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天一阁

吴用

<p class="ql-block">  早就听说天一阁的大名,三十年前集体出差到宁波,虽近在咫尺,却身不由己,终未成行。后来,品读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风雨天一阁”,印象十分深刻,并由此暗自计划早睹为快。没想到,一直推迟到退休后方才如愿!虽属走马观花,却也收获不小!</p> 范氏天一阁 <p class="ql-block">  说到天一阁,必须得先说范欽,因为没有范欽就不会有天一阁。</p><p class="ql-block"> 范钦(1506年-1585年),字尧卿,号东明,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本地)人。他少年得志,26岁中进士,任工部营缮司郎中,因生性耿直,得罪皇亲武定侯郭勋,被下狱责罚。后一直外放,先后干过袁州知府、广西参政、福建按察使、云南右布政使、陕西左布政使等职,并以副都御史巡抚赣南诸郡,在地方安保和抗倭等方面均有所建树。后被晋升为兵部右侍郎,未赴任而去职还乡,归居老家宁波月湖。他一生嗜书如命,喜好收藏,为官多年,辗转各地,广搜图书和文献,有效实现了工作爱好两不误。说起来,他在职政绩虽不算显赫,但退休后却干了一件名垂千古的大事,那就是建设了天一阁藏书楼。</p><p class="ql-block"> 范欽八十一岁去世,还著有《四明范氏书目》《烟霞小说》《抚掌录》《奏议》《草朝遗忠录》《明文臣爵谥》《古今谚》等传世。</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宝库天一阁</p> <p class="ql-block">  天一阁,又名宝书楼,其坐北朝南,为两层砖木结构的硬山顶重楼式建筑,通高8.5米,斜坡屋顶,青瓦覆上。第一层面阔、进深各六间,第二层为一大通间,以书橱间隔,隔水防潮,为主要藏书之地。天一阁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当时藏书多达七万余卷,雄称浙东藏书第一家。取名“天一阁”,来自汉代郑玄《易经注》“天一生水”之意,防火患于未然。宝书楼的两层硬山顶结构、“天一地六”的格局以及楼前的天一池,都体现了古人在建筑设计上的智慧和对防火的重视。建筑内部的布局合理,书橱的设计既方便藏书又利于通风防潮,让人惊叹于古人的精巧构思。据说乾隆为存放《四库全书》而修建的文渊阁等七座藏书楼,都是依照天一阁而修建的。</p><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 400多年过去,天一阁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其蕴藏的深厚文化底蕴,仍令人由衷的赞叹!漫步其中,看着那些历经岁月沧桑的古籍善本,仿佛能感受到前人对书籍知识的热爱与追求,不禁使人对其执着和毅力肃然起敬。400多年来,范氏家族历经十三代,他们以此为使命,子承父业,代代相传,历经坎坷与沧桑,在为藏书楼及藏书的安全与完整不懈努力。他们始终遵循着“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管理原则,且雷打不动。代不分书,就是后人分家可分钱而不能分书,藏书楼由不爱钱财者负责传承接力。书不出阁,人就是不管内外,看书一律不准带出阁门。据说当时的大学者黄宗羲试探想要上楼看书,得“几把钥匙”一致同意,才得以完成了心愿。据说黄老是第一个上楼的外人,当时他是换了鞋套,满怀崇敬,蹑手蹑脚上楼的。还有知府之女酷爱读书,羡慕老范家书多,干脆求婚嫁了过来,岂不知有女子不能上楼的规定,无奈只得眼望宝书楼,抑郁而终。这是余秋雨说的,不一定当真哈!</p><p class="ql-block"> 注:世界上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除中国的天一阁外,其他两个都在意大利,分别是意大利美第奇洛伦佐图书馆、意大利马拉特斯塔图书馆。‌这些图书馆不仅因其古老的建筑和丰富的藏书而受到赞誉,还因它们自建立以来一直没有中断,保持了原有的建筑和藏书,这在世界上是非常罕见的。</p> <p class="ql-block">  天一阁阁内,别说第二层,连第一层也不让进。</p> <p class="ql-block">展出样品藏书柜橱。</p> <p class="ql-block">  东明草堂系天一阁建成之前范钦的藏书处。范钦(1506—1585),字尧钦,号东明,故题其书室为“东明草堂”。</p> <p class="ql-block">这应该是范欽的办公室吧</p> <p class="ql-block">定期晒书</p> <p class="ql-block">  司马第是范钦的宅第,位于月湖深处,环境幽雅,林木荫翳,规模丰敞。