坠入佛国胜地(2):访辽宁义县万佛堂石窟——梁铁人夫妇2024年66天夏秋行(27)

文峰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本篇编号:2024091</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本篇配曲《雪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篇首的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时光总是太匆忙,只有让自己的脚步慢一点,才能在烟火日子里品出情味的绵长。万物向美而生,人间值得徜徉!在人生奔波的旅途上,做个有情人,修颗简净心,一路总会有美好猝不及防,来温暖这尘世的薄凉。</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发端自印度尼泊尔一带的佛教,沿着中国的河西走廊从西北进入中国,中国佛教的石窟造像艺术是由西域向东渗透。到西北山西,然后分两路发展,一路向东,沿着辽西走廊,在东北开枝散叶。另一路则南下,到了川渝(本文不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有幸造访过中国大多数石窟寺了,这次到辽宁义县,也是填补了我们石窟旅行的一个空白。而东北地区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石窟群,是义县的万佛堂石窟,就在距义县县城西北约10公里左右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万佛堂石窟,坐落在辽宁省义县县城西北9公里的大凌河北岸,至2015年为止,是中国东北地区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也是中国北朝石窟中纬度最北,位置最东的窟群,万佛堂石窟始建于北魏年间,因为常年的自然风化与年久失修,大部分石窟已经破损坍塌,万佛胜景己不复存在了。尽管如此,它依然是东北地区北魏石窟最后的倔强。它仍被誉为中国北方石窟造像艺术宝库,1988年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石窟群分为东西两区,共有16个洞窟和430余尊石刻造像。西区第六窟现存一尊高约3.2米的大弥勒佛,是典型的北魏造像。东区的“千手千眼观音佛像”尤为引人注目,为明清时期匠人所塑。尽管因战乱和自然破坏,如今的万佛堂石窟显得有些萧条,但依然不失其历史和艺术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万佛堂石窟下层有6窟,由东向西一次排列,进入第一个窟,门刻有“佛光普照”四个大字,窟内平方形,高约五米,每边花约一米,中央有一方形石柱,上连窟顶,方形石柱四面布满精细的雕刻,尘拱上的佛像,供奉人像和上层佛合内的佛像,侍者及弧形华幔,化生童子,窟顶的飞天,门内窟壁的千佛式座佛,都是典型的北魏中期造像,刀法劲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万佛堂石窟,位于辽宁锦州义县,始建于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背靠福山,面朝大凌河。这个石窟群不仅是东北地区年代最久远的石窟,也是规模最大的。</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万佛堂石窟开凿的第二十四年,即北魏正光四年(523年),塞北的柔然因饥荒南侵北魏,成了北魏王朝走向衰落的重要转折点。也正是在这一年,万佛堂石窟的开凿草草收尾,留下了许多未完成的佛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万佛堂石窟,面朝大凌河,坐北朝南。这个石窟群在辽西地区,尤其是在十六国时期鲜卑燕国的故地,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万佛堂石窟的开凿时期,正值云冈石窟已经经历了大规模的营建,而魏孝文帝也已经迁都洛阳,龙门石窟也正在起步阶段。相比之下,万佛堂石窟因其偏僻的地理位置,远离政治中心,风格上显得更为传统和滞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万佛堂石窟始建于北魏时期,由云冈石窟的开创者昙曜主持修建。虽然历经风雨,如今保存下来的窟(龛)有20多个,雕像430多尊,但其中西区保存得较好,有9个窟;东区则相对残破,只剩下7个窟。尽管如此,万佛堂石窟依然散发着一种神秘的美感,就像“米洛斯的维纳斯”断臂后获得了一种独特的抽象艺术效果一样,万佛堂石窟的风化残破也让它显得更加迷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万佛堂整个洞窟的形制和特色完全是北魏晚期风格,气场十足,但残损严重。大凌河沿岸的石质属于沉积岩,易于雕刻但难于保存。一千五百年来,河水浸泡冲刷、风化以及人为破坏,能剩下这些已经算是奇迹了。尽管万佛堂石窟残破,但北魏晚期石窟的所有特点还都能依稀看到。虽然不如那些精美而系统的石窟,但对于石窟爱好者来说,通过这些细枝末节的观察和比对,是一种有趣的体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万佛堂石窟开凿的第二十四年,即北魏正光四年(523年),塞北的柔然因饥荒南侵北魏,成了北魏王朝走向衰落的重要转折点。也正是在这一年,万佛堂石窟的开凿草草收尾,留下了许多未完成的佛像。</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万佛堂石窟曾与山西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为北魏石窟三巨头。不过,今日现状之观感,它已无法与云冈、龙门相提并论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万佛堂石窟中最为珍贵的文物是第六窟旁的摩崖石刻《元景造像碑》</b><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块石碑不仅在书法艺术上极具观赏性,还记录了长城以北自古就有国人生活的历史痕迹。梁启超和康有为都对其赞誉有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值得一提的是,万佛堂石窟名气不大,位置较偏,且交通不便,仅适合自驾或包车参访。如果不是对石窟寺情有独钟,可能很少有人听说过它的名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万佛堂石窟,是东北唯一的摩崖石窟群,石窟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窟内的壁画涵盖大量古代少数民族的生活情景,有学者指出万佛堂石窟对研究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习惯有极大的学术价值。此外,万佛堂石窟脱胎于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等石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研究万佛堂石窟有助于研究同时期的石窟,并且能搞清楚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年),营州(今辽宁朝阳)刺史元景为孝文帝禳灾祈福,在大凌河北岸的山崖上开凿佛窟,即万佛堂石窟西区。为什么选择义县?别看义县现在地理位置不佳,但在古代,却是相反。义县地处大凌河中下游,是进入东北的辽西走廊上的必经之路。早在西汉时即设交黎县,为辽西郡东部都尉治所。十六国时期,为前燕昌黎郡治所昌黎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对于辽代,义县的地理位置则更为特殊。张邵如此说道:“自燕而东列郡以数十,东营为大。其地左巫闾,右白霫(xí),襟带辽海,控引幽蓟。”巫闾,指义县东边的医巫闾山,既是古代五镇中的北镇,也是契丹人的圣山。早在上世纪30年代,历史学家金毓黼就深入医巫闾山,考察辽太祖长子东丹王耶律倍的陵寝。</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本篇配曲《雪舞》,配图为我们在辽宁义县万佛堂石窟参访时的拍片,配文主要是介绍了万佛堂石窟的历史及现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希望大家喜欢,谢谢关注分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谢谢关注分享!</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