电源:1977年,配套了750kw冷凝式发电机组。</p><p class="ql-block">开先例,创发展:1977跨1978榨季,向农场签订了承包方案。该榨季盈利62.22万元。从此,红旗糖厂走向了年年利润递增的发展道路。</p> <p class="ql-block">时光穿梭机</p><p class="ql-block">--365天,工人没有一天是空闲!</p><p class="ql-block">种植:挖水沟,开蔗坑,运蔗种</p><p class="ql-block">建厂:开山打炮眼,爆石头,筑大堤,台风护茅棚,劈草丛开垦荒滩</p><p class="ql-block">生产:压榨、制炼、锅炉、保养,运输</p><p class="ql-block">管理:生产、农务、人保、行政、供销、财务、工会</p><p class="ql-block">"一不怕苦,二不怕死。"</p><p class="ql-block">"奋战100天,完成好基建。"</p><p class="ql-block">"一入红旗,两只鸭子(每月工资22),三板烂地,四面环海,五个大队,陆续搭棚,七两米饭,八啖吃完,久久想起,十分凄凉。"</p> <p class="ql-block">1978年7月,红旗农场开始接收安置越南归难侨,更名为红旗华侨农场。当时的农场党委积极落实国家归难侨政策,千方百计克服农场经济底子薄、住房难等实际问题,迅速妥善安置、安排越南归侨侨眷住所、生活、入学及工作,采取结对帮扶、帮教等方式,使他们尽快适应融入华侨农场的生产生活。这些越南归侨大多数在原居留地还有亲戚、朋友,甚至一个家庭中父母兄弟姐妹在越南时被迫分散逃难到多个国家,越南归侨侨眷虽落户农场,但他们与海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把异国文化教育认知与生活习俗带进农场,与农场本土文化相互交织相互融合,从而形成独特的华侨农场归侨文化。</p><p class="ql-block">广大越南归侨侨眷为红旗华侨农场发展付出艰辛汗水,创造了许多辉煌。如今,他们的第二代、第三代早已融入红旗本土生活,昔日的归侨印记渐渐淡出人们视线。</p> <p class="ql-block">1972年11月8日,在红旗农场建设中发生了最壮烈的一幕,20号强台风正面袭击珠海。当晚8时,台风正面登陆,风力超过11级。此时正值大潮时分,狂风卷起巨浪,猛烈撞击围垦大堤。海堤被巨浪冲开10多处缺口。600多名职工上堤抢险,扛沙包堵缺口,抬大石垒堤坝……由于风浪实在太大,海潮不断上涨,缺口继续扩大,围内的水深已超过3米,大自然的威力已远远超出了人力的抗争范围。结果,有36位青年职工被急流巨浪冲走而牺牲,其中女职工22名,男职工14名!</p><p class="ql-block">他们是:李信航、叶凤萍、龚志强、李玉葵、郭凤莲、佘凤玲、杨帝旭、潘志强、朱灿容、何伟燕、甘帝祥、刘勋、赵坤媚、吴少兰、萧妙珍、莫明芳、江惠芳、杨慕婵、袁建新、罗建玲、鲁德庄、蓝小群、何锦云、冯志英、雷忠汉、周锡灿、黄彩珍、胡卓辉、吴筱筱、郑少煌、陈尔志、朱小娴、章雪梅、杨卫国、何玉卿、郑润媚。为纪念36位殉职同志,红旗华侨农场修建了"抗台风暴潮殉职同志纪念碑"。该碑矗立在军建分场(现湖东社区居委会)北侧,让他们的英雄事迹得以代代流传。</p> <p class="ql-block">军建知青堤简介</p><p class="ql-block">军建知青堤又称湖东南堤,位于湖东社区东侧,1963年由广州部队警备区642部队围海而成,全长3200米,堤顶宽0.5米,高1.3米。1972年11月8日,红旗华侨农场遭到第二十号强台风和罕见的暴潮袭击,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全场职工为保护军建知青堤的安全,英勇奋斗,在抗击台风和暴潮过程中,36位同志不幸壮烈殉职。</p><p class="ql-block">红旗镇府于2015年11月29日组织修复。</p> <p class="ql-block">●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p><p class="ql-block">1979年7月,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被批准试办出口特区。次年5月,这4个出口特区正式改称为经济特区。位于珠海中心地带的红旗糖厂也迅速奔赴这起浪潮。</p><p class="ql-block">●1979年,糖厂购进新型500吨/日新压榨机组,压榨能力逐步扩大。