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网上看到林徽因的《山西应县木塔》相册。今年9月,刚去过这座被称为"中国比萨斜塔"的应县木塔。今天的美篇就通过60年前的老照片,来聊聊林徽因和应县木塔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林徽因《山西应县木塔》相册中的佛宫寺释迦塔大修前旧照</p> <p class="ql-block">1937年林徽因梁思成来山西,看到一处建筑心怦怦跳,立捐出家当保护</p><p class="ql-block">在梁思成和林徽因投入中国古建时,日本学界对中国的古建筑曾这样说道:“中国已不存在唐代的木结构建筑,要看这样的实物,只有到日本奈良去。”</p><p class="ql-block">由于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战乱,各地政府对古建筑也不重视,使得中国连唐代以前的木结构建筑都消失了。</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和林徽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林徽因和梁思成看到日本学者的这句话悲痛不已。但在悲痛之余,他们仍然抱有一丝期望,他们相信在中国的某个角落,一定有没有被发现的古老建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事实正是如此,梁思成夫妇经过跋山涉水,终于找到了一处令他们兴奋地心怦怦直跳的建筑,而这个建筑就在山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激动不已的两人,立即捐出全部的家当,投入对这座建筑的保护和修建。那么,这处建筑到底是怎样的建筑,会让林徽因和梁思成如此激动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来到山西</p><p class="ql-block">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探寻一个地方前,总会做不少的功课,去图书馆,阅读当地的杂志,了解当地的历史、地理等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他们的考察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一切都会很顺利;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所有的考察就要他们亲自和当地的老百姓去协调。他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仍然没有让他们停下脚步。</p> <p class="ql-block">1933年,梁思成和林徽因计划去山西,先去大同,再去应县。因为大同有云冈石窟,应县有辽代木塔。</p><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是中国早期佛教艺术壮观的遗迹,建造于北魏时期,位于陕西大同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一公里。</p><p class="ql-block">主要有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p><p class="ql-block">可当林徽因夫妇来到这里时,周边并不适合旅游,周围也没有什么人家。他们来到云冈以后,没有住的地方也没有饭店,他们只好住在一位农民的家里,但农民的家里也是没有门窗,没有家具,甚至连屋顶都没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里的农民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只能靠着田里的庄稼生活。所以他们只好跟着农民一起吃煮土豆、和玉米面糊糊,偶尔会吃一次咸菜。</p><p class="ql-block">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条件下,他们完成了石窟的探索和考察。</p><p class="ql-block">对于很多人来说,这确实是在受苦,但对林徽因来说,这却是一种别样的生活,她总能找到浪漫和诗意。</p><p class="ql-block">由于长时间不在北京,她的身体也被拖垮,这样的生活对于一个长期患肺结核的病人来说是难以适应的。于是她不得不回到北京。</p><p class="ql-block">梁思成接替她的工作,答应会把考察中的情形写信告诉她。</p><p class="ql-block">几天后,梁思成带着团队离开了云冈,去到了应县。</p><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是中国古代无与伦比的木结构建筑,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这座木塔进行了整修和加固,使得这座古董建筑得到了应有的保护。