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又一个冬天来临,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候鸟”们,纷纷飞至享誉“暖都”盛名的西双版纳,享受着和熙温暖的阳光,欣赏着雨林的旖旎美景,品尝着傣乡的傣味和五花八门的热带水果,又过上了悠哉游哉快乐相伴的美好生活。</p><p class="ql-block"> 每逢夕阳西下夜幕缓缓降临,“候鸟”们不约而同地聚集到澜沧江畔,或踏歌,或跳舞,或拿出自己喜爱拿手的乐器,旁若无人地即兴演奏,用一曲曲优美动听的乐曲,为澜沧江两岸美丽的星空,描绘了一幅幅灯火璀璨天河流螢的五彩画卷,吸引着众多游人驻足围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来版纳过暖冬,已经六年了。曾欣赏过“候鸟”音乐发烧友们,用过各式各样的乐器,演奏不同地域风格的音乐,如萨克斯、竹笛、葫芦丝、小提琴、二胡、电子琴、管乐等等。自己孤陋寡闻,对境外乐器知之甚少,在一个傍晚散步时,路过江边音乐喷泉广场,看到一位头戴鹰羽帽、身披彩色毯的老师,端跪于地,手持类型长箫的竹管乐器,吹奏出一曲曲如泣如诉韵味深长的天籁之音,仿佛洗涤着我的心灵,净化着我的灵魂,让我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静心品味着这免费音乐“大餐。一曲终了,冒味上前,虚心请教这位老师,方知他演奏的乐器,并不是我们经常见的箫,而是美洲印第安人独有的“盖那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东巴图腾,美洲印第安人的方言。印第安人,认为万物皆有神灵护佑,且无处不在。“青蛙、飞螺、大鹏、战神优麻、吉祥双鱼”等等数不胜数,都是护佑他们适应各种恶劣环境,能够繁衍壮大的神灵。)</p> <p class="ql-block"> 说起“盖那笛”,就不得不从印第安人说起。所谓的印第安人,是除对因纽特人之外,所有美洲原住民的统称,并非单指某一个部落或种族。</p><p class="ql-block"> 在欧亚大陆最东端的俄罗斯杰日尼奥夫角,与美洲大陆最西端的威尔士王子角,有一道宽约80公里,深度在30米~50米之间的海峡,连接着北冰洋、楚科海和白令海,是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其名取之丹麦探险家维他斯.白令。他于1728年在俄罗斯军队任职时,穿越了白令海峡,并第一次穿过了北极圈,于是才有了白令海和白令海峡之名。而在地球的“冰河期”,北极洋、白令海均为冰盖覆盖,白令海峡实际上是白令陆桥,于是发生了大规模的植物、动物以及亚洲黄种人分支的迁徙,不远万里奔赴美洲繁衍生息。但在地球气候回暖之后,“冰河期”逐渐消失,大约15000年前,冰盖融化,海水上涨,原来的“陆桥”演变成了一道难以逾越海峡。在美洲已经有上万年生存遗迹的印第安人,黑眼睛,黄皮肤,属于典型的有别于白人人种的亚洲黄种人群,其图腾、文化、青胎记、祭祀等,以及考古发现的骨骸碳测人类基因DNA和类似的甲骨文字,均与亚洲黄种人族群,相似度极高。从追溯印第安人的起源来说,相继出现了中国商汤“殷人说”,中国云南“蒙自人说”,中国贵州“苗族人说”,还有“蒙古人说”等等,不已而足。然而,现在的中外考古界,比较认同的观点是,印第安人极有可能是东北亚黄种人的后裔。</p><p class="ql-block"> 在人类文明史上,印加文明、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被称为“印第安三大古老文明”。而其中的“印加文明”,涵盖南美绝大部分地区和拉丁美洲部分地区。“印加”,为最高统治者的尊号,意为“太阳之子”。