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颐和路公馆区”南京市鼓楼区,是中国拥有民国公馆最多的地区,被誉为“民国建筑博物馆”。这个区域以宁海路环岛为中心,放射形宁海路、颐和路、牯岭路、莫干路、江苏路、北京西路,是20世纪三十年代中华民国政府提供给政府官员居住的高级住宅区,自1933年陆续建成287处独立式花园住宅,至今保存较为完好的民国公馆仍有225幢,分布在以颐和路为中轴线的大小不等的12个片区内。</p> <p class="ql-block">颐和路公馆区的建筑风格多样,包括中西合璧式及纯欧式建筑两大类,整体色彩为青灰色和红顶黄墙两大色块,显得较朴素和简洁,但建筑内部精致甚至奢华。这些建筑作为民国时代南京“国际式”建筑群的代表,一度引领了南京乃至全国的建筑设计潮流,是这座城市品位的一个象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颐和路公馆区第十二片区(即颐和公馆)作为颐和路公馆区的改造范本由26幢风格各异的民国时期别墅组成,并于2014年荣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2015年4月,南京颐和路民国公馆区成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颐和路公馆区不仅是一个历史建筑群,也是一个文化和历史的展示区,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感受民国时期文化和建筑风格的场所。由于受时间所限,本次寻访,仅限在颐和路公馆区第十二片区及颐和路周边地区。</p> <p class="ql-block">陈布雷(1890年11月15日-1948年11月13日),浙江慈溪人。1911年毕业于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同年在上海《天铎报》担任记者,并以“布雷”笔名写作评论。他曾加入同盟会,并在1927年加入国民党。</p><p class="ql-block">陈布雷历任浙江省政府秘书长、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时事新报》主编、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等职。他兼任复旦大学中国国文科新闻组(新闻系前身)教授,主讲《社论作法》。1935年后,陈布雷历任蒋介石侍从室第二处主任、最高国防委员会副秘书长等职,长期为蒋介石草拟文件。他支持亲属奔赴抗日前线,并设法掩护民主人士。</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胜利后,陈布雷任总统府国策顾问、《申报》顾问兼常务董事。他著有《畏垒评论集》、《陈布雷回忆录》、《陈布雷文集》等作品。陈布雷以其激扬民族志气的文章和对国民党的贡献,被誉为国民党的“领袖文胆”和“总裁智囊”,素有“国民党第一支笔”之称。</p><p class="ql-block">1948年11月13日,陈布雷在南京自杀。他的自杀原因复杂,与当时国民党政权在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彻底溃败以及个人健康问题有关。蒋介石对陈布雷的死感到悲痛,亲自手书“当代完人”四个字表示哀悼</p> <p class="ql-block">陈布雷寓所(江苏路15号)建于1936年,为二层花园洋房。抗战后,陈布雷曾在此居住。陈布雷(1890-1948),曾任国民党中央秘书长。江苏路15号,原陈布雷寓所(二),2008年10月被列入“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名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薛岳(1896—1998),广东韶关市乐昌人,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将领,他因在抗日战争中的卓越表现而被誉为“战神”。薛岳在黄埔陆军小学接受军事启蒙教育,后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并参与了北伐战争。他曾任孙中山警卫团营长,并在陈炯明叛乱期间保护宋庆龄脱险。在红军长征时的湘江战役中,薛岳是国民党这场战役的主攻指挥,使得红军陷入了极大的困境,中央红军由8.5万大军锐减为仅剩3万人。在抗日战争中薛岳以能战、苦战、善战著称,他每战必胜,成为了日本人的致命噩梦。特别是在四次长沙会战中,薛岳的指挥艺术达到了顶峰。在这几场战役中,他不仅成功抵御了日军的多次攻势,还在反攻中给予敌人沉重打击,总计歼灭了十余万日军。为中国的抗日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在1950年的解放海南岛战役中,薛岳任国民党军海南防卫总司令,战役失败后撤退至台湾。