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怎样认识一个人?我们通过《论语》来探讨这个话题,还会跟大家分享观人识人的3个关键问题。</p><p class="ql-block">先看《论语》</p><p class="ql-block">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p><p class="ql-block"> 孔子说:“考察一个人的行为,观察他行为背后的根由,审察他的心安于什么,不安于什么。这个人怎么藏得住呢?这个人怎么藏得住呢?”</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孔子传授的观人之法,即:由行为见心念,由心念见知见。</p><p class="ql-block"> 因为,一个人有怎样的知见,就有怎样的起心动念,进而就会有怎样的言行举止。</p><p class="ql-block"> 比如,你内心深处有一个知见是“利益他人就是利益自己”,你在跟人相处的时候,就会生出更多关心他人、利益他人的念头,自然也会有相应的行为。而且你不会觉得累,因为有这一知见主宰,一切的起心动念、言行举止都是自然而然。这时候你就不会内耗,非常自洽和自在。</p><p class="ql-block"> 所谓的内耗,主要原因就是你心中有两个相互冲突的知见在打架。一会儿这个占了上风,你向前一步;一会儿那个占了上风,你又后退一步。做好事心有不甘,做坏事良心不安,内耗就这么来了。那怎么解决内耗呢?答案是:坚定地依良知而行,向不好的知见说不,让心安于大我。唯大我,能心安。</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知见决定心念,心念决定行为”。一位同学说:</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我招聘市场部经理,有八个人来应聘。其中一个人走的时候,顺带着就把脚底下的餐巾纸给捡起来,扔进了垃圾桶。结合他的面试表现,我决定把他招进来。后来发现这个决定很正确,他在工作中的表现的确优于其他人。”</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这位同学可以依靠一个小小的举动来录取一个人呢?事情虽小,见心为大。假设这位候选人叫小张,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里有两种情况:</p><p class="ql-block"> 一、其他人没看到,小张看到了。说明小张的观察力比一般人更强。观察力强的背后有一个知见:<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每一个细节都重要</b>。</p><p class="ql-block"> 二、其他人看到了,但没当回事。说明小张的行动力比一般人更强。行动力强的背后有一个知见:<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多做一点不吃亏。</b></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名市场部经理,既需要很强的观察力来洞察人性,也需要很强的行动力来开拓市场。不论是上述哪种情况,都说明小张至少具备其中一项品质。面试官正是透过细节看到了他的底色,从而选择了他。</p><p class="ql-block"> 我曾经做过一段时间面试。要在半个小时里通过面试和交谈判断一个人确实很困难。经过摸索,我总结了3个常用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一、这些年来,有什么问题是你一直在关心的?</p><p class="ql-block"> 这考察的是一个人的价值观,他的眼界和格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你觉得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这考察的是一个人的洞察力、思考力,也就是“明”的程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这些年你曾遇到了哪些困难?你是怎么解决的?</p><p class="ql-block"> 这考察的是一个人的韧劲,是否皮实,也就是“诚”的程度。</p><p class="ql-block"> 我相信:一个人的韧劲、皮实,不是课堂上学来的,而是在挫折、煎熬乃至痛苦中锤炼出来的。曾国藩讲“<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平生所学皆在受挫受辱之时</b>”,就是这个道理。</p><p class="ql-block"> 这3个问题,不仅是用来问别人的,更是用来问自己的。在「患不知人」这一讲中我们谈到,“知人的本质是了解自己,看清自己的大我和小我,看别人也就清清楚楚了。”看清自己是根本,看清他人是顺带。所以不必花太多心思去琢磨别人,关键在于你是否读懂了自己这颗心。</p><p class="ql-block"> 当然,我们不能片面看待孔子这句话。因为人心是多变的,生活是复杂的。有时候你看一个人一段时间里表现得没精打采,就觉得他是一个庸庸碌碌的人,没准儿是因为他家里出了重大事故。如果因为这段时间的表现而给他贴上标签,未免就有失中正了。</p><p class="ql-block"> 每个人都在经历一场你一无所知的战斗。所以,君子“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带着这样一颗仁爱、宽厚的心,在观人识人的时候,才能不偏不倚,行于正道。</p><p class="ql-block"> 认识一颗心,</p><p class="ql-block"> 不是为了评判它,</p><p class="ql-block"> 而是为了成就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