由此,有了印加帝国之说,15世纪为极盛时期,疆域以今已今秘鲁和玻利维亚为中心,北抵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南达智利中部和阿根廷北部,首都在秘鲁南部的库斯科。殊料好景不长,百余年后,印加帝国于1532年被西班牙殖民者所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迅猛发展,从十五世纪末叶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开始,按照达尔文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以掠夺黄金和扩占殖民地为目的,从16世纪到19世纪,以西班牙海盗为始作俑者,法国、英国以及美国,相继对已经在美洲大陆生活了上万年的印第安人,进行了持续数百年的侵略掠夺,如同一群又一群贪得无厌嗜血如命的强盗,开始了一拨又一拨的疯狂杀戮,导致曾拥有数千万甚至上亿人口的印第安人,几乎灭族绝种。西方白人强盗的“发家史”,实际上建立在弱势种族头颅和骨骸之上的“杀人史”,更是印第安人的血泪史。</p><p class="ql-block"> 特别是以“自由女神高举火炬”雕像为吹嘘资本的美国,建国之初的几位总统如同一头头野兽,连续制订和实施灭绝印第安的一项项政策,成为世界战争史上,实施“杀光抢光烧光”军事手段的历史元凶和罪魁祸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曾把印第安人视为“废物”和“野狼”并亲手剥掉印第安小女孩人皮的美国“开国之父”华盛顿)</p> <p class="ql-block">1779年,乔治.华盛顿指示手下将军攻打易洛魁人部落时说:“(假如)将废物(指印第安人)放到所有定居点附近。那么整个国家 将不仅仅是泛滥成灾,而且被摧毁了。”在屠杀灭绝印第安人的过程中,华盛顿还指示他的将军:“说在所有印第安人居留地被有效摧毁前,不要听取任何和平的建议。”1783年,华盛顿把印地安人和狼的相中比较中,再次赤裸裸地暴露了他的反印第安人的丑恶嘴脸:“两者都是掠食的野兽,仅仅在形状上不同。”华盛顿的灭绝政策,教唆和怂恿他的部队一次又一次屠杀了印第安人。军士们从伊洛魁人的死尸上剥皮,从臀部往下剥皮,这样可以制作出高的或可以腿腿而长筒靴来。</p><p class="ql-block">而华盛顿本人,也曾亲自动手,掐着一位印第安小女孩的脖子,残忍地用兽钩穿过下巴,悬空而挂,剥下了这个小女孩的人皮!这分明是一头野兽!哪有一丁点人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美国自诩“人人生而平等”“天赋人权说”《独立宣言》的主要起草人、任内连续发动屠杀印第安人战争美国总统杰斐逊)</p> <p class="ql-block">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曾经提出“所有的人都是生而平等的”天赋人权说的美国《独立宣言》的主要起草人,美国第三届总统托马斯.杰斐逊,屠杀印第安人更是大手笔。1803年,美国从拿破仑手中购买路易斯安娜洲(即从密西西比河县到洛基山路之间的广大地区),随着疆土的大步向西推进,而大规模的驱逐和屠杀印第安人的一系列事件,都是在杰斐逊的总统任内策划与实施的。1807年,托马斯.杰斐逊,指示他的战争部门说道:“如果印第安人反抗美国人去获取他们的土地,那么对印第安人的反抗就要用短柄斧头反击”,“在战争中,他们也会杀死我们中的某些人,但我们会杀死指他们全部!”美国人必须“追求灭绝印第安人或者将他们驱赶到我们不去的地方。”