</p><p class="ql-block">梁思成考察完应县木塔,对全国各地的塔都有了兴趣,他希望深入研究塔这一古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于是,后来他去到了杭州、西安、洛阳等地。他们本来还想勘测更多的古代建筑,但因为战争的爆发,他们后来只能被动地四处漂泊。</p><p class="ql-block">经过几年的野外考察,他们对古代建筑有了深刻的认识,在他们考察的这些建筑中,历史最悠久的就是蓟县独乐寺、应县木塔等宋辽时期的建筑。</p><p class="ql-block">日本学界说的那句,中国已经不存在唐代的木结构建筑,要看只能去日本奈良去看。每当他们想起这句话,总有一种信念在支撑着他们,在中国的某个角落,一定会有没有被发现的古代建筑。</p><p class="ql-block">这样的信念指引着他们,没想到不久后,他们就有了重大的发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台山给的惊喜</p><p class="ql-block">梁思成原本是想要去敦煌莫高窟考察的,但因为通行证问题一直都没办法成行。于是在闲暇时,他就经常阅读关于敦煌石窟的书。</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天,他正读着英国人写的《敦煌石窟图录》,无意中看到壁画上描绘了佛教圣地五台山的全景,并给每座寺庙都标注了名称。而五台山外围的大佛光寺,上面标注着唐代。这样的发现让梁思成欣喜若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于是他们立即查阅了《五台山志》,在这里他找到了关于佛光寺的记载,上面写着佛光寺确实建于唐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激动不已的他立即准备去五台山,但同时他也做好了见不到这座寺庙的准备。因为佛光寺不在五台山的中心区,交通不便利,香火不旺,没能力修理庙宇,所以寺庙很可能早就不在了。</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和林徽因在五台山</p><p class="ql-block">但两人还是决定去五台山碰碰运气。</p><p class="ql-block">1937年6月,他们和两个人一起再次来到了山西,去到了五台山。</p><p class="ql-block">在去往佛山市的路上,山路崎岖不平,他们只能沿着山崖走路,旁边的悬崖让他们心惊胆战。就这样他们走了两天后,来到了一个叫做豆村的小山村。</p><p class="ql-block">他们远远地看到,佛光寺矗立在豆村的一处高坡上。</p><p class="ql-block">林徽因看到那座庙宇兴奋得心怦怦直跳:谁说中国没有唐代建筑,佛光寺不就是吗?它完好无损地矗立在那里,林徽因激动之余更多的是感动。</p><p class="ql-block">佛光寺建于北魏时期,唐武宗灭佛的时候,佛光寺曾被摧毁。唐宣宗继位,佛教兴盛,佛光寺才得以重建。</p><p class="ql-block">佛光寺坐东朝西,三面群山环抱,西面地势开阔,整座寺庙古老而庄重。寺庙中有一尊穿着便装的女性坐像。</p><p class="ql-block">始终的僧人说这是武则天的塑像。他们考察后,确定这座庙宇建于晚唐,殿堂上的墙上有很多壁画,已经脱落了不少。</p><p class="ql-block">唐代建筑以木构为主,最重要的就是屋顶的结构。梁思成和助手们爬上屋顶后,惊喜地发现了人字形的“叉手”承脊栋。这样的结构他们只在书中读过,第一次见到实物,这种结构大概是中国仅存的案例了。</p> <p class="ql-block">↑林徽因在东大殿梁上发现唐代古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屋顶年久失修,他们带着口罩,在灰尘中测量着屋顶。而在屋檐上寄居了成千上百只蝙蝠,还有臭虫。就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不断的记录、测量和拍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等他们结束工作后,身上和背包里都是臭虫,甚至都被咬开了伤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林徽因虽然没有爬上屋顶,却也在下面测量着。她发现梁上的灰尘中有隐隐约约的字迹。她擦干净灰尘后,几个字出现在她的眼前:“……女弟子……宁公遇。”</p> <p class="ql-block">↑林徽因在测量</p><p class="ql-block">她忽然想起自己在大殿的外面看到过这样的名字,她跑出去察看,发现经幢上刻着“佛殿主女弟子宁公遇”。原来,大殿的那座塑像并不是武则天,而是这座寺庙的女施主宁公遇夫人。</p><p class="ql-block">之后,他们擦拭了大梁上全部的灰尘,记录下来四根主梁上的全部题字。</p><p class="ql-block">在这里,他们还发现了唐代的壁画、书法、雕塑等等。这次考察是一次意外之喜,他们本做好了准备,没想到佛光寺给了他们不小的惊喜,是他们自从考察以来收获最多的一次。