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翁源湖心坝围屋

赵云龙

<p class="ql-block">2024年12月9日,我们乘车来到广东韶关翁源县湖心坝客家围屋群楼参观摄影。围屋位于广东省翁源县江尾镇南塘村,始建于明朝正统年间,有着550多年的历史,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共有59座围楼,除27座因年久失修而倒塌、拆除或改建外,有32座古建筑的主体结构和艺术特色仍保持着历史原貌,长安围、外翰第、大夫第、三门楼为广东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客家群楼在茫茫田野上构成一幅立体的《清明上河图》。如此庞大的客家民居建筑群,可亦称粤北客家第一村。这里,可看到造型各异的古围楼、红麻石垒砌成的古井、鹅卵石砌成的街道、雕龙画凤的墙扇屏风、清静幽雅的民居小屋。民风纯朴,民居典雅,古街古巷,古井古桥,任你随意穿梭,引你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早在元朝末年,由于战乱频繁,沈氏先祖永初兄弟三人,背负父母骸骨从福建省汀州府上杭县勝名里来到广东省翁源县钟南铺暂居。为了取得一块适合生存发展的空间,他曾请风水师胡一仙前来“点化”。结果,明师认为湖心坝属“网形”,小小平川,土地肥沃,水网密布,但毕竟是低洼之地,若能疏理渠道,建陂开圳,涝能排,旱能灌,流水则不腐,乃耕作丰硕,人丁必能兴旺。湖心坝沈氏先祖正是遵循了这一人居理想生存环境之法则来开发湖心坝,但真正实施这项重大举措的应该是四世祖沈铎。他为了实现祖父的宏愿,致力耕耘,经商贸易,从而发家致富。</p><p class="ql-block">明万历十一年出生的九世祖仲腾,老夫少妻,勤劳俭朴,靠豆腐作坊发家,创建了“福恒楼”。</p><p class="ql-block">清康熙五十一年,以十世祖修职佐郎伟仞,国学生昌瑞、沾远、学礼、乾泰为首的族中精英,开始对“长安围”进行全面复修,形成九厅十二井局面,这时,湖心坝进入了第二次发展时期。</p><p class="ql-block">到了雍正、乾隆年间,十一世祖沈奋创建了“蒸迎紫气”楼。雍正十年岁贡生、覃恩授职连州训导、乾隆年间补用广州府南海县训导升三水县教谕的沈士高与授任州同知的胞弟沈士昌创建了“凤掀公祠”、“伯婆楼”、“锅耳楼”,发展成十三家。这是湖心坝的第三次发展时期。</p><p class="ql-block">嘉庆至道光年间,湖心坝人再一次抓住了国家稳定的大好时光,拓展商机,从江尾、坝仔及龙仙各墟场闹市,均有湖心坝人开办的粮油、副食、布匹织染、日用杂货商铺,仅榨油加工业在江尾街就占了百分之八十。他们以道德、诚信为立业之本,从而赢得了广大顾客的信赖,生意越做越红火。他们以石灰潭码头这一商埠,靠滃江这条黄金水道,走险神前滩,出北江、南下清远、广州,把翁源农副产品出运,又将外地日用品返销回翁,利润越积越厚,为营造湖心坝客家群楼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沈世魁家族的的“流耕堂”、“仁川社学”、沈师元的“埙篪第”、沈师恬的“怡苑楼”、沈可焞的“武略第”、沈可承的“司马第“、沈师諴、沈奇芬、沈人端、沈人镜的“大夫第”、沈奇书的“三楼”,“曲尺楼”、沈人纪的“外翰第”以及族中的“群益当”等群楼赛胜般地拔地而起,形成了湖心坝的第四次发展高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讲解员的陪同下,在围屋群楼里参观游览。围屋有部分房间有人居住,屋前挂满了腊肉,向游客推销农副产品。有不少房间年久失修,己无人居住?</p> <p class="ql-block">文物表现历史,文化影响世界。旅游是一项通过逐年资金投入必定能产生效益且资金周转较快的长效经济,湖心坝客家群楼正因为它有传统文化根基,故能创造出多姿多彩的古代建筑艺术、民间工艺、农商致富经、道德文化等人文环境的辉煌。开发湖心坝,把客家群楼打造成.一块旅游品牌,这不但是一次历史的机遇,也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商机。</p> <p class="ql-block">点开后可以看围屋完整视屏。</p> <p class="ql-block">摄影/制作 赵云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