在他的任内,大肆发动屠杀印第安人的战争,成了杰斐逊的最大政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直接颁布用美元奖赏剥去印第安人头盖皮法令的美国总统麦迪逊)</p> <p class="ql-block"> 而到了1814年,时任美国总统的詹姆斯.麦迪逊,干脆公然正式颁布了屠杀印第安人的奖励规定,法令规定每上交一个印第安人。不论是男女老少甚至婴儿的头盖皮,美国政府将会发给奖金50到100美元;杀死12岁以下的印第安人婴儿,或杀死女的印第安人奖50美元;杀死12岁以上的青壮年印第安人男子奖100美元。就是这样一个以印第安人头皮作为奖赏标的美国总统,竟然被尊为美国的“宪法之父”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被因废除南方黑奴制而让美国人津津乐道的总统林肯,一次下令绞死了38位印第安人部落的酋长或神父!)</p> <p class="ql-block"> 1862年,曾经以废除黑奴制在备受推崇的林肯总统,一次下令绞死了38个明尼苏达曼卡托地区的38个酋长。这些被绞死的人,大部分都是他们部落的神职人员和政治领袖。美国南北战争的英雄,曾对美国叛乱的南方各州实施“三光政策”的联邦将军,威廉.谢尔曼,曾不加掩饰的说:“我见过唯一的印第安好人,就是死人”,并说:“如果我们今年多杀一点,那么明年要杀的人会少了一点——反正他们都得杀掉,或将他们作为穷光蛋的品种保留下来。”南北战争结束后,获胜的北方军队无事可干,就把讨伐杀戮印第安人,演变成了美国国内持续一个世纪的另一场战争,直到1892年方才罢兵收手。于是,近代世界史上,才有了“印第安人大屠杀”一词的问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斜挎毛瑟枪,口叨短匕首,双手正在剥取印第安人人皮的白人强盗)</p> <p class="ql-block"> 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一些美国学者依据史料,重新做出的推算,即哥伦布1492年“发现”美洲新大陆时,(今天)美国所容纳的土地,居住的印第安人总人口在3000万至1亿之间。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据美国官方统计,被迫分散居居居在美国全国各群乡必然的保留的印地的印第安人总人口已经不到80万。美国政府对本国贫困落后弱势族群开展的种族灭绝的战争,一举甩掉了本应承担的沉重的包袱和责任,又无偿地占用了他们多达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地产和无以计数的自然资资源,从而使美国毫无负担地发展经济。可悲的是处于萌芽状态的美洲文明被毁灭。印第安人作为人类几大人种之一,整体上基本被灭绝了。</p> <p class="ql-block">(越战中在美帝凝固汽油弹火焰中裸奔逃命的越南小女孩)</p> <p class="ql-block">(肆无忌惮疯狂轰炸的北约战机)</p> <p class="ql-block">(攻入巴格达废墟的美帝大兵)</p> <p class="ql-block">(美以炮火下的中东难民)</p> <p class="ql-block">(孤独无助蜷缩一团的叙利亚小女孩)</p> <p class="ql-block"> 从美国的“开国之父”华盛顿,到提出“人人生而平等”天赋人权说主要起草人杰斐逊,以及“宪法之父”麦迪逊,再到废除黑奴的林肯,这4位臭名昭著的美国总统,至今却仍被美国歌功颂德的人类渣渣,无一不是疯狂屠杀印第安人的刽子手!其双手无一不沾满了印第安人殷红的鲜血!</p><p class="ql-block"> 能把 屠杀印第安人的魔鬼,推崇为本国的英雄和名人,自然出自豺狼本性。