</p><p class="ql-block">●1981至1983年,分三个阶段扩大生产能力,扩建后的设计生产能力为1600吨/日。●1987至1988年榨季,糖厂自筹资金70多万元,改白酒生产为食用酒精生产。</p><p class="ql-block">●1987年,筹建蔗渣碎板车间。此项目是与香港民森贸易公司合资香港经营,对外厂名定为"红旗人造板厂"。</p><p class="ql-block">小船收获,大船出货</p><p class="ql-block">红旗糖厂蒸蒸日上</p><p class="ql-block">诞生了永远让人铭记的年产值1.2亿多元</p> <p class="ql-block">红旗糖厂主要生产珠花牌一级白砂糖、蔗渣微粒纤维板、95度二级食用酒精及食用卡拉胶和"果之宝"有机复合肥等多种产品。每年可供综合利用的蔗渣达5万吨,废糖蜜1.2万吨。衍生出制酒厂、造纤维板厂、塑料编织综合厂等产业。</p><p class="ql-block">制糖</p><p class="ql-block">甘蔗起吊过磅→蔗刀机破碎→五重压榨机提汁→沉淀澄清→真空吸附糖泥→密封加热→蒸发浓缩→中和酸碱性,精制糖浆→真空煮糖→助晶分察→筛选干燥→包装储藏。</p><p class="ql-block">制白酒和酒精</p><p class="ql-block">生产采用废糖蜜(桔水)作原料培植,酵菌→桔水密闭发酵→蒸馏塔提炼→生产出65度白酒或95度的食用酒精,剩余废液排出净化处理。</p><p class="ql-block">制人造板</p><p class="ql-block">采用蔗渣作原料,其主要生产流程是:蔗渣打散→二次干燥→分选面料和总料→施胶→铺装→单层热压→成品。</p><p class="ql-block">珠花牌</p> <p class="ql-block">甘蔗制糖工艺流程。</p> <p class="ql-block">甘蔗制酒精工艺流程。</p> <p class="ql-block">甘蔗制版工艺流程。</p> <p class="ql-block">没有说明,这三个设备也不知是干什么用的。</p> <p class="ql-block">1979-1980榨季</p><p class="ql-block">被评为省一等先进厂</p><p class="ql-block">1980-1981榨季</p><p class="ql-block">获省优胜奖,被评为省安全文明生产先进集体</p><p class="ql-block">1982年</p><p class="ql-block">起重组获省府先进集体奖</p><p class="ql-block">1984-1985榨季</p><p class="ql-block">被评为省二等先进厂和万吨蔗利润优胜奖</p><p class="ql-block">1985-1986榨季</p><p class="ql-block">获省先进企业奖</p><p class="ql-block">1986-1987榨季</p><p class="ql-block">获省优胜单位奖,被评为产品质量优胜单位</p><p class="ql-block">1987-1988榨季</p><p class="ql-block">获省先进企业奖,被评为产品质量优胜厂、省环境保护先进集体</p><p class="ql-block">生产技术科被评为省先进集体</p><p class="ql-block">1988年红旗糖厂一级白砂糖被广东省质量审定委员会评为优质产品</p><p class="ql-block">1990年→明珠牌一级白砂糖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业部评为全国轻工业优质产品1991年珠花牌一级白砂糖被评为广东省优质产品</p> <p class="ql-block">转身即新生</p><p class="ql-block">2004年红旗糖厂因故落下帷幕</p><p class="ql-block">但这里关于「甜蜜的故事」仍在继续上演</p> <p class="ql-block">上2楼甜蜜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传|承丨非丨遗|技|艺</p><p class="ql-block">赓丨续丨甜丨蜜丨薪|火</p><p class="ql-block">古法红糖</p><p class="ql-block">传承文化</p><p class="ql-block">古法红糖的制作工艺</p><p