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圣洁甘孜,大美不言"是甘孜州的文旅宣传语。因本文关注点在历史文化而不是旅游,标题就改为"圣洁康巴,大美不言"了。</p> <p class="ql-block">来甘孜,想了解甘孜的前生今世、了解四川藏族的风俗文化,首选还是甘孜州博物馆。“甘孜”来自藏语的音译,意为“洁白美丽”,因在清康熙元年间(公元1662年),五世达赖派弟子到霍尔地区建13座格鲁派寺庙,其第一座寺庙——甘孜寺就建在有白色石头的地基上,故得名。</p> <p class="ql-block">甘孜藏族自治州博物馆是国家二级博物馆。馆藏文物丰富,主要分为出土文物、民族文物、宗教祭祀文物、革命文物四个大类,包括青铜器、瓷器、纺织品、金银器、陶器、唐卡等文物。除常见的彩绘唐卡和印刷唐卡外,还有部分为刺绣唐卡和织锦唐卡,表现题材有佛像画、民间生活习俗、藏医藏药等类型。其中,百虎皮帐篷是馆藏精品之一,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大厅,没有很多博物馆都使用的巨幅浮雕的样式,而是一尊雕塑《雪山儿女》。博物馆共三层六个展厅,有四个主题展览和一个临时展览。</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的前言很全面:</p><p class="ql-block">甘孜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中北段,属于我国三大藏区之一的康巴地区。</p><p class="ql-block">甘孜州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自旧石器时代以来,我们的祖先就繁衍生息在这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圣洁家园,与其他兄弟民族一起共同缔造了这条古代各民族频繁迁徙交流的民族历史走廊,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康巴文化。</p><p class="ql-block">中国工农红军划时代的二万五干里长征,途经甘孜州十六个县,活动范围最广,逗留时间最长。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甘孜州是最坚强的后方补给基地。牦牛运输忙支前,参军筑路写春秋,民改平叛闹翻身。甘孜人民为革命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为铸就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谱写出了一曲曲革命的红色篇章。</p><p class="ql-block">岁月沧桑,风雨如磐,历史遗存,红色文化,多彩风情,共同勾勒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p> 圣境——圣洁甘孜·美丽家园 <p class="ql-block">甘孜州位于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东南缘,特殊的地理条件孕育了这里独特的生态资源。截至2012年底,甘孜州拥有了六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p><p class="ql-block">其境内动植物资源丰富,这里有野生动物491种,其中雪豹、大熊猫、白唇鹿、川金丝猴、金鹏、绿尾虹雉等88种国家级保护动物;有各类木本植物1192种,其中有红豆杉、水杉、油麦吊云杉、白皮云杉、连香树、银杏等国家级保护植物;药用植物1539种(藏药植物500余种),有天麻、虫草、贝母、当归、黄芪等名贵中药材。食(药)用菌330种,有松茸、白菌等稀有菌类。州内矿产资源丰富,有金、银、铜、铁、钼、锂、铅、锌等矿产资源。得天独厚、各具特色的物产资源,共同构成了川西高原自然生态屏障。</p> <p class="ql-block">甘孜州地貌具有地势高亢、北高南低、中部突起、东南缘深切、山川平行相间、江河自北向南纵贯、地域差异明显等特征。全州地貌依地势高程、河流切割深度和地表特征分为西北丘原区、中部山原区、高原峡谷区三个不同的地区。</p><p class="ql-block">长江上游重要的干流金沙江、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奔腾不息,流经甘孜州这片广袤的土地,孕育出这里独具特色的山川。使甘孜州拥有了贡嘎山自然保护区、察青松多自然保护区、海子山自然保护区、亚丁自然保护区、长沙贡玛自然保护区、格西沟自然保护区六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除此之外,还有众多美不胜收的大草原,犹如珍珠洒落的高原湖泊及丰富的温泉资源等。丰富的旅游资源使甘孜州成为了令人神往的美丽圣地。</p> <p class="ql-block">蝴蝶在中国有12个科1300多种,四川已发现702种,甘孜州就有400种,是中国蝴蝶分布最集中的地区,被称为中国蝴蝶王国。</p> <p class="ql-block">甘孜州生态景观和生物资源保存完整,呈现出极端的多样性,是著名的“雪山之乡”、“草原之乡”、“天然温泉之乡”、“峡谷之乡”、“湖泊之乡”、“河流之乡”、“高山杜鹃之乡”和大量动植物的家园。</p><p class="ql-block">这是一片苏醒在希望中的土地,江河雪峰,草海花树,无不固守着大自然赋予的原真的美丽;这是一片浸濡在传奇里的土地,梵音缭绕,歌舞飘扬,无不倾诉着在沧桑岁月和风雪人生中的厚重幸福。</p> 印迹——历史回声·见证铭记 <p class="ql-block">甘孜州这片土地上散落着大量的历史遗存,透露出远古人类迁徙、交流、融合的重要信息,其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13一20万年左右。早期人类在向征服高海拔极端环境的能力、方式和历史进程中慢慢发展,这里又成为了中国西南地区“藏羌彝走廊”的核心区域。</p><p class="ql-block">岁月涌动,古时这里为夷人族群地。两汉时期与汉王朝发生关系的有“旄牛徹外”的四个部落。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境内有“西山八国”和众多古夷人族群部落。公元7世纪,吐蕃东进,与康区土著夷人群部落交流融合,形成“康巴藏族”。宋袭唐制,在康边设茶马互市,进一步密切了甘孜藏区与中央王朝的关系,为藏区经济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元初设土司制,清末“改土归流”,设西康省。