亦可从中足以看出,美国从建国之初到现在的248年以来,全球部署了数百个军事基地和生化基地,发动了上百场战争,绝不是偶然的,而是从娘胎里先天带来的侵略基因! 这对于追崇标榜“所谓“西方民主和文明”的跪舔狗卖国贼而言,不啻是一记响亮的耳光!当前,由美帝一手操控的俄乌战争,美国当今十余年间对叙利亚石油等资源的公然偷窃,以及拜登在即将下台前夕操控以色列对叙利亚的攻城掠地,再一次印证了美帝建国之初疯狂屠杀印第安人的豺狼本性!而此时的所谓“联合国”,却视而不见,噤若寒蝉,装聋作哑,没有任何遣责和惩罚作为,任凭联合国宪章被一帮强盗恣意践踏,横行霸道,何来所谓的“西方民主自由”、“天赋人权”之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音乐,随着人类围猎、劳动等社会活动而产生,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心理需求和美好寄托,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皆由音乐艺术地抒发体现,所以生活不能没有音乐。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不平等、不公平、压迫与抗争,如影随形,无处不在,不同的种族阶层,均有不同的审美需求和音乐表现,音乐亦然带上了深刻的阶级烙印。而不同的音乐,离不开不同的乐器去演奏。印第安人的“盖那笛”,即是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 盖那笛,是安第斯山脉人民开发的传统长笛。大约发明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公元1200年,有一部最著名的印加人戏剧,讲述了盖那笛产生的历史传说。说的是一位名叫奥兰太的传奇印加公主,爱上了一个平民,由于他们的社会地位不同,两人不允许结婚。奥兰太抑郁而终。她的那位平民情人,悲恸欲绝,伤心不已,经常去到她的墓前深情哀悼,默默相思。忽然有一天,当有强风的时候,他会听到一阵奇怪的哨声,原来是风掠过她的墓顶上的石头,又越过她妈妈的骨头时,发出的凄凉哨音,仿佛诉说着他对公主幽思和哀怨,这种如泣如诉的悲怆之音,让他自然想起奥兰太的音容笑貌。于是,他由此萌发了制作一个骨笛,来纪念他对奥兰太深沉的爱,并获得了成功。随着印加帝国和印加文明的摧毁和湮灭,五百多年以来,盖那笛作为印第安人创造的乐器,或许成了其诉说沧桑、抒发胸臆的最主要的乐器之一。明白了这些文化背景,才能更准确地感受出盖那笛所表现的独特韵味和意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据印加人有关传说记载,事实上,印加人确实用人类的胫骨制造了一些盖那笛,但这些骨头通常是来自被杀的敌人,而不是恋人。如果没有在硬物体上钻长孔的技术,他们很自然的会使用空管材料来制作,如芦苇、木头、葫芦,烤焙土等。盖那笛的长短大小,从6到60厘米不等,有3到7个指孔,前面六个,后面一个位于末端的孔口,是在管道的顶部边缘制成的一个切口,类似于烟道管的唇缘。它可以使用各种形状中的任何一种,取决于制造商的偏好,以及他想要达到的特定的音色质量。盖那笛的音域堪称广阔,可以轻松游走三个8度的音域,使得它在吹管乐器家族中独树一帜,这种无与伦比的音域扩展能力,让每一次演奏都仿佛在音乐的海洋中自由地翱翔。