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里博物馆纪实

银杏叶

<h1>美篇号:20325267</h1> <h1>  博物馆作为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它不仅装载着人类的文明故事,同时也象征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底蕴,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旅游中我喜欢到本地的博物馆看看,了解一下当地的历史文化,发展历程,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今天上午游览了国门景区后,下午我们就走进了满洲里市博物馆。</h1> <h1>  满洲里博物馆 (市文物保护中心)成立于2002年,现位于南区三道街,是一座集收藏、展览、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以展示满洲里地区近现代历史发展历程为主的综合性博物馆。 </h1> <h1>博物馆门前的馆碑</h1> <h1>馆舍建于1926年,距今已有百年的历史,建筑面积4484平方米,为典型的哥特式建筑(俄式),属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确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馆内主题为《边关锁钥——满洲里历史陈列》,共设九个单元,馆藏文物达2万余件。通过丰富的文物藏品、文献资料和历史图片、多元的展览展示方式,全面清晰、系统地展现了满洲里地区茶马古道形成,东清铁路建设,打造通往上海的红色交通线,爱国军民实施海满抗战,在中共地方党组织的领导下建立东北解放战场之巩固的后方基地,承接转运抗美援朝军用物资和承担苏联援建156个大型工业项目运送工作等项内容。满洲里人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受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褒奖。</span></h1> <h1>馆内装饰古色古香</h1> <h1>边关锁钥——满洲里近现代历史陈列</h1> <h1>  满洲里,原名“霍尔津布拉克”,蒙古语意为“旺盛的泉水”,1900年,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这里成为欧亚第一大陆桥上的重要枢纽,随着西伯利亚铁路与中东铁路的贯通,这片有旺盛泉水的草原,成为俄国经欧亚铁路进入中国满洲地区的第一站,俄国人将这里称为“满洲里亚”,这座边陲重镇由此而得名——满洲里。</h1><h1> 满洲里由于地处显要,一直与国际风云变幻、国家命运兴衰紧密相联。18世纪初,清政府曾在此设立戍守边关的“卡伦”;旅蒙商队经这里踏出茶马古道;20世纪初,作为欧亚大陆桥的重要枢纽,这里曾是兴隆一时的“万国商都”;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这里是共产国际地下秘密交通站,被誉为“红色桥头堡”;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这里作为中共重要的地下交通线,护送70余名代表赴莫斯科参加中共六大;抗日战争时期,在这里爆发了可歌可泣的海满抗战;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是抗美援朝战争军运物资转运站,也是苏联援建大型工业项目重要物资转运基地。</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本陈列主要展示了1727年中俄签订《阿巴哈依图界约》至新中国成立之初,满洲里地区二百余年风起云涌、跌宕起伏的历史,用大量珍贵的史料,向观众展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span></h1> <h1>序篇·满洲里并邻近地方古代历史沿革</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满洲里地处呼伦湖北岸。自古以来,呼伦湖周边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摇篮,是东胡、匈奴、鲜卑、突厥、室韦、契丹、蒙古等诸多古代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span></h1> <h1>  1727年,《阿巴哈依图界约》签订之后,划定了从恰克图到海拉尔河口的中俄边界。当年于索克图山南(现在俄罗斯境内)设置了苏克特依卡伦(哨所)由索伦左翼蒙古士兵戍守。</h1><h1> 1734年,清政府将巴尔虎蒙古人编为八旗,调往乌尔逊河两岸戍边。其中右翼四旗中的正黄旗驻牧在呼伦湖西北满洲里一带。</h1><h1> 《东三省纪略》记载:布里亚特蒙古人“昔日在俄罗斯沿边路儿奇达河两岸游牧,咸丰年间俄人伸足东亚,此族被逼,其不欲从俄者,遂东迁于呼伦湖左近。”19世纪五十年代,布里亚特蒙古人来到当今满洲里这块谷地,以泉水茂盛称这里为“霍尔津布拉克”。