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br> 时代周刊历来是世界风云人物的舞台,近百年来中国人屡有登临。上封面最多的却是蒋介石,从1927年4月4日起,先后露面十次。从赳赳武夫到大国领袖,蒋介石继承了孙中山的政治遗产,横扫各路军阀,名义上统一了中国,还赶走了日本人。1956年胡适在蒋介石七十寿诞之际,写了篇让他少管闲事的文章,台湾“中央日报”主编深感不妥,蒋倒是轻描淡写地说了句“可以照登,让他去讲好了”。 从浙江宁波赶往奉化溪口的路大概只有曲曲几十里,我们本来打算开车前往,不巧车子出了点故障,好在宁波到奉化溪口的公交车很方便,我们也就顺势坐上了公交车,也可以浏览一下沿途的风光。<br> 下了公交车,一个当地开出租车的小伙子不期而遇。言谈举止,小伙子充满自信的神态中透发出一种“精明强干”的才华和能力。蒋氏故居在他的脑海里如数家珍,而我们对奉化溪口却是一脸茫然,碰到这位“娓娓道来”的知音也深感确幸。他巧妙地与我们谈妥了对蒋氏故居的导游讲解接待等一站式服务,费用也很合理,我们欣然接受了。<br> 我们来到蒋氏故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溪口老宋照相馆”,大堂门口一位酷似蒋介石的特型模特儿分外吸引前来观光的围观游客。他身穿长袍马褂,拄着一根红木拐杖,眉宇间透露着民国时期一代枭雄的英俊和霸气。他的身后则是黄埔军校那黑白相间的校徽牌匾:“陆军军官学校”,一匹威风凛凛的高头大马两眼目光炯炯,一台老式的摩托挎斗车上面已经积攒了一层厚厚的的尘埃,仿佛经过了几个世纪。 孙中山革命多年来,痛感没有军事力量,则一切等于画饼充饥,于是下决心建立黄埔军校,思忖再三,起用一直追随在侧的蒋介石做了校长。蒋不负所望,培养了大批青年革命军人,尤其以江浙人士为多。在黄埔时期,蒋以身作则:喝白开水,不穿皮鞋,理士兵发型,吃大食堂。<br> 北伐战争中,北伐军与吴佩孚部激战于汀泗桥。反复拉据。蒋介石亲赴第一线,见有人提议暂停进攻,大喝道:“成败在此一举,稍一泄气,就没有取胜的机会了,比的就是最后一口气。”吴佩孚战败,从此一蹶不振,日后曾评价蒋道:“其用兵之妙和坚定撑持,我自愧不是对手”。<br> 溪口号称武岭,历史悠久,山川秀丽,始建于北宋景德三年(1006年),南宋起始成通往四明山和天台山腹地的一个要冲,明末清初形成自然镇,1919年正式成为行政镇。溪口镇在近代中国有着特殊地位和深远影响。武岭门外建有溪口王姓共祀的武山庙,进入武岭门,与剡溪比肩的武岭三里长街之上,自东及西次第散列着文昌阁,小洋房,武岭学校,蒋氏宗祠,丰稿房,玉泰盐铺及西郊的蒋母陵园。这些历史建筑群,人称民国历史的“浓缩版本”,在当代相继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br> 文昌阁地处武山南端,始建于清雍正九年(1731年),是溪口文士拜祭文昌阁帝君和同人聚讲雅集之地。阁下武岭潭,潭深水碧,游鱼历历。1924年清明,蒋介石回乡扫墓,他见文昌阁年久失修,规模狭小,遂出资请其兄蒋介卿负责重建。到时1927年12月,蒋宋完婚后文昌阁成为蒋宋别墅和他们的藏书楼,1939年12月12日,文盲昌阁在侵华日军的大肆轰炸中,被夷为平地。1986年由政府出资按民国时期原貌复建。<br>文昌阁及毗邻的小洋房,武岭城楼武岭幽胜,武岭学校大礼堂等构成该景点。文昌阁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蒋氏故居”重要组成部分。<br> 我们漫步在剡溪河畔的文昌阁前,好像倘佯在漫漫无边的历史长河中。古往今来,秀美的田园风光给这座典雅的阁楼带来过多少文人雅客,江南的小桥流水汩汩流淌,诉说着她的昨天和今天。。。。 来到奉化溪口蒋氏故居,最大的亮点就是武岭中学。这座饱经沧桑的百年名校,经历了岁月的侵蚀和战火的创伤,经过多年的重建和修善依然光彩照人,让人为之惊叹。<br>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们国家经过改革开放和拨乱反正,胡耀邦总书记亲自为武岭中学写下了校徽和牌匾,“武岭中学”,四个雄浑有力的大字预示着她的广袤的前途和未来。<br>我们走进了武岭学校,就好像走进了一座心灵的“世外桃源”:灰色的围墙、褐色的铁门掩映在一片郁郁葱葱的红窗绿瓦中。这座典型的民国建筑群门口依次排列着四个牌子:“武岭香黛宫馆”,“民国博物院”,“武岭学校”,“溪口博物馆”,仿佛瞬时把人带到了民国的三纬空间,氛围感拉滿。 <div> 香黛映像告诉我们什么是“民国记忆”和“世纪轮回”,来到校园的中心位置,一棵千百年的大熔树下,蒋宋夫妻、与蒋经国在一起的合影,一群可爱的儿童嬉戏玩耍的群雕塑像格外引人注目。群雕不远处,有一片翠绿的竹林,一块苍劲有力的花岗岩巨石面前赫然刻着武岭学校的校训:“礼、仪、廉、耻”。</div> 我想以“吾爱吾乡总关情”的家乡情结作为本文的结尾吧。<br> 蒋介石有着无以复加的乡土情结。在故乡溪口,他既有为蒋家修建祠庙、为父母修筑墓园,为自己扩建别墅等光宗耀祖之举,也不乏办学校建医院,拓街道等回馈乡里之实。执掌中枢后,奉化亲朋乃至浙籍同乡,他们或受信任而留身边,或被倚重而居要职。这一切是蒋受中国传统士大夫讨援乡人,认同地缘思想的表露。 他的离乡轨迹表明他是一个“沙场驰骋遥思家”,从保定立志从军,到日本结识孙文,从沪杭矢志反清,再到广州崭露头角。他出任黄埔军校校长等职,为之后的成功北伐和主政南京铺平了道路。山城重庆抗战,他成为中国战区的最高统帅而功成名就。惯于大浪淘沙的历史,只留本色,不留情面,——因他逆时代潮流而动,旋即下野,进而别故里,退守孤岛。而他坚决反对分裂,“一个中国”之心不变,确为值得肯定的明智之举。<br><br> 2024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