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队孙家山的那些事

LCJ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插队孙家山的那些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作者: 宋敬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序】我们曾在宝鸡硖石公社孙家山插队的18名知青:刘万军、翟震中、宋敬业、何美恩、杨家琦、蔡锦里、金晶、贺永琼、刘万海、何荣恩、宋勤业、欧阳百鸣、陶双菊、金承爱、杨思宁、张丹亚、徐艾榕、金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这里,我们曾养过“约克夏”大白猪、小狗“赛虎”。多少年过去了,山河依旧,已然物是人非,孙家山的那些事,再向谁诉?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站在马家塬上,向西山眺望,山墚层叠,莽莽苍苍。眼前,是一条橫惯南北,一眼望不到头的山墚,那是陵西墚。墚上一座山包葱笼叠翠,格外醒目。那便是孙家山了。1968年10月25日,我们下乡插队来到这里,从此结下了一生的缘。如今,56年过去了,当时的许多乡亲都已过世,长眠于孙家山下。我们这些“知青”也垂垂老矣。关于“知青”的那些往事,也将和这些人一起,将掩埋于历史的尘埃之中。然而,我发现随着时间的流逝,世事的迷雾渐渐散去,许多当时说不明的事,变的清晰起来,不再迷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一)贫农和富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所以,我们到了孙家山,首先就是了解村里社员们的阶级成分。富农两户,富农分子一人;上中农一户,中农三户,下中农一户,贫农两户。副队长,贫协代表李春明带领我们学习,讲村里的阶级斗争。山里人实诚,讲起解放前受的苦,就说起了如何抽上了大烟,卖掉了土地。竟然有两户因抽大烟致贫。讲到富农分子孙猪娃,因为土地多,农忙时有雇工,被定为富农分子。他本人没有罪恶,没有民怨。他是一个老实,肯干的种地人。这些情况和我们所受的教育出入太大。我们统一了认识“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不因阶级成分歧视社员。”大队和二队也很实际,二队队长是贫农“老队长”,副队长是贫农李春明,兼贫协代表。会计是万财,保管员是春生。万财和春生都是富农家庭成分。孙家山二队不缺土地,全队有耕地五百多亩,人少地多,人均十亩地。细想,两户社员卖掉了土地,评为贫农和下中农,(土改时,又分得了土地);土地不会卖到外队,试想是二队两户社员收买了这些土地,因此,他们被划成了富农,多出的土地被没收,分配给没有土地的人。这土地的一减一加之间,改变了四个家庭以后几十年的生活走向。这是下乡后,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第一次实践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二)大骨节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刚下乡,见到春生、田保,他们个子矮小,四肢的关节,特别是手指关节,肿大并扭曲着,伸不直,合不拢,令人吃惊,我们心里也恐慌。这种地方也安排知青插队?还说要扎根一辈子?我们该怎么办?后来了解到这种病叫“大骨节病”,是一种“地方病”。黄土高塬上多发。全公社许多生产队都有。当地又叫“柳拐病”,认为是喝了柳树根下的水所致。医学上对病因意见不一,一为细菌说,一为缺乏微量元素说。发病主要在儿童成长阶段。我们能做的事就是,把泉水送防疫站分析,结论是符合“饮用水标准”。我们以这个结论安慰自己。国家在防治地方病方面作了大量工作。春生,田宝都免费定期得到服用的药,据说是一种“盐卤”。但因他们已经成年,疗效甚微。1998年,下乡30周年时,同学们相约回到了孙家山。全村的社员都出来了,那是几十年来没有的大团聚,亲切,高兴,说不完的话。十几个小娃娃,穿的漂漂亮亮,满场的跑!他们都很健康,没有一个得大骨节病!敢情!改革开放,社员们走出了山村,走出了封闭的“自种自吃,自给自足,”的生活环境。南方的水果,东北的大米,各地的丰富食品,补足了各种“微量元素”?改革开放,革掉了“地方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三)那场整学生的运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70年初的那场运动,大队把矛头对准了二队和六队的学生。罗织罪名,上纲上线,大有整倒学生的决心。