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汪杂记】(139)文士与狐仙

铁丁

<p class="ql-block">名士与狐仙</p><p class="ql-block">汪曾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杨渔隐是个怪人。怪处之一,是不爱应酬。</p><p class="ql-block">杨家在县里是数一数二的高门望族,功名奕世,很是显赫。杨渔隐的上一代曾经是一门三进士,实属难得。</p><p class="ql-block">杨家人口多,共八房。杨家子弟彼此住得很近,都是深宅大院。门外有石鼓,后园有紫藤、木香。</p><p class="ql-block">他们常来常往,遇有年节寿庆,都要相互宴请。上一顿的肴核才撤去,下一顿的席面即又铺开。</p><p class="ql-block">照例要给杨渔隐送一回“知单”请大爷过来坐坐(杨渔隐是大房),杨渔隐抓起笔来画了一个字:“谢”,意思是不去。他的堂兄堂弟知道他的脾气,也不再派人催请。</p><p class="ql-block">杨渔隐住的地方比较偏僻,地名大淖大巷。一个小小的红漆独扇板扉,不像是大户人家的住处。</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侧门,想必是另有一座大门的,但是大门开在什么方向,却很少人知道。便是这扇侧门也整天关着,好像里面没有住人。</p><p class="ql-block">只有厨子老王到大淖挑水,老花匠出来挖河泥(栽花用),女佣人小莲子上街买鱼虾菜蔬,才打开一会儿。</p><p class="ql-block">据曾经向门里窥探过的人说:这座房子外面看起来很朴素,里面的结构装修却是很讲究的,而且种了很多花木。</p><p class="ql-block">杨渔隐怎么会住到这么一个地方来?也许这是祖上传下来的一所别业,也许是杨渔隐自己挑中的,为了清静,可以远离官衙闹市。 </p><p class="ql-block">杨渔隐很少出来,有时到南纸店去买一点纸墨笔砚,顺便在街上闲走一会儿,街坊邻居就可以看到“大太爷”的模样。他长得微胖,稍矮,很结实,留着一把乌黑的浓髯,双目炯炯有神。</p><p class="ql-block">杨渔隐不爱理人,有时和一个邻居面对面碰见了,连招呼都不打一个。因此一街人都说杨渔隐架子大,高傲。这实在也有点冤枉了杨渔隐,他根本不认识你是谁!</p><p class="ql-block">杨渔隐交游不广,除了几个做诗的朋友,偶然应渔隐折简相邀,到他的书斋里吟哦唱和半天,是没有人敲那扇红漆板扉的。</p><p class="ql-block">杨渔隐所做的一件极大的怪事,是他和女佣人小莲子结了婚。 </p><p class="ql-block">这地方把年轻的女佣人都叫做“小莲子”。小莲子原来是伺候杨渔隐的夫人的病的。杨渔隐的夫人很喜欢她,一见面就觉得很投缘。</p><p class="ql-block">杨渔隐的夫人得的是肺痨,小莲子伺候她很周到,给她煎药、熬燕窝、煮粥。杨夫人没有胃口,每天只能喝一点晚米稀粥,就一碟京冬菜。</p><p class="ql-block">她在床上躺了三年,一天不如一天。她自己知道没有多少日子了,就叫小莲子坐在床前的杌凳上,跟小莲子说:“我不行了。我死后,你要好好照顾老爷。这样我就走得放心了。我在地下会感激你的。”小莲子含泪点头。</p><p class="ql-block">杨夫人安葬之后,小莲子果然对杨渔隐伺候得很周到。每到换季,单夹皮棉,全都准备好了。冬天床上铺了厚厚的稻草,夏天换了凉席。</p><p class="ql-block">杨渔隐爱吃鱼,小莲子很会做鱼。鳊、鯚,清蒸、汆汤,不老不嫩,火候恰到好处。</p><p class="ql-block">日长无事,杨渔隐就教小莲子写字(她原来跟杨夫人认了不少字),小字写《洛神赋》,教她读唐诗,还教她做诗。</p><p class="ql-block">小莲子非常聪明,一学就会。杨渔隐把小莲子的窗课拿给他的做诗的朋友看,他们都大为惊异,连说:“诗很像那么回事,小楷也很娟秀,真是有夙慧!夙慧!” </p><p class="ql-block">杨渔隐经过长期考虑,跟小莲子提出,要娶她。“你跟我这么久,我已经离不开你;外人也难免有些闲话。我比你大不少岁,有点委屈了你。你考虑考虑。”</p><p class="ql-block">小莲子想起杨夫人临终的嘱咐,就低了头说:“我愿意。”</p><p class="ql-block">把房屋裱糊了一下,请诗友写了几首催妆诗,贴在门后,就算办了事。杨渔隐请诗友们不要把诗写得太“艳”,说:“我这不是扶正,更不是纳宠,是明媒正娶地续弦,小莲子的品格很高,不可亵玩!”</p><p class="ql-block">杨渔隐娶了小莲子,在他们亲戚本家、街坊邻居间掀起了轩然大波。他们认为这简直是岂有此理!这是杨渔隐个人的事,碍着别人什么了?