</p><p class="ql-block">欣喜不已的两人决定举行一次庆祝仪式,这次重大发现顿时扫除了他们途中的疲劳。因为他们的发现,这座不为人知的寺庙被当地政府保护。</p> <p class="ql-block">↑林徽因与东大殿女弟子宁公遇塑像合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临走前,梁思成给当地政府写信,希望他们能保护好这座珍贵的古建筑。除此之外,林徽因还捐出了自己的家当来修筑保护这座寺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离开之后,他们还答应主持,他们会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得到政府的资助来修缮佛光寺。</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和林徽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离开五台山之后,他们进了城,在旅店休息时,从报纸上才知道发生了卢沟桥事变。他们马上回到了北京,和家人在一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发现佛光寺是他们一生中最值得欣慰的一件事,在这里,林徽因仰首站在四米高的神像下,留下了一张照片。但并没有她在角落里和宁公遇的合影那么小心翼翼。</p> <p class="ql-block">↑林徽因站在神像下</p> <p class="ql-block">生病了的世界最高木楼!谁还记得其60年前的样子呢?</p><p class="ql-block">矗立在佛宫寺内,高达67.31米的释迦塔的外形轮廓、结构手法,处处显示出辽代建筑的特点,是现存辽代建筑中,形体最宏伟的杰作。然而至今日这座世界最高木楼生病了!</p><p class="ql-block">然而,这座建于辽代的千年奇塔却“生病”了。历经风雨侵蚀、地震损伤、战火破坏,木塔塔体已扭曲变形。尤其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木塔二到五层的夹泥墙被人为拆除,对木塔结构产生了严重影响。</p><p class="ql-block">1933年,中国营造学社的梁思成、莫宗江等人,第一次调查测绘应县木塔时,认为“这塔的现状尚不坏,虽略有朽裂处”。当时,应县有关人士想修塔,梁思成还热心地准备加入。然而,木塔很快在没有梁思成等人参与的情况下被“修”了。这造成了这座木塔的木结构体系变形加速,岌岌可危。那么,谁还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应县木塔及佛宫寺的样子呢?</p> <p class="ql-block">↑西南面远景</p><p class="ql-block">佛宮寺在山西省雁北专区应县城内。上世纪六十年应县是个小城,东西860米,南北700米,有东、西、南三个城门,主要干道是通向各城门的十字路,城内大多是一层平房,连近年来新盖的楼房,也少有超过10米高的。旧有的城墙,现在只存土墙,看来旧时也不过10多米高,估计连原来的城楼在内也不会超过20米。</p> <p class="ql-block">↑西北面远景 </p><p class="ql-block">所以,矗立在佛宫寺内,高达67.31米的释迦塔,便成了突出于全城建筑之上的主要建筑物(图版1, 2)。它的外形轮廓、结构手法,处处显示出辽代建筑的特点,是现存辽代建筑中,形体最宏伟的杰作。</p><p class="ql-block">自大同市至应县约85公里,乘长途公共汽车向南略偏西行驶,大致与同蒲铁路平行,总到怀仁镇后,才离开铁路向东南方向行驶。天气晴朗的时候,离县城30公里左右,便可望见一个粗壮的塔影,优立在远处的山脚下。距离愈近,轮廓愈见明显。车从城外西北角绕进西关,它的浑片外形,层层舒展的屋檐和苍老的色泽,有力地吸引着乘客的视线。</p> <p class="ql-block">↑佛宫寺前牌楼 </p><p class="ql-block">西大街中段路北,立着一座木牌坊,就是佛色寺的入口(实测图1,图版3)。但是这个入口并不在寺的南北中轴线上,而是偏东约2米多。牌坊三楼四拄悬山顶,斗拱是山西常见的清代做法。明间横额上刻着“浮图宝刹”四字,上下并刻有“同治二年”閤郡人等重修及题名。横额之上又有一块立匾题“佛宫寺”三字。过了牌坊,是一条颇为宽阔的短街,长约107米,向北直抵佛宫寺山门。门前又有一条东西街,西抵城西墙,东至寺东的大空场。</p> <p class="ql-block">↑佛宫寺山门前铁狮 、鼓楼</p><p class="ql-block">山门前铁狮一对,据座上款识,铸于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铸工也还精致,只是下面的砖座砌得很草率,不大相称(图版4)。山门现只存基址和天王像泥胎,从础石得知原来是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山门左右各有砖砌小门楼,是山门未毁时出入的便门。</p><p class="ql-block">山门之内东西钟鼓楼对峙(图版5),相距29米,形式完全一样。