class="ql-block">是中国传统手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勤劳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如今,一些地方的古法红糖制作工艺</p><p class="ql-block">已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得到了保护和传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古法红糖</p><p class="ql-block">民俗文化</p><p class="ql-block">红糖在中国的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一些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中红糖常常被作为礼品赠送或者用于制作传统的美食如红糖糕、红糖汤圆等寓意着甜蜜、幸福和团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古法红糖</p><p class="ql-block">养生文化</p><p class="ql-block">在传统中医理论中红糖性温、味甘、入脾具有益气补血、健脾暖胃、暖中止痛活血化瘀等功效,是一种重要的养生食品,在女性产后调理、月经期间以及身体虚弱、疲劳时人们常常会食用红糖来调理身体</p> <p class="ql-block">三板村是红旗镇下辖的一个行政村,区域总面积约4.5平方公里,而三板水乡则坐落于三板村内,这里依山邻水,河涌纵横,水网密布,渔舟如织,村民沿三板河涌而居,形成独特的一河两岸风貌,具有魅力无穷的水乡民俗风情,有着"鱼米之乡"和珠海"特色水乡第一村"的美誉。泛游水乡,绿树环绕,阡陌纵横,水清、岸绿、景美,极大限度地保留了自然生态。在这里,可以依托水乡天然优质的河道,开展和体验当下最时尚小众的皮划艇运动;可在二百多亩的生态湿地内观赏几千只不同种类的鸟繁衍生息;或是品尝颇具特色的当地农家美食,感受水乡特有的安静和祥和,悠然自得,放慢生活的脚步,尽情享受金湾水乡慢生活。三板村获得"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广东美丽乡村特色村"、"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称号,"金湾水乡田园生态休闲游"于2019年入选广东省首批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名单。</p> <p class="ql-block">景区简介</p><p class="ql-block">三板水乡文创园位于金湾区红旗镇三板村,总占地面积约37900平方米,一期项目占地面积为26350平方米,谋划二期项目占地面积约1155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一期项目拥有游船、皮划艇、烧烤、露营、非遗工坊、三板村史馆、咖啡厅、特色餐饮和高端民宿等业态,给广大游客一个可团建拓展、可休闲娱乐、可体验当地文化的文创区域。</p><p class="ql-block">二期项目正在紧锣密鼓的规划当中,二期项目会在一期项目基础上进行更丰富的业态配套。</p><p class="ql-block">三板水乡文创园一二期项目建成后,将联动红旗糖厂、鹭鸟天下景区进行紧密的串联、功能互补,构建成红旗水乡生态旅游度假区的重要部分,成为红旗文旅对外最靓丽的一张名片。</p> <p class="ql-block">景区大门外停着房车。</p> <p class="ql-block">三板皮划艇</p><p class="ql-block">三板水乡皮划艇位于三板村小林桥头,依托天然优质河道,开展和体验最时尚的体验运动一皮划艇。穿梭在水乡,换一个角度欣赏岸上风光,广阔无限,美不胜收,可以感受当地淳朴村民们日新月异的幸福生活,深入体验三板村乡村旅游的乐趣。</p> <p class="ql-block">烧烤区。</p> <p class="ql-block">露营草坪。</p> <p class="ql-block">非遗工坊|三板村史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滨水书咖。</p> <p class="ql-block">特色民宿。</p> <p class="ql-block">特色餐饮区。