</p><p class="ql-block">然而他们愤愤不平起来,好像有人踩了他的鸡眼。这无非是身份门第间的观念作怪。如果杨渔隐不是和小莲子正式结婚,而是娶小莲子为妾,他们就觉得这可以,这没有什么,这行!杨渔隐对这些议论纷纷、沸沸扬扬,全不理睬。</p><p class="ql-block">杨渔隐很爱小莲子,毫不避讳。他时常搀着小莲子的手,到文游台凭栏远眺。文游台是县中古迹,苏东坡、秦少游诗酒留连的地方,西望可见运河的白帆从柳树梢头缓缓移过。</p><p class="ql-block">这地方离大淖很近,几步就到了。若遇天气晴和,就到西湖泛舟。有人说:这哪里是杨渔隐,这是《儒林外史》里的杜少卿!</p><p class="ql-block">杨渔隐忽然得了急病。一只筷子掉到地上,他低头去捡,一头栽下去就没有起来。</p><p class="ql-block">小莲子痛不欲生,但是方寸不乱,她把杨渔隐的过继侄子请来,商量了大爷的后事。根据杨渔隐生前的遗志,桐棺薄殓,送入杨氏祖茔安葬,不在家里停灵。</p><p class="ql-block">送走了大爷,小莲子觉得心里空得很。她整天坐在杨渔隐的书房里,整理大爷的遗物:藏书法帖、古玩字画、蕉叶白端砚、田黄鸡血图章,特别是杨渔隐的诗稿,全都装订得整整齐齐,一首不缺。</p><p class="ql-block">小莲子不见了!不知道她是什么时候走的。厨子老王等了她几天,也不见她回来。老花匠也不见了。老王禀告了杨渔隐的过继侄儿,杨家来人到处看了看,什么东西都井井有条,一样不缺。</p><p class="ql-block">书桌上留下一把泥金折扇,字是小莲子手写的。“奇怪!”杨家的本家叔侄把几扇房门用封条封了,就带着满脸的狐疑各自回家。</p><p class="ql-block">厨子老王把泥金扇偷偷掖了起来,倒了一杯酒,反复看这把扇子,他也说:“奇怪!”</p><p class="ql-block">老王常在晚上到保全堂药铺找人聊天。杨家出了这样的事,他一到保全堂,大家就围上他问长问短。老王把他所知道的一五一十都说了。还把那把折扇拿出来给大家看。</p><p class="ql-block">座客当中有一个喜欢白话的张汉轩,此人走南闯北,无所不知,是个万事通。他把小莲子写的泥金折扇拿在手里翻来覆去地看,一边摇头晃脑,说:“好诗!好字!”</p><p class="ql-block">大家问他:“张老,你对杨家的事是怎么看的?”张汉轩慢条斯理地说:“他们不是人。”——“不是人?”</p><p class="ql-block">——“小莲子不是人。小莲子学做诗,学写字,时间都不长,怎么能到得如此境界?诗有点女郎诗的味道,她读过不少秦少游的诗,本也无足怪。字,是玉版十三行,我们县能写这种字体的小楷的,没人!老花匠也不是人。他种的花别人种不出来。牡丹都起楼子,荷花是‘大红十八瓣’,还都勾金边,谁见过?”</p><p class="ql-block">“他们都不是人,那,是什么?”</p><p class="ql-block">“是狐仙。——谁也不知道他们是从哪里来的,又向何处去了。飘然而来,飘然而去,不是狐仙是什么?”“狐仙?”大家对张汉轩的高见将信将疑。</p><p class="ql-block">小莲子写在扇子上的诗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三十六湖蒲荇香</p><p class="ql-block">侬家旧住在横塘</p><p class="ql-block">移舟已过琵琶闸</p><p class="ql-block">万点明灯影乱长</p><p class="ql-block">这需要做一点解释:高邮西边原有三十六口小湖,后来汇在一处,遂成巨浸,是为高邮湖。琵琶闸在南门外,是一个码头。</p><p class="ql-block">一九九五年十一月十五日</p> <p class="ql-block">附:</p><p class="ql-block">读汪曾祺《名士与狐仙》(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何太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好长时间没读汪曾祺了,之前读的也都是他的散文。现准备在铁丁老师的带领下读读他的小说。这是我读汪老的第一篇小说(《受戒》只知其名,其实未细读过)。这是一篇以写人物为主的小说(近来,铁丁老师推的好像都是以写人物为主的。其实,小说三要素中,环境与情节也都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但汪老这一系列自有特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一篇的题目是“名士与狐仙”,那么应涉及两个人物。即一“名士”,一“狐仙”;只是“狐仙”这个角色有点浪漫了,这应该是蒲松龄笔下才有的人物。