1950年,甘孜州解放,建西康省藏族自治区。1955年,西康省并于四川省,原西康省所辖西康省藏族自治区改称为甘孜藏族自治州,系建国后成立的第一个民族自治州。</p> 祖先的足迹 <p class="ql-block">1983年,在炉霍一喀斯特山洞里发现了极其丰富的第四纪脊椎动物化石与古文化遗物。随着国家的发展与强大,甘孜州考古工作也取得了长足进步,随后又在丹巴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紧接着遍布全州各县的石棺墓葬也被陆续发掘。2019年,科考工作者在甘孜州稻城县平均海拔超过3750米,面积约100万平方米的台地上发现了震惊世界的皮洛遗址,这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人类远古文明,正在揭开神秘的面纱。</p> <p class="ql-block">罕额依遗址文化堆积厚3-8米。出土文物主要包括三类: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p> <p class="ql-block">方口单耳罐,四足提梁羊壶</p> <p class="ql-block">饰牛头双耳罐,四足方口双耳罐</p> <p class="ql-block">四足羊头双耳罐</p> <p class="ql-block">石棺葬是甘孜州乃至青藏高原东部夷人族群,从新石器时代至西汉时期的一种主要葬式。它是以石板或石块垒砌墓室为主要葬制的考古文化遗存。</p><p class="ql-block">石棺墓葬的营建方法皆是先挖长方形竖穴土坑,再于坑底作棺,置尸棺内,盖棺填土而成。坑口略大于底,一般呈漏斗形。坑边很不规则,底多挖到砂砾层,不很平整。坑、棺皆依死者身体大小而作,仅能容身。石棺用料均为灰黑色页岩石板,未经加工,石板大小不等,厚薄不匀,很不规则。随葬品数量不多,种类单一。</p><p class="ql-block">1984年4月,炉霍县在卡萨湖畔建电站开挖水渠时发现石棺墓。这批墓葬,形制多样,葬式复杂。148座墓有随葬品,随葬品数量不多,种类单调,没有出土陶、铁器和钱币,只有铜、石、骨器、各种装饰品和毛麻织品。墓葬排列整齐、间距小,密度大,显系一氏族公共墓地。</p> <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鱼尾形青铜戈(一级文物)。炉霍卡萨湖石棺墓葬群出土</p> <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曲援弯内式青铜戈(二级文物),炉霍卡萨湖石棺墓葬群出土。</p><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曲援弯内式青铜戈(一级文物),炉霍卡萨湖石棺墓葬群出土。</p> <p class="ql-block">战国兽面纹铜戈(二级文物),战国曲刃铜戈(二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弯形蛇纹格山铜剑(一级文物)。1985年新龙县谷日乡石棺墓出土,整个剑通长29厘米,茎长10厘米,剑身长19厘米,剑身近格处宽4厘米,中部宽4.4厘米。剑格为凸起的山字形,茎为实心剑扁体,茎首向外伸出三个角,星山字形。茎部饰有两排云纹,剑身宽而薄,中部有脊。</p> <p class="ql-block">秦汉嵌铜泡黑陶双耳罐(一级文物)。1985年新龙县谷日乡石棺墓出土,双耳长12厘米,宽5厘米,从口沿接到腹部,底部直径8厘米,其重量为0.72千克。整个器形侧视成浑圆球形,质地釉黑发亮,口沿呈核桃形。直口、鼓腹、平底有方格纹。它是雅砻江流域石棺葬具有代表性的出土器物。其非常美观,代表了当时极高的工艺水平。</p> <p class="ql-block">秦汉蛇纹铜镜(一级文物)。1985年新龙县谷日乡石棺墓出土,其铸造异常生动精美,呈圆形,直径9厘米,厚度0.5厘米,镜面平整、光滑,镜背中心有一拱形小环钮,钮外四周用线纹和凸点纹装饰五条盘曲蛇纹。整个铜镜的背面只有一个圈,即围绕五条蛇的外圈。圈中间有一条细槽,把外圈分为两个圆环。如此线条流畅,制作精细的铜镜,在我国西南地区的石棺葬中尚属罕见。</p> <p class="ql-block">战国饰珠(三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战国细石器(三级文物)。头一次见,不知是何用。</p> 岁月留痕 <p class="ql-block">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甘孜州勤劳智慧的先民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存。</p><p class="ql-block">全州现存古建筑,占全州不可移动文物总数的28.28%,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丹巴古碉群、德格印经院、康定塔公寺、新龙波日桥等。摩崖石刻共计30处,占全州不可移动文物的0.78%。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吐蕃时期的石渠摩崖石刻、清代的巴塘鹦歌嘴石刻。</p> <p class="ql-block">波日桥位于新龙县乐安乡境内,始建于元末明初,是雅砻江上唯一一座跨径最大的藏式伸臂桥,也是藏区保存最完整、跨度最大的石木结构伸臂桥,桥身的每一结合部,全部用木楔连接,未用一铁一钉。该桥已成为康巴地区结构独特、造型美观的悬挑式梁木结构大桥中仅有的一座飞桥,堪称桥梁建筑史上一大奇迹,有“康巴第一桥”之称。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红二军团曾途径此桥,故又有“红军桥”之称。2006年,波日桥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藏传佛教的流传 <p class="ql-block">唐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兴盛的吐蕃东进,逐渐攻占康区诸部落之地。吐蕃占领和控制康区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吐蕃对康区诸部落逐步同化融合的过程。公元11世纪-12世纪藏传佛教兴起之后,更加快了这一同化过程。藏传佛教在康区广为流传,为此遗存了不少古建寺院和大量宗教文物。</p> <p class="ql-block">清银质馏金嵌珠奔巴(二级文物)。长寿瓶是藏传佛教增寿类仪轨中所使用的重要法器,也是无量寿佛所持之物,有消除众生疾病痛苦,给予长寿加持之意。