1998年5月3日逝世于台湾,享年103岁。</p> <p class="ql-block">薛岳旧居位于南京市江苏路23号。为薛岳于1935年购地建造,占地795.6平方米,建筑面积773.9平方米。院内有一幢2层西式楼房,坐北朝南,砖木结构,木门窗,水泥方瓦,素粉外墙。在当局公布的颐和公馆规划示意图里,薛岳公馆将成为“薛岳抗战纪念馆”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熊斌(1894年—1964年),江苏南通人,民国时期政治军事人物。他曾任国民党陆军次长、北平市长等职。熊斌在历史上以《塘沽协定》的中方签名者而知名。1933年,熊斌随何应钦到华北,5月31日与日本关东军代表冈村宁茨签订《塘沽协定》。这一协定停止了中国军队对日本侵略军的自动抵抗,并规定中国军队撤出长城以南大片地区,并将这一地区划为“非武装区”。抗日战争爆发后,熊斌曾代理第三战区参谋长,后任大本营总办公厅主任,军令部次长,战时新闻检查局局长,军委会办公厅主任,军委会西安办公厅代主任。1949年,熊斌赴台湾,后任台湾“中央银行”顾问。1964年11月30日,在台北病逝,终年71岁。</p> <p class="ql-block">熊斌旧居位于南京市江苏路27号和29号,是两幢相邻但风格迥异的建筑。熊斌于1934年5月,以其妻卢韵琴之名购置了江苏路27号的西式二层洋楼,占地约1031平方米。1937年,又以其妻卢韵琴之名购得江苏路29号地块,并建起了一幢具有中西合璧风格的砖木混凝土结构的西式二层楼房,占地1047.5平方米,房屋面积为746.5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黄仁霖(1901年—1983年),江西安义人,生于上海。他曾就读于苏州东吴大学,后赴美国深造,获得田纳西州奈许维尔城文特贝尔大学学士学位,以及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的学位,并最终获得美国奥克拉荷马市大学博士学位。黄仁霖回国后,曾参加组织军人励志社,并担任总干事。西安事变发生后,受宋美龄之命赴西安,后随蒋介石回南京。抗日战争时期,他担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伤兵慰问组组长,并组织战地服务团,因其贡献获得中国政府和美国政府的奖励。</p><p class="ql-block">黄仁霖在国民党内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包括“新生活运动总会”总干事、战地服务团负责人、“联勤总司令”等职。他因深受蒋介石、宋美龄信任而亲身经历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晚年,黄仁霖曾任台湾东吴大学董事长,国营招商局董事长。于1983年去世。著有《蒋介石特勤总管回忆录》,记录了他亲身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对研究20世纪中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p> <p class="ql-block">黄仁霖旧居位于南京市颐和路公馆区宁海路15号。这幢建筑建于1930年,是一幢具有意大利风格的三层欧式别墅型楼房,砖混结构,钢窗木门,设计考究,青瓦屋面,红砖清水外墙,局部米色灰粉。黄仁霖旧居不仅是黄仁霖本人的私宅,还曾作为瑞士公使馆使用,见证了一段重要的历史时期。</p> <p class="ql-block">邹鲁(1885年—1954年),广东大埔人,国民党元老,中山大学创办人及第一任校长。曾任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委员、中央常务委员、国民政府常务委员、国防最高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1949年去台湾,1954年2月13日病逝于台北。邹鲁一生撰写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中国国民党史稿》《汉族客福史》《环游二十九国记》等专著,对中国文化教育的贡献被广泛认可。</p> <p class="ql-block">邹鲁公馆建于1937年前,占地面积为776.7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95.1平方米。主楼为西式建筑风格,二层加阁楼设计,坐北朝南,采用砖混结构,配备钢门钢窗,四坡顶覆盖着青瓦。建筑的西南部设有半圆形排窗,保证了良好的采光效果。除此之外,还有两幢西式平房。