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杂病的渊源

沧海一粟

<p class="ql-block">有网友留言说,希望我写一篇关于“烤杂病或柏林火”的文章,正月十六烤杂病是冀南一带的民俗,从现在看流行于河北南部邯郸、邢台、石家庄等地。</p><p class="ql-block">所谓的正月十六烤杂病,即是在正月十六的夜晚,人们在家的门口用木柴或秸秆等物生起大火,大家围绕着在一起取暖,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变换部位,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还口中念念有词:“烤,烤,烤杂病,烤在哪里哪没病。”还有的说:“烤烤手,活长久;烤烤腿,活百岁;烤烤腰,重担挑;烤烤腚,不得病;全身都烤,百病全消。”</p><p class="ql-block">这些民俗透露出一种传统的思想,即火烤到哪里就可以驱除身体哪个部位的病痛,并能健康幸福。</p> <p class="ql-block">关于烤杂病的由来,我们目前无从考证,从民间流传的故事看,烤杂病和春节一样,是与瘟疫有密切的关系,流传的区域以河北地区为主,较远传播至山西、山东、河南及内蒙等地。有关习俗的渊源,有一个民间的传说,是说在早年间,具体的时间没有确切的说法,只是说在很早的时候,这一年的春天,河北有个村子的村民莫名其妙染上了各种杂病,这些杂病困扰着村民,有的甚至一病不起。此时来了一个道长,道士看到村民的症状后,就让人们去村外砍些柏灵枝叶,堆在各家各户点燃,大家纷纷来到火堆前,围火取暖,这样也让柏灵叶子的香气起到了熏杀毒虫的作用,不久瘟疫就去除了,而这个习俗也就保留下来了。</p> <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烤杂病或烤柏灵火记载于地方志书,从志书记载中可以了解风俗的区域和演变的情况。</p><p class="ql-block">最初的时候,烤杂病或烤柏灵火在各地区有不同的名称,或者说当时以“走百病”“散百病”“游百病”为主要习俗。</p><p class="ql-block">山西地方志书说:“十六日,士女群出游观,无少长大小皆然,谓之走百病。”或言:“十六日,男女趋游城闾巷,谓之游百病。”又有志书记云:“元宵,士女夜游不禁,至十六日亦然,此二日间,乡村男女观剧,观灯,恣间游玩,亦多来城周历街巷,名曰走百病。谓此一走而百病可除也。”《洪洞县志》亦有记载。</p><p class="ql-block">河北大部分地区的志书亦有相同的记载,河北有县志记载说:“以元宵四乡游观,为走百病。”还有的说:“以十六日结伴游寺庙,登阁走桥,日暮始散,谓之遣百病。”《广平府志》记载说:正月十六“男妇走观,曰走百病。”乾隆版《顺德府志》记载:正月十六,“香车宝马,彻夜笙歌,男妇游观,曰走百病。”民国版《邢台县志》:“元宵,赏灯火,前后数日,游行为乐,谓散百病。”同治版《内丘县志》说:“十六日出郊,曰游百病,夜驰禁。”宣统《新河县志》记载说:“十六日夜,结伴登桥,游赏、观戏,谓之走百病。”清河、威县亦同。</p><p class="ql-block">民国版《南宫县志》记载说:“十六日,结伴游寺观,谓之走百病,入夜,灯彩箫鼓,车马往来,视上元尤胜。”民国版《任县志》记载说:“十五、十六两夜,妇女踏月夜游,名曰走百病。”《钜鹿县志》记载相同。而烤杂病或烤柏林火的兴起则多在民国时期,或记载于民国时期的志书中。</p><p class="ql-block">清代的《顺义县志》在岁时民俗中记载:“男女盛服游街,谓之走百病。”,而到了民国时期,《顺义县志》则记载说:“烧柴烤身体四肢,谓之去百病。”民国版《藁城县志》岁时民俗亦对柏灵火有这样的记载,说:“十五、十六日晚,烤柏枝火,取意百龄之义。”民国《高邑县志》也说:“十六日晚,堆柏叶于门首,引火焚之,围烘取暖</p><p class="ql-block">,谓能除百病。”民国版《邯郸县志》岁时民俗记载烤杂病说:“间有十六日灯下,于门首燃柴作火,妇孺围烤,名曰烤杂病。”民国《武安县志》对烤杂病有着更为详细丰富的记载,说:“十六日,妇女相率出行,名曰走百病。晚,各家于门首燃草围烤,名曰烤油柏爆,视爆所倒,卜年岁丰歉,灰内烧糕饵等物,食之云不生杂病。</p><p class="ql-block">“邢台地区的烤杂病或柏灵火习俗,也是记载于民国时期,乾隆版《沙河县志》记载亦为“走百病”,而到了民国时则记载说:”十六夜,聚柏枝门前焚之,男妇围绕,谓烤杂病。“民国版《广宗县志》对此民俗不仅有记载,还对其渊源有其见解,说:“十六日昩爽,焚薪柴通衢,围绕取暧暧,名曰烤百病。或骋马驰驱,饰作种种游戏,盖古人乡傩之遗风云。”</p><p class="ql-block">今略记录文,以补充正月十六烤杂病或柏灵火习俗的学习,同时也算是对网友的一个答复。</p> <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烤杂病是一种主要分布在河北邯郸、邢台、石家庄一带的民间风俗。这个习俗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晚上或正月十六的早晨进行。当地农民会将棉花桔杆或芝麻杆等易燃物在各家大门口生起大火,然后全家人一起烤火取暖。根据传统说法,在火上烤哪个部位,可以治除那个部位的病。还有说法认为,去别人家火堆旁再烤下会更灵验,而且去的人家越多越灵验。这个风俗习惯虽然不广泛,但在民间一直延续至今,一般是串门烤够7把火,可以烤走一年的杂病,象征幸福健康。</p><p class="ql-block">在南和县,2018年元宵节期间,广大农村取消了祭火神、烤杂病等旧风俗,改办元宵晚会、孝老宴等,既保留了年味,又不失传统,在群众中引起了良好反响。</p><p class="ql-block">随着环保意识的加强和政府禁令的出台,这个传统的烤杂病习俗已经消失在今年的正月十六。</p><p class="ql-block">没有了熊熊燃烧的篝火,空气中似乎也少了那份亲切的乡土气息。</p><p class="ql-block">尽管如此,人们并未因此而放弃对生活的期待与探索。他们正在寻找新的娱乐方式,以期为生活带来新的色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