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63年至1966年,<b>水电科</b>正式升格为原郊区具有行政职能的科局级直属单位。那几年,水利和电力方面的工作进展得非常顺利,开展得有声有色。然而,好景不长,随着“特殊年代”的到来,<b>水电科</b>被撤销,划归到<b>生产建设指挥部</b>下设的<b>农业生产组</b>。当时的<b>农业生产组</b>组长是<b>孙勇动</b>,水利和电力业务自然也就由<b>农业生产组</b>分管和领导。只有两名原<b>水电科</b>的同志继续负责水电工作,他们也没有正式的“头衔”,只是叫“负责”,一位是<b>姚世昌</b>(老水利干部,后离休,已故);另一位是<b>温宝善</b>(大学生,后来任过原郊区计委主任和人大副主任,已故)。尽管如此,他们依然尽心尽力地完成了每一项工作任务,为水电事业做出了贡献。</p><p class="ql-block"> 1970年春季,为了缓解农村拉电架设低压供电线路电杆紧缺的问题,在<b>农业生产组</b>的领导下,筹建成立了原<b>“郊区电杆厂</b>”。这个<b>电杆厂</b>主要生产6米长的水泥方电杆,用于农村架设输电线路。电杆厂厂址选在原打井队大院内(现昭乌达南路学府花园街/赛罕区原水务局办公楼东院的钻井队住宅小区)。这项生产电杆的任务由原水电科干部<b>渠文</b>同志负责。他每天早出晚归,带领工人们加班加点,最终在短短几个月内,生产出了大量电杆,解决了农村用电的燃眉之急。</p><p class="ql-block"> 到了1972年初,老郊区的各项工作职能开始逐渐恢复。虽然郊区“革命委员会”还设有<b>生产建设指挥部</b>,但对一些下属机构进行了调整。这一年,先将农业生产组撤销,随后又单设了<b>水电组</b>,直属<b>生产建设指挥部</b>领导。如此一来,水电工作机构一下来了个大翻身,机构重新升格,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来说,<b>“爷孙关系一下变成了父子关系”</b>。上级任命<b>李怀义</b>为水电组组长(李怀义后来一直担任水电局副局长直至退休);水电组副组长有两名,分别是<b>薛富</b>同志(后来曾任过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副厅长)和<b>张有福</b>同志。增设<b>水电组</b>后,办公地址由郊区办公大院的西院迁至东院(现郊区电影院礼堂北面的平房),办公室共有8间,在当时来说,办公条件还算不错。这下原水电科的人们又喜笑颜开,干劲十足!</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间的推移,<b>水电组</b>的工作逐渐步入正轨,不仅解决了农村的用电问题,还积极主持参与修建乡村的水利工程。那些年,由水电组牵头修建完成了多个灌溉渠首工程的建设,为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每当水利部门的人们想起那些往事,心中总会涌起一股暖流,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份对水利事业的热爱和执着,永远不会改变。那些为水利事业奋斗的日子,那些曾经任过水利部门的领导与同事们并肩作战的时光,都是水利(务)人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p><p class="ql-block"><b>(未完待续)</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