</p><p class="ql-block"> 不仅如此,最引人入胜的是,盖那笛的笛身并未刻有任何调号标识,其计调方法,各自独立,且风格独特,这繁多的计调方式,使得每个演奏者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觉,自由的在音乐的旋律中添加个人色彩,这种音乐的表达方式恰恰是盖那笛的魅力所在,总的来说,盖那笛,这个南美洲印第安人独创的音乐神器,以其独特的音域设计和计调方式成为音乐世界的一颗璀璨明珠,每一次吹奏都是一次文化和艺术的交流,让听众沉醉在它无尽的音乐魅韵味之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盖那笛的演奏,有独奏,亦有与其它乐器合奏;在演奏人数上,可以是单人,亦可双人、三人、甚至多人;在演出方式,可以站立演奏,亦可席地而跪,不拘形式,灵活多样,处处都是即兴演奏的舞台。而最令人赞叹是,一人乐队盖那笛的演奏。常言“一人心不可二用”,一人乐队的演奏者,则要按照乐曲所表达的主题和意境,及时交换演奏排箫、手铃、哨笛、鸟鸣等多种乐器,单人完美无缺地完成一个乐曲的演奏,这无疑需要演奏者具备很高的艺术造诣。“滥竽充数”的一般音乐“发烧友”,很难完成盖那笛一人乐队的演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一人乐队的全部乐器)</p> <p class="ql-block">(印第安人雕像)</p> <p class="ql-block">(“蛙叫”)</p> <p class="ql-block">(排箫)</p> <p class="ql-block">(“猫头鹰叫”)</p> <p class="ql-block"> 我在澜沧江畔的音乐广场,遇到的这位盖那笛一人乐队的演奏者,是来自湖南邵阳的吕老师。他端跪于的彩毯上面,摆满了诸多乐器,有8支长短不一的盖那笛,2支大排箫,2支小排箫,2串“手摇”,1只“蛙叫”,1只”鸟叫”,1只“猫头鹰叫”,1支小哨笛,好像摆了一个乐器地摊,琳琅满目,令人称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西双版纳州的音乐喷泉广场灯光秀,每周一、三、五、七晚上的八点到八点半,为固定的表演时间段。不管有无喷泉灯光秀表演与否,每天下五点开始,都有众多外“候鸟”和游客,如同赶集似的。云集于此,游玩寻乐,欣赏冮景。可谓天天如此,夜夜笙歌。</p><p class="ql-block"> 吕老师旅租于江北的一个公寓,距音乐喷泉广场大约4公里。他在每周五、六的下午5点,带好大水杯,骑上电动车,拉上音箱、乐器包,以及几件印第安人服装,还会给脸颊上涂抹几道神秘的色彩,来到音乐喷泉广场奏,铺好乐器地毯,调好对准江北岸灯火璀璨背景的屏幕画面,便即兴开展了盖那笛一人乐队的演奏。每演奏完一曲,吕老师会站起身来,喝几口水,调试一下蓝牙,接着演奏下一曲。每次演奏,均到晚上8点,吕老师又会收拾行囊,重新骑上电动车,结束一天的音乐养生之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吕老师的每次吹奏,都会演出许多域外曲目。他使用的盖那笛,仿佛魔术师手中的道具,得心应手,随意调换,不断变幻出一个个美妙的意境,吸引着诸多游客围观聆听,享受着盖那笛发出的天籁之音。我对乐器和音乐均是“门外汉”,但听了吕老师的演奏,感觉盖那笛的音色,既有竹笛的高昂激越,又有洞箫的深沉悠扬,二者韵味兼而容之,窃以为即是盖那笛的特色和神秘魅力之所在。吕老师随身带着8支长短粗细不一的盖那笛,当仅用盖那笛吹奏时,可以按乐曲表现的意境,随时更换音频音色不一的盖那笛。个中美妙,全凭围观者,借助自身的音乐修养、审美情趣,去仔细聆听,揣摩回味。我是个“音盲”,曾一次又一次的请教,得到了吕老师一次又一次的耐心指教。为了拍好吕老师的盖那笛演奏视频,大约历时三个星期,拍了5次。每次拍摄后,又把视频发给吕老师手机,请求批评指正,从而为制作这篇以盖那笛为主题的美篇,积累了一些基本素材。在此,特别向吕老师致谢,祝福他在盖那笛的演奏世界里,自由飞翔,勇攀高峰,获得更大的艺术成就,开心快乐地度过每一天!</p> <p class="ql-block">(一脉清澈的山泉,从身边匆匆地流过。