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道光 那抹红 那群人

忧者无忧

<p class="ql-block">那道光 那抹红 那群人</p><p class="ql-block">----与宗长战友的《追光》通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夏:</p><p class="ql-block"> “国庆节”后第一天,收到了《追光十万里》。利用10月、12月两个时段,两次沉浸式阅读了你这本红色封面、红色内涵的主旋律作品,在阅读中追寻着你的追寻,感悟着你的感悟,脉动着你的脉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红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喜爱,代表着喜庆、吉祥与荣光。“中国结”便是“中国红”。我们的党旗、国旗、军旗是红色的,我们的入党证书、入伍证书,立功证书、荣誉证书,结婚证书、退役证书也都是红色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红色又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色。党的成立、成长、成功历程,写满了红色故事、烙下了红色印记,传承了红色基因、铸就了红色精神。军是红军、旗是红旗、星是红星,江山是红色江山。有两部以“红”命名的长征纪实作品,一部叫《红星照耀中国》,一部叫《地球上的红飘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因而我感觉,你追寻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追光”之旅,其实也是“追红”之旅。你怀着一颗不因退休而褪色的共产党员的红心,在万里追寻中重现了共产党人百年奋斗的精神之光、本色之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一遍看完《追光》后,我并未急切地写下点什么。我想要沉静、沉思、沉淀后再写。时隔两个月,重读《追光》、写下万字摘抄之后,我决定写这样一封书信,也许可以叫做书信体书评。我不想“表扬”,无意“奉迎”。我愿如你所愿,写点“老忧风格”的,本真、思辨、平和的文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忧”于你我而言是一个熟悉、亲切的称呼。我们相逢于2008年左右,那时你我均为全军政工网“建言献策”频道热心作者与读者。我的网名叫“忧者无忧”,我的文字引起了你的关注。你曾以“一切为了沟通”网名,与我做过不少网上交流。我们由此网上相识、网下相惜。交流中得知,你是军区机关的,而我是基层团队的;你是新闻科班出身的,发表过若干有影响的报道,出版过数本个人专著,而我只是喜欢在业余时间码字而已。但我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军队政治干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4年左右,我们有了微信联系。大约两年前,我突然发现无法打开你的公号、你的微信。说实话,我曾担心,在“一切皆有可能”的情况下,你是否出了什么“情况”。4个月前的某个周末,我犹豫着拨通了你的手机,惊喜的是,不光得知了你的安好,而且得知了你在退休后历时两年有半,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主题,完成了一次“追光”之旅,形成了一部“追光”之作。于是,期待早日看到你的专著,细思细品你“一个人的长征”动因、过程及收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按说,退休之人应该享受退休之闲,说点闲话、做点闲事,找点闲情、寻点闲趣。但你心未闲、志未闲、腿未闲、笔未闲,自选一个红色课题,走上一条孤寂旅程,结晶出一部心血作品。在我看来,你的“追光”使你也成了一道光,你的“追红”使你也成了一抹红。你在追寻一种精神,践行一种精神,而你也成了一种精神。所以,我玩笑般所说的对你“仰望”,并非只是玩笑,更是真情实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路走来不易。革命不易,建设不易,改革不易,复兴也不易。没有精神,便没既往的成就;没有精神,便没有当下的发展;没有精神,便没有未来的复兴。拓展开来,若没有一种红色精神支撑,你也不会走上这条红色之旅、完成这部红色之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容否认,当前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着精神消沉、萎靡以至坍塌现象,存在着朝气、锐气、正气低迷问题,存在着“四个自信”不足、“四个意识”不强情况。提振信心士气,需要补足精神之钙,而百年奋斗所萌生、所积聚、所结晶的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正是当前党员干部所必须的精神之钙。让这些“钙片”被党员干部知悉、获取,进而吸收、融化在头脑里、血液里、骨子里,是一件极为必要、重要、紧要的事。而你的“追光”就是这样一件有意义的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追光十万里》以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惊天动地分章,串联起党百年奋斗的四个历史阶段、100多个地标、1000多个故事,书写了近50篇、约25万字的“追光”笔记。你把理论追随、历史追忆、英烈追思、现实追问、未来追求有机融合起来,展示了自己独特的视角、体悟与表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注意到,党的精神谱系中各种精神的命名,分三种情况。一是以地命名,如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延安精神、大别山精神、西柏坡精神、太行精神、沂蒙精神、北大荒精神、塞罕坝精神、特区精神等等。