随后,这里周边的水泉、河流、山脉、草原均被冠以霍尔津。</h1><h1> 《满洲里市概况》(日文)记载:“当地汉满族近代在此地踏上足迹是在1884年左右,北、西省出身的一行商人,到本地区,与蒙古人进行贸易为目的而第一次来的。”随后旅蒙商又开辟了通往俄国尼布楚的商道。</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村落以及小尤沿山下秋季贸易易货场的形成大致是在19世纪八十年代后期。</span></h1> <h1>布里亚特蒙古人聚居点</h1> <h1>布里亚特蒙古人生活场景</h1> <h1>烛台和银碗、木碗(清代末期)</h1> <h1>马鞍(清代末期)</h1> <h1>驼铃(清代末期)</h1> <h1>铜称(清代末期)</h1> <h1>  俄国从1891年开始,铺设车里雅宾斯克至海参崴的铁路。1895年,俄国即已派遣大批工程技术人员以旅游和考察的名义进入中国东北地区进行勘察和测绘。</h1><h1>  1896年5月,沙皇尼古拉二世登基加冕,清政府派李鸿章前往圣彼得堡祝贺。沙俄抓住了李鸿章在处理外交事务上“联俄抗日”的心理,提出了“借地筑路”的要求。1896年6月3日,中俄两国签署了《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又称《中俄密约》。翌年8月28日,举行了东清铁路(后称中东铁路)开工典礼。1901年11月3日,在乌固诺尔车站举行全线贯通的接轨仪式,标志着中东铁路全面建成。</h1><h1> 1901年、1902年满洲里和扎赉诺尔车站相继建成。</h1><h1> 1907年,根据日俄战争的结果,满洲里连同哈尔滨等16个城镇一道被迫“自行”开埠通商。满洲里商埠红火一时,晋冀、内外蒙古和东欧、中亚、东亚的客商云集于此。</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到20世纪第二个十年,铁路的畅通和商埠的开通带动了沿线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满洲里饭店、旅店、商店及其它消费场所的加速形成。满洲里的人口激增,一度曾有“万国商都”的美誉。</span></h1> <h1>边关重镇满洲里</h1> <h1>沙俄第一代铁路国门</h1> <h1>在莫斯科签订《中俄密约》</h1> <h1>《中俄密约》文本</h1> <h1>满洲里“万国商都”的逐步形成</h1> <h1>俄国民众及多国商人的大量涌入</h1> <h1>满洲里对外商埠“自行”开通</h1> <h1>苏俄第二代铁路国门</h1> <h1>东清铁路铜牌(20世纪)</h1> <h1>火车车厢烟灰缸(20世纪)</h1> <h1>汽油炉(20世纪)</h1> <h1>日俄战争期间俄方军用物资供应基地</h1> <h1>  1903年,中东铁路运营后,俄国皇家中将霍尔瓦特被任命为铁路管理局局长。其管理体制近似于地方政府,铁路沿线俨然是独立于中国之外的“国中之国”。为制衡铁路当局,清政府在哈尔滨成立铁路交涉总局,同时于满洲里设铁路交涉分局。1908年,沙俄在哈尔滨、满洲里等地同时成立“公共理事会”,其性质相当于政府。呼伦贝尔兵备道为此做出回应,在海拉尔成立边垦总局的同时,于满洲里设边垦分局。</h1><h1>  1909年,清政府在满洲里设置胪滨府,选址于距市区西约两公里的地方。1911年,不平等的《满洲里界约》签订,领土被蚕食。辛亥革命爆发后,沙俄与内、外蒙古勾结,于1912年2月2日清晨向胪宾府大举进攻。4日,中国军队被迫撤离。</h1><h1> 1920年,民国政府设胪宾县于原府治。1921年,奉省令满洲里铁路交涉分局专员兼充市政全权代表。1922年11月24日,东三省保安总司令部宣布,中东铁路沿线11公里以内,划为东省特别区。满洲里铁路交涉分局改为满洲里市政分局,全面负责市政管理及铁路交涉事宜,理事会同时向市政分局移交各项权利。</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27年3月,根据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公署发布的《东省特别市乡自治试办章程》的规定,满洲里被认定为市。5月15日,建市政公所。</span></h1> <h1>阿巴该图卡伦遭俄国侵略军纵火焚毁</h1> <h1>俄罗斯侨民在满洲里单方施行《市制》</h1> <h1>满洲里铁路交涉分局、边垦分局的艰难处境</h1> <h1>俄国沿边土匪时常越界抢劫</h1> <h1>鼠疫经满洲里沿中东铁路的传播</h1> <h1>胪宾府建立担负起强边固防的责任</h1> <h1>被迫签订不平等的《满洲里界约》</h1> <h1>呼伦贝尔发生蒙旗“独立”事件</h1> <h1>俄国“难民”涌入造成极度混乱的社会秩序</h1> <h1>盘踞在满洲里的俄国白匪疯狂围攻苏俄政权</h1> <h1>胪宾县的建立及守边固防</h1> <h1>锡壶(清代末期)</h1> <h1>茶炊(19世纪)</h1> <h1>打字机(20世纪)</h1> <h1>照相机(20世纪)</h1> <h1>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而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满洲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共产国际冲破谢米诺夫白匪和东北封建军阀的封锁,率先在满洲里组建了秘密联络站(交通站),以后又形成了联结哈尔滨、北京、上海联络站的国际秘密交通线。