一段相同的乐句,欢快而轻松,跳跃又活泼,通过几个音域不同的盖那笛,由低到高,交替吹奏,勾勒出了一幅明媚的阳光之下自由自在惬意欢乐的生活画卷,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充满喜悦、开心快乐、享受美好生活的——《印第安爱尔兰人》!)</p> <p class="ql-block">(先是几声蛙叫,又飘起了“哗哗”大雨,转而变纠成了“沙沙”细雨还有几处淙淙泉响,猫头鹰掠过夜空鸣叫几声,于是神奇的盖那笛,悠扬地奏出了一个缥缈仙气的仙境,把人们带到一个无忧无虑的洞天福地——《大鱼海棠》。这就是盖那笛一人乐队,彰显的艺术魅力!)</p> <p class="ql-block">(几声小鸟细语,远处吹来一阵凉风,“哗哗”又飘来几点新雨,接着小排箫用中音部和高音部,交替辉映,把人们带向了美丽富饶的美洲大陆,或是广袤无垠的草原,或是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忽然又有鹂鸟发出了尖利的欢鸣,小鸟当然亦不甘寂寞,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欣赏着雨后天穹——《彩虹的颜色》)</p> <p class="ql-block">(或者一顿餐后,或者是花园中,或者是溪流边,嗅着鲜花的芬香,跃动着青春的活力,享受着轻松的欢悦,不能整天板着脸苦思,应该给自己一点悠闲去——《散步》哟!)</p> <p class="ql-block">(夜幕渐渐退去,曙色缓缓发亮,沉寂了一夜的山林,鸟儿在栖枝上醒了,青蛙跳到了水边,还有几只猫头鹰,也发出了叫声,聚集在一起,与奔向远方的“哗哗”山涧,共同迎接万物之神的来临。随着盖那笛,由由慢到高、铿锵有力、步步升高的节奏变幻,又有几只鸟儿欢唱着展翅远去,一轮红日冉冉磅薄,朝霞斑斓,光芒万丈,气势恢宏,天地一新!这就是印第安人曾经拥有的《日出》!)</p> <p class="ql-block">(我从遥远的东北亚走来,我从雄伟的安第斯山脉走来,广袤无垠的美洲大陆,是我宽阔的胸怀,奔腾的亚马逊河流淌着我的澎湃激情,我是太阳神的子民啊,我是创造人类古代“三大文明”的印第安人!——让盖那笛传唱永恒的《我是》)</p> <p class="ql-block">( 先有几句欢快明亮的旋律,追忆着曾经拥有幸福和快乐的美好时光,乐句突然转入低沉厚重,引狼入室突遭杀戮的悲惨处境,如同一块块巨石压在胸口,久久地喘不上气来。但乐调深沉与激越交替变化,最终以高昂的旋律嘎然而止,倾诉了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祝福——《我的路》)</p> <p class="ql-block">(清泉潺潺流过,交集几只尚未归宿的山鸟鸣叫,悠扬低沉的盖那笛音缓缓响起,仿佛在一堆態熊燃烧的篝火堆旁,有几位印第安人的男孩女孩,偎依着奶奶的身边,听着祖辈讲那过去的故事,先是平铺舒缓,后又排箫风起,节奏铿锵有力,叙说着印第安人先辈不畏强暴奋力抗击外敌侵略的战绩……这就是《红杉的夜晚》!)</p> <p class="ql-block">( 一阵泉水淙淙 作响 ,悠扬的盖那笛声,穿过云霄,飞过原野,又带来了排箫演绎出的清风,友谊甘如山泉,洁如清风,没有心机算尽,没有势利铜臭,相伴明月,举杯痛饮,这就是我们自由自在纯真无邪的——《印加朋友》)</p> <p class="ql-block">(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失去了亲人,失去了爱人,失去了家园,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广袤土地!除了愤怒,除了悲份,还有眼泪!