</p> <p class="ql-block">铜塑释迦牟尼像(三级文物),铜塑大威德像(三级文物),铜塑骑马护法神(二级文物),铜塑留金弥勒佛像(二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银质净水壶(三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银质供灯(三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银质錾花莲枝把执壶(二级文物),铜质高足鼎形香炉(三级文物),银质曼茶罗(二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银质净水壶(三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银质三龙戏珠手提式香炉(三级文物),银质三龙戏珠手提式熏炉(二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木方棍雕刻图形法器(三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铜质内供颅器(三级文物),包银内供颅器</p><p class="ql-block">(三级文物),寿山石内供颅器。</p><p class="ql-block">【小知识】嘎巴拉碗又名托巴,是用人的头盖骨、水晶、黄金做成的一种骷髅碗,又称内供颅器、人头器,是修“无上瑜伽密部”举行灌顶仪式的法器,为藏传佛教法器之一。藏传佛教密宗盛行用人的骨骼制成各种法器,不过制作嘎巴拉碗的头盖骨,必须来自修行有成的喇嘛,依其生前遗愿制成。</p><p class="ql-block">这是我百度来的。博物馆对此不仅没有介绍,而且三件文物有的写作"内颅供器″,有的写成″内供颅器″。给我整不明白了,只好百度一下。</p> <p class="ql-block">骨质刻花小净水壶(三级文物),景泰蓝香炉(三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明宣德铜钹(一级文物)。铜钹形制规整,铸造工艺精湛,音响效果”极佳,由明朝政府授予藏区寺庙。是明代政府确立中央和藏区地方的领属关系,加强藏区与内地文化的交流,实现对藏区的统治和管理的重要实证。</p> <p class="ql-block">清铜质二龙戏珠雕花大铜号(二级文物),清骨质唢呐(二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铜质镶翅法螺(三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铜质碰铃(三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骨质包皮鼗鼓</p> <p class="ql-block">明宣德铜钹(附盒)(一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马头明王唐卡(三级文物),事业法王唐卡(三级文物)</p> 土司文化掠影 <p class="ql-block">元、明、清历代中央王朝在甘孜藏区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清末“改土归流”前,区内大大小小的土司从宣慰司到土干户、土百户,多达上百个。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四大土司,即德格宣慰司、明正宣慰司、理塘宣抚司(正副两员)、巴塘宣抚司(正副两员)。长达数百年所产生的土司文化成为康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政教联盟的制度、土司的传奇故事以及土司官寨遗迹等均为独特的文化资源。由于历史原因,大多土司官寨已遭破坏,我们仅能从残存的甘孜白利土司官寨、丹巴巴底土司官寨等,以及少量留存的土司文物,管窥独特的土司文化。</p> <p class="ql-block">″援剿营总兵宪关防″印玺(二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末代巴底土司王寿昌</p> <p class="ql-block">巴底土司官寨,位于丹巴县巴底乡邛山村,始建于清代。巴底土司官寨是嘉绒十八土司中最具代表性的土司官寨,是历代巴底土司处理政务、居住生活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清银质茶壶(均为二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银质錾花茶船茶盖(三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民国仿清乾隆彩薄胎酒杯(二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明宣宗朱瞻基给嘎玛巴活佛诰书(一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明成祖朱棣给嘎玛吧活佛诰书(一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两件诏书的全景</p> <p class="ql-block">虎皮账篷。这顶虎皮帐目前是世界上唯一一件“百虎”帐篷。帐篷,由100张虎皮制作而成,底边镶有水獭皮、熊皮、豹皮等装饰的虎皮帐篷呈圆形,内拱呈穹,尽显雍拥华贵。同时四周用一万多颗海贝镶串成的吉祥图案,做工精细、原料珍贵、历史悠久、精美绝伦、尊华尊贵。虎皮镶贝圆顶账篷,整体由二幅扇形帐顶,四幅近长方形帐围组成,帐篷主要面料为虎皮,其次为豹皮、獭皮。土红色粗棉布衬里。帐围上下方缝缀海贝作装饰。据调查,这顶虎皮帐篷系理塘毛垭土司官帐。毛垭土司先祖因理塘毛垭坝草原水草丰盛,自青海巴颜喀拉山移居毛垭草原,康人呼为:“雍珠本”,汉人称“毛垭土司”。毛垭土司索郎罗布于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投诚,雍正七年(1729年)授毛垭长官司。虎皮帐篷豪华大器。做工精致。作为土司官帐,充分显示了“雍珠本”的权势和威严。是研究康区土司文化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p> 茶马古道记忆 <p class="ql-block">茶马古道是中国西南地区干百年以来以“茶马互市”为主要载体的商贸通道。自唐西域易茶始,中央王朝在西北地区开设茶马司。宋元时期,官府又相继在四川碉门(天全)、黎雅等地与吐蕃开展茶马贸易,而明代则在雅州、碉门设置茶马司,于是由茶马贸易开拓的川藏茶马古道同时成为官道。