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寺遗珍--北京的金刚宝座塔

GYD

<p class="ql-block"> 金刚宝座塔的形式起源于印度,造型象征着礼拜金刚界五方佛。其基座是一个长方形的石质高台,台上建五座小塔,中央的塔较大,四角上的塔较小。最早的金刚宝座塔是印度比哈尔南部的佛陀迦耶大塔,国内建造的金刚宝座式塔均源自于它的形制,在时代和建造技艺的发展中又逐渐演变出密檐式、楼阁式、覆钵式等多种不同造型。 </p><p class="ql-block"> 中国现存的金刚宝座塔有十余座,北京地区共有四座。国内现存最早的建筑实物是北京<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真觉寺</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的</span><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金刚宝座塔</span>,其他比较有名的还有北京<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碧云寺</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的</span><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金刚宝座塔</span>、<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西黄寺</span><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清净化城塔</span>、呼和浩特的<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慈灯寺塔,</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还有北京</span>玉泉山<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妙高寺</span>的<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妙高塔</span>。这些遗存的金刚宝座塔承载了厚重的历史记忆,体现了中外及汉藏建筑艺术的完美融合,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真觉寺(五塔寺)金刚宝座塔</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碧云寺金刚宝座塔</i><i>(图片来自网络)</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西黄寺清净化城塔</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玉泉山妙高塔</i><i>(图片来自网络)</i></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真觉寺</b></p><p class="ql-block"> 又称五塔寺,位于北京海淀区白石桥东侧的长河北岸。真觉寺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73年),是皇帝朱棣专为从西域来京的梵僧班迪达修建的。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第一次重修真觉寺,重修后为避雍正帝胤禛之讳,改名为“正觉寺”。乾隆皇帝曾两次把这里选做为其母祝寿的场所之一。1961年,真觉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作为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的真觉寺,已成为一座收藏、研究、展示北京地区石刻文物的专题性博物馆。 </p> 当年寺内的中轴线上曾坐落有牌楼、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金刚宝座、毗卢殿和后大殿等建筑,东西两侧还分布有钟豉褛、廊庑配殿等大小二百余间旁屋。