</p> <p class="ql-block">幸福桥</p><p class="ql-block">简介:幸福桥前身是三板旧桥,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桥长51米,宽4.4米,构造为水泥石桥,在新三板桥建成之前,一直是三板村民来往一河两岸的重要通道。在创建文明村居过程中,经过对桥身结构加固和外部装修,此桥被改造成步行专用桥。改造后的幸福桥造型独特,坚固耐用,成为三板河一河两岸的标志性景点。</p> <p class="ql-block">红旗镇三板村基本情况介绍</p><p class="ql-block">三板村位于金湾区红旗镇中心区以西,东邻三板社区,南邻沙脊村,西邻斗门区,北邻斗门区白藤湖团结社区。三板村区域总面积4.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达5000亩(其中养殖面积4000亩,种植面积1000亩)。下辖广生一、广生二、瑞昌一、瑞昌二、永裕、成裕、成太7个村民小组。现有户籍人口498户、1995人,常住人口2563人。村党总支下设党支部7个,共有党员74名(含预备党员3名)。2023年三板村集体经济收入576万元,主要来源于厂房、商铺和鱼塘出租等。村民可支配收入4.9万元,主要来源为水产养殖和外出打工。近年来,三板村先后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广东美丽乡村特色村""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等称号,入选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三板村"金湾水乡田园生态游"入选首批</p><p class="ql-block">"广东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名单。</p><p class="ql-block">三板村村党组织职数5个,空缺0个;村职数3个,空缺0个;交叉任职率100%,现任村"两委"干部大专及以上学历5人,平均年龄45.4岁。三板村党总支部严格按照党组织建设"五个"好的目标,在加强党员发展、党员管理与教育及党员联系村务等方面,进一步建设好党员活动服务中心,健全"党委﹣党支部﹣村民小组长﹣党员﹣积极分子﹣群众"的工作网络,充分发挥各个年龄段党员的优势,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伍,对困难党员、群众开展送温暖活动、同时,村总支部及村民委员会以党务、村务、财务等公开为平台,逐步完善"三资"清理工作,切实</p><p class="ql-block">做好村各重大事项等决策、执行等。</p><p class="ql-block">积极打造乡村发展样板。以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和乡村振兴样板村为契机,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形成人人参与、</p><p class="ql-block">上下联动、综合治理的治理氛围。打造富有特色的水乡特色景观带,全方位拓展村民增收致富渠道,目前已成为珠海知名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之一。2019年以来,三板村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广东美丽乡村特色村""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等称号,三板村"金湾水乡田园生态游"入选首批"广东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名单。</p> <p class="ql-block">三板村始建于约上世纪30年代,由中山、佛山南海、江门等珠三角地区的渔民聚居三板山而形成。三板山原是一个海岛,涨潮时三个海岛从远处看上去就象漂浮在海面一条舢板船,渔民称之为"舢板山",后简称为"三板山"。山坡下聚居地方称为"舢板自然村",后简化称之为"三板村"。</p><p class="ql-block">三板村,位于红旗镇东面,距镇政府约3公里,面积4.5平方公里。东面与三板社区相连,南面与红旗镇沙脊村隔河相连。西面与斗门区相隔鸡啼门水道,北面与斗门区白藤湖团结村相连接。