</p><p class="ql-block">川藏茶马古道是一条地势高、山路险、距离远的贸易通道。它不仅包含了藏汉民族千百年来因茶而缔结的情感,同时也蕴藏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康定(古时称“打箭炉”),在元时尚是一片荒凉原野,随着藏汉贸易南移,逐渐发展成为边茶贸易中心。雍正七年(1729年)置打箭炉厅,设兵戍守其地。从此“汉不入番,番不入汉”的壁垒打破,大批藏商越宁静山进入康区,大批的陕商和川商亦涌入康区。内外汉番,俱集市茶。这个因茶叶集市而兴起的城市,藏汉贸易通过“锅庄”为媒介,成为西陲一大都市。</p> <p class="ql-block">末代明正土司 甲宜斋。末代明正土司的儿子甲联升(左)和孙子嘉拉降泽(右)</p> <p class="ql-block">【明正上司与康定锅庄】明正土司,始设于元代,初称“长河西安抚使司”。明永乐五年受封“长河西鱼通宁远宣慰使司”,清代简称“明正土司”。传说是木雅王的后裔。公元十七世纪,明正土司坚参德昌为管理打箭炉(今康定)地区商务民政,从木雅迁至色多,建色多衙门,后迁至打箭炉,其所属十三家锅庄,后因“茶马互市”兴盛,极盛时锅庄曾达七八十家,解放初尚有四十八家锅庄。</p> <p class="ql-block">【锅庄】何为锅庄?在《民国康定县图志》中载:“康熙二十九年,被藏番昌测集烈倨杀土司锡拉扎克,四川提督唐希顺率兵驱剿,土司之妻滚噶龚职其子坚参德昌由木雅移此建垒营寨,置土目于此,所差贡侍,名曰锅庄。”从资料上看到,锅庄为西藏土司时期的物产,具有施行行政管理和安全防御的职能。据《雅州府志》记录:“明正土司,所辖十三家锅庄,头人十三名,共四百六十五户。”说明了早期的锅庄就是土司属下的职能机构,为土司分担各地方的行政事务。在《康定概况资料辑要》中也提到:“昔明正土司盛时,鈩城,如国都,各方土酋纳贡之使,应差之使,与部落茶商,四时幅凑,骡马络绎,珍宝酋萃,凡其大臣所居即为驮商集息之所,称为锅庄。”</p><p class="ql-block">可以说,早期的锅庄就相当于时下的镇公所或村委会,承担一方的行政、经济管理事务。就像上述所讲的明正土司时期,锅庄不仅分管着明正土司辖下的地区,还承担着各部落、阶层往来的官吏、特使的联络、接待工作,也包括过往商旅的安顿以及对其从事商业贸易活动的协办、管理等服务。</p> <p class="ql-block">藏称</p> <p class="ql-block">普通藏民拥有的枪支基本都是19世纪甚至更早时期的火绳枪。并且工艺粗糙,枪身很长,前面的叉子主要是用来肉搏当长矛用的,因为火绳枪再次装填速度很慢,基本上开上一枪就需要冲上去了。类似步枪上刺刀。《红河谷》就展现了这样的情景。</p><p class="ql-block">有的说当支架、利于瞄准等等,有点牵强,至少那不是原意,不是主要用途。</p> <p class="ql-block">丝绒骡马额饰(三级文物)</p> 西康的变迁 <p class="ql-block">清朝末年,西方人相继进入甘孜州境内,加上清朝政府在康区实行改土归流,使甘孜州逐渐由封闭走向开放,从而也使多元文化逐渐形成。</p><p class="ql-block">清宣统三年(1911年),代理川滇边务大臣傅嵩炫奏请建立西康省,他在奏折上说:“查边境乃古康地,其地在西,拟名‘西康’”。从此以后,西康这个名称才在官方文书,私家著述中出现。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1月1日),西康正式建省。刘文辉任省主席。1949年12月9日,刘文辉在四川彭县同邓锡侯、潘文华联名通电起义,西康全省随即响应。1950年10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组成西康省人民政府委员会。廖志高被任命为省主席。1955年7月3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撤销决议,正式撤销西康省。西康省在历史上存在了仅短短的16年。</p> <p class="ql-block">鸦片战争失败后,我国闭关自守的大门被打开,深处内陆的康藏地区也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自1857年法国传教士古尔德最早来到康定后,其他西方人也纷纷在这里进行传教、经商等活动,并建立了教堂及学校。从此,西方文化相继进入康藏地区,如今,人们在保护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包容着西方文化。</p> <p class="ql-block">巴安汉族牧师李国光(四川大邑人)和藏族妻子及子女一家合影(孙明经1939年11月摄)</p> <p class="ql-block">康定福音讲堂(孙明经1939年摄)</p> <p class="ql-block">康定真元堂(天主教堂)(孙明经1939年摄)</p> <p class="ql-block">民国铜质长把方形“西康省政府佛教宣法师铃记”印章(三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民国木制铁皮镶包长把方形“川藏边防第二旅康南保独立中队长之钤记”印章(三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民国铜质“川康总指挥刘文辉”奖章,民国铜质“西康屯殖总司令唐”奖章</p> <p class="ql-block">民国国民党党证</p> <p class="ql-block">改土归流是指改土司制为流官制,土司即原住民的首领,流官由中央政府委派。最早是由四川总督鹿传霖提出的。后来,凤全于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奉清廷之命任驻藏帮办大臣,在巴塘进行第二次改土归流,因诸多事情处置不当,引发当地僧俗民族之变。1905年5月,途经鹦歌嘴被诛杀。光绪皇帝任命建昌道赵尔丰为军务督办与四川提督马维骐一起前往剿办,这也是赵尔丰参与川边藏区相关事务并进行“改土归流”的开始。</p><p class="ql-block">赵尔丰在康区推行改土归流,从客观上打破了长期以来的土司和上层喇嘛的割据局面。但是,他实行改土归流是代表清朝统治阶级利益的。因此,在过程中忠实的执行了清朝政府的大民族主义的强迫同化政策,造成汉藏民族隔阂,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其经营川边藏数年,为西康的建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西康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p> <p class="ql-block">1928年,国民政府任命刘文辉为川康边防总指挥。