清末真觉寺的建筑毁于一场大火。到20世纪初,寺内除尚存的一座金刚宝座塔和两棵相伴左右的银杏古树外,其余建筑几乎消失殆尽。<div>  遗存的大雄宝殿台基</div> 金刚宝座塔建于明成化九年(1473年),分为塔座和五塔两部分。塔下部为长方形砖砌拱券结构塔座,南北长18.6米,东西宽15.73米,高7.7米,分为6层,最下面一层为须弥座,宝座的南北两面正中各开券门一座,通入塔室。宝座顶上有一座琉璃罩亭,为琉璃砖仿木结构,玻璃罩亭北面是五座密檐式小石塔。中间一塔较高,有檐十三层,高约八米,顶部是铜制的覆钵式塔形的刹,四隅的小塔较中间的稍低,檐十一层,高约七米许。 金刚宝座塔结构示意图(图片来自网络) 金刚宝座的南北正中各有券门一座,通向塔室。券门上雕刻着金翅鸟、狮、象、孔雀、飞羊等图饰。 <p class="ql-block">  金刚宝座前有两株高大的古银杏树,至今已有600多岁。每年深秋,塔前的古银杏满树金黄,古塔、古树交相辉映,成为名闻帝都的一道最美秋景。</p> 在宝座的南北两面,各有佛像86尊,东西两面每面有佛像109尊,佛龛之间以雕花石柱相隔。 金刚宝座塔的须弥座束腰处雕刻有四大天王、罗汉、狮子、象、马、孔雀,还有法轮、瓶、牌和佛教八宝等与佛教有关的精美图饰。 石刻艺术博物馆馆藏石刻文物2600余件,包括碑碣、墓志、造象、经幢、石雕、石质建筑构件等类别,系统展示了北京地区丰富的石刻文化。 (此图五座塔都能看到) <b><font color="#ff8a00">碧云寺</font></b><div><b><font color="#ff8a00"> </font></b>京西名刹,位于北京海淀区香山公园北侧,西山余脉聚宝山东麓,是一组布局紧凑、保存完好的园林式寺庙。碧云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当时耶律楚材的后裔阿勒弥将家族府邸改建为寺庙,命名为碧云庵。元至顺二年(1331年),僧人圆通对寺庙进行了修整并更名为碧云寺。明天启三年(1623年),太监魏忠贤占寺为府邸,改名魏公祠。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碧云寺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整和扩建,增加了两层院落,并在最后一进院落建造了金刚宝座塔,后又建了行宫及罗汉堂。清末八国联军入侵,寺院遭到严重破坏。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灵柩停放在寺内金刚宝座塔二层正中券洞内。1929年孙中山先生的灵柩运往南京紫金山,而他的衣冠则留在了塔内,成为后人凭吊缅怀的场所。</div>  碧云寺的中轴线主要建筑依次为山门殿、天王殿、弥勒殿、大雄宝殿、菩萨殿、普明妙觉殿、金刚宝座塔;南轴线依次为禅堂、罗汉堂、藏经阁;北轴线为乾隆皇帝行宫,依次为涵碧斋、含青斋、水泉院。 碧云寺于去年11月起临时关闭,进行保护性修缮,今年9月26日恢复对外开放。几十年后再次来此探访,重温了当年的记忆。<div>  第一道山门</div> 弥勒殿后的大雄宝殿,也称为丹青阁,是全寺的主殿。大殿为明代建筑,面阔三间,灰瓦单檐方形庑殿顶,檐下有斗栱。殿前有一方水池,中央是一座汉白玉雕栏石桥。 殿前露台的左右各立有一座高约八米、刻有经文的八角形汉白玉经幢。 <h5></h5><h3> 第六进院<font color="#167efb">塔院</font>,也是寺内最后的一座院落。乾隆年间寺内进行了大规模修建,除对原有殿宇重加修葺外,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按西僧所贡奉的图样新建金刚宝座塔。</h3><h3> 塔院内的汉白玉石牌坊。</h3> 石牌坊两侧各有一座八字形石雕照壁,照壁正面刻有八个历史人物(右侧照壁上的是狄仁杰,文天祥,赵壁,谢玄)浮雕,并有题名。 左侧照壁上的人物雕像分别是蔺相如,李密,诸葛孔明和陶渊明。 石牌坊后面的三洞拱券砖牌楼 乾隆御制金刚宝座塔碑亭 穿过砖牌楼,前面就是气势恢宏的<font color="#167efb">金刚宝座塔</font>。金刚宝座塔位于全寺最高点,建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仿北京五搭寺塔式样建造。