三板村位于三板山西南面,三板山由三座小山包组成,两头低,中间高,海拨平均高度28米。土质是海水冲积而成,经人工围垦而成平原,村内主要有三板涌流经,三板涌在围垦造田时作为排灌河涌,后用作运输农作物河道兼排灌之用,到现时作为排灌及景观河之用。</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属中山县第七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中山县第七区海荣乡。1953年,属中山县第三区(今三灶),更名为沙脊乡三板互助合作社(沙脊三板同属一个乡,乡公所设在沙脊)。1958年,属中山县三灶人民公社管辖,更名为中山县三灶人民公社三板农业大队管理委员会。1961年,属珠海县香洲区小林人民公社管辖,更名三板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1965年,更名为向阳生产大队革命委员会。1971年,属珠海县香洲区小林人民公社管辖,更名为三板大队革命委员会。1984年至1987年,属珠海市香州区管辖,更名三板乡人民政府。1988年,属珠海市三灶管理区小林镇政府管辖,更名为三板村民委员会。2001年,属珠海市金湾区小林镇管辖。2003年,属珠海市金湾区红旗镇管辖,编属三板行政村至今。</p><p class="ql-block">三板村属于移民村落,形成时间约100年历史,由周边渔民为谋生聚居而成的村落,姓氏较多。主要姓氏有梁姓、陈姓、黄姓、冯姓、吴姓、周姓、何姓、郭姓、杨姓、李姓、张姓、苏姓、卢姓、彭姓等。梁姓,先祖原为河南颖川,明代从江苏等地迁移至广东南雄,清代中期从广东南雄迁往中山、新会、顺德等地,上世纪1932年代从中山、新会、顺德等地迁移至本地。陈姓,明代从浙江、福建等地迁移至广东广州、顺德、中山,上世纪30年代从广州、顺德、中山等地迁移至本地。黄姓,宋朝从河南省潢川县西部迁移至广东南海、顺德、中山等地,上世纪30年代从中山、南海、顺德等地迁移至本地。</p><p class="ql-block">2015年末,户籍人口约1733人,男性844人,女性889人,最年长者年龄95岁(女),主要依靠农业收入的人口有1207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打工的人口有496人;实际在村居住人口1362人。非户籍外来人口563人。香港同胞有13人,澳门同胞有20人。本村村民主要为汉族,为广府民系,通用语言为粤方言(水上话)。水上话又叫"疍家话",属粤方言范畴,与中山、顺德、番禺一带水上话大同小异,但与珠海本地粤音差异较大,以致本地人视为另一种方音。三板村原来村民大部分说水上话,他们大部分都是从中山、顺德、番禺等迁入带过来的口音,邻近村也同样有很大部分人讲水上话,但近年随着时间流逝,讲水上话老年人逐渐减少,年轻人出来工作后又少讲,水上话有淡出迹象。</p><p class="ql-block">本村特色的农产品有小林草皖、南美白对虾、黄脚鳗、罗非鱼等。特色传统食品春节有油角、年糕、煎堆,端午节有粽子。粽子(端午节)、油角(春节)、年糕(春节)、煎堆(春节)、糯米饼等。</p> <p class="ql-block">小林草皖:又名草皖,是"四大家鱼"之一。草皖原本栖息于平原地区的江河湖泊,以草为食,肉质肥嫩,体呈浅茶黄色,其营养价值高,含有维生素B1、B2、不饱和脂肪酸,以及钙、磷、铁、锌、硒等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具有暖胃和中、平降肝阳、祛风治痹、益肠明目等功效。草鱼是百姓餐桌上喜闻乐见的食物,广东松子鱼,湘江石锅鱼,川渝水煮鱼、酸菜鱼,东北炖鱼,其主要材料皆为草鱼。三板村草皖是百年前疍家人根据野生草院的生长习性,修建"草基鱼塘"用以养殖,即塘内养鱼,塘基种草,塘草喂鱼,塘泥肥草,并传承至今,从而孕育出极具地方特色的小林草皖。小林草皖外观与众不同,形体瘦长,色泽银亮,区别于其他地区养殖的草皖;口感极佳,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毫无泥腥味。整个三板村区位于咸淡水交汇处,盐浓度常年保持在1.5%~1.8%左右,池塘自配的进出水口,水位会随外面的江水升高或降低,使整个池塘犹如活水池,创造了草皖天然的生长环境。另外,养殖小林草皖的鱼塘里土质非常特殊,是一种天然碱性"油泥",不仅使池塘不易产生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保持良好的水质,还使小林草皖拥有通体银白、天然瘦身的特征。