同年3月10日,在康定设西康特区政务委员会,统辖西康的民政财政。韩霈、</p><p class="ql-block">吴泽三、胡人纪、陈启图四人任委员,龙邦俊为主席委员。</p><p class="ql-block">1939年1月1日成立西康省政府,省会设在康定,省府委员九人:刘文辉、段班级、李万华、叶秀峰、韩孟钧、王靖宇、杨永浚、黄述、格聪。其中刘文辉兼省主席,段班级兼民政厅长,李万华兼财政厅长,叶秀峰兼建设厅长,韩孟钧兼教育厅长,王靖宇兼保安处长。</p> <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于1950年4月26日成立西康省人民政府,省府驻康定,省主席廖志高,全省分设康定、雅安、西昌等3个专区。1950年11月24日西康省藏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现甘孜藏族自治州)在康定正式成立,康定专区改为西康省藏族自治区。1951年由雅安县城区析置雅安市,为西康省人民政府驻地。1952年,凉山地区被划出西昌专区,设凉山彝族自治区。</p> 传承——多彩文化·魅力甘孜 <p class="ql-block">甘孜藏族自治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康巴文化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富厚重、种类繁多、独具特色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遗产蕴含着康巴藏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了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p><p class="ql-block">正是拥有诸多独特而底蕴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因而甘孜州拥有了康定情歌的故乡、康巴文化的发祥地、格萨尔王故里、香格里拉核心区、嘉绒文化中心、历史文化走廊、中国人文景观大道等美誉。</p> <p class="ql-block">【乡土民居】甘孜州农区民居建筑,是广大藏族人民在高寒严酷的自然环境中,经过长期实践,积累遗留下来的具有丰富经验和地方特色的宝贵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民居建筑注重因地制宜、自然和谐的原则,多选择在山腰台地或山麓边坡,向阳、近水,有利生产。利用地形,增加建筑楼层和扩大楼层面积,争取空间。建筑材料上,就地取材,利用当地天然土、木、石等资源,创造出许多经济、坚固、实用的住宅,并表现出显著的地方特色。许多建筑还注意建筑环境绿化,室内装饰美化,营造出自然和谐的宜居乐园。</p> <p class="ql-block">丹巴甲居藏寨。甲居藏寨的现存形式完整地保存了嘉绒民居的基本特征。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地融于自然。底层均为家畜圈,其上依次为锅庄室、储藏室、居室、经堂及角楼(家明),其中二、三楼分别有天井和露天大阳台。房体的外墙多以白色、褐色与黑色圈涂成条纹,以日、月、星辰和宗教图案显示出美丽而整洁的外观。</p> <p class="ql-block">新龙石板藏寨。位于新龙县拉日玛乡扎宗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藏寨二至三层不等,底楼一般用块石或兼用泥土夯墙,通常用来做牛马圈或堆放农具、柴禾。二楼为主人居室,顶楼是崩柯房。房顶先用泥土覆盖,整平夯实后再用石板做悬山顶,单檐歌山顶。整个村巷统一由青石板铺就,与扎宗寺和彩绘石经塔有机相融,是一座独具特色的原生态民俗文化村落。</p> <p class="ql-block">【藏族木雕工艺】木雕工艺是藏族装饰工艺中的一类,图案以莲花、串珠、云纹、花草、动物等装饰画,以及含有祝福和象征意义的吉祥图案,如八吉祥、七珍宝、六长寿、和睦四瑞等为主,用于装饰天花板、梁、雀替、柱、廊道廊板以及室内附属设施等。</p> <p class="ql-block">【传统民居内部】传统的藏式民居内部陈设简单,一般在屋子中间砌火塘,又叫“三锅庄”,三锅庄上放着铜锅,用于烧水或做食物。三锅庄的边缘放置茶碗,四周地上铺羊皮或牛毛垫等,供一家人坐卧休憩取暖或进餐之用。与三锅庄垂直的房梁上吊一个方形架子,便于放东西。灶后墙上供佛,屋子靠墙是储藏食物或生活用具的木柜和用于储水的水柜等。</p> <p class="ql-block">厨房</p> <p class="ql-block">道孚民居客厅。道孚民居是集绘画、雕塑、雕刻、建筑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品,其内部装饰基本遵循了传统的佛教艺术的审美原则,雕刻、绘画的图案讲求对称和主要图案统一,而背景图案却要求自由,且室内装潢的图案大多采取传统的佛教艺术图案,每一个图案都有其深厚的宗教含义,这使藏民族传统的宗教观念、传统价值观念得到了传承和进一步发扬,其综合反映了道孚深厚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底蕴。</p> <p class="ql-block">粉彩糌粑瓷盒(三级文物),清蛙形铜酒壶(三级文物),岫玉茶碗(三级文物),翠玉茶碗(三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清长颈鼓腹圈足铜酒壶(三级文物),清铜质圈足鼓腹瓶式酒壶(三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银质茶托(三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清平底短流筒铜壶(三级文物),民国蛙形铜酒壶(三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珊瑚筷子,银包头象牙筷</p> <p class="ql-block">民国象牙小算盘(三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绚丽服饰】甘孜州地处康巴地区,其服饰与康巴其他各地相比,既有共性特征,又别具地方个性特色,具有悠久和鲜明的民族特点。甘孜州的传统服饰色彩明朗、纹饰古朴、质地厚重、文化内涵深邃。宗教僧侣服饰和日常人普通的生活着装有天壤之别,生活服饰按照地域划分,又可分为甘孜州北路服饰、甘孜州南路服饰、甘孜州东路服饰;其中甘孜州东路服饰又分为木雅服饰、嘉绒服饰、鱼通服饰等。