‌</p> <p class="ql-block">范氏故居</p> 风雨天一阁 <p class="ql-block">  黄宗羲先生当年登楼,曾为天一阁作《藏书记》,其开篇感叹:“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400多年过去,其中历经了多少风雨与沧桑,范家人经历了多少考验与磨难?书楼虽然无言,却心中有数!</p><p class="ql-block"> 当年,乾隆全力编修《四库全书》,指名向天一阁借书。皇上都说话了,范家无奈,只好破了“书不出阁”的铁律,忍痛呈献各种珍贵图书资料600多种,岂不知这竟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还了(最后这些珍贵书籍最后散落何处,不知所踪,我想,康熙是没功夫看这些,也有可能让总编纪晓岚拿家去了)。不过其中370余种被编入全书里面了,进一步扩大了传播和应用范围,也不是件坏事。</p><p class="ql-block">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鸦片战争,宁波府城陷落,天一阁《大明一统志》等舆地书数十种被英军掠夺。庆幸没把藏宝楼烧喽,这帮野兽连皇家圆明园都敢烧,小小的一个私人藏书楼又算得上什么!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攻陷宁波,天一阁部分藏书被盗出售,后来一部分被范钦十世孙范邦绥购回。民国初年,上海六艺书局老板陈立炎,喜欢收藏,精于鉴赏,虽风度翩翩,貌似高雅之士,实则无耻之尤。他对天一阁早已垂涎三尺,购买不成,遂指使大盗薛继渭按照所掌握的书单,盗走天一阁一千余种极为珍贵的图书。据说薛某是怀揣着一袋大枣,从房顶揭瓦而入,月湖边有小船接应,几天时间,阁里二层多了一堆枣胡,少了一千多册精品。抗战爆发后,1937年,为保无辜藏书,天一阁开始了370年来第一次大范围图书出阁,1939年又进行集中第二批运离,用小车推到乡间避难,直到1946年抗战胜利,这些图书方才完璧归赵。上述那一批被陈立炎所盗图书,<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上海出售之际,被商务印书馆的张元济赎回一部分,藏于东方图书馆涵芬楼,后也被日寇轰炸而焚毁。</span></p><p class="ql-block">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九月,一场强台风对天一阁楼宇造成重大损害。当时成立了以冯孟颛为主要负责人的重修天一阁委员会,募捐、规划、修缮、扩充,使天一阁焕然一新。之后,天一阁私家藏书楼进入公私共管时期,为在新中国建国后由国有公管创造了良好的过渡。</p><p class="ql-block"> 周恩来总理对天一阁十分关心,解放前夕,特意指示南下大军,一定要保护好天一阁不受损害。50年代、60年代,直至80年代,都曾进行过修缮、充实和完善,才成就了目前的可喜局面。有各级政府支持,再加上天一阁在宁波人心中的份量,使其躲过了历次运动,特别是十年浩劫,实属不易啊!</p> <p class="ql-block">  这是民国天一阁完成维修后,大家集体合影。</p> 文脉天一阁 <p class="ql-block">  时光如梭,转眼400多年过去,天一阁伴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变迁,伴随着新中国的发展而发展,天一阁的历史传承从未间断,天一阁已会聚成为宁波的文脉所在。现在的天一阁——月湖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A级景区,是全国乃至各国游客的首选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  ‌ 凝晖堂为清代建筑,以其独特的砖木石柱结构和珍贵的碑刻收藏而闻名于世。‌凝晖堂内设“四明兰亭专题陈列”,展示了与王羲之《兰亭序》相关的碑帖和书画作品。其中,天一阁所藏的“神龙本”《兰亭序》被学界公认为存世《兰亭序》传本之冠,为天一阁“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 状元厅是清代咸丰二年(1852年)状元章鋆的厅堂,高大轩敞,为甬上之冠,后移建于此‌。</p> <p class="ql-block">  秦氏支祠。其大戏台穹顶藻井用近千块板楔勾结而成,堂皇瑰丽,有“虚华实境”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  尊经阁,是一座飞檐巍峨、斗拱繁复的古建筑,原为宁波孔庙府学藏书楼,民国修建体育场时,迁于天一阁。</p> <p class="ql-block">  此为尊经阁中所供奉的孔子像。</p> <p class="ql-block">‌ 花轿厅展示的“万工轿”,以其做工精细而著称‌。花轿采用木质透雕,漆朱贴金,装饰有花团锦簇的图案,显得美轮美奂。万工轿的制作非常繁复,需要上万个工时才能完成,因此得名‌。