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中国》鸟瞰历史

李建新

<p class="ql-block">史学家许倬云的《说中国》是一种对历史的鸟瞰,阐述了大一统中国形成的原因是基于汉族始终是中国主体民族,并形成了统一的文字与文化。</p><p class="ql-block">中华民族源于五六万年前的非洲智人,中国历史是从一万年前左右进入农业社会开始。当时的生产方式确定了族属的分类,养牛的称为“狄”,渔猎称为“夷”,种粮的称为“神农之后”。五帝之后是农业民族,也是汉族的源头。</p><p class="ql-block">夏商周是中国的核心形成时期。这时黄河沿岸的半坡文化稳定发展,延伸到二里头文化,显示社会稳步走向农业文明的特征。族群霸权转移到黄河三角洲,即今天的山西南部和河南西部,尧和舜的活动就在这一带。</p><p class="ql-block">二里头文化吸收了中亚、西亚的文化,人们引进了小麦,掌握了青铜冶铸技术。二里头文化延伸到关中地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核心地区一一中原。这样的核心加其放射性影响力,形成了后世的中国。各个族群形成一个互相融合的混合体。这一时期对中国和汉族的形成至为关键。</p><p class="ql-block">在春秋各国的争霸中,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尊王”是尊重周王的地位,“攘夷”就是抵制外族。以王室为代表的华夏是“我化岸进者”,“他者”是华夏以外的外族,如以楚国为代表的南方各国和北方的“戎狄”。经过春秋战国之战,华夏的中国吸纳了许多边缘的“他者”,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扩张、融合,这是秦汉大帝国形成的基础。</p><p class="ql-block">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秦汉两大帝国的体制奠定了“中国”与“天下”两个观念的内涵。中国的主体民族称为“汉族”,也从汉朝延伸而来。“天下”是普天之下,中国是天下的核心地区,已超越了过去的“中原”。</p><p class="ql-block">在经济上,春秋以来经济发展,交通畅通,已形成农商并重的经济。在思想上,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形成不同思想。秦统一文字,汉确定了儒家文化的主流地位。</p><p class="ql-block">东汉末帝国崩溃形成三国魏晋和长达400年的“五胡乱华”的分裂,即“五代十国”。这一期间,中国经历了衰变和重组,到隋唐又统一。南北朝,北方大族向南迁移,带去了儒家文化。中国文化中还吸收了外来宗教的因素。三国以后,蜀国开发西南,东吴开发华中和东南地区,魏在北方开拓。不同种族融入汉族,既有北方的胡人,也有南方各土著,这是东亚人种大融合的时代。</p><p class="ql-block">辽和西夏都在相当大程度上接受了中国文化。北方的汉人孕育并发展了族群意识。经过辽、金、元时代的战乱,中原和北方汉人向南方转移,南宋时南方有七八千万人,而北方不过两三千万人。从此,南方在经济文化上一直领先于北方。</p><p class="ql-block">元代,蒙古人和色目人是统治者,汉人和南人成为亡国奴,这使得明朝一开始就重视华夏与胡虏的差别,确认了汉人中国的归属。这一华夏中国的归属感,肯定了汉人民族对华夏文化的认同。明代是绝对的皇权专制时代。由于战乱使人口减少,政府强制进行了十多次移民。明代南北贫富差距拉大,南方由于移民进入与贸易发展起来,原来作为中国核心区的北方落后了。</p><p class="ql-block">康雍乾三代的扩张,这就形成两元结构,北方和西北方的族群直属皇帝,汉土的百姓由清政府直接统治。在清朝皇帝逊位后才确定全部国土归中华民国。这形成今日中国的疆界。清代的文化是为皇权专制服务的,他们接受了中国文化,但也驯服了中国文化精神,使儒家文化成为专制的工具。</p><p class="ql-block">中国2 000多年来,政治、文化、经济三位一体,以专制为中心,到清代又极为保守、封闭。这使中国失去进入现代化的机会。中国的开放是在外国枪炮逼迫下被动地开始的。</p><p class="ql-block">本书作者以中国和汉族的形成为中心描绘了极简版的中国史,只有像许倬云这样的大师才有这样的魅力和能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