</p> <p class="ql-block">清红呢面金丝缎镶边彩丝纹马鞍垫(三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金丝缎马鞍垫(三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木质镶铜錾花锅金马鞍(三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宗教僧侣服饰】宗教僧侣服饰与各藏区的僧侣着装基本相同,袈裟冠帽有其系统的讲究,佛教教规对喇嘛、活佛的衣饰也有具体的要求。僧人服装因等级和职位高低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包括衣料质量、颜色、样式等。僧人平常贴身穿红黄色无袖坎肩或短褂,下身围紫红色的僧裙,腰系黄带,外面披一件紫红色的袈裟,从僧帽上可以分辨出宗教派别。除了日常僧人服饰,在重大节庆举行法会的跳神仪式上,其穿着的服饰也特色鲜明,有其讲究。</p> <p class="ql-block">缎面跳神法衣(三级文物),氆氇彩靴(三级文物)。跳神法衣是藏传佛教寺庙在表演“羌姆”时的服饰。“羌姆”的服饰华丽,多数服装都是绸缎蟒袍,款式独特,袖口呈喇叭状。戴面具是“羌姆”在装扮上最突出的特点,面具分为全面具和半面具。全面具有牛头、鹿头、狮子头、凤头等。</p><p class="ql-block">黄金丝缎喇嘛披风(三级文物),藏语音译为达岗,意为半月形大笔。用黄色绸缎做成,边上镶嵌金丝花缎,用于各寺院的活佛或者法王在主持法会的时候穿着。</p> <p class="ql-block">铜质神汉帽。用于藏传佛教的降神仪式中,神帽是作为与神灵沟通的物质媒介而存在的。驻藏大臣有泰的《日记》记录下降神的一幕:(安觉寺)神楼,有一二十余岁喇嘛正坐,身穿彩衣,脚皮靴,带弓箭。降神时,头顶一神帽甚重,有孔雀等毛及绫飘带旗幡等物,手按一刀,众喇嘛奏乐念咒,则神附身大吹气,似义和拳景象。</p> <p class="ql-block">民国密宗骨铜饰法衣(三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乡城疯装头饰。编发时先将头发分成两部分,左边编140条,右边编90条,再用獐子皮条将其串联成两片,形成叫“扎得”的方形,再将两鬓角的散发各编成三条发辫,两耳角上各挂数根珊瑚枝。额前梳齐眉刘海。</p> <p class="ql-block">银质腰带(清)</p> <p class="ql-block">稻城妇女头饰。稻城妇女头饰喜将蜜蜡、绿松石、珊瑚、金银等装饰于发间,藏族人认为佩戴这几种珠串可贯通天、地,与灵界接触及联系。佩戴蜜蜡、绿松石及珊瑚,便不被“脏东西”侵犯,同时达到辟邪、招财的功效。</p> <p class="ql-block">嘉绒妇女头饰。嘉绒地区传统服饰色彩,崇尚黑色,其尚黑元素从头部开始,以长方形黑金丝绒绣花头帕对折,然后用彩色(粉色为多箍头)头绳编发盘于帕上,辫子套各式辫饰及吊穗。</p> <p class="ql-block">木雅妇女头饰。木雅妇女喜爱戴袋状帽。将帽沿一侧内叠扣于头上,上沿额伸出额前,宽至两鬓,长约30厘米的袋状帽筋垂于脑后,然后用大红头绳或五彩头绳编发辫缠盘于帽上。</p> <p class="ql-block">护身盒。用来安装佛像或珍藏与佛有关的纪念物的一种金、银、铜制盒状物,多数佩于胸前,求神灵保佑。俗称“嘎鸟”。</p> <p class="ql-block">藏区男女皆戴耳环,但男女样式有所不同。</p> <p class="ql-block">藏区男女手腕上皆戴手镯。</p> <p class="ql-block">藏族男女系于腰间,用来装钱、针、线等小件杂物的皮包。面镶铜、银等雕花饰件及珠宝。同时也是装饰品。</p> <p class="ql-block">昔日藏族男人腰间装取火用的火石、火烩等物的袋子,即“火镰袋”,而今渐成装饰品。和皮包的区别在于下面是一块火石。</p> <p class="ql-block">【璀灿工艺】丹巴中路遗址和石棺葬墓出土的罐、钵、盆等具有各种纹饰的陶器,是甘孜州先民聪明智慧的结晶。历史的发展,长期的生产实践,生活在这片神奇土地上的人们因地制宜,用自己灵巧的双手,最传统的手工方式,在画布、陶土、石料、金属等材质上描绘、錾刻了他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审美理想,创造出了各类精美的手工艺品。</p> <p class="ql-block">【南派藏医药】以甘孜州为中心的藏医药称为“南派藏医药”。“南派藏医药”分藏医和藏药两部分,擅长治疗因热性导致的瘟热疫症,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是藏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藏族金属手工技艺,是指以金、银、铜、铁等金属为原料,辅以木料、动物皮毛等原料,进行生产、加工,制作成各种器具的手工技艺。在甘孜州境内,以白玉河坡的金属锻造品最负盛名。白玉河坡藏族金属手工技艺的生产和发展已有数百年历史。在广大藏区享有极高的知名度。</p> <p class="ql-block">刀具是白玉民族民间手工艺的特色产品,其制作工艺也具代表性。刀具主要由刀鞘和刀叶(含刀柄)两个部件组成。</p> <p class="ql-block">甘孜州以白玉河坡的金属锻造品最负盛名。白玉河坡的藏族金属手工技艺已有数百年历史,在广大藏区享有极高的知名度,被誉为“格萨尔兵器部落”。白玉藏族金属手工技艺已被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p> <p class="ql-block">藏族药泥面具,是面具制作中特殊的一种,其工艺要经多道工序。制作材料源自本土,加工后的泥土与秘制的甘露丸混合而成。药泥面具会散发出奇特的香气,不仅能防腐,还有预防疾病的功效,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和宗教色彩。</p> <p class="ql-block">“噶玛嘎孜”是藏族传统唐卡画三大流派之“噶玛嘎孜”最鲜明的特色就是学习借鉴汉地传统的青绿山水画,画面背景山水花草走兽极具汉风,敷色以青绿色调为主,清新典雅,别具一格。“噶玛嘎孜”画派主要流行于藏东地区,甘孜州是其盛行的中心和传承基地。</p> <p class="ql-block">格萨尔彩绘石刻以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为表现内容,采取天然板岩青石作原材料,然后依照人物造型进行雕刻,最后施彩。这种融石刻技艺和传统绘画为一体,再现了岭·格萨尔王时期的波澜壮阔,填补了我国格萨尔文化在藏族石刻艺术中的空白。</p> <p class="ql-block">石刻的经书,始于汉平帝元始元年,中国佛教徒为使佛法永存,防止佛经被毁,把重要佛教经典刻于深山幽谷的摩崖上,或刻于石柱、石板上,以便永久保存。