万工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相传南宋小康王赵构被金兵追杀,紧急时刻得到宁波一村姑的相救。脱险后,赵构承诺来年接村姑入宫,并下旨浙东女子出嫁时可穿戴凤冠霞帔,乘坐龙凤花轿。</p> <p class="ql-block"> 南园原为晚清爱国诗人徐时栋的藏书楼,后由园外移建而来。</p> <p class="ql-block">  天一阁展出的建筑构件,可谓精美绝伦。</p> <p class="ql-block">这是哪个厅,实在记不清了。</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图书管理制度</p> 精彩天一阁 <p class="ql-block">  天一阁内还有着丰富的展览内容,如天一阁发展史陈列等,这些展览通过实物、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生动地点明了天一阁的精彩之处,展示了天一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  衍芬堂是天一阁博物院内的一个重要展览场所,目前正在举办“最是书香能致远——历代名人与天一阁”主题展览‌‌。</p> <p class="ql-block">此为乾隆御题</p> <p class="ql-block">  此展厅进行的工艺美术展览</p> <p class="ql-block">  正在进行还有“文学与记忆”福楼拜专题展。</p> <p class="ql-block">天一听书</p> <p class="ql-block">  打开一扇门,总有新发现。</p> <p class="ql-block">  天一阁还有一大看点就是园林景观。宝书阁前凿“天一池”可通往月湖,园林以“福、禄、寿”作总体造型,用山石堆成“九狮一象”等景点。天一阁及周围园林具有江南庭院式园林特色,其建筑融合了木雕、砖雕、石雕、贴金、拷作等多种传统民间工艺,风格独特,是宁波民居建筑的集大成之作。</p><p class="ql-block"> 南园和东园风景秀丽,景色宜人,有假山、树丛、水池,空气清新。园林中的亭台楼阁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宁静、雅致的氛围。在园林中漫步,欣赏着四季不同的景色,听着鸟儿的歌声,不由得心情愉悦,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一般。</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德平天一阁</b></p> <p class="ql-block">  天一阁中居然有一个麻将起源地陈列馆,取名“德和堂”“平和堂”(和即胡,麻将人都明白),实在让人耳目一新。玩了这么多年,还不知道麻将发明人,敢情是宁波人陈鱼门。</p><p class="ql-block"> 陈鱼门世居宁波,从过政,还当过外交官,平时长与达官贵人(包括洋人)周旋,不时要玩玩纸牌等。老伙计聪明,爱钻研,精通纸牌的博戏之道,他感到纸牌有诸多不便,遂于同治三年(1864年)将其改为竹骨,之后又反复进行整合改进,于是形成一种新的牌戏麻将便应运而生啦。据说麻将的流传发展和宁波息息相关,其中麻将,挺、嵌、碰、搓、和等牌桌术语大都是从宁波方言。</p><p class="ql-block"> 麻将起源地陈列展馆(<span style="font-size:18px;">原为陈鱼门家族宗祠),</span>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它以麻将的发展史为线索,考证了陈鱼门先生的生平、中国博戏的发展史、麻将的产生演变史,并从宁波的方言、航海术语等方面佐证了麻将与宁波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中国首家以麻将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展馆里陈列有大量麻将,有国内东南西北方的,也有国外亚欧美非的,有楠木的、竹子的、骨头的,也有玛瑙的、玉石的、珐琅的、象牙的、甚至还有纯金的,真可谓工艺精湛,琳琅满目,异彩纷呈!</p><p class="ql-block"> 陈列馆前,有中外人士正在打麻将,“三缺一”正好合影留念。据说坐在正中的那位就是陈鱼门。据我所知,徐志摩、林语堂、胡适、鲁迅,还有贾平凹等,对麻将均有精彩表述,可见麻将一点都不俗,打麻将是件很文雅的事!</p> <p class="ql-block">  总而言之, 天一阁是一座集藏书、建筑、文化、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仅用半天时间,可谓不虚此行!之后再去南塘老街来点当地美食,用年轻人话讲,真是美美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