下层面阔三间方6米,外檐是一周窄窄的廊子,内檐是相当厚的砖墙,只在向院子方向开一小门,里面本来有砖砌踏道通向上层,早已毁坏。上层而阔一间歇山顶,斗拱四铺作出一下昂,也显然是淸代式样。可是它在泥道栱和昂下都用了一个实拍替木,如同释迦塔第五层斗枇的做法。不知道这是受了塔的影响,或是此种做法在山西一带一直流传着。鼓楼的鼓早已不存在了,钟楼里还有一口明代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铸的铁钟。</p> <p class="ql-block">↑塔上俯视佛宫寺南部</p><p class="ql-block">钟鼓楼北面10余米东西相对各有配电三间(图版6),前檐廊硬山顶。西配殿北面有五间平顶房。东配殿南面有一块面阔三间的废屋址,北面是近年来保管所新建的瓦房。</p> <p class="ql-block">大雄殿前石幢、砖台后石狮</p> <p class="ql-block">塔上俯视佛宫寺北部</p> <p class="ql-block">塔后砖台西南面全景</p> <p class="ql-block">↑砖台北面全景 、砖台南面牌楼门</p><p class="ql-block">塔前的建筑就尽于此。总计寺的前部总宽44.80米,自山门后檐柱中至塔副阶前檐柱中55.50米。自山门两侧转北与钟鼓楼、配殿等相接,筑有垣墙。东墙外有几间朝南的硬山房,西墙外有两个四合院,都像寺院中建筑物的样子,是否原属寺内建筑,现已无从查考其历史了。自配殿以北均无垣墙,寺后部东、北两面及西北面都是很大的空场,前部垣墙实际只是形式,并无作用。</p> <p class="ql-block">↑南面全景</p><p class="ql-block">全寺中部即释迦塔。由于山门已塌毁,过了街口的牌坊,释迦塔巨大稳重的全景就暴露在眼前(图版13)。塔南向偏西两度,平面八角形。第一层副阶周匝,所以立面是重檐,以上各层均为单檐,全塔共有六檐。二至五层每一层下都有平坐,这平坐在塔内形成暗层,所以在结构上,也可说全塔是九层。这样巍峨高大的建筑物,不仅在现存古代建筑中是鲜见的,就是在现代建筑中也不能算是很低的了。</p> <p class="ql-block">↑南面近景</p><p class="ql-block">由塔下向上塑,由于有探出塔身之外的平坐,塔身的格子门不太显,突出的是一层斗拱屋面,又一层斗棋钩阑,层累而上。尤其离近塔身时向上望去,斗拱便成了全塔最触目的部分,似乎在外观上、结构上都是重要的部分,给人的印象很深刻。</p><p class="ql-block"> 柱、枋、斗拱等原来刷过土红色,还隐约可见。屋面青瓦也因年老蒙上了一层薄薄黄土,色调苍老。</p> <p class="ql-block">↑西北面近景</p><p class="ql-block">壮丽的外观,与各个部分适度的权衡,更体现了实用、结构、艺术的巧妙结令。当人们在塔内外仔细观察一遍之后,不禁为那复杂精心的构造,而赞叹古代匠师的智慧和技巧。</p> <p class="ql-block">一层及二层平坐南面外景 </p> <p class="ql-block">一层及二层平坐东北面外景 </p> <p class="ql-block">一层及二层平坐西北面外景 </p> <p class="ql-block">台阶月台西面</p> <p class="ql-block">台阶月台南面</p> <p class="ql-block">阶基东南角石</p> <p class="ql-block">阶基东南角石</p> <p class="ql-block">阶基月台东南角石</p> <p class="ql-block">阶基西南角石</p> <p class="ql-block">副阶外檐铺作</p> <p class="ql-block">副阶外檐转角铺作</p> <p class="ql-block">副阶内景</p> <p class="ql-block">副阶梁架</p> <p class="ql-block">副阶明间补间铺作里挑</p> <p class="ql-block">副阶次间补间铺作及转角铺作里挑</p> <p class="ql-block">第一层南面正门</p> <p class="ql-block">第一层内槽南面全景</p> <p class="ql-block">第一层南门西壁壁画</p> <p class="ql-block">第一层南门内东壁壁画</p> <p class="ql-block">第一层外槽楼梯</p> <p class="ql-block">第一层外槽东南面构造及平棊</p> <p class="ql-block">第一层外槽南面平棊</p> <p class="ql-block">第一层外槽南面平棊彩画</p> <p class="ql-block">第一层外檐铺作</p> <p class="ql-block">第一层外檐转角铺作</p> <p class="ql-block">第一层内槽南门近景</p> <p class="ql-block">第一层内槽南门门额上壁画</p> <p class="ql-block">第一层内槽南门西南侧壁画</p> <p class="ql-block">第一层内槽南门东侧壁画</p> <p class="ql-block">第一层内槽南门西侧壁画(下半)</p> <p