该小说大概具有“变俗为雅”的美学趋向,这也是汪老文字美学风格之一吧(不知北中原冯杰属不属此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开篇一句是“杨渔隐是个怪人。”陡地吊起读者的胃口,但是第二句,老实说,我觉得释然了这种趣味,“怪处之一,是不爱应酬。”这算怪吗?在羞涩朴实的读书人看来,这属常态,读书人都不爱应酬——只不过汪老这么强调,不过是这杨渔隐不爱应酬到了极点,有特殊(特别)之处。放在今天来说,这是个性格缺陷、甚至可说是悲剧。这种人在公务员队伍中如何混?官场上混不了,商场上又混得了吗?这种人在情场上应该也很狼狈。但他是名士,应该在学识上有一刷子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哦,原来杨名士是诗书传家、钟鸣鼎食,靠的是祖荫积德(积文化底蕴),亦即今日之“拼爹”了。打住,我怎么读着读着有点冒酸了?发散得太厉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汪曾祺有这样的小说,刘亮程、李娟却肯定没有这样的素材——编呗,编不出来,人家葛亮也是有素材的。你写你的南京香港,我写我的阿勒泰,都会有读者的。冯杰后来文了,可是他的文里仍然透着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段交代了人物的家世与背景,让这个人的“文”与“不擅”有根基,否则就是无本之木。下一段介绍的是什么呢?文字虽短,但信息复杂。“杨家人口多,共八房。”人丁兴旺,家族繁荣——存在利害关系吗?“杨家子弟彼此住得很近,都是深宅大院。”,“彼此住得很近”——关系好?“都是深宅大院”,富庶。这叫伏笔吗?此处隐伏着什么?弄得人心痒痒的。“门外有石鼓,后园有紫藤、木香。”这一句却似岔开,明明讲着人事,却来描写景物——该句是承接着“深宅大院”而来的。汪老很妙地用一个不起眼的“石鼓”和一点简单平凡的“紫藤”与“木香”就突出了这“深宅大院”;就像李重光要突出他的院落有多深,只用秋天的梧桐树。这简单的石鼓、紫藤与木香不仅突出了书香门第世家大院的“有”(这种“有”不是简单的土豪或暴发户的财富,而是文化的积淀——这是黄澄澄的阿堵物买不来的),而且凸显了诗礼人家包括汪老的一些审美趋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一段,讲述了杨门家族间关系确实融洽,而且略显铺张:“上一顿的肴核才撤去,下一顿的席面即又铺开。”——这与“狐仙”有何关系,与狐仙的出场有何关系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忽然发现,开篇交代了、给主人公定了一个性,可接下来却宕开了,只字未提杨渔隐以及其如何不爱应酬。这是伏笔,是铺垫?抑或反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果然,下一段就提到杨渔隐了,既然家族间这样讲究来往,每每邀请作为长房的渔隐,可是他不去。家族间如此,外界就更不用说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汪老这语言简洁,段落亦简洁。这不仅是作小说的人可以借鉴的,即写散文的人亦可学习。前几天读到钱红丽的一则随笔札记,提到汪老的文字基本不用形容词,多是名词和动词,这就是了——这是语言修炼的至境(汪老像他的老师,喜欢提“圣境”这个词,他们也用自己的笔创造了圣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接下来,原来这个杨渔隐并不显摆,我喜欢、我有点喜欢、渐渐喜欢上这个人物了。读小说,是置身事外还是把自己放进去呢?杨渔隐住的地方偏僻(看来他并不与那些堂兄弟住在一处,不是高门大户),住的房子也小家小户——汪老只用一个“小小的红漆独扇板扉”来突出——这些都是值得我学习的啊!描写,非得浓墨重彩、华词丽句精雕细刻;但汪老这笔法是学不来的,这需要积一生功力之修炼(那名士风度是修炼也修炼不来的——还是止于心向往之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面强调、专写这扇侧门——看来内里是有大门的,便是这扇侧门也整天关着,“好像里面没有住人”这个假设,照应了上文杨渔隐的“不爱应酬”,突出其“怪”。这该人物虽然还未出场,但是我们眼前已渐渐有了个模糊的样子与面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些塑造人物的方法值得学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至此都仍然未讲杨渔隐人物,而仍在描写环境——通过环境侧面衬托人物。一花一草,处处俱彰显着主人之修养、品性与志趣。这叫“侧面烘染法”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