二是以事命名,比如建党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两路”精神、抗美援朝精神、西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探月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丝路精神等等。三是以人命名,如张思德精神、雷锋精神、王杰精神、焦裕禄精神、孔繁森精神、女排精神、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劳模精神等等。这些地名、事名、人名,无不闪烁着共产党人的精神光芒,这些精神贯穿着、覆盖了革命建设改革、治党治国治军的各个阶段、各个方面、各个领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于老革命、老党员而言,于接受过系统培训的政治干部而言,于关心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故事和新时代故事的党员干部而言,这些精神的名称都不算陌生。随着新时代的来临,如何使“新生代”党员干部对党的精神谱系不仅知其名称、来由、内涵,而且知而信、信而行、行而果,做一个践行党的初心、担当新的使命的党员领导干部,成为党的教育的一门“必修课”。诚如老话所言: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教育是万万不能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时代以来党的自我革命,体现出一种浴火重生式果决,呈现了一种刮骨疗毒式悲壮。那么多的党员领导干部被审查调查,审查调查出来的问题又那么触目惊心。审视这些被审查调查、被纪法追究的人,他们对党的精神未必不知、而是不信和不行,对党的初心未必淡忘、而是悖逆和背叛。这也反证了教育的不可或缺、并非万能。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入心,最终目标是入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从你的“追光”之旅,看到了你的为党之心、爱党之情、忧党之意。记得在部队时曾写过一篇长文:“笔:政治干部的手中枪”。政治干部手中这支笔,就是要听党指挥、为党服务的。你我曾是军队政治干部,我欣喜甚或惊讶地看到,你虽然离开了政治干部的职位、岗位、战位,却并未放下手中枪、心中责,选择了“自讨苦吃”这样一条路,吃艰辛追寻之苦、深刻思辨之苦、寂寞笔耕之苦,继续为党呐喊、为党放歌、为党分忧。也许你已视苦为乐、化苦为甜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个个红色地标,一串串闪光姓名、一股股人间英雄气,在你的笔下、书中得以呈现。</p><p class="ql-block">浙江嘉兴,党旗从这里出发。江西南昌,军旗从这里升起。小平小道,改革开放思想从这里萌芽。江西瑞金,人民共和国从这里走来。贵州遵义,党和红军的命运从这里转折。陕西延安,“窑洞对”在这里发生。河北西柏坡,“进京赶考”从这里启程。湖南湘西十八洞村,精准扶贫在这里首倡、启航。浙江安吉余村,“两山”理念在这里发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湖那艘“红船”,沙洲坝那口“红井”,长征路上那些“红小鬼”,红花岗那座“红军山”,沂蒙山那群“红嫂”,歌乐山那面用被面制作的“红旗”,太行山腰那条“红旗渠”,这些“红”字标签,无不折射着党的精神本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绝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的方志敏,那“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那挽臂歌唱《国际歌》集体投江的8名抗联女战士,那“怕死不当共产党”“生得伟大死得光荣”的刘胡兰,那“竹签子是用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的江姐,那“同志们,干吧,把公路修到西藏去”的将士,那“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两弹一星”功勋,那“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王进喜,那“革命者是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的焦裕禄,那“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雷锋,那“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的北大荒人,那“爱拼才会赢”“人生能有几回博”的排球女将,那“泥巴沾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人在堤在,誓与大堤共存亡”的抗洪军人,那“无地面指挥引导、无地面标识、无气象资料”条件下纵身一跃的空降兵勇士,那逆行奔赴抗疫前线的医疗专家、医护群体,那高扬“中国智造”旗帜的大国工匠,那“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科技创新群体,无不令人敬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放得下的是职位,撇不下的是情怀。你在书的后记以及与我的电话交流中表示,“我会坚持走下去的”。这也为你后续的“追光”之旅、“追光”之作埋下了伏笔。向你致敬,为你点赞,祝你顺利!同时也期盼,在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涌现出更多的追光人、发光人、增光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忧,2024年12月1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