</p> <p class="ql-block">汪精卫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在赴日留学期间,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并担任会章起草和评议部负责人。汪精卫曾参与策划并实施针对清朝摄政王的刺杀行动,失败后被捕入狱,在狱中留下了“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悲壮诗句。</p><p class="ql-block">1925年,汪精卫加入孙中山北上行列,成为孙中山遗嘱的起草人和见证者。随后,他当选为国民政府主席兼军事委员会主席、国民党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成为中国国民党的最高领导人。</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爆发后,汪精卫虽然口头上高喊抗战,但对战局始终抱悲观态度,并逐渐形成了国民党内的亲日派集团,导致国民党抗日阵营的分裂和叛国投敌集团的产生。</p><p class="ql-block">1938年12月,汪精卫逃离重庆,响应日本首相近卫的对华声明,公开发表声明赞同“近卫三原则”。1940年3月30日,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出任伪国民政府代主席兼行政院长,成为汪伪政权的主脑。</p><p class="ql-block">1944年,汪精卫因患多发性骨髓肿病在日本名古屋病死,终年62岁。他的尸体最初被葬于南京明孝陵前的梅花山。1946年被国民党当局炸墓移走并火化。</p><p class="ql-block">汪精卫的叛国行为受到了全国人民的痛斥和唾弃,他的名字也因此被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p> <p class="ql-block">汪精卫公馆旧址,位于南京市颐和路38号。该建筑建于1936年,原为大汉奸褚民谊所建,后于1940年赠予汪精卫,同年11月汪精卫搬入此居住。颐和路38号是一幢高三层的西式楼房,方形为主,钢筋混凝土结构。一楼为会议室和办公室,二楼两侧为卧室,中间为大会议室,三楼为子女卧室。另建有西式平房、车库、门卫等13间,公馆内设施齐全,装饰华丽,设备考究。抗战胜利后,此宅被作美军军官俱乐部。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张笃伦(1894—1958),别号伯常。湖北安陆人。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时,任沪军都督府警卫司令、鄂军总司令部参谋,参加阳夏战役。历任营长、旅参谋长、汉口特别市公安局长兼代市长、副军长、军议院参议等职。七七事变后,历任重庆行营办公厅副厅长、军委会委员长、西昌行辕主任、川康经济建设委员会委员、国民党第六届候补中央监察委员等职。为陆军中将。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任重庆市市长兼重庆警备司令、湖北省政府主席、华中“剿总”总司令部政务委员会委员、西南军政长官公署政务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1949年到台湾。1958年10月2日在台北病逝。</p> <p class="ql-block">张笃伦旧居建于1937年,其院落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建有砖木结构的西式楼房1幢,平房2幢。其主楼坐北朝南,黄色拉花外墙,假三层,人字顶,青瓦,紫色门窗,一楼南侧大门为拱形,东南侧为小半圆形上带半圆形小露天阳台,建筑面积287.5平方米,现该处暂空置。</p> <p class="ql-block">郑天锡(1884-1970年),广东中山人,1912年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法律系。他在中国法学界和外交领域有着重要影响,曾担任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常务次长、政务次长,伪外交部顾问等职,并在1946年8月担任中国驻英国大使。郑天锡著有《中国文化与艺术》《东方与西方》等,译有《民法初稿》《最高法院的判决》等作品。</p> <p class="ql-block">郑天锡的旧居位于南京市鼓楼区颐和路37号,为郑天锡1937年以前购地1032.26平方米,建砖木结构的西式楼房1幢,平房3幢,建筑面积341.9平方米。主楼坐北朝南,高二层,红砖外墙,四坡顶、红瓦,带壁炉,建筑面积234.2平方米。主楼西侧及东北侧各有平房1幢,均为红砖外墙,四坡顶,青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阎锡山(1883年10月8日-1960年5月23日),山西五台县河边村人,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中华民国国军陆军一级上将,北洋军阀晋系领袖。