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金刚宝座塔</span>全部用汉白玉砌成,通高34.7米,是全国现存金刚宝座塔中最高的一座。塔基为方形,砖石结构。塔基上层为宝座顶,宝座上有八座石塔。座上的出口是一座屋形方塔,其前方左右各有一喇嘛塔。其后则是五座十三层密檐式方塔,中间一大塔,四隅各有一小塔,塔顶为铜制。整个金刚宝座塔刻满各种佛像及其他雕像、图案。(图片来自网络)</p> 方形的塔基,砖石结构,外以虎皮石包砌,台基两侧有汉白玉石雕护栏。 塔基正中开券洞,券墙上有一汉白玉石匾额,上刻有一排鎏金大字“<font color="#167efb">孙中山先生衣冠冢</font>”。1929年孙中山的灵柩移往南京后,为其特制的楠木棺和停灵时穿戴的衣帽曾封于洞内,故谓其衣冠冢。 <p class="ql-block"> 金刚宝座塔不对游客开放,特从网上选了两张塔上的老照片放在这里。</p> 喇嘛塔 <p class="ql-block">  位于寺院南侧的<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罗汉堂</span>,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84年),仿杭州静慈寺罗汉堂,供奉500尊罗汉,每尊高约1.5米,加上佛祖、菩萨以及蹲于梁上的济公和尚等共计508尊雕像,是国内罗汉堂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p> 乾隆十三年(1748年)在碧云寺建金刚宝座塔的同时,还在碧云寺北侧新建了乾隆行宫,並修整了水泉院。<font color="#167efb">水泉院</font>位于碧云寺北轴线最深处,院内叠石造景,以山石、虬柏为分隔,形成两处空间。树木、泉水和假山构成一处幽静清雅的皇家园林。 <b><font color="#ff8a00">西黄寺</font></b><div><b><font color="#ff8a00"> </font></b>又称达赖庙,始建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是清初北京最早建立的藏传佛教皇家寺院之一,也是达赖和班禅在北京的驻锡地。这座曾经300年秘不示人、北京唯二的藏传佛教寺庙(另一座是雍和宫),现在是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所在地。西黄寺自2018年以“西黄寺博物馆”的新身份首次对公众开放以来,仅周末两天对外开放(每天限600人参观),是北京城内少有的原生态藏传佛教文化博物馆。 西黄寺现有三进院落,其中的清净化城塔和塔院是寺内唯一被完整保留下来的一组历史建筑,其余均为后期重建。</div><div> 原第一进院落里的山门殿,紧邻黄寺大街。</div> 从临街的旁门进来,是寺院的第二进院落。中间的建筑是天王殿,两侧是钟鼓楼。天王殿前的广场两侧竖立着一对经幡旗杆。 从天王殿出来便是垂花门,它是通往第二进院落的出入口,始建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系楠木结构,其造型别致、典雅,融藏、汉风格于一体。 <p class="ql-block">  第三进院落里的大雄宝殿,殿前有月台,中间有雕龙丹陛。</p> 有着典型汉式建筑外观的大雄宝殿,内部完全是藏传寺庙的布置,金碧辉煌。大殿中央供奉着九世、十世和十一世班禅像。 清净化城塔建筑群由塔前牌楼、护塔兽、石塔、塔后牌楼以及东、西碑亭组成。清净化城塔建在高高的台基上,台基四周建有黄绿琉璃瓦围墙。<div>  西黄寺毁于八国联军之手,唯有清净化城塔幸运的保存至今,成为寺内最有观赏价值的历史建筑。</div> <p class="ql-block">20世纪初在同一位置拍摄的清净化城塔和石坊照片(网络图片)</p> 被誉为“北京白塔之冠”的清净化城塔,融合了汉、藏、印度等艺术风格,堪称清代金刚宝座式佛塔中的精品。 塔前后各有一座通体汉白玉质仿木结构石牌坊,四柱三楼庑殿式,雕刻十分精美。楼顶为庑殿式,楼下拖斗栱,额枋浮雕龙凤和藏文经咒;二边楼柱面上浮雕缠枝八宝,正楼阳面刻清高宗书楹联,石柱和抱框为整石雕成,柱脚用浮雕莲瓣串珠夹柱石,中间锢以铁箍。前后牌坊内外两侧共有四幅楹联,均为乾隆御笔。 <font color="#ff8a00">清净化城塔</font> <div>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班禅六世来京贺高宗七十寿辰,不幸因病圆寂。为了纪念他,乾隆帝敕建清净化城塔(班禅六世衣冠塔)于西黄寺西侧。清净化城塔通体用汉白玉石砌成,仿照印度佛陀迦耶式塔建造。中间主塔为覆钵式,高16米,建于一个3米多高的台基上。塔的下部是一层八角须弥座式的塔基,上下枋部位饰以卷草、彩云、双凤、莲瓣等纹饰。主塔正南面的龛内雕刻有三世佛,塔前左右分列石犼一对。</div> 金刚宝座高约3米余,座上四周有玉石护栏。座面上建有五塔,正中是藏式主塔建筑,覆钵式,由基座(须弥座)、塔阶、宝瓶、塔刹和塔顶宝莲组成,整个主塔塔身高约20余米,连同金刚宝座一起,整塔高24.82米。 须弥座呈八角形,每角各有一位力士造型,个个跣足赤背,呈半蹲姿势,筋肉暴涨,用力向上托起塔身。 须弥座之上是塔阶部分。由巨大的汉白玉石条垒砌而成,整体上分为依次略收缩的四阶层,在四面四层共刻有三十二尊坐于莲座上的佛像。塔阶之上是宝瓶部分。塔身正面辟一佛龛,龛内浮雕三世佛。龛旁宝瓶四周雕有巨大的“八大菩萨”立像。 宝瓶四周的“八大菩萨”立像 须弥座的八面各雕有一幅佛陀传记故事图,描绘了释迦牟尼从降生到圆寂一生的重要场景。画面人物、动物、景物细致生动,是一组具有独特风格的精湛的雕刻艺术品。(图片来自网络) 宝瓶之上是塔刹部分,为圆形十三相轮造型,层层上拱,直冲塔顶。塔顶为铜制镏金双层莲花、相轮、宝瓶盖顶。主塔四隅有四座高约7米的塔式经幢,大小、造型、装饰完全相同,均为八角密檐塔。 塔后的三门石牌坊 清净化城塔东西两侧各有一座<font color="#167efb">碑亭</font>,亭内分别立有乾隆御书的《清净化城塔记》碑和《写寿班禅圣僧并赞》碑。 清净化城塔背后是<font color="#167efb">慧香阁</font>,也是寺院最北端的建筑群,又称后罩楼,为西黄寺的核心建筑之一。一层有藏经殿,二层为班禅行宫。 西黄寺的遗物<font color="#167efb">如意抱鼓石</font> <b><font color="#ff8a00">玉泉山</font></b><div><b><font color="#ff8a00"> </font></b>在颐和园万寿山之西, 成南北走向,长约1300米,东西宽约450米,主峰海拔100米。这里峰岩迭翠、泉源密布,早在辽代就已成为皇家的御苑行宫。金章宗于山麓建芙蓉殿,辟为玉泉行宫。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康熙帝看中了此地的湖光山色,遂将大片地区划为皇家禁地,修建行宫,于1692年命名为“静明园”。</div><div> 自清代起玉泉山就是皇家的御用行宫,至今尚未对外开放。</div><div> 昆明湖与玉泉山(<font color="#167efb">玉峰塔)</font></div>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妙高塔 </span>位于玉泉山北侧山峰的妙高寺内,始建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咸丰十年(1860年)静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妙高寺在大火中化为灰烬,只留下石牌坊和残破的妙高塔。2005年整体复建。妙高塔是北京唯 一的一座砖石所建的金刚宝座塔,高约17米。塔座的中间是一座宝瓶式塔,四周的角上各立有一座圆形亭阁式小塔,塔刹细高呈锥形,塔身顶部是一圆形罩顶,顶的中间部分立有十三层相轮,呈圆锥形。在相轮之上,安有铜质镀金的圆锥形塔刹,所以这座塔又被俗称之为“锥子塔”。(图片来自网络)</p> 清光绪年间绘制的<font color="#167efb">三山五园图</font>中的玉泉山部分 <p class="ql-block"> 乾隆皇帝有一次来玉泉山时,发现玉泉山南北两座山峰上,南面已建有定光塔(也称玉峰塔,建于乾隆二十四年),而北面的山峰上却什么也没有,显得很不协调。于是他要求在北侧主峰建妙高寺,寺内建一座金刚宝座式佛塔,以表示对佛祖释迦牟尼的崇敬之情。(网络图片)</p> 远眺妙高塔 <p class="ql-block">20世纪初拍摄的妙高塔照片(网络图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