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片段五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煤城铜川最为辉煌的是上世纪60年代后期到改革开放初期,虽然受文革的影响,来自全国四面八方建设者们的各种文化在这里碰撞,各种新观念、新思想在这里生根,是煤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仅铜川矿务局和陕西煤炭建设公司的人数达到30万人,占全市当时人口1半以上,经济总量占全市85%以上,完全成为以煤炭支撑的能源工业城市,在社会上具有显赫的地位和知名度,1968年和近3000名北京知青就是在铜川下火车,奔扑延安插队落户,走向了人生历程的第一步,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后来招工到煤矿,将他们的一生献给了铜川的煤炭事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六十年代初期,作为当时西北地区唯一的煤炭工业项目,无私奉献的王石凹人想国家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仅用四年时间,就完成了从建矿到投产的火速“成长”,在自己还未真正“成年”之时,就开始为嗷嗷待哺的电厂、工厂,源源不断地送去工业食粮;文革期间,敢打硬仗的王石凹人异军突起,三年大打翻身仗,1973年,年产首次突破120万吨设计大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就在1966年底步行到达煤都铜川的。当晚,队长涂仁强发起了高烧,几个同学和我抬着他到铜川医院急诊室,诊断下来为急性肺炎,即刻住院治疗。因是红卫兵,免费。我与几个同学商量,年关来了,队长的病无生命之扰,我在这里护理他,你们继续坐车赶到延安过年,第二天他们就坐车走了。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在铜川接待站住下,并到医院护理队长,因队长年轻,在医生精心治疗下恢复很快。我有大量的空隙时间。因为从来没有下过矿井,带着对矿井的好奇心,想下矿井一探究竟,了解煤矿工人井下生活,借文革期间矿井对红卫兵开放参观的机会,一个人就到铜川王石凹煤矿参观。到矿井后换了一身工作服,头戴矿灯。进矿井,起初矿洞很大,乘坐矿车(如现在的地铁一样,当然没地铁那样漂亮和宽大,速度也慢);接着洞变窄,得从矿车下来走路,随矿井延伸,矿洞变矮,得猫腰前进,走了一段后矿洞更小了,得爬着走,到最后的工作面得匍匐前进,里面的煤层厚薄不一,薄的煤层得人工挖掘,机器开采不了。就这样看一眼就出来了,但此时的形像和煤矿工人一样,全身污黑,只有两只眼是白色的,赶紧洗澡换衣。这种时尚的体验已感觉煤矿工人的贡献是伟大的,辛苦的,在矿井还有瓦斯爆炸、水涌的生命危险。我们的教师工作无可相比,没危险、没有日晒雨淋,所以没有理由不尊重矿工的贡献,工农当家作主是理所当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回忆我们过去家家户户生火煮饭、烧水、取暖用的都是煤,这样的生活似乎就在昨天,头脑里还留着清晰的印像。现在没有了,用的是电和天然气,汽车也用天然气或电能。能源有水电、太阳能、风能和核能。前些时我到妥乐旅游,看到镇宁附近石漠化地区安装了面积大片的光伏发电板,取之于太阳能解决农村的用电所需,完全的绿色能源,中国的电动车、光伏发电领先世界各国。过去我们用煤碳好像不见了,碳排放在大量减少,对世界人类的生存作出了杰出的贡献。</span></p> 这里有矿车 矿车 安检 午餐 抽支烟 爬着走 挖煤工作面 夫妻俩工作时与平时的对比 还记得过去我们烧的煤粑吗? <p class="ql-block">石漠化山区安装大面积光伏发电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