这件事在中央及时发出了保护知识青年的(70)26号文件之后,在全公社绝大部分知识青年的同情和声援下,公社表示认真贯彻执行中央文件,撤消了专案组,事情不了了之。做为二队知青,我一直不解,下乡的一年多来,我们不惜力气,拼命地干活,冬天背粪,女同学比男社员都背的多,跑的快。队里没钱,我们捐献了一辆架子车底盘。我们喂牲口,种果树,换良种,制杂交种,盖保管室……,我们这么努力,一心为二队的生产和发展。受到全大队社员的称赞,并且得到了公社的表彰。为什么突然间,我们成了“反革命”?现在回想起来,事情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运动式的抓社会治安,整治犯罪,方式是错的:办案人要显示工作成绩,夸大成果,背离事实:案情通报交流运动进展,有示范和启发作用,诱导办案人员;例如,我们公社就盛传:硖石大队查出了“反革命集团案”,大队在查一起“杀妻投毒案”等等,公社派驻大队的干部“孙某”一心想在三星搞出一个大案。在外地有收听外台的情况后,孙富生来二队调查有无收听外台。中央(70)26号文件的发布,也从侧面说明当时全国发生了多起打击、迫害知识青年的事件。是全局性的问题,必须立即纠正。我们是遇上了及时雨!中央26号文件对终止迫害知识青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事情的是与非,是明确的。我们是知青中干的很好的一个团体,我们是好样的!但是发生这样不该发生的事,我们应该总结些什么?我们不喜欢李春明。可以说出许多理由,我现在也不喜欢他。但是他是贫协代表。我也看不上孙田玉,但他是三个贫下中农的一个。李春明说:“让你的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你的来教育贫下中农来咧?”他是真正感到学生不听他的,也不尊重他。在大队的贫协会上,他说:“二队学生啥都好,就是不学习,不忠于毛主席么。”他对最后一句话感到特别满意。我们下乡后,做了一些社会调查,发表过一些结论性的意见;对当时公社、大队的安排事项,做过评论;对一些农村工作持批评态度。当然,这些意见或言论也是基于事实,多数人也认为没错。但是农村的现实,容不下:“学生意气,挥斥方酋”。被一些人上升到对“合作化”对“战备”的不满。讲“实话”需要讲对时候,讲对地方。以前谁知道?我们对社员们一视同仁,但是,是有远近的。分豆杆柴时,学生给家里没劳力的送柴,高高的柴捆子送到社员家,万杰家,老队长家,是有的。冬天,女同学坐火炕,垃家常,我记得,去的多的是秋花家,二娘家也是有的。可是,谁去过万杰家?李春明家?我们男生和万财,春生,存德,保田,天宝,聊天,少有和李春明,孙田玉聊天。屁股没坐到贫下中农的炕上,是可以上线的。公社里川一,川二大队是公社里自然条件较好,干部,群众基础好,比较富裕的大队。许多工作走在全公社前面。那里的合作医疗,小学教育,科学种田,培育良种,等都在大队的层面展开,取得了很多成果。其中,知识青年的积极参与,发挥了很大作用,影响很大,产生了许多优秀知青代表,发展了多名知青党员。“是在大队党支部的领导下,团结在贫下中农周围,知识青年发挥了积极作用。”没有对比,是看不出区别的。我写到这里并没有任何倾向性。大队支书孙万杰,在运动中始终没有露面。他家在二队,学生的一举一动他都知道。他既了解二队学生的作为,也了解学生的不足。他更清楚农村的运动。二队接收18名学生是他定的,学生的灶是他亲自盘的,我们才下乡四个多月,社员会推荐学生当副队长,会计,出纳,妇女队长,保管,几乎一下把二队交给学生!是他拍的板。招工后,最后一批学生离开孙家山,是万杰和存德牵着牲口,把学生送进工厂。他对学生应该是肯定的。运动中,他不出面,有所保留,也许是对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四)2013年回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013年2月14日,大年初五,几个同学想回队看看。结果,何美恩带着儿子,女婿,开了两辆车,何荣恩,蔡锦里和夫人钟琪,开了一辆车,徐艾榕,金华带着夫人,两个儿子,儿媳妇,加上我和金晶,一行共14人,带上“看程”,三辆车,回了队。在河口,七队社员听说是二队学生,非常热情,让把车停在院子里。说话间,坡上下来一个人,社员说:是万财么!我们都迎了过去。万财穿着蓝色棉衣,戴着单帽,稍显消瘦。原来是正月初五,出门走亲戚,大女儿彩秀嫁到了七队。这时广平骑着摩托车,带着他妈从坡上下来。大家在河口见面,彩秀娘就是腿脚差一点,样子没变。大家见面,非常高兴。广平去他的大姐家叫来了彩秀一家人,大家一一介绍,相认。彩秀两口子,彩秀的两个孙子!还有广平的妹妹!(没想到)个子高高的,很大气。万财说,广平的小儿子是今年参军的,大的早两年,两个孙子先后都当了兵。万财两口现在应该是“四世同堂”了!彩秀娘高兴的和美恩拥抱。我们也各自介绍了自己的家庭,孩子。大家一起合影留念,照片拍了一张又一张。