在藏区,随处可见刻于摩崖或石板上的藏文经书和佛像。有的垒放在一起,有的一块一块的不断堆砌,天长日久便堆建得犹如城墙一般。甘孜州最著名的石经墙是位于石渠县长沙贡马乡的巴格嘛呢石经墙,该石经墙经过历代喇嘛和百姓的堆建,如今已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嘛呢石经墙。</p> <p class="ql-block">下面是一组小知识:</p> <p class="ql-block">【手摇转经筒】人们制作“嘛呢”经筒,把“六字大明咒”经卷装于经筒内,用手摇转,以此来消灾、修功德等。每转一圈,相当于诵经一遍。转经筒有一个能转动的轴,每当转动到一定圈数时,就要更新,这样就能知道自己念诵经文的遍数。</p> <p class="ql-block">【佛珠】佛珠是佛教徒用以念诵记数的随身法具,其是用线串一定数目的珠粒而成.一般最常用的是一串108颗的,但也有54颗、42颗、36颗等。其材质繁多,主要有金、银、玛瑙、珊瑚、蜜蜡、菩提、琥珀等。既可戴于颈上,也可以挽在腕上,不可揉作一团揣于怀中或装入兜里。手捻佛珠本意是计算念诵六字佛教真言的遍数,而长期捻拨佛珠也可以起到健脑和调节心理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嘎乌】又叫护身盒或护身符,用于穰灾祈福,驱邪镇魔。信徒们多把它随身携带以祈佛法护佑,男子佩戴的嘎乌,外形似佛龛,浮雕吉祥八瑞等图案。女子佩戴的呈圆形或椭圆形,浮雕山峰水浪、串枝莲等图案。</p> <p class="ql-block">【龙神】“鲁”,汉语又称“龙”,是藏族传说中的一大神。传说中没有明确指向,只说作为龙神类的动物有鱼、蛇、青蛙、蝌蚪等。据说人世间的麻风、伤寒、梅毒等424种病源都是龙神,所以藏人常在这些荆棘上系羊毛、毛线以示供养,祈求平安。</p> <p class="ql-block">“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这是赞美康巴歌舞海洋的经典名言。甘孜州民间歌舞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无论是高亢悠长的牧歌,还是激情优美的情歌、酒歌、劳动歌曲,凡与自己居住的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都能入曲入歌。舒缓的弦子、奔放的踢踏、热情的热巴、动人的锅庄,无不彰显康巴人尽情欢舞、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p> <p class="ql-block">藏琵琶,或称土琵琶,当地藏语称“扎业”,是一种四弦拨奏弦鸣乐器。藏琵琶流传范围较小,仅见于川滇藏三省、区交界处的四川省得荣县、西藏芒康县、以及云南省德钦县北部等地。</p><p class="ql-block">比庸,汉语称牛角胡、弦子或胡琴等,是一种与二胡相似的擦奏弦鸣乐器,以四川巴塘、西藏芒康、云南德钦一带最为盛行。琴筒为圆筒形,有牛角、木或竹制三种,牛角琴筒是比庸的最早形式,多采用较粗大的野牛角制作,并以雌野牛的角质最佳。</p> 信念——血染风采·华美篇章 <p class="ql-block">20世纪初,甘孜藏区是一个落后、封闭的封建农奴制社会。</p><p class="ql-block">1935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长征途经甘孜,飞夺泸定桥、甘孜会师、建立全国第一个藏族自治革命军事政权——博巴政府、甘孜人民尽最大努力支援红军……革命火种播撒康巴大地。</p><p class="ql-block">1950年,全国第一个民族自治州在甘孜藏区成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甘孜各族儿女发扬无私奉献精神,支援十八军和平解放西藏,再立新功。</p><p class="ql-block">1956年,进行民主改革,彻底推翻了压在身上干年之久的封建农奴制,完成了三大改造,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p> 革命足迹 <p class="ql-block">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红一方面军开始了震撼世界的万里长征。1935年5月至1936年7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长征途中先后进入甘孜藏区。红军长征在甘孜藏区历时15个月,经过了15个县(按现在行政区域计算)。在康区,红军实践党的民族区域政策,建立党的地方组织和“博巴政府”,民族革命武装,获得民族宗教上层、僧俗民众大力支持,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为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夺取长征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1938年的泸定桥</p> <p class="ql-block">磨西天主教堂毛泽东同志住地旧址</p> <p class="ql-block">全景画《十三根铁链劈开通往共和国之路》</p> <p class="ql-block">民国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工农银行布币(三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德格土司降央巴姆与她的儿子。德格土司与红军签定《互不侵犯协定》以绒巴岔为界和平共处。</p> 十八军进藏 <p class="ql-block">1950年4月,十八军进藏部队陆续进入康区,五十二师由康北路进军西藏,五十三师由康南路进军西藏,十八军后勤司令驻甘孜县办理后勤。1950年10月,在康区各族各界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十八军部队强渡金沙江,进行昌都战役,解放了昌都。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政府达成和平解放西藏协议,西藏宣告和平解放。康区各族各界人民支援十八军进军西藏的任务也胜利结束。</p> <p class="ql-block">【解放甘孜】1950年3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兵团六十二军一百八十六师先遣部队进驻康定,3月27日,康定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同年5月,随着进军的十八军分南北两路抵达,康定军管会陆续向各县派出了军管会代表,甘孜藏区各县相继解放。