</h1><h1>  1920年4于,共产国际派遣维经斯基等来到中国,宣传马列主义,协助组建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23日,来自各地的13名中共代表和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尼克尔斯基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标志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h1><h1> 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中国共产党北满区(特)委、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苏联红军总参谋部等部门,先后在满洲里组建了晋丰泰杂货店等十几个交通站。陈独秀、李大钊、王尽美、邓恩铭、何叔衡、张国焘、刘仁静、瞿秋白、张太雷等都曾从这里出境。1928年,有七十余名代表从这里出境赴莫斯科参加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h1><h1> 1937年,交通线遭到破坏,除少数交通员转移外,多数同志遇害。</h1> <h1>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马列主义向中国的传播</h1> <h1>从满洲里经哈尔滨至上海的红色交通线的形成</h1> <h1>中共北满区委所属交通网络的形成</h1> <h1>列宁像(20世纪)</h1> <h1>巡道灯(20世纪)</h1> <h1>银怀表(20世纪)</h1> <h1>照相机(20世纪)</h1> <h1>发报器(20世纪)</h1> <h1>手摇电话机(20世纪)</h1> <h1>马灯(20世纪)</h1> <h1>打字机(20世纪)</h1> <h1>火车电报机(20世纪)</h1> <h1>  作为《中俄密约》的产物,中东铁路1903年运营以来,铁路公司完全由俄国方面所控制,中方应有的一些权利均被剥夺。</h1><h1>  俄国1917年“二月革命”爆发时,东北军收回了对铁路的驻军和警护权。然而,苏俄对白匪取得胜势之后,就不再履行返还中东铁路的承诺。</h1><h1> 张作霖遇难之后,子承父业的张学良通电“易帜”。在中东铁路的问题上,张学良寻机收回铁路路权,搜查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扣押苏方人员,任命中方人员为管理局局长,此举触动了苏联在中国东北的利益,苏方调集部队于中苏边界发起战争,东北边境全线点燃战火。</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西线战事同东线战事一样惨遭失败,其结果是十八里小站(今后贝加尔斯克)被苏军完全占领,驻守满洲里的东北军十五旅弹尽粮绝,被迫放下武器;驻守扎赉诺尔的十七旅几乎全军覆没。最后,双方以签署《伯力协定》而结束。</span></h1> <h1>中东铁路路权争执导致战争爆发</h1> <h1>十八里小站和北菜园子的失却</h1> <h1>东北军十五旅将士弹药耗尽喋血满洲里</h1> <h1>东北军十七旅将士誓死与扎赉诺尔共存亡</h1> <h1>签订《伯力协定》</h1> <h1>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加快了扶持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的步伐。<p>1931年11月4日,黑龙江省主席马占山率部向日本侵略者发起了“江桥抗战”,打响了武装抗日的第一枪。驻扎于海拉尔的东北边防军步兵第2旅旅长苏炳文,派遣第四团团长吴德林率部从满洲里赶赴江桥前线,顽强阻击日本嫩江支队。</p></h1><h1> 日军谋划向满洲里方向侵略扩张,苏炳文则暗中联络东北军将领,伺机举事。在中共地下党宁匡烈的配合下,成立了“东北民众救国军”和“东北救国军后援会”。1932年9月27日上午,按照苏炳文的命令,吴德林派兵包围了满洲里国境警察队。在东北军的攻击下,120多人的警察队竖旗投降。从9月29日起,日本关东军长谷部旅团向苏炳文所控制的富拉尔基一线发动进攻,战斗极为惨烈。</h1><h1> 由于救国军没有兵员和武器弹药补充,加上兵力悬殊,救国军被迫采取节节抵抗的方式,给敌人以一定的杀伤。苏炳文部12月4日晚,乘火车从满洲里撤入苏联境内,悲壮的“海满抗战”就此结束。</h1><h1> 1932年12月6日,日本关东军完全占领满洲里,把这里作为反苏、反共的前沿阵地,设置了庞大的军、警、宪、特机构,实行黑暗的法西斯统治。</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日本扶持建立伪“满洲国”</span></h1> <h1>“江桥抗战”打响武装抗日第一枪</h1> <h1>“海满抗战”举起东北民众抗日救国的旗帜</h1> <h1>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遭日伪军警宪特迫害</h1> <h1></h1><h1> 1945年8月9日,苏联红军进驻满洲里。