他曾任行政院院长、国防部部长及总统府资政等职务。1960年病逝于台北,终年77岁。</p><p class="ql-block">历史对阎锡山的评价是多维度的,既有其积极的一面,如对山西的建设和发展,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如在抗日战争中的动摇和妥协。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其行为和决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利益、政治环境和时代背景等。</p> <p class="ql-block">颐和路8号是一幢中西结合的两层洋楼,具有翘角的屋檐和圆形的大露台,整个色彩明快亮丽。这里也曾经是汪精卫的寓所, 1949年4月14日,李宗仁将该公馆拨给阎锡山居住。阎锡山及其部分家人在这里仅居住了7天,因解放军渡江便不得不离开。</p> <p class="ql-block">陈庆云(1897-1981年),是民国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在孙中山的指示下,于1924年冬参与创办了广东军事飞行学校,并担任总教官。1927年,他担任广东航空学校教育长。1936年2月,陈庆云被任命为中央航空学校校长兼教育长,培养了大量军事航空人才。1949年寓居美国,1981年12月在纽约病逝。著有《民初航空史略》等。陈庆云在航空教育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为中国空军培养了大量人才。</p> <p class="ql-block">陈庆云的颐和路原寓所,建于1937年,占地面积760平方米,建有砖木结构的西方楼房1幢及平房数间,建筑面积327平方米。主楼坐北朝南,黄色及水泥外墙,高二层,人字顶、红瓦,东侧为突击半圆形,屋顶带壁炉。目前此处现有主楼1幢,平房2间。</p> <p class="ql-block">李起化 1927年5月,曾任孙中山葬事筹委会干事部事务员。之后,他担任过交通部监理和浙江省民政厅技士。抗战前,他开设了营造厂和糖果店。抗战中期,李起化担任了伪南京工务局建筑股主任,并在1941年末主持维修灵谷寺第三公墓。战后,他继续经营营造厂。</p> <p class="ql-block">李起化旧居位于南京市颐和路9号,建于1935年。该旧居院落占地面积1876平方米,共有西式风格的楼房、平房、附属楼4幢29间,建筑面积681.6平方米。旧居现存主楼、附属楼各1幢,门卫平房1间。主楼坐北朝南,假三层,黄色拉毛外墙,大坡架屋顶,尖顶、四坡顶交错,中部为联廊连接主楼。院中所有建筑为统一黄色色调,多处呈现不规则造型。2013年10月,李起化旧居被公布为鼓楼区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任仲琅是民国时期的实业家,曾在抗战前开设百货、药材及股票生意。抗战后,他在上海与友人合资开设了裕康五金制造厂。任仲琅与其妻任瑶瑞在民国时期具有一定的经济和社会地位。</p> <p class="ql-block">任仲琅旧居位于南京市颐和路14、16号,是民国时期的不可移动文物。该建筑由任仲琅于1935年以其妻任瑶瑞名义购地1492平方米,并于1936年建成,包括砖木结构的西式楼房、附属房和平房共8幢。目前此处现有主楼1幢,附属二层小楼2幢,平房2幢,总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所有房屋均为青砖外墙,人字顶,青瓦,老虎窗,壁炉齐全。主楼坐北朝南,假三层,屋顶南侧中部老虎窗连成一排,东北侧、西北侧附属二楼,东南侧,西南侧平房及拱形院墙等,建筑造型均相互对称,格局相同。现为某单位职工住宅,房屋保护状况较好。</p> <p class="ql-block">杨华臣早年留学美国,回国后历任张家口机械厂厂长,京奉铁路考工课课长,天津机厂厂长,铁道部技术审定委员会专职委员兼总干事,平汉铁路局副局长,总工程师、铁道部北宁路局局长。1949年后,杨华臣选择留在大陆,没有去台湾,担任新中国的铁道部顾问。</p> <p class="ql-block">杨华臣旧居位于南京市江苏路5号,建于1937年以前,旧居的建筑风格为西式,建筑占地410平方米,建筑面积386.8平方米,建有砖墙瓦顶、西式楼房1幢2层16间,平房2进4间,厨房2间,汽车房2间,厕所1间,共计25间。建筑的造型变化丰富,门窗大小搭配,整体看上去极具韵律感。2013年10月,该建筑被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政府确定为“鼓楼区文物保护单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