我们要去队上,和万财一家告别,万财说家里有人,儿媳妇在家里。我们一行人爬到二队田宝家的时候,广平媳妇和田宝已经在路边等着了。我想这是万财给家里打了电话,家里已烧好了开水,存义也坐到万财家台阶上了。金华给存义发了烟,存义因为生下来智障,生活上是他的弟弟天生照顾,应该也有六十岁了,现在是生产队的扶贫对象。田宝是一个人过年,儿子没回来。建国兄弟在外打工,没回来,小明走亲戚去了,家都锁着门。村里没有别的人了。我们问了退耕还林的情况,广平媳妇说:他们家和建国家都种了两亩多核桃树,国家的退耕还林补助款也拿到手了。我们看了村村通的自来水,水是从李家河上游自流过来的,水很清。还看了正施工的水厕改造工程,都是国家出资修的。在孙家山的后代中,田宝的儿子是第一个初中毕业,毕业后出去打工的;小明的女儿是第一个考上了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万财家是出了两名军人。建国兄弟都在宝鸡打工,天生因为照顾存义,一直在队上务农。我们来到学生的场上,我们住过的七八孔窑洞已经破败不堪,场上长满杂草,小杂树,一片荒凉。通往高崖的路上长满了酸枣刺,已经久无人走,饲养室的两孔窑已废弃。泉沟里长着杂草,泉口已经弃用了。这些都已成为“文物”沉睡在这里。是“过去时了”。下山时,在河口遇上了天生。天生提着编织袋正在河里泡洗酸枣,酸枣仁是中药材,有安眠的功效。大过年的天生也没闲着。从孙家山回来后,翻看照片,思绪在过去与现在之间穿梭,与万财一家的相遇使我感慨万千。万财一家,人丁兴旺,生活富足安定。一个儿子,六个女儿,子孙满堂。孙子出息,外孙们,重孙们也都茁壮成长。万财两口已八十高龄,都还硬朗。在孙家山没有第二家!我想这不是偶然的。初下乡时,老一辈的农活都不错,但要数得上把式,也就是孙全科,他看天,识地,样样农活数第一。特别是种麦子撒种,是一把好手。那时,万财是小队会计,受到社员们的信任,干农活也是一把好手。要论把式,中青年里就数万财了。别的不说,年年种麦,三四百亩地,麦种是全科和万财两个人撒出来的。三毛撒种,是万财带着学的。万财是家中独子,父亲过世,家有老母亲,媳妇和五个女儿。是村里人口最多的一家,万财两口养家负担不轻。老母亲帮忙家务,万财两口挣工分,挣口粮,孩子们有分工,做家务,大的带小的,家里有条不紊,干干净净,很和谐。老人,孩子都穿的干净整洁,孩子们很礼貌。孙家山的社员风气好,那时候没注意到万财家特别怎样。一次我去万财家,在放杂物的窑洞里看到了为老人准备的寿材,提早为健在的老人备寿材,在孙家山没有别人家。七零年,彩秀娘在连生了五个女儿后,终于生了一个儿子。儿子取名“广平”。万财马上去找全科队长,买下了队里的那头奶山羊。广平是吃着母乳,喝着羊奶长大的,两岁个子就超过了小姐姐改霞。招工后,一次我回队,我先去了建国家,又去万财家,说话间,孩子给我端上来一碟粽子,上面浇着蜂蜜。我暗暗一惊,一是我疏忽了端午节这档口,二是没想到孙家山,万财家备粽子,过端午节!1998年,下乡30周年的时候,我们十几个同学回队。那时候已是土地承包之后。万财家和田宝家都种了苹果。我问万财,家里有存款了吧?万财告诉我有4000元存款了。国家退耕还林,万财家,建国家,种了几亩核桃树,收到了国家的补助款。生产上,样样能干,善于接受新事物,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子。生活上,家庭和睦,家务有分工,生活质量有要求,家庭管理有方。是优秀的家族传统和优良的家风,传承和发扬的结果。好家风,是智慧的结晶,是家族最宝贵的财富。这是我从万财这里体会到的,学到的,也是这次回队的一大收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五)孙家山遐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孙家山,是美丽的,春季的满山花开,夏季的庄稼飘香,秋天的满坡果实,冬天的雪山绿松。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宁静得只有虫鸣,没有车轮声。这里空气好,没有扬尘,带着清新的草香。这里凉爽,是夏天避暑的好地方。过去这里闭塞,现在有了互联网,过去这里交通不便,现在有了“村村通”,虽然还有乘车的不便,就医的太远。如今年青人进城打工,孙家山已成空村。如果,有人在孙家山开办一个养老驿站?整修房屋,砖箍窑洞,整修场院;养鸡,种菜,养羊;配置客房,电器,娱乐。安排专车,医疗服务保障。你可愿到孙家山小住?你可以赏花,掐苜蓿,吃新鲜的蔬菜,鸡蛋,还有羊奶!你可以到处走走,满山的爬,累了你可以睡个好觉,这里除了安静,别忘了还有坡上的酸枣!那枣仁是助眠仙药。只是我辈年岁已高,驿站恐办不了。不过,再住一回孙家山的窑洞,再吃一回孙家山的苜蓿菜,念想从来没跑。更何时,再相约,重回孙家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宋敬业 2024年9月19日于尼克西亚</span></p>