小林草皖坚持传统养殖方式,采用古法"臭草"杀菌,以土生的象草喂养,辅以自家配制的天然乳料,为小林草皖生长提供充足的糖、纤维、蛋白质等营养成分。</p><p class="ql-block">传统的农作物有水稻和甘蔗,50年代至70年代末村民以种植水稻为主,80年代初到2000年初以种植甘蔗为主,现时以水产养殖为主。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中水产养殖占总收入的80%,工资性收入占15%,集体经济分红占0.5%。</p><p class="ql-block">本村有县道760、乡道小红路。1964年通电,20世纪60年代通电话,2006年通上自来水,2009年通网络,2013年全村村道实现水泥硬底化。本村有三板村文化活动中心一个,漂流书屋一间,藏书约2000册,健康娱乐室一间,电子阅览室一间,还有多功能活动室,并且设有篮球场供村民活动。</p><p class="ql-block">乡规民约有村委于2011年10月21日制定的《三板村人口与计划生育自治公约》。</p><p class="ql-block">村内习俗有"土地公"祭拜,每逢传统节日,如清明、端午、中秋、春节、每月初一、十五等,每家每户都会派一名家庭代表(多系妇女)自发到村中"土地公"拜祭。"土地公"一般由村中年长老人选址,面向耕地,由村中各家筹资,择吉日开工建造。"拜土地"祭品一般有鸡肉、猪肉、水果、元宝香烛等,祈求土地公保佑一年四季风调雨顺,村民平安吉祥。</p><p class="ql-block">三板村的新年习俗,形成民国时期。小年即农历腊月二十三。这天至年前一般都有相应的活动习俗,以迎接春节的到来,如俗话说"腊月二十三,动手洗衣裳,腊月二十五,扫房掸尘土;腊月二十七,里外洗一洗;腊月二十八,家什擦一擦;腊月二十九,脏都擦走"。虽然当地居民不一定按着这个来做,但是这几天都会很忙碌的。十二月三十日除夕,人们俗称这一天"年三十晚",这一天全家大大小小都回家团聚。就是外出很远的人,也会赶回家吃团圆饭,享天伦之乐,热闹非常。晚饭后全家聚在一堂,谈家常,说祖宗的陈年旧事,让子孙不要忘记先人。年初一,大人在早上起床就忙着为小孩穿新衣和煮斋菜、炸煎堆,天刚亮就把斋菜和糕点供在神台拜祖,烧炮仗,然后全家吃斋菜。结了婚的大人给小孩派红包。成年人在这一天不会到别家拜年。年初二,人们称年初二为开年。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杀鸡拜祖,祈求祖先保佑一年全家像雄鸡一样精神奕奕。吃过早饭,丈夫会带妻子、儿女到岳丈、岳母家拜年,吃过晚饭才回家、这一天亲友也互相拜年。年初三到年初六,人们都相互串门拜年,不开工、不下地,尽情享受节日的乐趣。人们聚在一起打麻将。谈天说地,尽情娱乐。</p><p class="ql-block">1989年7月,八号强台风袭击三板村,鸡啼门水道沙头段海堤缺堤,村民直接经济损失600多万元。</p><p class="ql-block">2008年9月24日凌晨,第十四号强台风"黑格比"袭击三板村,鸡啼门水道沙头段又一次缺堤,造成村民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万元。</p><p class="ql-block">三板村近年来屡获殊荣,多次获得省级以上荣誉,其中2011年被中国计生协会评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示范点";2013年被广东省组织部评为"全省农村社区回头看活动示范单位";2014年被广东省档案局评为"广东省档案综合管理单位"等荣誉。</p><p class="ql-block">2017年三板村种养面积5000亩,有农户405户,户籍人口1759人,农业总产值9143万元,人均纯收入12616元。</p> <p class="ql-block">成太广场</p><p class="ql-block">2019年三板村为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修建了成太广场、广生公园等休闲场所,成太广场牌坊设在三板河道旁,外观采用粉墙黛瓦的建筑形式,与周围民居和河道融为一体,恬静怡然。再通过圆形空窗的点缀,透漏出远处的山脉景观,增添了空间的层次感,产生了幽远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村里没有祠堂,没有庙。只有这个拜土地公的地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