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俗共赏”另解

风华书法

<p class="ql-block">“雅俗共赏”指的是专家赞赏,老百姓也赞赏。一般在书法圈被认为是行不通的,因为书法较优美的占比重很少,江湖体的好看往往仅是一时的表面的,质朴一直传统书法的基石和中心。启功写得太漂亮了,被人指责不够深入。专业比赛获奖的往往与老百姓认知有很大距离。早期学书看到老书法家四平八稳的字,是不太爱关注,因为前沿书法更多的是“丑书”,要形式对比强烈,要视觉和展厅效应。后来慢慢地不认为书法的目的只有展览,雅俗未必不能共赏。</p><p class="ql-block">写字是给人看的,形体总要好看点,古代几千年对形体的变化不会太巨大,那些过分的反而传不下来。传统书写似乎更注重神的微妙变化,书法创作离不开临摹,临摹中创作,创作中临摹。西方艺术中那种形的独特性,其实书法没必要那么看重。书法有艺术性,但从纯粹的形态入手去创作,往往又会走入死胡同。专家所认为俗是不好,雅才好,雅俗无法共存。一切审美都是从实践中来的。楷书到了颜柳似是最成熟最为百姓爱戴,颜真卿写碑多用楷书,更多的是实用意识,审美也不能没有。古代书法是从实用中延伸出来的,天下三大行书只写一遍,与当代书法创作为了写一幅参赛作品要花许多时间形成鲜明的对比。</p><p class="ql-block">唐宋以后,文人书画兴起,“雅”就比“俗”重要多了。唐之前书法史上有许多好作品是下层人即俗人所作,无需多大文化,仅是传承前人,由于时代的束缚少,写碑刻碑纯是为了糊口,反而自然天真有味。后世有心书写,但毕竟时代压之,想写好困难重重。汉碑重气势,整体较饱满,这为魏晋唐初的二王书体所垢病,只有待颜真卿出来,书法才为之一变,纯粹是“俗”的力量。王与颜是日后书法发展绕不过的两种风格。天下事,合久必分。清后期,碑派繁荣,民间的、“俗的”又能大放光彩。</p><p class="ql-block">“雅”与“俗”是相对的。唐王字太盛,也有“羲之俗书趁姿媚”之说,金农有“华山片石是我师”竭力摆脱帖学正统主流地位。</p><p class="ql-block">书法是偏抽象艺术,虽然离我们当前的日常远点,但几千年的文脉还在,只要是中国人,对汉字总是熟悉的,而书法与汉字又是息息相关,谁说未学书法之人不能或无法欣赏书法!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书法之心,国人更是天生都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