</p> <p class="ql-block">康定藏族人民迎接解放军</p> <p class="ql-block">车过折多山</p> <p class="ql-block">1950年,巴塘藏族民众欢迎南路先遣部队</p> <p class="ql-block">道孚忠烈桥</p> <p class="ql-block">支前模范——曲美巴珍。曲美巴珍,德格县龚垭村贫苦藏族妇女,胜利完成了100多次艰巨的运输任务</p> 民主改革 <p class="ql-block">1950年3月24日,康定和平解放,各级人民政权先后成立。1956年,康定地委以“民主协商”的方式拉开了民主改革试点及“三项改革”的序幕。封建农奴主阶级不甘特权利益的失去,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叛乱,打断了民主改革的进程。</p><p class="ql-block">1956年、1957年,党中央逐步调整斗争策略,相继发出“七月指示”“三月指示”,指导甘孜藏区的平叛斗争及民主改革。广大党员、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不畏牺牲、甘洒热血,人民群众积极拥护民改、参与平叛斗争。1959年,甘孜藏区平叛斗争及民主改革胜利完成。黑暗的封建农奴制被彻底废除,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建立,人民实现了翻身解放,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p> <p class="ql-block">俘获的叛乱分子</p> <p class="ql-block">民改全体委员</p> <p class="ql-block">翻身农奴笑开颜</p> 先进组织和团体、个人 <p class="ql-block">甘孜藏区地处西南边陲,地广人稀。受国民党当局严厉封锁,各族群众信息闭塞,对红军北上后中国共产党的情况难以全面了解。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领导下,党克服重重困难,在这里建立发展了地下党组织“康定特支”;中国共产党滇西工委委派,在巴塘建立了“中共康藏边地工委”及其领导下的“东藏民主青年同盟”。1951年7月成立了藏民团,并在此基础上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团体、个人。这些先进的组织和团体为甘孜藏区的解放和发展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东藏民青】1949年8月,平措旺杰根据中共云南省滇西北地委的指示秘密回到巴塘,建立了巴塘地下党领导下的进步青年组织“东藏民主青年同盟”(简称“东藏民青”)。巴塘地下党和东藏民青成立后,积极同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派和地方黑恶势力作斗争,向广大群众宣传党的思想主张,在民族宗教上层开展统战工作,开展迎接解放的活动。</p> <p class="ql-block">巴塘地下党及东藏民青主要成员。1951年6月,巴塘地下党从送到康定学习的56名地下党员和东藏民青盟员中,选送了40余人到十八军工作。其中大部分随18军52师154团、155团、156团进藏。许多人后来成长为各级领导干部。</p> <p class="ql-block">【藏民团】1950年7月,遵照建立少数民族武装三项原则的指示,西康藏族自治区先后组建了康定、丹巴警卫营,道孚、炉霍、甘孜警卫连。1951年7月23日,康定军分区奉命将甘孜各县分队编为团,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康军区基干第六团(即藏民团)”。1951年8月1日,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24周年之际,在康定军分区机关驻地举行了隆重的藏民团成立大会。</p> <p class="ql-block">1951年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藏族武装部队——藏民团成立大会。</p> 仲唐之美 <p class="ql-block">唐卡,是指用彩缎装裱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是中国民族绘画艺术的珍品。画有格萨尔王故事的唐卡被称为“仲唐”,其中特别出名的是收藏于四川博物院《格萨尔画传》唐卡,我们从《国家宝藏》第二季里认识了它。</p><p class="ql-block">这一套来自于清代的唐卡,被认为是现存唯一完整的一套“格萨尔”系列唐卡,共11幅。它的来历至今扑朔迷离,这套绘画出自四川省的康区,且极有可能是德格地区。同时在专家们的考证下,它曾经的拥有者——康定明正土司(康定为今四川省甘孜州康定市)跃入大家的视野,这套唐卡无疑给被称为“格萨尔故里”的土地——四川省甘孜州,增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10年,四川博物院和四川大学博物馆联合成立了“科研规划与研发创新中心”,《格萨尔画传》系列唐卡被纳入第一批研究项目。在此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力图通过这次展览来对这稀世珍宝般的唐卡画面内容进行解读。今天,许多精彩的细节将被徐徐呈现。</p> <p class="ql-block">这是个临时展览。对这个内容兴趣不大,所以打个卡就走了。</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的结语很谦虚。大意是说自己新馆开放不久,第一次布展。有所疏漏,请大家多提意见。</p><p class="ql-block">其实,还真有几个小建议:一是有的展品介绍没有年代;二是有的重要文物没有详细介绍;三是个别展品介绍有错情,如″内颅供器"和″内供颅器"。</p><p class="ql-block">但总得来说,甘孜州博物馆还是出乎我的预料。如果说之前去的阿坝州博物馆是低调的小众博物馆的话,那么甘孜州博物馆就是低调有内涵的博物馆。低调也是没办法,地域受限,远离华夏历史文化核心区,知名度摆在那里呢。</p> <p class="ql-block">出了博物馆,站在台阶上,可以看到远方白云涌动的雪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