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问:你是从哪找到北京的?</p><p class="ql-block">答:我从三国找到唐朝,从元朝找到明朝;</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从丹凤找到长安,又从长安找到北京。</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是怎样在丹凤明王宫找到北京文明门的?</p><p class="ql-block">在明王宫花戏楼主题匾牌“和声鸣盛”的东侧,有一幅扇形木雕图案,图案左角有一座城门,城门楼上,“帥”旗飘扬,有一个顶盔簪樱的人在城楼上观战。城门楼前,一员顶盔披甲长须垂胸的战将,一马当先,冲锋陷阵;身后有将士挺枪跃马,奋勇向前;马前敌将倒拖牙旗,且战且退,还有几个束发执刀步兵,拧头回望,似显怆惶之状。图案的右边有一座五级塔楼。整个图案表现的是一幅战争场面。</p><p class="ql-block">以前,曾有说这是“虎牢关三英战吕布”,也有人说这是“长坂坡赵云救阿斗”,还有人说这是“郭子仪大战香积寺”。</p><p class="ql-block">我也曾先假定这些“说法”是对的,再逐一从图案之中寻找“证据”。</p><p class="ql-block">先假定这幅图案是“虎牢关三英战吕布”,于是我就在图案中仔细寻找吕布的“方天画戟”、关公的“青龙偃月刀”,張飞的“丈八蛇矛”,刘备的“双股剑”。以及类似张飞的“环眼钢须”,关公的“美髯”,吕布的赤兔马等标志性“证据”。</p><p class="ql-block">但仅仅找到了类似关公的“垂胸美髯”。因此不但不能证明这是“三英战吕布”,而且可以否定先前的“假定”,即这幅木雕图案不是“三英战吕布”。</p><p class="ql-block">不是“三英战吕布”,那是不是“赵云救阿斗”呢?也不是。因为长坂坡上没有城门楼,那员跃马挺枪武将怀里明显没兜“阿斗”。</p><p class="ql-block">假如那座城门是长安城安化门,那座塔是长安城南的香积寺塔,那么就可以初步判定,这幅图案是冷兵器时代最惨烈的“香积寺大战”。</p><p class="ql-block">可是,借助长焦高清数码相机拍摄的特写镜头,可以清楚的看见那座城门上方刻有“文明門”三个字。</p><p class="ql-block">千年文字会说话。“文明门”的发现,直接把这个“战场”定位在北京,并间接地把这场大战锁定为“北京保卫战”,同时把图案中挺枪跃马的“美髯公”“指认”为大明正统第一猛将——石亨。</p> <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元大都南城墙设置丽正门,东侧文明门,西侧顺承门。源于《周易》卦辞。文明门故址在今东单以南,在大都城中位于巽卦所指的东南方向,其命名语词却来自方向相反的西北乾卦的卦辞:“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意思是说,占卜时如果遇到龙出现在田野里的卦象,就如同中正有德之人降临民间一样,象征着天下富有文采、前景一片光明。城门命名为“文明”,出处就在这里。</p><p class="ql-block">明朝洪武元年八月初二(1368年9月14日)徐达率军占领元大都,一周之后就开始废弃北城墙,选择在向南缩进五里的位置,匆忙修筑德胜门至安定门一线的新城墙。南北对应的德胜门与健德门,安定门与安贞门,命名语词仅有一字之差,前后之间的承继关系一目了然。更有甚者,光熙门与肃清门,崇仁门与和义门,齐化门与平则门,文明门与顺承门,连同城中轴线上的丽正门,改朝换代之后仍延用原名。即使永乐帝营建北京时把南城墙向南推进了二里远,新城墙上的三座城门依然是丽正门居中、文明门在左、顺承门在右,相当于把元大都时代的南城墙向外平移而城门名称依然如故。直到明朝建立70年之后,至英宗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正月,才将始于元代的城门名称全部更换,“文明门”改为“崇文门”。</p> <p class="ql-block">文明门在民间俗称“哈达门”,有时以近音异写为“哈德门”或“海岱门”。元代熊梦祥《析津志》解释说:“文明门即哈达门。哈达大王府在门内,因名之”。哈达大王究竟是何人?迄今无从考证。明代正统初年把文明门改为“崇文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