8月12日,在苏军驻满司令波波夫的授意下,由铁路司机杨德正组建满洲里市政府。杨德正曾为苏联谍报人员,1943年加入了国民党。</h1><h1> 1946年初,国民党军队向各解放区发动进攻,形成“关外大打”的局面,东北解放区退至哈尔滨、齐齐哈尔一线。为此,中共东北局西满分局决定派遣东北民主联军护路军,接收由齐齐哈尔到满洲里的滨州西线,尽快打通与苏联的联系。5月17日,司令员郭维城和第三团团长迟万均率部,乘火车抵达满洲里。8月5日,东北民主联军出动两个连,包围了市政府。勒令市政府、公安局所有人员到院子里集合,交出枪支弹药,扣押杨德正等骨干分子九人,建立了人民政权。</h1><h1> 进入1947年,进出口货运量急剧增加,每天都有几百节车皮进出,其中大多是苏联支援东北战场的军用物资,事关前线战局。中共满洲里市工作委员会、市政府以铁路运输工作为重心,联合西满军区驻满洲里办事处和全市各族人民群众,同心协力,投入到物资换装转运工作中,圆满完成任务。</h1> <h1>国民党反动势力暗地滋长</h1> <h1>东北民主联军护路军打通滨州西线</h1> <h1>镇压国民党顽固势力的反扑</h1> <h1>发动群众恢复生产生活</h1> <h1>列车检票钳子(20世纪)</h1> <h1>列车车门钥匙(20世纪)</h1> <h1>形成支援东北战场的后方基地</h1> <h1>毛泽东主席乘坐火车出访苏联途径满洲里</h1> <h1>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军于9月15日在仁川登陆,把朝鲜人民军主力部队围困在半岛的南方。经过朝鲜与中国和苏联的反复磋商,中方决定10月19日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苏联方面则提供汽车、火炮、坦克、装甲车和飞机,以及武器弹药等支援。</h1><h1>  由于中苏两国铁路轨距不同,这些军用物资运抵边境地段,需要换装。满洲里对面的奥特堡尔站(今后贝加尔站)完全不具备作业能力,满洲里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换装任务。</h1><h1> 满洲里换装场当时仅有一台蒸汽吊车,更多的时候只能采取人海战术,人拉肩扛。满洲里市委、市政府与满洲里口岸管理局、基地转运站密切配合,调集上千人夜以继日的从事装卸工作。尽管忙碌不停,从赤塔到满洲里的铁路沿线依然积压了上千辆满载军用物资的列车,直接影响到朝鲜战场的军事行动。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疏导工作,督促修筑站台,添置换装设备,有效地推动了铁路运输的畅通。</h1><h1> 朝鲜战争结束后,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务委员会派遣建设省副相朴昌植,于1953年8月专程赴满洲里举行授勋仪式,表达对满洲里的感激之情。</h1> <h1>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应邀赴朝作战</h1> <h1>中国向苏联订购大批军事物资</h1> <h1>大量军用物资完成换装并送往前线</h1> <h1>满洲里站实施扩建工程增添换装设备</h1> <h1>朝鲜政府感谢满洲里的付出与贡献</h1> <h1>  满洲里,这座随着铁路的修建而诞生的城市,从近代到现代,饱经洗礼,历经沧桑,每每发生的事件,与民族、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h1><h1>  抚今追昔,满洲里人较早受到十月革命的影响,从民主革命时期,就涌现出诸多仁人志士,躬耕不已,为国家、为人民多有奉献。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满洲里人民继续谱写一曲曲为革命和建设事业奋斗不息的感人篇章,受到过开国元勋毛泽东和周恩来的鼓励和亲切关怀!</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对历史最好的纪念,是创造一段新的历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矢志不渝,砥砺前行,昂首阔步踏上新的征程。</span></h1> <h1>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h1> <h1>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h1> <h1>全市各族人民牢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教导</h1> <h1>2024年8月18日观展拍摄</h1> <h1><i>拍摄、编辑、制作:银杏叶</i></h1><div><br></div><div><br></div><h1><b>谢谢您的浏览观赏</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