class="ql-block">第一层内槽南门东侧壁画(下半)</p> <p class="ql-block">↑第一层内槽北门东侧壁画(内面)、第一层内槽北门西侧壁画(内面)、第一层内槽北门东侧壁画(内侧及外面)、第一层内槽北门西侧壁画(内面及外面)</p> <p class="ql-block">↑第一层内槽北门东侧壁画(外面、下半) 、第一层内槽北门西侧壁画(外面、下半)、第一层内槽北门门额上壁画</p> <p class="ql-block">第一层内槽北门东侧壁画(内面、下半)</p> <p class="ql-block">第一层内槽北面侧壁壁画(内面、下半)</p> <p class="ql-block">第一层内槽西面壁画</p> <p class="ql-block">第一层内槽铺作</p> <p class="ql-block">第一层藻井仰望</p> <p class="ql-block">第一层内释迦像全景</p> <p class="ql-block">第一层内释迦像</p> <p class="ql-block">第一层内释迦像莲座(北面)</p> <p class="ql-block">第一层内释迦像莲座(部分)</p> <p class="ql-block">第二层及第三层平坐南面外景</p> <p class="ql-block">第二层及第三层平坐东北面外景</p> <p class="ql-block">↑第二层平坐内楼梯 、第二层外檐柱头及转角铺作</p> <p class="ql-block">第二层外檐外景</p> <p class="ql-block">第二层外槽内景(西北面)</p> <p class="ql-block">第二层外槽内景(东北面)</p> <p class="ql-block">第二层外槽结构(西面)</p> <p class="ql-block">第二层外槽结构(西面)</p> <p class="ql-block">第二层外槽结构(东南面)</p> <p class="ql-block">第二层内槽结构(东面)</p> <p class="ql-block">第二层塑像全景</p> <p class="ql-block">第二层塑像全景</p> <p class="ql-block">↑第二层西协侍菩萨像 、第二层文殊像</p> <p class="ql-block">第二层东协侍菩萨像 、第二层普贤像</p> <p class="ql-block">第三层塑像全景</p> <p class="ql-block">第三层塑像坛座</p> <p class="ql-block">第三层南方佛</p> <p class="ql-block">第三层北方佛</p> <p class="ql-block">第三层东方佛</p> <p class="ql-block">第三层西方佛第三层坛座八角形,做得很精致,上设四方佛。第四层坛座方形,上设一佛、二菩庐、二弟子。菩萨一骑象、一骑狮子,原有象奴和二弟子中的伽叶像已不知何时毁坏了。</p> <p class="ql-block">第四层塑像全景</p> <p class="ql-block">第四层释迦像</p> <p class="ql-block">第四层阿难像</p> <p class="ql-block">第四层文殊像全景</p> <p class="ql-block">第四层文殊像坐骑</p> <p class="ql-block">第四层普贤像全景</p> <p class="ql-block">第四层普贤像坐骑</p> <p class="ql-block">第四层普贤像</p> <p class="ql-block">↑第四层普贤像头部</p><p class="ql-block">第五层坛座也是方形,上设一佛八大菩萨。这些塑像累经后代妆銮,已经失去了本来面貌,对于古代艺术遗产也算是个小小损失。惟其中笫一层大佛像及佛座各角的力神,第四层两个菩萨的坐骑和普贤像,保存较好,还可以看出辽代塑像的原意。</p> <p class="ql-block">第五层塑像全景</p> <p class="ql-block">第五层本尊像</p> <p class="ql-block">↑第五层东北面菩萨像 、第五层东面菩萨像 、第五层北面菩萨像 、第五层东南面菩萨像</p> <p class="ql-block">↑第五层西南面菩萨像 、第五层西面菩萨像 、第五层南面菩萨像 、第五层西北面菩萨像</p><p class="ql-block">一层以上各层塔身的光线十分充足,与笫一层内微弱光线成强烈的对比。走出格子门从平坐上凭栏远眺,每上一层,景色境界为之一变,使人眼界辽阔,心胸开畅。</p> <p class="ql-block">第五层内槽结构第二、三、四层内外槽均无平棊藻井。第五层外槽也没有平棊,内槽装有平棊藻井。各层外槽和外檐悬挂牌匾甚多,乳栿下多钉好记录修理的木牌,各正面门外又钉有一付木对联。</p> <p class="ql-block">↑第五层内槽结构</p><p class="ql-block">第二、三、四层内外槽均无平棊藻井。第五层外槽也没有平棊,内槽装有平棊藻井。各层外槽和外檐悬挂牌匾甚多,乳栿下多钉好记录修理的木牌,各正面门外又钉有一付木对联。</p> <p class="ql-block">(以上图文源自网络,侵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