然而豺狼不相信眼泪,豺狼只知道吃肉嗜血!有了眼泪,只能靠自己擦去,挺直脊梁活下去,迈开双脚走向前!只有活下去,才会有阳光,有鲜花,有食物,有希望!抑郁中有欢快,叙述中有坚强,把泪痕留下脸上,把憧憬藏在心中!这就是印第安人的——《泪痕》)</p> <p class="ql-block">(一次次屠戮血流成河,一次次抗争灰飞烟灭。自己曾经畅开胸怀,收留下从“五月花号”轮船卸下的英伦三岛流放的囚犯,最终却把“农夫与蛇”的寓言,变成了血淋淋的残酷严实!恩将仇报,鹊巢鸠占,家园被毁,土地被占,惨遭灭族!这是人类何等巨大的奇冤哪!生命凋零于枪炮之下,灵魂已化作雄鹰翱翔蓝天。渴望平等,追求自由,悲怆无奈的印第人,只能把美好希望寄托于自己崇拜的图腾之上,让神奇的盖那笛奏响不朽的世界名曲——《老鹰之歌》歌!)</p> <p class="ql-block"> 在吕老师演奏的诸多曲目中,最令我感动的是,世界名曲《最后的莫西干人》,这是取之于同名电影的主题歌。莫西干族是哈德逊河以西的一支土著,哈德逊河位于美国的纽约州,是该州的一支重要河流。全长507公里,是纽约州的经济命脉。这部电影先后拍摄于1920年和1993年,并得以正式上映。其剧情说的是,因为英法两国为争夺美洲殖民地的战争,莫西干族仅剩下了老战士千家谷父子和他的白人养子豪克依3人。一次,他们解救了被法国民团伏击的英军少校德勤和他护送的上校之女歌娜。在护送他们去威廉那亨利堡上校军营的途中,他们在看到了一堆堆被法军屠戮的民众尸体,歌娜也从豪克依那里,理解了白人与土著文化习惯上的诸多差异,并深深地爱上了莫西干人收养的这位白人养子。现在风糜全球的名曲,《最后的莫西干人》即取之于1993年的电影版本。这部电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印第安人大屠杀”的场景。而其主题曲,充满了悲伤悲怆、悲哀悲惨的旋律,悲愤呼号,无奈无助,如泣如诉,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既为莫西干的被灭族的遭遇深感悲悯,也为白人强盗惨无人道的兽行而愤怒,同时亦更加认清了当今美帝霸权的虚伪丑恶嘴脸!</p> <p class="ql-block">(吕老师神色庄重,精神饱满,端跪于地毯之上,先用低音频的盖那笛,如同呜咽在喉,向人们讲述着一个悲惨的音乐故事。然后,忽然双手摇动手铃,并发出一阵阵呼号,是悲怆无奈,还是在为远逝的印第安人摇铃招魂,个中滋味,只能靠听者自悟。接下来,吕老师又分别用中音频、高音频的盖那笛,复又演奏了两段相同的乐句,这两段较第一段高亢,表现的是愤怒与控诉。在这两段之间,又表现的摇动手铃和呐喊呼号,抒发的印第安人的愤懑与积怨。特别是在作品末尾,不同于前两段的呐喊表现的愤怒呼号的高亢,此时此刻的吕老师,双目微闭,仿佛是沉思或是无奈,声音由大到小,渐渐衰弱,气若游丝,唇角嚅动,表情凄凉,真实细微的演出了莫希干人被屠戳灭族的呜咽与无奈。吕老师在该曲的整个表演过程中,交叉使用不同音域的盖那笛,配之于手铃和演唱,以及强弱不同呐喊呼号,准确地演绎了乐曲的主题和所表达的意境。如此3段的进阶演奏,充分表达了《最后的莫西干人》悲壮命运,和对白人强盗的血泪控诉,以及印第安人生生不息奋勇反抗的顽强意志和精神。</p> <p class="ql-block"> 最后,需要说的是,吕老师的拌音号是“东方印第安人”,微信名是“云南个人乐队”。感兴趣的的朋友,可不妨在吕老师的抖音号和微信号中,看到吕老师更多的盖那笛精彩演奏。另外,由于学识浅陋,音乐修养欠缺,拙作中对其中音乐作品的理解,纯属胡乱涂鸦,不妥之处,敬请朋友“拍砖”斧正。</p> <p class="ql-block">(文中历史图片,均源自网络,如侵即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